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19687发布日期:2019-08-03 10:20阅读:13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竹笋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竹笋,是竹的幼芽,在中国自古被当做“菜中珍品”,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消渴等功效,因此,常吃竹笋对人体有莫大的好处。

白竹竹笋是森林蔬菜新秀,是一种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白笋笋期较长,大小年不明显,而且市场销量大,利润丰厚,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但是,受到种植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白竹竹笋的产量一直不高,而且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开发出一种既能增产又能保证品质的白竹竹笋种植方法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以改善白竹竹笋品质和提高竹笋产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地块选择与处理:选择海拔为500~900m的林地并清理林地中的杂木,控制林地的郁闭度为1~2;再通过局部整地法对林地土壤进行整理,整地深度为30~35cm,并在整地后的林地中挖设深度为5~20cm,长度为25~55cm,宽度为20~30cm的栽植坑,栽植坑之间的间距为2~2.5m;

(2)栽植:取白竹1~2年生的竹鞭,将其放入营养液中浸泡1~3h,然后捞出沥干并放入铺有基肥的栽植坑中,再向栽植坑中填入混有土壤调节剂的土壤,填土厚度为5~8cm;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5~8份,吲哚乙酸3~5份,敌锈钠0.5~1.5份,磷酸二氢铵1~3份,清水120~150份;

(3)栽后管理:栽后5~10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2月、5月和8月各锄草松土一次,并在4月穴施氮肥;栽后第2年留3~5株健壮笋培育成新母竹,并将其余竹笋疏去,且以后每年均采用疏笋方式进行管理,留养数量逐渐增加,在第4年每亩留养的母竹达到500~700株;

(4)竹笋采摘:栽后第5年开始采摘;8月初、9月初以及9月底分别为出笋早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在出笋早期和出生年末期挖走全部成笋,在出笋盛期挖走40%~60%的成笋,留下的成笋任其自由生长呈母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栽植坑与林地坡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步骤(2)中选择竹鞭进行栽植,竹鞭的长度为50cm,其在营养液中的浸泡时间为2h。

进一步,基肥为农家肥和复合肥按15~20:1的质量比混合后的混合肥。

进一步,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6份,吲哚乙酸4份,敌锈钠1份,磷酸二氢铵2份,清水130份。

进一步,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4~6份,竹根粉8~12份,泥炭8~12份,氯化钙0.5~1.5份,硫酸镁0.5~1.5份;土壤调节剂与土壤以1:20~30的质量比均匀混合。

进一步,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5份,竹根粉8份,泥炭12份,氯化钙1份,硫酸镁1份;土壤调节剂与土壤以1:25的质量比均匀混合。

进一步,步骤(3)中穴施氮肥的用量为20~25g/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直接用竹鞭进行竹笋种植,不用进行育苗,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能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率,并且竹林成林效果好。

2.本发明中在进行种植前,竹鞭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经过营养液浸泡后,竹鞭上的笋芽萌发速度加快,而且笋芽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竹林的造林,竹笋的出笋速度和数量均有大幅提高;另外,营养液中含有杀虫剂和氮素,可防止竹鞭发生病变,并为竹鞭提供营养物质,可充分保证竹鞭的正常生长。

3.本发明在种植坑中铺有基肥,而且覆盖竹鞭的土壤经过土壤调节剂调节,调节后的土壤不仅呈弱酸性,而且包含多种竹鞭生长所需的元素,基肥和土壤相配合,为竹鞭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竹鞭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竹笋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多种元素,成笋的品质也得到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解决白竹竹笋品质低下以及产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白竹住孙子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地块选择与处理:白竹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广泛分布,本发明中的种植场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在2012年,划定面积约为200亩的林地进行白竹竹笋种植试验,试验林地的海拔高度在500~900m范围内,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1500mm~1800mm。划定林地后,清除林地中的低矮杂木和藤蔓植物,并砍掉部分乔木,将林地的郁闭度控制在1~2的范围内;再通过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等局部整地法对林地进行整理,整地深度为30~35cm,并在整地后的林地中挖设深度为5~20cm,长度为25~55cm,宽度为20~30cm的栽植坑,所述栽植坑之间的间距为2~2.5m,所挖设的栽植坑与林地坡度方向一致;

