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2854发布日期:2019-04-12 22:5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秧装置的一般结构主要包括旋转箱与栽植臂,配合插秧机使用,能够实现取秧与插秧功能。如公开号为cn105830604b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插秧机分插机构,包括齿轮盒、太阳轮、两个中间轮、两个行星轮、两个花键法兰轴、两个插植头、驱动臂;齿轮盒为哑铃形对称结构;太阳轮通过轴承支承在齿轮盒的中心;两个中间轮通过销轴对称支承载太阳轮的左右两侧;花键法兰轴通过轴承支承在行星轮的外侧;行星轮固定在花键法兰轴上;行星轮和太阳轮的齿廓均相同;花键法兰轴和齿轮盒之间安装有齿侧间隙消除机构;插植头安装在花键法兰轴上;两个插植头通过驱动臂连接。随着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有机稻米的需求逐渐增加,覆膜栽培水稻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但现有插秧装置在覆膜后的田地中作业时,由于缺少膜上开孔功能,导致秧针携带秧苗直接顶破地膜的现象,从而增加了秧苗根系受到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秧装置,能够实现取秧、膜上开孔以及插秧功能,解决现有插秧装置没有膜上开孔功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插秧装置,包括栽植臂(1)与旋转箱(2),栽植臂(1)通过栽植臂壳体(101)与行星轮(201)固连。

所述的栽植臂(1)包括:栽植臂壳体(101)、秧针(102)、推秧杆(103)、推刀(104)、摆杆(105)、摆杆(107)、弹簧(106)、弹簧(108)、连杆(109)、连杆(110);秧针(102)固定安装在栽植臂壳体(101)上;推秧杆(103)穿过栽植臂壳体(101)前侧,构成移动副;推刀(104)穿过栽植臂壳体(101)前侧,构成移动副;摆杆(105)位于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并与栽植臂壳体(101)铰接,摆杆(105)与凸轮(205)接触;摆杆(107)位于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并与栽植臂壳体(101)铰接,摆杆(107)与凸轮(206)接触;连杆(110)一端与摆杆(105)铰接,连杆(110)另一端与推刀(104)铰接;连杆(109)一端与摆杆(107)铰接,连杆(109)另一端与推秧杆(103)铰接;弹簧(106)一端与摆杆(105)固连,弹簧(106)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101)固连;弹簧(108)一端与摆杆(107)固连,弹簧(108)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101)固连。

所述的旋转箱(2)包括:行星轮(2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旋转箱壳体(204)、凸轮(205)、凸轮(206);行星轮(2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位于旋转箱壳体(204)内部,并分别与旋转箱壳体(204)铰接,行星轮(201)与中间轮(202)啮合,中间轮(202)与太阳轮(203)啮合;凸轮(205)、凸轮(206)位于旋转箱壳体(204)外部,并分别与旋转箱壳体(204)固连;凸轮(205)、凸轮(206)的基圆圆心与行星轮(201)的回转中心同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种插秧装置具有取秧、膜上开孔与插秧功能,在覆膜后的田地中作业时,能够在地膜上先开孔,再插秧,并使开孔位置与插秧位置相同,避免秧针携带秧苗直接顶破地膜的现象发生,从而减轻秧苗根系受到的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栽植臂的一种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的旋转箱的一种装配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栽植臂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栽植臂壳体101由栽植臂主壳体10101、栽植臂后盖10102与轴10103组成,栽植臂后盖10102覆盖栽植臂主壳体10101的敞口,进行固定安装,轴10103固定安装在栽植臂主壳体10101上;秧针102固定安装在栽植臂主壳体10101上;推秧杆103穿过栽植臂主壳体10101前侧,组成移动副;推刀104穿过栽植臂主壳体10101前侧,组成移动副;摆杆105与摆杆107分别套于轴10103上,与栽植臂主壳体10101实现铰接;连杆110一端与摆杆105铰接,连杆110另一端与推刀104铰接;连杆109一端与摆杆107铰接,连杆109另一端与推秧杆103铰接;弹簧106一端与摆杆105固连,弹簧106另一端与栽植臂后盖10102固连;弹簧108一端与摆杆107固连,弹簧108另一端与栽植臂后盖10102固连。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旋转箱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旋转箱壳体204由旋转箱主壳体20401、旋转箱盖20402、配重20403、轴20404、轴20405组成,旋转箱盖20402覆盖旋转箱主壳体20401的敞口,进行固定安装,配重20403与旋转箱盖20402固连,轴20405、轴20404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旋转箱主壳体20401内侧;行星轮201由行星轮20101与空心轴20102组成,行星轮20101套在空心轴20102一端,进行固定安装;轴承208外圈与旋转箱主壳体20401过盈配合;轴20405穿过旋转箱盖20402,凸轮205、凸轮206固定安装在轴20405露在旋转箱壳体204外的部分;行星轮201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为相同规格的偏心圆齿轮;轴承207外圈与空心轴20102过盈配合,轴承207内圈与轴20405过盈配合;中间轮202套在轴20404上,能够相对转动;太阳轮203与轴承208内圈过盈配合;行星轮20101与中间轮202啮合,中间轮202与太阳轮203啮合;行星轮2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的回转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行星轮201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均位于旋转箱壳体204内部。

空心轴20102穿过旋转箱盖20402,空心轴20102露在旋转箱壳体204外的一端与栽植臂主壳体10101固连;轴20405露在旋转箱壳体204外的部分穿过栽植臂主壳体10101,位于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凸轮205与摆杆105的尖顶接触,凸轮206与摆杆107的尖顶接触。

使用时,将太阳轮203与插秧机固连,驱动旋转箱壳体204转动。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插秧装置,包括:栽植臂壳体、秧针、推秧杆、推刀、两个摆杆、两个弹簧、两个连杆、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两个凸轮与旋转箱壳体;秧针、两个弹簧分别与栽植臂壳体固连;推秧杆与推刀分别穿过栽植臂壳体;两摆杆分别与栽植臂壳体铰接;一连杆分别与一摆杆、推秧杆铰接;另一连杆分别与另一摆杆、推刀铰接;各齿轮分别与旋转箱壳体铰接,组成轮系;两凸轮分别与旋转箱壳体固连,并与行星轮共轴;栽植臂壳体与行星轮固连,摆杆与凸轮接触。本发明具有取秧、膜上开孔与插秧功能,在覆膜的田地作业时,能避免秧针携带秧苗直接顶破地膜的现象,从而减轻秧苗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王泾涵;王再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1.21
技术公布日:2019.04.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