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8136发布日期:2019-05-17 20:4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垂钓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还可以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结交朋友。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喜爱垂钓的人越来越多。从钓鱼的环境归类出很多种钓法,如江钓、湖钓、库钓、矶钓、海钓、船钓、筏钓等等。

使用传统浮漂的钓鱼者,在钓鱼过程通过直接观察浮漂的漂相来获得是否有鱼上钩的信息,钓鱼者按照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主观感觉手动调节浮漂的灵敏度进行捕获。鱼的种类不同,摄食习惯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能从漂的反应上分辨出来,再者,水的深浅不一,垂钓的方法不同,漂的反应也不一样。漂的反应,相当于漂的语言,即为漂相。随着时间的推移,钓鱼年限长了之后,很多钓鱼人都能根据漂相,大致判断出中钩的是什么鱼,从而做到抬竿刺鱼力度到位,中鱼后溜鱼方法正确,少跑鱼,多收获。

目前,将鱼饵抛掷到较远位置的水域中而自己手持鱼竿在遥远的岸边或渔船上进行远距离操作的远程垂钓者,通常采用无人机将安装在鱼线鱼钩端的浮漂携带至目标区域进行垂钓。中国发明专利201710139353.3、中国发明专利201710139368.x公开的“一种钓鱼无人机”,其利用无人机进行放线。但这样的操作中,一是无人机在目的地进行放线后,利用无人机上安装的浮筒漂浮在海面上,其并未与鱼线分离,影响垂钓的效果,而且大鱼上钩后的收线过程中,无人机的存在影响了收线操作;二是,缺乏经验的垂钓者很难掌握调节浮漂的灵敏度的技巧,跑鱼的次数多了会影响钓鱼的积极性;三是,远程垂钓者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浮漂的漂相,很难知晓何时有鱼咬钩,因此会大大降低远程垂钓的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由无人机携带至目标位置后可从无人机上脱卸而与无人机分离,减少无人机对鱼咬钩的干扰;而且浮漂可通过鱼咬钩感应机构检测鱼咬钩信号并反馈至远端的垂钓者,便于垂钓者根据鱼咬钩情况而进行收放线等捕获操作。可远程控制电机正反转,调节鱼钩到达不同深度的水层,针对不同种类的鱼进行鱼饵投放。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穿在连接鱼钩的钓鱼线上且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吊环可脱卸连接,所述浮漂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释放机构、鱼咬钩感应机构、电源组件、控制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释放机构、鱼咬钩感应机构、电源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连接。

无人机上安装一个吊环,浮漂与吊环可脱卸连接:浮漂与吊环连接以后,垂钓者先通过远程终端操作无人机携带浮漂飞行至目标位置,再对无人机进行下降操作,使浮漂移动至接近水面的高度或者使浮漂刚好落入水中;然后通过远程终端与浮漂进行远程通讯从而通过控制组件向释放机构发送释放指令,浮漂从吊环上脱离而与无人机分离。垂钓过程中,控制组件不断采集鱼咬钩感应机构的信号并将鱼咬钩信号通过通信组件反馈至远程终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设置的释放机构与无人机可脱卸连接,既能将浮漂快速安装到无人机上,便于无人机稳定携带浮漂到目标位置;又能迅速的与无人机脱离,便于无人机回撤或移动至远离浮漂的位置,减少无人机对垂钓过程的影响。

(2)本发明设置的鱼咬钩感应机构,能将钓鱼线鱼钩端的张紧、晃动等状态通过无线信号反馈至远程垂钓者的远程终端,便于远程获取漂相信息以便于垂钓者根据漂相做出下一步指令。

(3)本发明设置的防脱线机构,既能保证穿过浮漂的钓鱼线不会轻易窜动,又能在浮漂内需要进行收放线操作时驱使其远程收线或放线。

(4)本发明结构巧妙,远程垂钓者能够在距离浮漂较远的地方通过安装app的远程终端获知漂相等信息并进行远程的收放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浮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a、1b为浮漂的两个不同方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浮漂的主视图及m-m面剖视图;其中2a是浮漂主视图,2b是m-m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浮漂的右视图及n-n面剖视图;其中3a是浮漂右视图,3b是n-n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浮漂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4a、4b为浮漂的两个不同方位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浮漂的主视爆炸示意图及p-p面剖视图;其中图5a是浮漂的主视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图5b是p-p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上部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是上部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上部壳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中间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是中间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7b是中间壳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中间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下部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a是下部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9b是下部壳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底壳结构中下部壳、压轮组件壳分离时状态示意图。

图11是释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h”型、“x”型两种夹状结构的简易示意图。

图13是释放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a-a面剖示图;其中图14a是夹头闭合时a-a面剖示图,图14b是夹头张开时a-a面剖示图。

图15是防脱线机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主动轮、主轮轴、从动轮、从轮轴、压紧托架、压紧弹簧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主轮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双向马达、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副、第二轮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是钓鱼线防脱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图19a是钓钩无负载状态下钓鱼线自然松弛时钓鱼线防脱机构的状态示意图,图19b是钓钩被负载拉扯后钓鱼线被绷紧时钓鱼线防脱机构的状态示意图。

图20是从动轮、从轮轴、压紧托架、压紧弹簧连接结构示意。

图21是钓鱼线防脱机构安装在浮漂内与浮漂的压轮组件壳连接的示意图及其剖面示意图;其中图21a是钓鱼线防脱机构安装在浮漂内与浮漂的压轮组件壳连接的示意图,图21b是21a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卡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卡壳机构的透视图;其中图22a是卡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b是透视卡壳机构内部结构时卡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卡壳机构的剖视图。

