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及利用生态袋进行的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37353发布日期:2019-06-18 22:43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及利用生态袋进行的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河岸植被恢复及绿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及利用生态袋进行的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水陆交错带是指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水陆交错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漓江为自然水陆交错带是水位季节性变化造成水体岸边土地相应地呈现节律性受淹和出露的区域,一般在丰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离水成陆。由于近年来漓江旅游业的开发对漓江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漓江水陆交错带更加明显,急需治理。

中国对水陆交错带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水陆交错带的修复措施基本上是针对由水库造成的水陆交错带以及针对陡坡及缓坡的水陆交错带类型。漓江水陆交错带为天然水陆交错带,需要治理的区域又为砾石摊,坡度平缓接近平地,现有技术中几乎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这种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方法是一种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法,也可以运用在一些生态受到破坏的裸露的砾石地上,但植物的选择需要重新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及利用生态袋进行的生态修复方法,针对漓江水陆交错带裸露的砾石滩地进行生态修复。漓江作为我国著名风景区,对于漓江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来说不仅是为了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漓江水域水体的生态安全,保证水陆交错带对水文的调节作用,并起到水土保持的功能;也是为了水陆交错带能够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使水陆交错带在枯水季节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为漓江沿岸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包括由土工布、植被种子层和纤维保护膜三层结构的生态袋本体,所述生态袋本体的两端和中心位置设有固定连接扣。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袋本体为u型,所述u型的底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分水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分水凸缘两侧的中心位置设有弧形内凹。

进一步地,所述分水凸缘的两侧设有分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分水管包括喇叭口形状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向内逐渐收缩的瓶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高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和常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所述高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每年3月到4月,在高水位水陆交错带的地面上,每间隔2m挖出若干条宽度为15cm,深度为10cm的沟道,捡去所述沟道内的大块碎石后,夯实土地;

步骤2)在一字型生态袋本体中装填含有植被种子的土壤,所述一字型生态袋本体的宽度为15cm,长度为200cm,所述植被种子为本地草本植物种子包括狗牙根种子或紫云英种子:

步骤3)将装填好土壤的一字型生态袋本体布设在挖好的沟道中,在每个一字型生态袋本体的头尾处用长20cm的竹钉通过固定连接扣固定在所述夯实土地上,并将每两个一字型生态袋本体连接起来;

步骤4)在两条所述沟道中间种植若干棵乔木植物,所述乔木植物的株距为1m,在每两棵乔木植物之间种植一株灌木植物;

所述常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种植的植物种类包括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草本植物;

步骤2):栽植季节选择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4月份,所述草本植物在11月左右播种,所述乔木植物和灌木植物则要在次年3月份进行种植;

步骤3)取当地土壤的表层土,所述表层土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种子,选取尺寸为15cm×200cm的生态袋本体,将生态袋本体内装中填入85%的所述表层土,将生态袋本体弯成u型;

步骤4)将常水位水陆交错带的砾石滩地中大块的鹅卵石除去,露出砾石滩地,将清理出来的鹅卵石堆放在需要设置生态袋的砾石滩地外侧:

步骤5)分别用竹钉通过固定连接扣将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按照预先设定位置固定在砾石滩地上;

步骤6)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的底部迎向水流方向,在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的内侧挖掘一个直径为40mm的种植穴后,施底肥,将所述湿生植物种植在种植穴中,客土填回种植穴,并用大块卵石压在表面;

步骤7)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为品字形配置,每两个u型生态袋本体之间的距离为50cm,两排u型生态袋本体的间距按当地洪水期洪水的大小安排设置在100cm~200cm之间,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时距离为200cm,洪水季节流量大时距离设置为100cm。

进一步地,所述两栖植物包括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所述湿生植物,所述灌木植物包括水杨梅、一叶萩和黄荆,所述乔木植物包括枫杨、乌桕、阴香、孝顺竹、香樟和桂树,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水蓼、皱叶狗尾草和苔草。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按照正“品”字形或倒“品”字形相邻排列。

本发明所述的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及利用生态袋进行的生态修复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优越效果在于:

1、生态袋具有拦挡防冲的效果,能够保护种植在雨季水流冲击的情况下存活,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生态袋还能拦截部分水流带来的泥沙,达到保持水土的效果;

2、生态袋及种植的植物起到挂淤的作用从而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和生长;

3、植物在洪水季节,具吸收水体中许多有害元素,从而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4、植物长成后能够使水陆交错带在枯水季节也有上佳的观赏价值,还能提高水陆交错带植被种植的成活率及保存率;

5、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快捷、能大面积实施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实施例3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利用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生态修复方法的布设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利用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生态修复方法的布设俯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生态袋本体,2-固定连接扣,3-出水口,4-瓶颈,5-底部,6-进水口,7-分水凸缘,8-弧形内凹,9-分水管,10-竹钉,11-湿生植物,12-乔木植物,13-灌木植物,14-常水位水路交错带,15-高水位水路交错带,16-一字型生态袋。

