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1165发布日期:2019-08-17 01:1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群落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组植物群落。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它的外貌特点常成为自然综合体的表征。植物群落能起到固定能量、维持其内部生物的生命活动、推动自然综合体形成较为复杂的结构的作用。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一般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的层次结构较复杂,种类也丰富。

授权公告号为cn103875416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构建强降温增湿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测定植物单位叶片单位面积吸热量、植物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冠层单位覆盖面积的吸热能力,对园林植物的蒸腾吸热能力进行测定和排序,筛选出降温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种;步骤二,根据园林植物蒸腾吸热能力将其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步骤三,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蒸腾吸热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蒸腾吸热能力,所述弱功能性是指弱蒸腾降温能力或景观性;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主要是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分布,确保林下空间的视线和行动不被完全限定,人们能穿行其中,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强降温增湿能力的功能性和优良景观效果。

申请公布号为cn10572403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位于城市道路边缘的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所述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呈带状,总宽度为20~30m,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的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方向按1:2:2的比例划分,并按与道路的距离分为近距离区域、中距离区域和远距离区域;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

植物群落的构建在环保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构建绿色生态的环境中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园林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园林建设水的利用上往往只考虑到景观效应而忽略了节水问题,使得园林成为一个加剧水资源减少的推手,特别是在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上缺少合理性的设计,造成了水源的浪费。节水型园林景观设计将节水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储存,提高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一块不大于1000平米的矩形园林建造区域,按照正弦曲线将建造区域整理成波峰和波谷交替的地形结构;

步骤2、在波谷位置挖设沟槽,在沟槽内铺设碎石层,在波峰位置铺设一层沙土层,沙土层与碎石层相接,并且沙土层与碎石层下部铺设有防水土工布层,在波峰和波谷位置回填种植土;

步骤3、在波峰和波谷的位置种植不同科目的植株,并从波峰向波谷分层次进行种植,形成混交植物群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建造区域设置成正弦曲线的地形结构,形成波峰和波谷,波峰和波谷栽种不同科目的植物,雨水或者灌溉水进入到建造区域中,会从波峰位置向波谷位置流动,流动过程中能够更充分的向下渗,渗入到碎石层中进行储存,当碎石层储存较多时,能够继续储存在沙土层中,减少水的流失,提高水的利用率,起到节水的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物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乔木-草本、草本-乔木和草本-灌木-乔木三种结构;乔木-草本结构中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3到1:1之间;草本-乔木结构中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1到2:1之间;草本-灌木-乔木结构中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4:1到2:2:1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层次的群落搭配既提高了单位面积绿量,增强了结构本身的复杂性,达到了充分利用水热等条件的目的;复层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叶面系数,使得雨水降落速度被延迟,增加了水的截留,地面降雨强度减弱,增加了雨水的下渗。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乔木-草本结构中,乔木种植在波峰顶点两侧的位置,避开顶点,采用常绿乔木,采用香樟、广玉兰、女贞和雪杉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草本植物铺满波谷位置,采用麦冬、大叶油草、丹麦草、中华结缕草和马尼拉草中的任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乔木种植在波峰,降低了落到波峰处的雨水降落速度,进一步增加了雨水的截流;波谷采用草本植物,减少对雨水的阻挡,能够快速下渗到碎石层中。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乔木的株高为3-5m,郁闭度为50%-70%,植株下部铺垫草本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乔木的高度较小,当刮风时,减小了风阻,防止树木被风吹倒。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草本-乔木结构中,草本植物铺满波峰及两侧,采用麦冬、大叶油草、丹麦草、中华结缕草和马尼拉草中的任一种;乔木种植在波谷的最低点,采用落叶乔木,采用杨树、臭椿、青铜和朴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谷中种植乔木,能够将落到波谷雨水进行阻挡,向外溅落,然后回流到波谷,能够增加雨水流动时间,增加入渗时间和入渗量,同时也能够起到一部分阻挡雨水在波谷内横向流动的作用,增加积水量,减少流失。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乔木的株高为6-10m,郁闭度为60%-80%,植株下部铺垫草本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乔木的高度较大,使其有足够大的冠幅和对建造区域的覆盖面积,增加对于水的阻挡,遮阴面积较大,减少地表水的蒸发。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草本-灌木-乔木结构中,灌木种植在波峰两侧的坡面上,采用夹竹桃、海桐树、蚊母树和珊瑚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乔木种植在波谷的最低点,采用落叶乔木,采用杨树、臭椿、青铜和朴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草本植物种植在波峰顶部和乔木、灌木的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形按照从高到低的布局,植物群落采用由低到高的布局,草本与乔木之间增加灌木,进一步增加了对雨水的减速面积,增加了雨水的截流面积,减少地面径流时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乔木的株高为5-8m,郁闭度为50%-70%;所述灌木的株高为1-2m,郁闭度为50%-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乔木向草本,植株高度层层递减,增加雨水溅落和减速,增加雨水的入渗。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波峰顶点和波谷顶点的水平间距为3-5m,高度差为0.6-1m,表面种植土的厚度为0.2-0.3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验区域的坡度设计的较小,雨水或者灌溉水在坡面上流动时,流速较慢,能够增加了雨水的下渗,达到了减少地面径流涵养水源的目的;种植土厚度较薄,能够减少雨水下渗时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在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时,采用波峰波谷交替的地形结构,搭配高低交错的植物群落,在出现降雨时,能够减缓降雨落地速度,增加雨水在地表的滞留时间和入渗时间,能够在地表下储存更多的雨水,延长园林的灌溉周期,实现节水型植物群落的构建。