图24是安装有卡壳机构的压轮组件壳的结构示意图及其透视图;其中图24a是卡壳机构安装在压轮组件壳中的示意图,图24b是图24a的透视图。

图25是电源模块的电池充电电路示意图。

图26是电源模块的电源转换电路示意图。

图27是mcu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28是通信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29是微型舵机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30是双向马达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31是线性霍尔传感器的连接电路示意图。

图32是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连接电路示意图。

图33是液位传感器的连接电路示意图。

图34是通信接口p6的芯片引脚示意图。

图35是浮漂中mcu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定位模块、咬钩传感器组件、指示灯的连接关系框图。

其中,100、壳体;10-1、上部壳;10-2、中间壳;10-3、中间密封件;10-4、下部壳;10-5、压轮组件壳;200、卡壳机构;20-1、卡壳本体;20-2、解除钮柱;20-3、钮柱弹簧;20-4、弹性卡柱;20-5、卡柱弹簧;20-6、扁头短螺钉;300、释放机构;30-1、夹状结构;30-1-1、左夹;30-1-2、右夹;30-1-3、夹体转轴;30-1-4、夹体弹簧;30-2、脱环推杆;30-3、微型舵机;30-4、轴向导环;400、防脱线机构;40-1、主轮驱动组件;40-1-1、马达安装架;40-1-2、双向马达;40-1-3、第一齿轮;40-1-4、第二齿轮副;40-1-5、第二轮轴;40-1-6、第三齿轮;40-1-7、第三轮轴;40-2、主动轮;40-3、主轮轴;40-4、从动轮;40-5、从轮轴;40-6、压紧托架;40-7、压紧弹簧;40-8、限位挡块;5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1、固定托架;50-2、浮动托盘;50-3、钓鱼线导向夹、50-4、浮动复位弹簧、50-5、磁钢;50-6、线性霍尔传感器;50-7、液位传感器;600、吊环;700、钓鱼线;80-1、电源开关;80-2、充电接口;80-3、gnss天线模块;80-4、gprs\gnss模块;80-5、mcu模块;80-6、电池;80-7、gprs天线模块;80-8、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穿在连接鱼钩的钓鱼线700上且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吊环600可脱卸连接,所述浮漂包括壳体100和安装在壳体100内的释放机构3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控制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释放机构3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连接。

无人机上安装一个吊环600,浮漂与吊环600可脱卸连接:浮漂与吊环600连接以后,垂钓者先通过远程终端操作无人机携带浮漂飞行至目标位置,再对无人机进行下降操作,使浮漂移动至接近水面的高度或者使浮漂刚好落入水中;然后通过远程终端与浮漂进行远程通讯从而通过控制组件向释放机构300发送释放指令,浮漂从吊环600上脱离而与无人机分离。垂钓过程中,控制组件不断采集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的信号并将鱼咬钩信号通过通信组件反馈至远程终端。

所述电源组件,用于向浮漂内各个用电模块供电。

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释放机构3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连接:一是控制释放机构300的动作,二是监测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的动作信号,三是通过通信组件与远程终端进行通讯,四是通过定位组件获得位置信息。

所述释放机构300,与安装在无人机下方的吊环600可脱卸连接,能够快速与吊环600连接或从吊环600上脱离。所述释放机构300还分别与电源组件、控制组件连接,由电源组件供电并由控制组件发送控制指令。

所述鱼咬钩感应机构500,与贯穿浮漂的钓鱼线700接触,采集能反映钓鱼线700张紧程度、松紧变化频率、晃动幅度等情况的参数并发送至控制组件,由控制组件通过通信组件反馈至远程垂钓者手中的远程终端。

所述通信组件,安装在浮漂的壳体100内,与控制组件通过信号线通信且与远程终端通过无线信号远程通信。常用的无线网络有4g、3g、gprs、wifi。

所述定位组件,安装在浮漂的壳体100内,与控制组件通过信号线通信。定位组件通常采用gps定位模块、北斗定位模块、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中任意一种,且定位组件将获得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组件并由控制组件通过通信组件反馈至远程终端。

所述远程终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远程终端中安装app,远程垂钓者通过app对浮漂进行远程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如图11-图14所示,所述释放机构300包括左夹30-1-1、右夹30-1-2、夹体转轴30-1-3、夹体弹簧30-1-4、脱环推杆30-2和输出端与脱环推杆30-2连接的微型舵机30-3;所述左夹30-1-1、右夹30-1-2通过夹体转轴30-1-3铰接成夹状结构30-1,夹状结构30-1的一个开合端为夹持/脱卸吊环600的夹头,夹状结构30-1的另一个开合端为与脱环推杆30-2对应的夹尾;所述夹体弹簧30-1-4同时与左夹30-1-1、右夹30-1-2连接而提供回复力,微型舵机30-3能够驱动脱环推杆30-2克服夹体弹簧30-1-4回复力而伸入夹尾,脱环推杆30-2伸入、退出夹尾时夹状结构30-1呈现相反的打开、闭合动作以脱卸、夹持吊环600。所述夹状结构30-1闭合时,夹头具有一个夹持吊环600的置环空间;所述夹状结构30-1打开时,夹头处的置环空间形成脱离吊环600的缺口。

工作原理:

