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30080发布日期:2019-04-29 13:27阅读:1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金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弓背水泡眼金鱼是中国金鱼的名贵品种之一,以其金身红头、短尾、水泡、蛋种和弓背而著称,因其浑厚雄壮身姿配以妖娆灵动的柔美泡型,使其身价以及性价比上涨了不少,深受金鱼爱好者喜爱。但目前因饲养不当,该鱼背型多表现为梳背,且水泡易发炎,成为其推往市场的一大限制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合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通过规范养殖技术,对改鱼背型进行塑造,使背型成弓状,更具有弧度,同时降低水泡发炎率,改善泡质,提高整体健康度,有利于该鱼的规模化养殖及推广。

本发明构思如下:通过不同水深对背型进行塑造,使背型成弓状,更具有弧度;通过投喂不同营养价值的饵料以及水质改善降低水泡发炎率,改善泡质,提高整体健康度。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养殖池: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建面积为15-20m2,深度为0.35-0.4m的养殖池,养殖池的水温控制在20-25℃,ph值控制在6.5-8.0,溶解氧控制在5-7mg/l;

(2)鱼苗养殖:

①初孵仔鱼养殖密度为300-400尾/m2,开口饵料为草履虫,每天喂3-4次;4-5天后,改为投喂红珠虫;

②当鱼苗体长达到1-3cm时,改为投喂冰冻的摇蚊幼虫,每天喂3-4次;

③当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时,改为红珠虫与配合饲料结合饲喂,每天喂2次,养殖密度为100-150尾/m2;其中,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

(3)鱼苗筛选:

①当鱼苗长至1cm时进行第一轮挑选:淘汰畸形、单尾、偏尾、侧尾、体弱、有背鳍或背部有棘突的个体;

②当鱼苗长至1.5cm时进行第二轮挑选:挑选标准同第一轮挑选的标准;

③第二轮挑选后7-8天进行第三轮挑选,根据水泡初期发育情况,淘汰水泡异常的个体(淘汰水泡发育过大和过小的,仅留下发育适中的个体);

(4)日常管理:

①初孵仔鱼入池时,水深为12-20cm,每天换水一次,换入的新水与原池水温差≤1℃(优选无水温差),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2/3;

②当鱼苗长至2-5cm时,水深为20-25cm,每2-3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2/3;

③当鱼苗长至5cm以上时,水深为25-30cm,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3-3/4;

(5)疾病防治:养殖池在每次换水时用10ppm高锰酸钾进行消毒。

本发明中,养殖用的水源可以是地下水、自来水等,地下水需曝气30h再使用。养殖用水刚进入养殖池时,需加入适量工业用粗盐,使池水盐含量为0.1-0.3%,主要目的是使池水接近鱼体渗透压,使金鱼处于比较舒适环境,保持鱼体健康。

所述配合饲料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蛋白质35~38%、脂肪5~7%和纤维2~3%。投喂配合饲料之后,若20min内鱼未进食完,需将残饵捞出。

前述的方法,所述养殖池在使用前需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本发明所述的红珠虫及草履虫,其获得方法为:

红珠虫,属于枝角类,为人工捞取获得。红珠虫在天然河流沟渠中自然生成,其中捞取和清洗枝角类方法如下:捞虫的工具一般用细绢做成长筒形捞网,长度为2-5m,直径约为40cm,并用活结扎口,捞口封一层筛绢,红珠虫可通过筛孔,防止比红珠虫大的其他杂物进入。捞网捞取鱼虫后,立即连水放入桶中,快速运回渔场,防止时间过久,鱼虫缺水而死亡。运回后立即放入清水中,用捞网进行过滤清洗红珠虫,一般过滤清洗三遍,使其保持活力,可投放入鱼池中饲喂出膜7天后的仔鱼和之后日龄的鱼以及成年种鱼。清洗过滤珠虫的水,用细目纱过滤,取其过滤产物,即为草履虫,再将草履虫重新清洗过滤后放入清水中保持活力,作为仔鱼开口饵料。