(2)栽植:在2012年8月份开始进行白竹竹笋的种植;种植前选择1~2年生白竹的健壮竹鞭,并将其切断成长度为50cm左右的茎段,茎段上的芽体应当饱满,且鞭根完整,茎段粗1cm左右;种植时先在栽植坑中平铺一层厚度为2~3cm的基肥,然后将经过营养液浸泡的茎段平放到栽植坑中,再向栽植坑中填入混有土壤调节剂的土壤,填土厚度为5~8cm;本发明中所用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5~8份,吲哚乙酸3~5份,敌锈钠0.5~1.5份,磷酸二氢铵1~3份,清水120~150份,使用时,按配比称取各组分,并均匀混合,即得营养液;经过土壤调节剂调节的土壤呈弱酸性,并能为竹笋的生长提供营养必要的营养物质,本发明中所用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4~6份,竹根粉8~12份,泥炭8~12份,氯化钙0.5~1.5份,硫酸镁0.5~1.5份,将配制好的土壤调节剂与挖设栽植坑时挖出的土壤按1:20~30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即可完成对土壤的调节;本发明中所用基肥为农家肥与复合肥混合后的混合肥,农家肥可以为动物粪便等,混合肥中农家肥与复合肥的质量比为15~20:1;

(3)栽后管理:栽后5~10天内,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鞭芽的萌发;天气持续干旱时,需及时浇水至深透,必要时可以用杂草、稻草等尽心覆盖,以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时,应及时开沟排水,以防积水;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2月、5月和8月各锄草松土一次,2月锄草松土时宜深翻25cm,将表土、底土互翻,促进新鞭向外发展,5月锄草松土时宜浅削,主要是为了增加透气性,促进笋芽生长萌发,8月锄草松土时同样浅削,以促进新笋萌发、生长;并在每年4月穴施氮肥,施肥按20~25g/坑的用量进行,施肥后不用浇水;栽后第2年留3~5株健壮笋培育成新母竹,并将其余竹笋疏去,且以后每年均采用疏笋方式进行管理,留养数量逐渐增加,在第4年每亩留养的母竹达到500~700株;

(4)竹笋采摘:栽后第5年开始采摘;8月初、9月初以及9月底分别为出笋早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在出笋早期出笋少,个体发育快,成竹率高,成竹质量好,退笋率低,但占总量比例小;出笋盛期出笋数量最多,成竹率和成竹质量较好,部分退笋;出笋末期出笋较少,生长较弱,成竹质量差,退笋率高;出笋早期和出笋末期的成笋全部挖走,而出笋盛期将40%~60%的成笋挖走,每年留养一定数量出笋盛期的竹笋,以达到竹林年年出笋的目的,减弱大小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地块选择与处理:选择海拔为500~900m的林地并清理林地中的杂木,控制林地的郁闭度为1.5左右;再通过带状整地法对林地土壤进行整理,整地深度为30~35cm,并在整地后的林地中挖设深度为10cm,长度为60cm,宽度为20cm的栽植坑,栽植坑之间的间距为2m;

(2)栽植:取白竹1年生的竹鞭,将其切断成长度为50cm左右的茎段,并放入营养液中浸泡2h,然后捞出沥干,放入铺有2~3cm厚基肥的栽植坑中,再向栽植坑中填入混有土壤调节剂的土壤,填土厚度为8cm;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6份,吲哚乙酸4份,敌锈钠1份,磷酸二氢铵2份,清水130份;基肥中农家肥与复合肥的质量比为15:1;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5份,竹根粉8份,泥炭12份,氯化钙1份,硫酸镁1份,土壤调节剂与土壤以1:25的质量比均匀混合;