左夹30-1-1、右夹30-1-2、夹体转轴30-1-3相互铰接成夹状结构30-1,夹状结构30-1的夹头可脱卸连接吊环600、夹状结构30-1的夹尾可脱卸连接脱环推杆30-2,夹状结构30-1中夹头打开即释放机构300打开,夹状结构30-1中夹头闭合即释放机构300闭合。安装了夹体弹簧30-1-4的夹状结构30-1在夹体弹簧30-1-4回复力的作用下保持预夹紧状态,脱环推杆30-2通过伸入或退出夹状结构30-1改变夹状结构30-1的预夹紧状态而实现释放结构的打开或闭合,从而实现吊环600与释放机构300的安装或脱卸。

在无人机下方安装一个吊环600,将吊环600放入打开的释放机构300后使释放机构300闭合,完成吊环600的安装。操作无人机通过吊环600携带安装有释放机构300的浮漂移动至目标位置后,释放机构300再次打开,无人机带动吊环600从释放机构300中脱卸,仅留下安装鱼线的浮漂浮在水面。此时的无人机可以直接返航,也可以移动至远离浮漂而不影响垂钓效果的位置,利用随机自带的摄像装置对浮漂进行视频采集。

为了更好的保证无人机携带浮漂时的稳定性,通常设置夹头闭合为常态,只有在其他外力驱使下才能使夹头打开以安装或者脱卸吊环600。

本发明中,夹状结构30-1闭合时形成的置环空间可以是全封闭结构也可以是非全封闭结构,只要保证左夹30-1-1、右夹30-1-2的夹头合拢后形成的缝隙比吊环600能脱开的径向长度小,吊环600无法脱卸即可。一般,无人机上安装的用于携带浮漂的吊环600会选择横截面直径较大的环形吊环600,所以与之相应的,浮漂的释放机构300通常选择夹状结构30-1闭合时形成的置环空间为全封闭结构或缝隙可以忽略的近全封闭结构。

为了更好的配合夹持、脱卸横截面为圆形的吊环600,左夹30-1-1、右夹30-1-2的夹头处均设置半圆形缺口。夹头闭合时,左夹30-1-1、右夹30-1-2的两个半圆形缺口恰好拼成一个圆形的放置圆形吊环600的置环空间。

微型舵机30-3驱动脱环推杆30-2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所述微型舵机30-3为直接驱动脱环推杆30-2直线移动的直线伺服。直线伺服直接驱动脱环推杆30-2直线移动。

第二种情况:所述微型舵机30-3为通过丝杆滑块间接驱动脱环推杆30-2直线移动的旋转伺服。所述旋转伺服包括输出轴为螺杆的旋转伺服电机和套设在旋转伺服电机外的电机壳;所述电机壳上设置有与脱环推杆30-2直线运动方向一致的直轨;所述丝杆滑块同时与螺杆螺纹连接、与直轨滑动连接、与脱环推杆30-2固定连接,即主要由螺杆、丝杆滑块、直轨共同组成的直线导轨结构将旋转伺服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后驱动脱环推杆30-2直线移动。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夹状结构30-1及对应的夹体弹簧30-1-4的设置方式进行具体优化。首先,定义所述左夹30-1-1、右夹30-1-2相互面对的一侧为夹状结构30-1的内侧、相互背对的一侧为夹状结构30-1的外侧。其次,再定义左夹30-1-1对应夹头位置标记为a、右夹30-1-2对应夹头位置标记为b、左夹30-1-1对应夹尾位置标记为c、左夹30-1-1对应夹尾位置标记为d。

下面,对夹状结构30-1及对应的夹体弹簧30-1-4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左夹30-1-1、右夹30-1-2为相互铰接的“h”型夹状结构30-1;

所述左夹30-1-1、右夹30-1-2为相互铰接的“h”型夹状结构30-1时,脱环推杆30-2伸入夹尾时夹头闭合且脱环推杆30-2退出夹尾时夹头打开。a与c移动方向相反且b与d移动方向相反:a、b相互靠近时c、d相互远离;a、b相互远离时c、d相互靠近。通常,设置夹状结构30-1的夹头闭合时为常态,此时脱环推杆30-2的端部伸入夹尾处左夹30-1-1、右夹30-1-2之间,通过张开的夹尾撬动夹头闭合。在需要放入或者脱卸吊环600时,由微型舵机30-3驱使脱环推杆30-2退出夹尾,在夹体弹簧30-1-4作用下夹头张开。

第二种:左夹30-1-1、右夹30-1-2为相互铰接的“x”型夹状结构30-1;

所述左夹30-1-1、右夹30-1-2为相互铰接的“x”型夹状结构30-1,脱环推杆30-2伸入夹尾时夹头打开且脱环推杆30-2退出夹尾时夹头闭合。a与c移动方向相同且b与d移动方向相同:a、b相互靠近时c、d相互靠近;a、b相互远离时c、d相互远离。

通常,设置夹状结构30-1的夹头闭合时为常态,此时脱环推杆30-2的端部脱离夹状结构30-1,夹头、夹尾都闭合。在需要放入或者脱卸吊环600时,由微型舵机30-3驱使脱环推杆30-2伸入夹尾后克服夹体弹簧30-1-4作用,由夹尾撬动夹头,夹头张开。夹体弹簧30-1-4设置在夹头处或夹尾处或夹头与夹尾之间的夹体转轴30-1-3上。为了保证夹头闭合为常态,不同结构的夹体弹簧30-1-4在夹状结构30-1上设置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当夹体弹簧30-1-4为“一”字型的直线弹簧时,夹体弹簧30-1-4被压缩安装在夹头的内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被拉伸安装在夹头的外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被拉伸安装在夹尾的内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被压缩安装在夹尾的外侧。

