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6085发布日期:2019-03-02 00:37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谷物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秧盘。



背景技术:

谷物在进行育苗时需要将营养土均匀放进秧盘里,用毛刷或手轻轻抹平,然后给托盘周边倒水进去,让秧盘里的土块经过毛细管作用全部变湿润,并让营养土湿润,且将已发芽的稻谷种子均匀撒在秧盘里,现有的秧盘在将稻谷进行发芽时,通常需要人工不断进行浇水,且秧盘底部的幼苗由于无法直射到阳光,导致幼苗底部通常呈奶白色。

例如申请号为cn201410733133.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运输的育苗盘,包括方形结构的育苗盘本体和压板,所述育苗板本体设置有多个成圆锥体的育苗穴,育苗板本体的较长的两边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加强杆,所述压板成长条状,压板两侧设置有连续的半圆形槽口,多个压板连续铰接在第一加强杆上,所述第二加强杆上设置有两压板的半圆形槽口拼合形成与育苗穴同心的圆,槽口的半径小于育苗穴上边缘的半径第二加强杆上设置有卡紧压板的卡条,所述第一、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均向外伸出5~10cm;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使得育苗盘运输过程,不会存在有基质因为颠簸被撒出来,幼苗不会因为基质缺少而枯死。

基于上述检索发现,上述专利同时结合现有技术中的多数秧盘,其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秧盘通常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浇水,且因秧盘空间有限,在浇水后秧盘底部通常需要开通孔洞方便将多余的水分流出秧盘内部,避免多余水分将幼苗泡烂,并现有的秧盘无法将多余水分进行回收,导致现有的秧盘在浇水后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现有的秧盘无法自动将回收后的水分浇灌至秧盘内部,形成水循环,且现有的秧盘幼苗底部通常因幼苗上端遮挡,导致幼苗底部光合作用效果较差。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以解决现有的秧盘通常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浇水,且因秧盘空间有限,在浇水后秧盘底部通常需要开通孔洞方便将多余的水分流出秧盘内部,避免多余水分将幼苗泡烂,并现有的秧盘无法将多余水分进行回收,导致现有的秧盘在浇水后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现有的秧盘无法自动将回收后的水分浇灌至秧盘内部,形成水循环,且现有的秧盘幼苗底部通常因幼苗上端遮挡,导致幼苗底部光合作用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镶嵌有隔板,隔板的两侧嵌入有育苗槽,育苗槽的内部贯穿有透气孔,育苗槽的内部贯穿有出水层,壳体内部的两侧镶嵌有辅折射块,育苗槽的内部镶嵌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两侧镶嵌有主折射块,主折射块的一侧嵌入有折射槽,主折射块的一端镶嵌有折射板,出水层的下端对应有储水囊,储水囊的一侧贯穿有出水口,出水口的一侧贯穿有输送管,输送管的内部镶嵌有阻隔块,输送管的另一侧贯穿有进水口,输送管的一侧均旋转连接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呈莲蓬状设置,所述出水口直径比进水口直径短3-9cm,且储水囊通过输送管与壳体的一侧贯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从储水囊的一侧延伸并贯穿至壳体的一侧,所述输送管设置呈“u”状输送管,且阻隔块呈倒置梯形两两对应设置于输送管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与育苗槽数量相同,所述输送管内部阻隔块的一侧呈喇叭状设置,且阻隔块一侧喇叭状开口与进水口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每两块之间间隔5-10cm分布于育苗槽内部出水层的两侧,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呈凹状设置,且主折射块与辅折射块呈30-45°水平倾斜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辅折射块、主折射块和折射板均为透明玻璃制成,所述辅折射块每两块成一组分布于育苗槽的两侧,且辅折射块设置呈半圆弧状。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分布于出水层的两侧,所述出水层比透气孔直径长0.8-1.5cm,且出水层的内部设置有网格状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折射板均设置于主折射块的一端,且折射板与辅折射块呈15-20°水平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育苗槽设有6-10条于壳体的内部,所述育苗槽与输送管的数量相同,且育苗槽内部的两侧均呈5-15°倾斜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有输送管,使得可通过输送管可利用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分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当水分充满输送管内部后,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输送管中,储水囊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原理从输送管内部流动至进水口的内部,并通过进水口分别流动至育苗槽内部进行浇水,从而使得该种秧盘能够利用虹吸原理自动将储水囊内部的水浇灌至育苗槽的内部,且能够通过储水囊将使用者浇水时多余的水分进行回收,并使得该种秧盘能够将多余的水分进行回收再利用。

2.本发明通过设置有主折射块,使得可通过主折射块将阳光折射至辅折射块的一侧,并能够通过辅折射块将阳光折射至秧苗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阳光镜面折射原理将阳光进行折射,且能够辅助秧苗底部进行光合作用,避免了现有的秧苗底部因无法直接照射阳光而无法很好的光合作用的情况。

