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捆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8497发布日期:2019-05-03 20:4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秸秆捆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捆扎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纤维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而秸秆捆扎装置,则是将散乱的秸秆进行捆扎的装置。

基于上述描述,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现有的装置在对秸秆进行捆扎时,无法对质量较轻且蓬松的秸秆进行压实,使得秸秆松散,不便于捆扎,同时,现有的装置在对秸秆捆扎时,由于秸秆的数量较多,绳子无法轻易的将秸秆进行环绕起来,增加了捆扎的难度,因此本设计针对于上述问题,设计出一款结构合理的,及功能性好的秸秆捆扎装置,以提高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捆扎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装置在对秸秆进行捆扎时,无法对质量较轻且蓬松的秸秆进行压实,使得秸秆松散,不便于捆扎,同时,现有的装置在对秸秆捆扎时,由于秸秆的数量较多,绳子无法轻易的将秸秆进行环绕起来,增加了捆扎的难度的问题。

本发明秸秆捆扎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秸秆捆扎装置,该秸秆捆扎装置包括传输带、转动辊、承重板、扣环、压板、驱动电机、辊道、被动链盘、开口、限位板、支撑轴、定位槽、定位轴、强力扭簧、卡绳器和轴承;所述传输带下方外部通过转动连接有转动辊,所述转动辊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中部开口设置有开口,所述承重板近转动辊侧沿一体化设置有限位板,所述开口内部贯穿设置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扣环,所述扣环外侧表面贯穿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部活动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左右两侧均嵌入设置有卡绳器;

所述转动辊表面两侧嵌入设置有辊道,两个所述辊道内部均转动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与辊道连接处一体化设置有定位轴,且定位轴外部缠绕设置有强力扭簧,所述限位板上方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有轴承。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辊道位于距离转动辊端部四分之一处,每个所述辊道内部均设有两个压板,且每侧所述压板呈“一”字设置,且两侧所述压板呈九十度。

进一步的,所述扣环呈两个半径相同的空心半圆状,且定位槽贯穿整个扣环,且转动辊中部设有开槽,下侧所述扣环一直延伸至转动辊开槽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的位置与辊道位置呈对应设置,且限位板外表面呈弧面状。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呈旋转九十度的“中”字状,卡绳器一直延伸出驱动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辊道深度与压板大小契合,且转动辊为逆时针转动。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两侧所述压板呈九十度,此设置利用转动辊的逆时针转动,使得两侧的压板不断的循环将传输带传送下来的秸秆按压在承重板上,进而达到将秸秆压紧、整形的目的,使得捆扎的质量更高。

2.通过设有限位板的位置与辊道位置呈对应设置,且限位板外表面呈弧面状,当压板随着转动辊转动,将秸秆进行压实时,压板运动会与限位板之间接触,此时,由于扭簧的作用和定位轴受理的杠杆原理,会使得压板进入到辊道中,而没有物体对压板受力时,压板会恢复常态,进而使得压板依次往复,不断对于秸秆进行压实,同时,此设置使得装置更有延续性,实用性更强。

3.通过设有扣环呈两个半径相同的空心半圆状,且定位槽贯穿整个扣环,且转动辊中部设有开槽,下侧所述扣环一直延伸至转动辊开槽处,可以使得两个扣环组成一个圆环,将秸秆进行扣压,驱动电机可以与定位槽之间契合,进而环绕着扣环做圆周运动,进而卡绳器可以将绳头拉动,将秸秆环绕起来,更适合对秸秆的捆扎,提高了装置的一体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扣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b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限位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传输带,2-转动辊,3-承重板,4-扣环,5-压板,6-驱动电机,201-辊道,202-被动链盘,301-开口,302-限位板,401-支撑轴,402-定位槽,501-定位轴,502-强力扭簧,601-卡绳器,3021-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捆扎装置,该秸秆捆扎装置包括传输带1、转动辊2、承重板3、扣环4、压板5、驱动电机6、辊道201、被动链盘202、开口301、限位板302、支撑轴401、定位槽402、定位轴501、强力扭簧502、卡绳器601和轴承3021;传输带1下方外部通过转动连接有转动辊2,转动辊2一侧外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3,承重板3中部开口设置有开口301,承重板3近转动辊2侧沿一体化设置有限位板302,开口301内部贯穿设置有支撑轴401,支撑轴401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扣环4,扣环4外侧表面贯穿设置有定位槽402,定位槽402内部活动连接有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左右两侧均嵌入设置有卡绳器601;