当夹体弹簧30-1-4为“几”字型的扭转弹簧时,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套设这夹体转轴30-1-3上,夹体弹簧30-1-4的两个端部被压缩后安装在夹头的内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的两个端部被压缩后安装在夹头的外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的两个端部被拉伸后安装在夹尾的内侧或者夹体弹簧30-1-4的两个端部被拉伸后安装在夹尾的外侧。

进一步,夹体弹簧30-1-4两端的簧丝可以直接抵触在限位的结构面上,也可以通过在限位的结构面上穿孔而固定,还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固定弹簧端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也非本发明的改进点,故不再赘述。此处的结构面可以为壳体100的局部,也可以是在壳体100设置的其他独立部件。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夹体弹簧30-1-4的安装结构。

1、安装“一”字型的直线弹簧的结构。

所述左夹30-1-1设置或者右夹30-1-2设置或者左夹30-1-1、右夹30-1-2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簧孔。

第一种:所述簧孔为底端封闭的盲孔,盲孔的底端与夹体弹簧30-1-4的端部连接。

例1: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头内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盲孔,被压缩的夹体弹簧30-1-4的两端分别紧紧抵触在左夹30-1-1的盲孔的底端、右夹30-1-2的盲孔的底端。

例2: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尾外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盲孔,被压缩的夹体弹簧30-1-4为两个,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一端紧紧抵触在左夹30-1-1的盲孔的底端、另一端紧紧抵触在外部结构面上;另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一端紧紧抵触在右夹30-1-2的盲孔的底端、另一端紧紧抵触在外部结构面上。

例3: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尾内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盲孔,被拉伸的夹体弹簧30-1-4的两端分别胶粘固定在左夹30-1-1的盲孔的底端、右夹30-1-2的盲孔的底端。

例4: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头外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盲孔,被拉伸的夹体弹簧30-1-4为两个,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一端胶粘固定在左夹30-1-1的盲孔的底端、另一端胶粘固定在外部结构面上;另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一端胶粘固定在右夹30-1-2的盲孔的底端、另一端胶粘固定在外部结构面上。

第二种:所述簧孔为底端开口但夹体弹簧30-1-4无法直接贯穿穿过的口大底小的阶梯孔,夹体弹簧30-1-4的端部伸出阶梯孔的底端进行连接。阶梯孔为通孔,且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主要簧体的部分为直径较大的孔身、用于伸出夹体弹簧30-1-4端部的簧丝的底端为直径较小的孔底。

例5: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头内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阶梯孔,被压缩的夹体弹簧30-1-4的两端伸出左夹30-1-1阶梯孔的孔底、右夹30-1-2阶梯孔的孔底,但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限位在左夹30-1-1阶梯孔的孔身、右夹30-1-2阶梯孔的孔身之间。

例6: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尾外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阶梯孔,被压缩的夹体弹簧30-1-4为两个,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被限位在左夹30-1-1的孔身中且伸向左夹30-1-1外侧的一端紧紧抵触在外部结构面上;另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被限位在左夹30-1-1的孔身中且伸向右夹30-1-2外侧的一端紧紧抵触在外部结构面上。

例7: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尾内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阶梯孔,被拉伸的夹体弹簧30-1-4的两端分别伸出左夹30-1-1上阶梯孔的孔底、右夹30-1-2上阶梯孔的孔底并固定;

例8:左夹30-1-1、右夹30-1-2在夹头外侧均设置用于安装夹体弹簧30-1-4的阶梯孔,被拉伸的夹体弹簧30-1-4为两个,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被限位在左夹30-1-1的孔身中且伸向左夹30-1-1外侧的一端胶粘固定在外部结构面上;另一个夹体弹簧30-1-4的簧体被限位在右夹30-1-2的孔身中且伸向右夹30-1-2外侧的一端胶粘固定在外部结构面上。

进一步,所述外部结构面可以为安装释放机构300的浮漂的壳体,可以为浮漂中布置在释放机构300附件的其他部件的某一结构面,还可以直接为释放机构300设置一个便于将夹状结构30-1安装入浮漂的夹体安装筒。夹体安装筒套设在夹状结构30-1外,不妨碍吊环600的抓取或释放。夹体安装筒的内壁即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面,设置在夹状结构30-1外侧的夹体弹簧30-1-4的一端能连接在夹体安装筒的内壁。

2、安装“几”字型的扭转弹簧的结构。

扭转弹簧的簧体套设在夹体转轴30-1-3上且两端的簧丝伸出。所述左夹30-1-1、右夹30-1-2均设置有供扭转弹簧的簧体放置的空间及供两端簧丝伸出活动的空间。簧丝还是可以通过直接抵触面安装、限位安装孔限位安装、胶粘安装等方式安装在夹状结构30-1上。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2-3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如图15-图21所示,所述鱼咬钩感应机构500包括固定托架50-1、浮动托盘50-2、钓鱼线导向夹50-3、浮动复位弹簧50-4、咬钩传感器组件;所述咬钩传感器组件包括磁钢50-5和线性霍尔传感器50-6;所述固定托架50-1固定在浮漂的壳体100内且钓鱼线导向夹50-3、浮动托盘50-2、浮动复位弹簧50-4依次横向连接后安装在固定托架50-1上,滑动安装在固定托架50-1内的浮动托盘50-2顶端与钓鱼线导向夹50-3连接、尾端与浮动复位弹簧50-4连接;所述钓鱼线导向夹50-3设置一个供钓鱼线700穿过的穿孔;所述磁钢50-5安装在浮动托盘上,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相对于固定在压轮组件壳10-5上;所述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的信号采集端与磁钢50-5位置对应,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组件的mcu模块80-5连接。