2、地表下波谷位置设置碎石层,波峰位置设置沙土层与碎石层衔接,在灌溉时,灌溉水会沿着建造区域的坡面向波谷位置流动,在波谷下渗到碎石层中,继续下渗,会沿着沙土层向上继续储存,能够为波峰处的植株提供水分,整个结构出水量大,极大地节约了灌溉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一乔木-草本的结构布局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二草本-乔木的结构布局图。

图3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三草本-灌木-乔木的结构布局图。

图中,1、种植土层;2、碎石层;3、沙土层;4、防水土工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参照图1,选取一块不大于1000平米的矩形园林建造区域,按照正弦曲线将建造区域整理成波峰和波谷交替的地形结构,波峰顶点和波谷顶点的水平间距为3-5m,高度差为0.6-1m;可选择一块20mx20m的地域进行塑造,波峰与波谷的间距为5m,高度差设计成1m,整个区域共设计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两端为平地。

步骤2、在波谷位置挖设沟槽,沟槽位于波谷底部,宽度为0.5m,在沟槽内铺设碎石层2,碎石层2的厚度为0.3m;在波峰位置铺设一层沙土层3,沙土层3从波峰贴着坡面向下延伸,并与碎石层2相接,沙土层3的厚度从波峰向波谷的方向逐渐变大,顶端位置0.1m厚,底部位置0.2m厚;沙土层3与碎石层2下部铺设有一层防水土工布层4,将沙土层3和碎石层2与原土层隔开,然后在在波峰和波谷表层回填种植土层1,种植土层1的厚度均匀,为0.2m-0.3m,本发明中选取0.2m厚的种植土层1。

步骤3、在波峰和波谷的位置种植不同科目的植株,并从波峰向波谷分层次进行种植,同一高度位置种植相同的植株,形成混交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在结构选型时,选择三种结构类型,从波峰向波谷分布分别包括乔木-草本结构、草本-乔木结构和草本-灌木-乔木结构三种;其中,乔木-草本结构中的乔木和草本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3到1:1之间;草本-乔木结构中的草本和乔木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1到2:1之间;草本-灌木-乔木结构中的草本、灌木和乔木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4:1到2:2:1之间。为了园林的美观和保持水土,乔木和灌木下部均铺垫有草本植物。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为乔木-草本结构,在乔木-草本结构中,乔木和草本的覆盖面积比例为1:1.5,乔木种植在波峰顶点两侧的位置,避开顶点种植两排,两排之间的间距设置为2m,同一排单株之间的间距也为2m。乔木采用常绿乔木,采用香樟、广玉兰、女贞和雪杉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乔木的株高为3-5m,郁闭度为50%-70%,本实施例中选取平均5m株高的植物,郁闭度达到70%;草本植物铺满波谷位置,采用麦冬、大叶油草、丹麦草、中华结缕草和马尼拉草中的任一种。

在出现降雨时,波峰位置的乔木能够减缓降雨落地速度,增加雨水在地表的滞留时间和入渗时间,特别是在坡面上的流动时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和存储。

实施例二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为草本-乔木结构,在草本-乔木结构中,草本和乔木的覆盖面积比例为2:1,乔木沿波谷设置一排,种植在波谷底部,相邻单株之间的间距为3m。乔木采用落叶乔木,采用杨树、臭椿、青铜和朴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乔木的株高为6-10m,郁闭度为60%-80%,本实施例中选用平均株高8m的植株,郁闭度达到60%;草本植物铺满波峰及两侧,采用麦冬、大叶油草、丹麦草、中华结缕草和马尼拉草中的任一种。

在进行灌溉时,灌溉水会沿着建造区域的坡面向波谷位置流动,在波谷下渗到碎石层中,继续下渗,会沿着沙土层向上继续储存,能够为波峰处的植株提供水分,由于乔木对阳光的遮挡,波谷位置的水分蒸发较慢,更有利于涵养水分。

实施例三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为草本-灌木-乔木结构,在草本-灌木-乔木结构中,草本、灌木和乔木的覆盖面积比例为2:2:1,灌木种植在波峰两侧的坡面上,波峰每一侧的坡面上灌木设置成两排,靠近波峰的一排高度较小,乔木种植在波谷位置,沿波谷谷底种植一排。灌木采用夹竹桃、海桐树、蚊母树和珊瑚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灌木的株高为1-2m,郁闭度为50%-80%;乔木采用落叶乔木,采用杨树、臭椿、青铜和朴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混植,乔木的株高为5-8m,郁闭度为50%-70%,本实施例中采用平均株高为5m的植株,郁闭度为50%;草本植物种植在波峰顶部和乔木、灌木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的植物群落结构,在降雨时,地形按照从高到低的布局,植物群落采用由低到高的布局,草本与乔木之间增加灌木,进一步增加了对雨水的减速面积,增加了雨水的截流面积,减少地面径流时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和储存;在灌溉时,由于对地表覆盖面积的增大,遮阳效果更好,波谷位置的水分蒸发更慢,更有利于涵养水分、节约水源。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