转动辊2表面两侧嵌入设置有辊道201,两个辊道201内部均转动连接有压板5,压板5与辊道201连接处一体化设置有定位轴501,且定位轴501外部缠绕设置有强力扭簧502,限位板302上方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有轴承3021。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其中,两个辊道201位于距离转动辊2端部四分之一处,每个辊道201内部均设有两个压板5,且每侧压板5呈“一”字设置,且两侧压板5呈九十度,此设置利用转动辊2的逆时针转动,使得两侧的压板5不断的循环将传输带1传送下来的秸秆按压在承重板3上,进而达到将秸秆压紧、整形的目的。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其中,扣环4呈两个半径相同的空心半圆状,且定位槽402贯穿整个扣环4,且转动辊2中部设有开槽,下侧扣环4一直延伸至转动辊2开槽处,当承重板3上的秸秆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得两个扣环4组成一个圆环,将秸秆进行扣压,进而使得秸秆更适合被捆扎。

如附图2、6所示:其中,限位板302的位置与辊道201位置呈对应设置,且限位板302外表面呈弧面状,当压板5随着转动辊2转动,将秸秆进行压实时,压板5运动会与限位板302之间接触,此时,由于扭簧502的作用和定位轴501受理的杠杆原理,会使得压板5进入到辊道201中,而没有物体对压板5受力时,压板5会恢复常态,进而使得压板5依次往复,不断对于秸秆进行压实。

如附图2、4所示:其中,定位槽402呈旋转九十度的“中”字状,卡绳器601一直延伸出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可以与定位槽402之间契合,进而环绕着扣环4做圆周运动,进而卡绳器601可以将绳头拉动,将秸秆环绕起来,更适合对秸秆的捆扎。

如附图2至6所示:其中,辊道201深度与压板5大小契合,且转动辊2为逆时针转动,辊道201可以对压板5进行容纳,使得压板5可以通过转动辊2与承重板3之间的间距。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首先保证装置功能的完整性,接着,将秸秆纵向平铺在传输带1上,使得传输带1将秸秆传输到转动辊2上,此时,转动辊2在被动链盘202的带动作用下进行转动,转动辊2为逆时针转动,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两个辊道201位于距离转动辊2端部四分之一处,每个辊道201内部均设有两个压板5,且每侧压板5呈“一”字设置,且两侧压板5呈九十度,此设置利用转动辊2的逆时针转动,使得两侧的压板5不断的循环将传输带1传送下来的秸秆按压在承重板3上,进而达到将秸秆压紧、整形的目的,如附图2、6所示:其中,限位板302的位置与辊道201位置呈对应设置,且限位板302外表面呈弧面状,当压板5随着转动辊2转动,将秸秆进行压实时,压板5运动会与限位板302之间接触,此时,由于扭簧502的作用和定位轴501受理的杠杆原理,会使得压板5进入到辊道201中,使得压板5可以通过转动辊2与承重板3之间的间距,而没有物体对压板5受力时,压板5会恢复常态,进而使得压板5依次往复,不断对于秸秆进行压实,最后,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扣环4呈两个半径相同的空心半圆状,且定位槽402贯穿整个扣环4,当承重板3上的秸秆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得两个扣环4组成一个圆环,将秸秆进行扣压,定位槽402呈旋转九十度的“中”字状,卡绳器601一直延伸出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可以与定位槽402之间契合,进而环绕着扣环4做圆周运动,进而卡绳器601可以将绳头拉动,将秸秆环绕起来,更适合对秸秆的捆扎。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