工作原理:

钓鱼线700穿过钓鱼线导向夹50-3。自然状态下,钓鱼线700处于松弛状态,浮动托盘50-2在浮动复位弹簧50-4作用下向固定托架50-1外端伸出。鱼咬钩时,由于鱼咬住鱼钩后对钓鱼线700施加了一个负载而导致钓鱼线700张紧,被拉直的钓鱼线700驱使浮动托盘50-2挤压浮动复位弹簧50-4后向固定托架50-1内移动,即浮动托盘50-2缩回固定托架50-1,此时,磁钢50-5和线性霍尔传感器50-6检测到浮动托盘50-2与固定托架50-1发生的相对位移并反馈至mcu模块80-5,反馈为鱼咬钩信号。若鱼脱钩,则钓鱼线700的负载卸除,钓鱼线700又恢复松弛状态,此时浮动复位弹簧50-4驱使浮动托盘50-2沿固定托架50-1横向移动后又伸出固定托架50-1。

安装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的浮漂通过磁钢50-5和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监测浮动托盘50-2在固定托架50-1上的移动,用二者相对位移的变化反映是否有“鱼咬钩”的信息。

另一方面,携带鱼饵的鱼钩落在水中会随水流摆动,当水流较为湍急时或者水草扰乱时,鱼咬钩感应机构500处的钓鱼线700也可能因鱼钩随水流或水草产生较大幅度的摆动而张紧,使浮动托盘50-2与固定托架50-1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非鱼咬钩的错误干扰信号。设置的磁钢50-5与线性霍尔传感器50-6检测浮动托盘50-2的位置信息,用于监测钓鱼线700从松弛到张紧这个过程中浮动托盘50-2滑入固定托架50-1的加速度,从而协助判断是否为“鱼咬钩”。

增设一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鱼咬钩”的情形下,因为鱼游动速度快或者鱼较重,钓鱼线700从松弛到张紧的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相对较大。水流或水草扰动鱼钩而使钓鱼线700张紧时,通常钓鱼线700从松弛到张紧的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相对较小。

根据不同渔具、目标鱼种等因素,在mcu模块80-5内设定一个阈值,当加速度超过阈值时则判定为“鱼咬钩”;当加速度未超过阈值则认为此时无“鱼咬钩”,排除正常水流波动引起的钓鱼线700的正常扰动。

更进一步,当鱼钩在水中遇到急流也会出现钓鱼线700迅速被拉直而张紧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判断是否是真的“鱼咬钩”,再增设一个液位传感器50-7,检测浮漂在水面上下浮动的状态,协助反映漂相。

浮漂在水面上上下浮动时,若液位传感器50-7的信号采集端采集到信号,则反映为此时水面高度超过浮漂上液位传感器50-7的信号采集端,即浮漂坠入水面;若浮漂上液位传感器50-7的信号采集端未采集到信号,则反映为此时水面高度未超过浮漂上液位传感器50-7的信号采集端,即浮漂正常漂浮在水面。通过记录及观察液位传感器50-7采集信号的时刻、时长、频率等数据,可以间接分析出漂相,有利于垂钓者及时获知浮漂状态并作出合适的策略。

鱼咬钩感应机构500上的钓鱼线700被张紧时,钓鱼线700绷紧且通过钓鱼线导向夹50-3推动浮动托盘50-2向浮动复位弹簧50-4移动,即浮动托盘50-2向固定托架50-1内收缩至j位置;鱼咬钩感应机构500上的钓鱼线700完全无外力作用时,钓鱼线700自然松弛,此时浮动复位弹簧50-4自然伸长,浮动托盘50-2自然到l位置;鱼咬钩感应机构500上的钓鱼线700安装鱼钩或者安装放置鱼饵的鱼钩时,钓鱼线700被轻微拉扯而预张紧,此时钓鱼线700通过钓鱼线导向夹50-3、浮动托盘50-2轻轻压迫浮动复位弹簧50-4发生小变形,此时浮动托盘50-2向固定托架50-1内收缩至k位置。所述k位置位于j位置、l位置之间。

所述浮动复位弹簧50-4的一端与浮动托盘50-2连接,此端为浮动复位弹簧50-4的自由伸缩端;浮动复位弹簧50-4远离浮动托盘50-2的一端需要固定且固定浮动托盘50-2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所述浮动复位弹簧50-4横向安装在固定托架50-1内,浮动复位弹簧50-4的一端与浮动托盘50-2的尾端连接且浮动复位弹簧50-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托架50-1内壁。

第二种:所述浮动复位弹簧50-4横向安装在固定托架50-1内,浮动复位弹簧50-4的一端与浮动托盘50-2的尾端连接且浮动复位弹簧50-4的另一端伸出固定托架50-1固定在壳体100的内壁。