注意事项:(1)弓背水泡眼鱼养殖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宜用清水,但频繁换水会对鱼类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当按上述换水方法进行养殖时,可以有效在保证水质的同时,减少对鱼的影响,达到很好的协同效果,最终提高弓背水泡眼鱼的存活率。(2)弓背水泡眼金鱼防病治病应做到“以防为主”。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做到池子在每次换水时用10ppm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捕捞工具在每次用完后立刻进行消毒;外来种苗检疫、隔离;独立进排水;捕捞工具专池使用;天然饵料清洗干净后投喂。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从加强饵料和控制水深方面着手,使水泡发育适中,从而达到了泡质改良的效果。通过投喂不同营养价值的饵料,有效降低了水泡发炎率,实现了两泡均匀,泡壁较厚,水泡透明度适宜,泡发育与身体比例协调,鱼体协调性好,使金鱼成活率高达100%,水泡发炎率为0,相比之下,仅饲喂人工合成颗粒饲料(配合饲料)金鱼则逊色不少,水泡发炎率达7.6%,体态欠润,鱼体协调性略差,不够灵动。

(二)本发明首次发现水深对弓背水泡背型塑造产生影响。从金鱼自身骨骼构造和金鱼游动时力学运用分析,短尾红弓背水泡向下游动时需要尾鳍压水来完成,尾鳍连接尾筒,尾筒连接背骨,从力学分析受力点在尾筒,金鱼在深水中长期尾鳍压水,会使背型逐渐更有弧度,呈弓形,增加了水泡眼金鱼的观赏价值。

(三)本发明对于弓背水泡品系金鱼的培育和实际推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有利于该鱼的规模化养殖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养殖出的弓背水泡金鱼的示例图。

图2为现有方法养殖出的弓背水泡金鱼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配合饲料购自北京宫廷金鱼苑。冻红虫(冷冻的摇蚊幼虫)为市购获得。

实施例1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养殖池: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建面积为15m2,深度为0.35m的养殖池,养殖池的水温控制在20℃,ph值控制在6.5,溶解氧控制在5mg/l;

(2)鱼苗养殖:

①初孵仔鱼养殖密度为300尾/m2,开口饵料为草履虫,每天喂3次;4天后,

改为投喂红珠虫;

②当鱼苗体长达到1-3cm时,改为投喂冰冻的摇蚊幼虫,每天喂3次;

③当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时,改为红珠虫与配合饲料结合饲喂,每天喂2次,养殖密度为100尾/m2;其中,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

(3)鱼苗筛选:

①当鱼苗长至1cm时进行第一轮挑选:淘汰畸形、单尾、偏尾、侧尾、体弱、有背鳍或背部有棘突的个体;

②当鱼苗长至1.5cm时进行第二轮挑选:挑选标准同第一轮挑选的标准;

③第二轮挑选后7天进行第三轮挑选,根据水泡初期发育情况,淘汰水泡异常的个体(淘汰水泡发育过大和过小的,仅留下发育适中的个体);

(4)日常管理:

①初孵仔鱼入池时,水深为12cm,每天换水一次,换入的新水与原池水温差

≤1℃(优选无水温差),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

②当鱼苗长至2cm时,水深为20cm,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

③当鱼苗长至5cm以上时,水深为25cm,每3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3;

(5)疾病防治:养殖池在每次换水时用10ppm高锰酸钾进行消毒。

本实施例中,养殖用的水源可以是地下水、自来水等,地下水需曝气30h再使用。养殖用水刚进入养殖池时,需加入适量工业用粗盐,使池水盐含量为0.1%,主要目的是使池水接近鱼体渗透压,使金鱼处于比较舒适环境,保持鱼体健康。

所述配合饲料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蛋白质35%、脂肪5%和纤维2%。投喂配合饲料之后,若20min内鱼未进食完,需将残饵捞出。

所述养殖池在使用前需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所述的红珠虫及草履虫,其获得方法为:

红珠虫,属于枝角类,为人工捞取获得。红珠虫在天然河流沟渠中自然生成,其中捞取和清洗枝角类方法如下:捞虫的工具一般用细绢做成长筒形捞网,长度为2m,直径约为40cm,并用活结扎口,捞口封一层筛绢,红珠虫可通过筛孔,防止比红珠虫大的其他杂物进入。捞网捞取鱼虫后,立即连水放入桶中,快速运回渔场,防止时间过久,鱼虫缺水而死亡。运回后立即放入清水中,用捞网进行过滤清洗红珠虫,一般过滤清洗三遍,使其保持活力,可投放入鱼池中饲喂出膜7天后的仔鱼和之后日龄的鱼以及成年种鱼。清洗过滤珠虫的水,用细目纱过滤,取其过滤产物,即为草履虫,再将草履虫重新清洗过滤后放入清水中保持活力,作为仔鱼开口饵料。