3.本发明通过设置有进水口直径大于出水口,并通过阻隔块的一侧呈喇叭状与进水口对应设置,使得可通过阻隔块辅助水流从输送管的一侧流动至进水口的一侧,从而达到了能够避免因输送管较长,水流无法流动至壳体内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壳体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2中b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输送管,3-隔板,4-育苗槽,5-出水层,6-辅折射块,7-透气孔,8-支撑板,9-储水囊,10-折射板,11-主折射块,12-折射槽,13-阻隔块,14-出水口,15-控制阀,16-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镶嵌有隔板3,隔板3的两侧嵌入有育苗槽4,育苗槽4的内部贯穿有透气孔7,育苗槽4的内部贯穿有出水层5,壳体1内部的两侧镶嵌有辅折射块6,育苗槽4的内部镶嵌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两侧镶嵌有主折射块11,主折射块11的一侧嵌入有折射槽12,主折射块11的一端镶嵌有折射板10,出水层5的下端对应有储水囊9,储水囊9的一侧贯穿有出水口14,出水口14的一侧贯穿有输送管2,输送管2的内部镶嵌有阻隔块13,输送管2的另一侧贯穿有进水口16,输送管2的一侧均旋转连接有控制阀15。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浇水的谷物育苗秧盘,包括壳体1、输送管2、隔板3、育苗槽4、出水层5、辅折射块6、透气孔7、支撑板8、储水囊9、折射板10、主折射块11、折射槽12、阻隔块13、出水口14、控制阀15、进水口16;

大概参见图1至图5:

其中,进水口16呈莲蓬状设置,出水口14直径比进水口16直径短3-9cm,且储水囊9通过输送管2与壳体1的一侧贯穿连接,通过设置有储水囊9,使得能够通过储水囊9将使用者浇水时多余的水分进行回收,并使得该种秧盘能够将多余的水分进行回收再利用。

其中,输送管2从储水囊9的一侧延伸并贯穿至壳体1的一侧,输送管2设置呈“u”状输送管2,且阻隔块13呈倒置梯形两两对应设置于输送管2的内部,设置有输送管2,使得可通过输送管2可利用进水口16和出水口14水分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当水分充满输送管2内部后,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输送管2中,储水囊9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原理从输送管2内部流动至进水口16的内部,并通过进水口16分别流动至育苗槽4内部进行浇水,从而使得该种秧盘能够利用虹吸原理自动将储水囊9内部的水浇灌至育苗槽4的内部,。

其中,输送管2与育苗槽4数量相同,输送管2内部阻隔块13的一侧呈喇叭状设置,且阻隔块13一侧喇叭状开口与进水口16对应设置,通过设置有进水口16直径大于出水口14,并通过阻隔块13的一侧呈喇叭状与进水口16对应设置,使得可通过阻隔块13辅助水流从输送管2的一侧流动至进水口16的一侧,从而达到了能够避免因输送管2较长,水流无法流动至壳体1内部的情况。

其中,支撑板8每两块之间间隔5-10cm分布于育苗槽4内部出水层5的两侧,支撑板8的下端呈凹状设置,且主折射块11与辅折射块6呈30-45°水平倾斜对应设置,通过设置有支撑板8,使得可通过支撑板8辅助主折射块11和辅折射块6对阳光进行折射。

其中,辅折射块6、主折射块11和折射板10均为透明玻璃制成,辅折射块6每两块成一组分布于育苗槽4的两侧,且辅折射块6设置呈半圆弧状,通过设置有主折射块11,使得可通过主折射块11将阳光折射至辅折射块6的一侧,并能够通过辅折射块6将阳光折射至秧苗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阳光镜面折射原理将阳光进行折射,且能够辅助秧苗底部进行光合作用,避免了现有的秧苗底部因无法直接照射阳光而无法很好的光合作用的情况。

其中,透气孔7分布于出水层5的两侧,出水层5比透气孔7直径长0.8-1.5cm,且出水层5的内部设置有网格状滤网,通过设置有出水层5,使得可通过出水层5将育苗槽4内部多余水分进行回收。

其中,折射板10均设置于主折射块11的一端,且折射板10与辅折射块6呈15-20°水平倾斜设置,通过设置有折射板10,使得可通过折射板10辅助辅折射块6进行折射,且能够对阳光进行多角度折射。

其中,育苗槽4设有6-10条于壳体1的内部,育苗槽4与输送管2的数量相同,且育苗槽4内部的两侧均呈5-15°倾斜设置,通过设置有育苗槽4与输送管2数量相同,使得可分别通过输送管2将水分输送至育苗槽4的内部。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首先将壳体1内部育苗槽4填充适量营养土,填充完毕后,将处理好的谷物放置于营养土的上方,随后将谷物上方进行浇水,当水分通过谷物和土壤流动至育苗槽4内部时,多余的水分通过出水层5流动至储水囊9的内部,储水囊9将多余的水分进行回收,随后输送管2利用进水口16和出水口14水分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水分充满输送管2内部后,使用者将控制阀15打开,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输送管2中,储水囊9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原理从输送管2内部流动至进水口16的内部,并通过进水口16分别流动至育苗槽4内部进行浇水,当阳光照射至支撑板8的两侧时,阳光照射进入折射槽12的内部,折射槽12将阳光分别折射至壳体1内部两侧的辅折射块6和折射板10的一侧,随后辅折射块6和折射板10分别将阳光折射至谷物秧苗的底部辅助谷物秧苗进行光合作用。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