图中箭头方向为水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具体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包括由土工布、植被种子层和纤维保护膜三层结构的生态袋本体1,所述生态袋本体1的两端和中心位置设有固定连接扣2,所述生态袋本体1为u型。生态袋本体1聚丙烯人造纤维加工而成。它具有过滤,透水不透土,抗紫外线,抗老化,耐酸碱,对植物友善等水土保持的关键特性。生态袋的寿命通常有120年。生态袋本体1具有以下优点:良好的抗潮湿,由于生态袋本体1原材料不吸收水分,水分出现时不会破坏袋子,而袋子也不会变形,不溶于污染液体。良好的抗化学腐蚀(ph),生态袋本体1对一定浓度的酸碱化学物品有很强的抵抗力,可用于绝大多数固体和严重污染地点;能抗生物降解和动物破坏,由于采用特殊配方材料,不支持、不吸收、不帮助菌类生长,不腐烂、不发霉、不变质。生态袋不会被昆虫和有关动物消化,不会成为啃齿动物老鼠、白蚁、蛀虫、甲壳虫、银鱼蛾等的食物;抗紫高分子,可以承受150摄氏度高温而不融化,可以承受最低气温-40摄氏度;抗紫外线(uv),生态袋含碳墨和其他抗uv成分。在土工布的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溶胶点喷技术将所需要的植被种子按照所需的比例和密度均匀喷撒在36摄氏度的土工布上。在土工布冷却的过程中,植被种子牢固地附着在土工布上。然后再附上一层纤维保护膜,根据工程需要,将植被生态布裁切成规定尺寸,经由加工人员缝制成植被生态袋本体1。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所述生态袋本体1为u型,所述u型的底部5设有向外延伸的分水凸缘7,所述分水凸缘7两侧的中心位置设有弧形内凹8,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如图3所示,在所述分水凸缘7的两侧设有分水管9,所述分水管9包括喇叭口形状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3,所述进水口6和出水口3之间设有向内逐渐收缩的瓶颈4,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在河岸水陆交错带挂淤生态袋的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生态修复方法包括高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和常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所述高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每年3月到4月,在高水位水陆交错带15的地面上,每间隔2m挖出若干条宽度为15cm,深度为10cm的沟道,捡去所述沟道内的大块碎石后,夯实土地;

步骤2)在一字型生态袋本体16中装填含有植被种子的土壤,所述一字型生态袋本体16的宽度为15cm,长度为200cm,所述植被种子为本地草本植物种子包括狗牙根种子或紫云英种子:

步骤3)将装填好土壤的一字型生态袋本体16布设在挖好的沟道中,在每个一字型生态袋本体16的头尾处用长20cm的竹钉通过固定连接扣2固定在所述夯实土地上,并将每两个一字型生态袋本体16连接起来;

步骤4)在两条所述沟道中间种植若干棵乔木植物12,所述乔木植物12的株距为1m,在每两棵乔木植物之间种植一株灌木植物13;

所述常水位水陆交错带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种植的植物种类包括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草本植物;

步骤2):栽植季节选择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4月份,所述草本植物在11月左右播种,所述乔木植物和灌木植物则要在次年3月份进行种植;

步骤3)取当地土壤的表层土,所述表层土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种子,选取尺寸为15cm×200cm的生态袋本体1,将生态袋本体1内装中填入85%的所述表层土,将生态袋本体1弯成u型;

步骤4)将常水位水陆交错带14的砾石滩地中大块的鹅卵石除去,露出砾石滩地,将清理出来的鹅卵石堆放在需要设置生态袋的砾石滩地外侧:

步骤5)分别用竹钉10通过固定连接扣2将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1按照预先设定位置固定在砾石滩地上;

步骤6)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1的底部8迎向水流方向,在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1的内侧挖掘一个直径为40mm的种植穴后,施底肥,将所述湿生植物11种植在种植穴中,客土填回种植穴,并用大块卵石压在表面;

步骤7)所述u型生态袋本体1为品字形配置,每两个u型生态袋本体1之间的距离为50cm,两排u型生态袋本体1的间距按当地洪水期洪水的大小安排设置在100cm~200cm之间,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时距离为200cm,洪水季节流量较大时距离设置为100cm,所述两栖植物包括灌木植物13、乔木植物12和所述湿生植物11,所述灌木植物13包括水杨梅、一叶萩和黄荆,所述乔木植物12包括枫杨、乌桕、阴香、孝顺竹、香樟和桂树,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水蓼、皱叶狗尾草和苔草。所述种植穴按照正“品”字形或倒“品”字形相邻排列。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