注意事项:(1)弓背水泡眼鱼养殖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宜用清水,但频繁换水会对鱼类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当按上述换水方法进行养殖时,可以有效在保证水质的同时,减少对鱼的影响,达到很好的协同效果,最终提高弓背水泡眼鱼的存活率。(2)弓背水泡眼金鱼防病治病应做到“以防为主”。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做到池子在每次换水时用10ppm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捕捞工具在每次用完后立刻进行消毒;外来种苗检疫、隔离;独立进排水;捕捞工具专池使用;天然饵料清洗干净后投喂。

图1为按照实施例1方法养殖出的弓背水泡金鱼的示例图。

实施例2一种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养殖池: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建面积为20m2,深度为0.4m的养殖池,养殖池的水温控制在25℃,ph值控制在8,溶解氧控制在7mg/l;

(2)鱼苗养殖:

①初孵仔鱼养殖密度为400尾/m2,开口饵料为草履虫,每天喂4次;5天后,改为投喂红珠虫;

②当鱼苗体长达到1-3cm时,改为投喂冰冻的摇蚊幼虫,每天喂4次;

③当鱼苗体长达到3cm以上时,改为红珠虫与配合饲料结合饲喂,每天喂2次,养殖密度为150尾/m2;其中,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3)鱼苗筛选:

①当鱼苗长至1cm时进行第一轮挑选:淘汰畸形、单尾、偏尾、侧尾、体弱、有背鳍或背部有棘突的个体;

②当鱼苗长至1.5cm时进行第二轮挑选:挑选标准同第一轮挑选的标准;

③第二轮挑选后8天进行第三轮挑选,根据水泡初期发育情况,淘汰水泡异常的个体(淘汰水泡发育过大和过小的,仅留下发育适中的个体);

(4)日常管理:

①初孵仔鱼入池时,水深为20cm,每天换水一次,换入的新水与原池水温差为≤1℃(优选无水温差),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3;

②当鱼苗长至5cm时,水深为25cm,每3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3;

③当鱼苗长至5cm以上时,水深为30cm,每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4;

(5)疾病防治:养殖池在每次换水时用10ppm高锰酸钾进行消毒。

本实施例中,养殖用的水源可以是地下水、自来水等,地下水需曝气30h再使用。养殖用水刚进入养殖池时,需加入适量工业用粗盐,使池水盐含量为0.3%,主要目的是使池水接近鱼体渗透压,使金鱼处于比较舒适环境,保持鱼体健康。

所述配合饲料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蛋白质38%、脂肪7%和纤维3%。投喂配合饲料之后,若20min内鱼未进食完,需将残饵捞出。

所述养殖池在使用前需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红珠虫及草履虫的获得方法如下:

捞虫的工具一般用细绢做成长筒形捞网,长度为5m,直径约为40cm,并用活结扎口,捞口封一层筛绢,红珠虫可通过筛孔,防止比红珠虫大的其他杂物进入。捞网捞取鱼虫后,立即连水放入桶中,快速运回渔场,防止时间过久,鱼虫缺水而死亡。运回后立即放入清水中,用捞网进行过滤清洗红珠虫,一般过滤清洗三遍,使其保持活力,可投放入鱼池中饲喂出膜7天后的仔鱼和之后日龄的鱼以及成年种鱼。清洗过滤珠虫的水,用细目纱过滤,取其过滤产物,即为草履虫,再将草履虫重新清洗过滤后放入清水中保持活力,作为仔鱼开口饵料。

其它注意事项同实施例1。

本发明从加强饵料和调控水深方面着手,使水泡发育适中,从而达到了泡质改良效果。通过对水深的控制,对鱼体的背型进行塑造,弓背,更具有弧度。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规范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个体品质。本发明对于弓背水泡品系金鱼的培育和实际推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有利于该鱼的规模化养殖与推广。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弓背水泡眼金鱼的养殖方法与cn201710421362.1公开的方法相比优势在于:在本发明中,通过饵料营养和调控养殖用水深度,在提高弓背水泡金鱼品种基本特征的同时,更加注重泡质和背型的改良。通过生物饵料投喂,增加鱼体抵抗力,提高日常管理效率,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养殖方法,无需使用呋喃西林,实现了生态养殖。在本发明中,通过生物饵料的投喂,有助于提高鱼体肠道的消化率,并通过合理的养殖密度,在保证弓背水泡金鱼品质的情况下,无需定期使用芽孢杆菌液,降低了养殖成本。

图2为按照现有方法(cn201710421362.1)养殖出的弓背水泡金鱼的示例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