首先,所述浮动复位弹簧50-4是为了使移位的浮动托盘50-2复位。其次,所述浮动复位弹簧50-4可以提供钓鱼线700的预张紧力。当然,浮动复位弹簧50-4的自由伸缩端与浮动托盘50-2连接,还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浮动托盘50-2在固定托架50-1中的移动范围。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钓鱼线导向夹50-3的穿孔沿横向开设一个供钓鱼线700横向穿入或横向穿出的引线口。

所述引线口为一个喇叭口,喇叭口朝外的一端为开口端、喇叭口与穿孔圆滑过度连接的一端为收口端,开口端大、收口端小且收口端最窄的距离h小于钓鱼线700的直径d。

所述收口端最窄的距离h与钓鱼线700的直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0.75d≤h<d。

所述穿孔最宽的距离l与钓鱼线700的直径d之间满足以下关系:d<l<1.5d。

此结构既能保证钓鱼线700方便穿入或穿出,穿入之后不受穿孔夹持而能自由晃动,但是又不会轻易脱离穿孔。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5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如图15-图21所示,所述防脱线机构400包括主轮驱动组件40-1、主动轮40-2、主轮轴40-3、从动轮40-4、从轮轴40-5、压紧托架40-6、压紧弹簧40-7;所述主轮轴40-3固定安装在浮漂的壳体内,从轮轴40-5架设在压紧托架40-6的上端且压紧托架40-6的下端通过压紧弹簧40-7安装在浮漂的壳体内;所述压紧弹簧40-7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固定安装在主轮轴40-3上的主动轮40-2和安装在从轮轴40-5上的从动轮40-4压紧且主动轮40-2与从动轮40-4之间为仅供钓鱼线700穿过的空间;所述主动轮40-2安装在主轮驱动组件40-1的输出端,由主轮驱动组件40-1驱使主动轮40-2以主轮轴40-3主动转动且从动轮40-4以从轮轴40-5从动转动而收/放钓鱼线700。

工作原理:

一方面,主动轮40-2通过主轮轴40-3安装在浮漂内,主动轮40-2仅能与主轮轴40-3一起转动;一端连接在浮漂壳体内壁、另一端套设在压紧托架40-6底部的压紧弹簧40-7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同时压紧托架40-6的顶端通过从轮轴40-5安装从动轮40-4,因此压紧弹簧40-7向从动轮40-4提供了一个迫使从动轮40-4紧紧贴合在主动轮40-2上的压力。所以,钓鱼线700从紧紧接触的主动轮40-2、从动轮40-4之间穿过,而无法随意窜动。另一方面,主轮驱动组件40-1与主动轮40-2连接而驱使主动轮40-2转动,与主动轮40-2紧紧接触的从动轮40-4在摩擦力作用下跟随主动轮40-2转动,主动轮40-2、从动轮40-4转动方向相反(一个逆时针转动、另一个顺时针转动),实现钓鱼线700的收短、放长。

主动轮40-2顺时针转动、从动轮40-4逆时针从动,钓钩向靠近浮漂的方向移动,钓鱼线700被收短;主动轮40-2逆时针转动、从动轮40-4顺时针从动,钓钩向远离浮漂的方向移动,钓鱼线700被放长。

在钩到鱼后,收线过程中钓鱼线上的张力大于1kg,同时迫使主动轮40-2与从动轮40-4分离。浮漂被拉出水后会由于浮漂自身的重量再落回水面,因此浮漂位置始终在水面,不影响收线。

进一步,从动轮40-4、从轮轴40-5、压紧托架40-6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所述从轮轴40-5与从动轮40-4固定连接,且从轮轴40-5与压紧托架40-6自由转动连接。

第二种:所述从轮轴40-5与从动轮40-4自由转动连接,且从轮轴40-5与压紧托架40-6自由转动连接。

第三种:所述从轮轴40-5与从动轮40-4自由转动连接,且从轮轴40-5与压紧托架40-6固定连接。

上述情况都是为了保证从动轮40-4既能与主动轮40-2紧紧贴合,又能在摩擦力作用下随主动轮40-2做出方向相反的转动。进一步,所述主动轮40-2与从动轮40-4相互接触的表面均为摩擦系数较大的粗糙表面,还可以在主动轮40-2、从动轮40-4相互接触表面包裹胶皮等。

所述主动轮40-2与主轮轴40-3固定连接,优选键连接。所述从动轮40-4与从轮轴40-5固定连接时,也优选键连接。

所述压紧托架40-6与从轮轴40-5连接的一端为u型架,压紧托架40-6与压紧弹簧40-7连接的一端为柱型连接杆,即压紧托架40-6整体呈音叉形状;所述从动轮40-4位于u型架中间;所述压紧弹簧40-7的上端套设在柱型连接杆的上端且柱型连接杆的下端套设在浮漂壳体内壁凸起的柱形限位柱上。

进一步,为了保证u型架上下移动时始终能很好的托举从轮轴40-5及从动轮40-4以保证从动轮40-4与主动轮40-2的良好接触,还设置有与压紧托架40-6位置对应的限位挡块40-8,从轮轴40-5的端部与限位挡块40-8连接。保证从轮轴40-5及从动轮40-4始终沿主动轮40-2、从动轮40-4的中心连线方向直线调整。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5-图21所示,所述主轮驱动组件40-1包括马达安装架40-1-1和分别安装在马达安装架40-1-1上的双向马达40-1-2、传动齿轮组,所述双向马达40-1-2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齿轮组与主动轮40-2轴连接进行传动。