(3)栽后管理:栽后5~10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2月、5月和8月各锄草松土一次,并在4月按25g/坑的用量穴施氮肥;栽后第2年留4株健壮笋培育成新母竹,并将其余竹笋疏去,且以后每年均采用疏笋方式进行管理,留养数量逐渐增加,在第4年每亩留养的母竹达到500~700株;

(4)竹笋采摘:栽后第5年开始采摘;8月初、9月初以及9月底分别为出笋早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在出笋早期和出生年末期挖走全部成笋,在出笋盛期挖走50%的成笋,留下的成笋任其自由生长呈母竹。

实施例二

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地块选择与处理:选择海拔为500~900m的林地并清理林地中的杂木,控制林地的郁闭度为2左右;再通过带状整地法对林地土壤进行整理,整地深度为30~35cm,并在整地后的林地中挖设深度为8cm,长度为55cm,宽度为30cm的栽植坑,栽植坑之间的间距为2.5m;

(2)栽植:取白竹2年生的竹鞭,将其切断成长度为50cm左右的茎段,并放入营养液中浸泡3h,然后捞出沥干,放入铺有2~3cm厚基肥的栽植坑中,再向栽植坑中填入混有土壤调节剂的土壤,填土厚度为5cm;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8份,吲哚乙酸3份,敌锈钠0.5份,磷酸二氢铵3份,清水120份;基肥中农家肥与复合肥的质量比为10:1;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6份,竹根粉10份,泥炭10份,氯化钙0.5份,硫酸镁1.5份,土壤调节剂与土壤以1:20的质量比均匀混合;

(3)栽后管理:栽后5~10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2月、5月和8月各锄草松土一次,并在4月按20g/坑的用量穴施氮肥;栽后第2年留4株健壮笋培育成新母竹,并将其余竹笋疏去,且以后每年均采用疏笋方式进行管理,留养数量逐渐增加,在第4年每亩留养的母竹达到500~700株;

(4)竹笋采摘:栽后第5年开始采摘;8月初、9月初以及9月底分别为出笋早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在出笋早期和出生年末期挖走全部成笋,在出笋盛期挖走40%的成笋,留下的成笋任其自由生长呈母竹。

实施例三

一种白竹竹笋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地块选择与处理:选择海拔为500~900m的林地并清理林地中的杂木,控制林地的郁闭度为1左右;再通过带状整地法对林地土壤进行整理,整地深度为30~35cm,并在整地后的林地中挖设深度为6cm,长度为55cm,宽度为20cm的栽植坑,栽植坑之间的间距为2.2m;

(2)栽植:取白竹1年生的竹鞭,将其切断成长度为50cm左右的茎段,并放入营养液中浸泡1h,然后捞出沥干,放入铺有1~2cm厚基肥的栽植坑中,再向栽植坑中填入混有土壤调节剂的土壤,填土厚度为5cm;营养液按重量份计包括:abt-2号生根粉5份,吲哚乙酸5份,敌锈钠1.5份,磷酸二氢铵1份,清水150份;基肥中农家肥与复合肥的质量比为20:1;土壤调节剂按重量份计包括:腐殖酸4份,竹根粉12份,泥炭8份,氯化钙1.5份,硫酸镁0.5份,土壤调节剂与土壤以1:30的质量比均匀混合;

(3)栽后管理:栽后5~10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2月、5月和8月各锄草松土一次,并在4月按22g/坑的用量穴施氮肥;栽后第2年留4株健壮笋培育成新母竹,并将其余竹笋疏去,且以后每年均采用疏笋方式进行管理,留养数量逐渐增加,在第4年每亩留养的母竹达到500~700株;

(4)竹笋采摘:栽后第5年开始采摘;8月初、9月初以及9月底分别为出笋早期、出笋盛期和出笋末期,在出笋早期和出生年末期挖走全部成笋,在出笋盛期挖走60%的成笋,留下的成笋任其自由生长呈母竹。

虽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