所述传动齿轮组将双向马达40-1-2输出的扭矩传送至主轮轴40-3,再由主轮轴40-3带动主动轮40-2转动。远程垂钓者可远程控制双向马达40-1-2进行正反转,调节鱼钩到达不同深度的水层,针对不同种类的鱼进行鱼饵投放。

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40-1-3、第二齿轮副40-1-4、第二轮轴40-1-5、第三齿轮40-1-6、第三轮轴40-1-7;所述第二轮轴40-1-5、第三轮轴40-1-7分别转动连接在马达安装架40-1-1上且第三轮轴40-1-7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主轮轴40-3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40-1-3固定安装在双向马达40-1-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副40-1-4固定安装在第二轮轴40-1-5上,所述第三齿轮40-1-6固定安装在第三轮轴40-1-7上,且第一齿轮40-1-3、第二齿轮副40-1-4、第三齿轮40-1-6依次传动连接;即双向马达40-1-2通过双向马达40-1-2的输出轴依次向第一齿轮40-1-3、第二齿轮副40-1-4、第三齿轮40-1-6、第三轮轴40-1-7、联轴器、主轮轴40-3、主动轮40-2进行传动。

所述第二齿轮副40-1-4包括在第二轮轴40-1-5上同轴安装的大齿轮、小齿轮,直径较大的大齿轮与第一齿轮40-1-3啮合且直径较小的小齿轮与第三齿轮40-1-6啮合;所述大齿轮、小齿轮为一个一体化结构的齿轮或者大齿轮、小齿轮为相互独立的齿轮。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7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9:

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穿在连接鱼钩的钓鱼线700上且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吊环600可脱卸连接,所述浮漂包括壳体100和安装在壳体100内的释放机构300、防脱线机构4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控制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释放机构300、防脱线机构4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连接。

所述防脱线机构400包括主轮驱动组件40-1、主动轮40-2、主轮轴40-3、从动轮40-4、从轮轴40-5、压紧托架40-6、压紧弹簧40-7;所述主轮轴40-3固定安装在浮漂的壳体内,从轮轴40-5架设在压紧托架40-6的上端且压紧托架40-6的下端通过压紧弹簧40-7安装在浮漂的壳体内;所述压紧弹簧40-7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固定安装在主轮轴40-3上的主动轮40-2和安装在从轮轴40-5上的从动轮40-4压紧且主动轮40-2与从动轮40-4之间为仅供钓鱼线700穿过的空间;所述主动轮40-2安装在主轮驱动组件40-1的输出端,由主轮驱动组件40-1驱使主动轮40-2以主轮轴40-3主动转动且从动轮40-4以从轮轴40-5从动转动而收/放钓鱼线700。

所述鱼咬钩感应机构500包括固定托架50-1、浮动托盘50-2、钓鱼线导向夹50-3、浮动复位弹簧50-4、咬钩传感器组件;所述咬钩传感器组件包括磁钢50-5和线性霍尔传感器50-6;所述固定托架50-1固定在浮漂的壳体100内且钓鱼线导向夹50-3、浮动托盘50-2、浮动复位弹簧50-4依次横向连接后安装在固定托架50-1上,滑动安装在固定托架50-1内的浮动托盘50-2顶端与钓鱼线导向夹50-3连接、尾端与浮动复位弹簧50-4连接;所述钓鱼线导向夹50-3设置一个供钓鱼线700穿过的穿孔;所述磁钢50-5安装在浮动托盘50-2上,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相对与固定托架50-1固定安装,所述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的信号采集端与磁钢50-5位置对应,线性霍尔传感器50-6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组件的mcu模块80-5连接。

所述浮动托盘50-2和固定托架50-1均设置有供压紧弹簧40-7贯穿通过的腰型孔;所述压紧弹簧40-7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00底部内腔的壁面上,压紧弹簧40-7的另一端套接在竖向设置的压紧托架40-6下方且压紧托架40-6在被压缩的压紧弹簧40-7弹力作用下位于腰型孔上方且通过从轮轴4-5驱使从动轮4-4紧紧压迫在主动轮40-2上。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9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壳体100结构。如图1-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包括上部壳10-1、中间壳10-2、中间密封件10-3、下部壳10-4、压轮组件壳10-5,其中下部壳10-4、压轮组件壳10-5共同拼接组成壳体100的底壳;所述上部壳10-1、中间壳10-2、中间密封件10-3、底壳依次从上向下连接而共同组成一个蛋形结构。所述压轮组件壳10-5与下部壳10-4通过装在压轮组件壳10-5内的卡壳机构200连接。

所述卡壳机构200包括卡壳本体20-1、解除钮柱20-2、钮柱弹簧20-3、弹性卡柱20-4、卡柱弹簧20-5、扁头短螺钉20-6;所述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套接钮柱弹簧20-3后伸入卡壳本体20-1,且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设置楔形环缺,解除钮柱20-2的按压端依次伸出卡壳本体20-1、压轮组件壳10-5且解除钮柱20-2的按压端设置一个将钮柱弹簧20-3限制在卡壳本体20-1的钮柱肩部;所述弹性卡柱20-4的锁止端套接卡柱弹簧20-5后伸入卡壳本体20-1,且弹性卡柱20-4的锁止端与活动插入楔形环缺中,弹性卡柱20-4的卡接端伸出卡壳本体20-1后能够继续伸出压轮组件壳10-5;所述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所述楔形环缺为一个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圆环状缺口,楔形环缺在靠近按压端的一侧设置限位断面;所述扁头短螺钉20-6同时连接卡壳本体20-1和压轮组件壳10-5将卡壳机构200固定在压轮组件壳10-5内,扁头短螺钉20-6的螺头不超出压轮组件壳10-5的外壁面。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11:

一种用于远程垂钓的浮漂,穿在连接鱼钩的钓鱼线700上且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吊环600可脱卸连接,浮漂包括壳体100和安装在壳体100内的释放机构300、防脱线机构4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控制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释放机构300、防脱线机构4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电源组件、通信组件、定位组件连接。

所述壳体100包括上部壳10-1、中间壳10-2、中间密封件10-3、下部壳10-4、压轮组件壳10-5,其中下部壳10-4、压轮组件壳10-5共同拼接组成壳体100的底壳;所述上部壳10-1、中间壳10-2、中间密封件10-3、底壳依次从上向下螺纹连接而共同组成一个蛋形结构。所述上部壳10-1与中间壳10-2之间、中间壳10-2与下部壳10-4之间还设置有多个起增加强度和限制转动作用的支撑柱。

所述电源组件包括充电接口80-2、电池80-6、电源开关80-1、充电管理模块、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接口80-2、接入电源开关80-1的充电管理模块依次设置在电池80-6的充电端,电池80-6的放电端接电源转换模块并通过电源转换模块输出工作电压。所述电源组件中的电池80-6通过电源转换模块分别向释放机构300的微型舵机30-3、防脱线机构400的双向马达提供工作电压,同时电池80-6通过电源转换模块分别向mcu模块80-5、gprs\gnss模块模块、gnss天线模块、咬钩传感器组件等提供工作电压。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mcu模块80-5和连接mcu模块80-5的晶振、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所述通信组件包括gprs\gnss模块80-4和与gprs\gnss模块80-4连接的sim卡、gprs天线模块80-7。所述壳体100内设置安装sim读卡芯片的sim卡插槽。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gprs\gnss模块80-4和与gnss天线模块80-3连接。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gprs\gnss模块80-4和与gprs\gnss模块80-4连接的sim卡、gnss天线模块80-3连接。

所述上部壳10-1内安装释放机构300,且释放机构300中夹状结构30-1的一个夹头伸出上部壳10-1。所述上部壳10-1上开设一个用于安装电源开关80-1的下陷槽,电源开关80-1嵌入式安装在上部壳10-1上且电源开关80-1的开关钮子外突,用户可从壳体100外部按压开关钮子,打开或关闭浮漂的工作电源。所述上部壳10-1上还开设一个用于安装指示灯80-8的下陷孔,指示灯80-8嵌入式安装在上部壳10-1上且指示灯80-8的灯管外突,用户可从壳体100外部直接看到指示灯80-8的亮、灭、闪烁等状态。

所述中间壳10-2内安装充电接口80-2、充电管理模块、电源转换模块、gnss天线模块80-3、安装sim卡的gprs\gnss模块80-4。

所述中间密封件10-3的外圈为一个薄壁圆环且薄壁圆环内一体化设置一个薄壁挡片,薄壁挡片与压轮组件壳10-5顶面位置对应。

所述下部壳10-4设置一个缺部且压轮组件壳10-5的结构与缺部吻合,压轮组件壳10-5与下部壳10-4组合后共同形成一个碗型。所述下部壳10-4内安装防脱线机构400、鱼咬钩感应机构500,薄壁挡片对防脱线机构400中的主动轮40-2进行半隔离防护。所述下部壳10-4内还安装电池80-6、gprs天线模块80-7、mcu模块80-5。

所述压轮组件壳10-5内安装卡壳机构200。

如图22-图24所示,所述卡壳机构200包括卡壳本体20-1、解除钮柱20-2、钮柱弹簧20-3、弹性卡柱20-4、卡柱弹簧20-5、扁头短螺钉20-6;所述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套接钮柱弹簧20-3后伸入卡壳本体20-1,且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设置楔形环缺,解除钮柱20-2的按压端依次伸出卡壳本体20-1、压轮组件壳10-5且解除钮柱20-2的按压端设置一个将钮柱弹簧20-3限制在卡壳本体20-1的钮柱肩部;所述弹性卡柱20-4的锁止端套接卡柱弹簧20-5后伸入卡壳本体20-1,且弹性卡柱20-4的锁止端与活动插入楔形环缺中,弹性卡柱20-4的卡接端伸出卡壳本体20-1后能够继续伸出压轮组件壳10-5;所述解除钮柱20-2的解除端;所述楔形环缺为一个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圆环状缺口,楔形环缺在靠近按压端的一侧设置限位断面;所述扁头短螺钉20-6同时连接卡壳本体20-1和压轮组件壳10-5将卡壳机构200固定在压轮组件壳10-5内,扁头短螺钉20-6的螺头不超出压轮组件壳10-5的外壁面。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1-实施例11中的主要模块进行说明。如图25-图35所示,

所述mcu模块80-5的控制电路中采用型号为stm32l151-a的mcu芯片。

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的充电电路中采用型号为tp4056的芯片。

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转换电路中采用型号为mic5205的芯片。

所述通信模块的通信电路中采用型号为mc2的芯片。

所述双向马达40-1-2的控制电路中采用型号为yx-9025am的芯片。

所述微型舵机30-3的控制电路中采用型号为st2301的场效应管。

所述线性霍尔传感器50-6采用mlx90363三维霍尔传感器。

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型号为mpu9250的芯片。

所述液位传感器50-7采用09150006102。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