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51562发布日期:2019-08-06 22:29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海藻养殖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海黍子(sargassummuticum)属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为多年生大型褐藻,可沉水生活和浮水生活,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的黄海和渤海沿岸。藻体长度一般在1m以上,大的藻体可达2m左右。藻体具有大量的气囊,从海底向海面飘浮生长。往往在风浪较小的内湾和浅海区的海底岩礁上形成较大的藻场,同目前广泛应用的鼠尾藻一样,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海藻资源之一。海黍子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藻类,可作为饲料及提取褐藻胶的原料;除此之外,海黍子还具有吸附重金属的生物特性,因此可作为净化近海海区的工具海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海藻应用研究的快速发展,马尾藻在制胶和海参饲料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因此,自然资源逐减不能满足实际需。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海黍子的生物学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室内人工育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海黍子苗种人工繁育过程中在采苗以及幼苗早期培育过程需要调节不同的光照强度进行,但是,现有的育苗场功能单一,需要人工实时测量育苗场内的光照强度,并根据参数进行遮阳网的收放操作,以调整育苗池内光照强度的大小,这种调光方式不仅效果不好,会造成育苗池内表面光线太强,池底光线太弱,不利于采苗以及幼苗的生长,而且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以解决目前海黍子苗种繁育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系统性的光照条件控制方法从而影响育苗质量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包括固定于育苗池的内侧壁上的反光组件、置于育苗池外部的控制器以及用于监测育苗池内的光照强度的光照传感器;所述光照传感器固定于育苗池的内部,所述控制器和光照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反光组件包括连杆、固定杆、支撑框以及活动安装于支撑框内的多根叶片,每根叶片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转轴,所述支撑框上开设有使转轴伸出的穿孔,每根转轴上均安装有一转盘,位于同一侧的转盘通过固定杆与连杆相连,所述支撑框上安装有能够驱动其中一个转盘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控制器之间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叶片横向安装且平行于育苗池的池底。优选的,所述反光组件为多组且在育苗池的内侧壁上并行排列。优选的,育苗池的其中一面或两面或三面或四面内侧壁上固定有反光组件。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是宽度为100-150cm、高度为80cm的钛镁合金框架;所述支撑框固定于育苗池的内侧壁上。优选的,所述叶片是长度为80cm、宽度为10-20cm的镜面铝塑板。进一步,一种利用所述的光照控制装置实现海黍子苗种繁育过程中光照条件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苗期:控制育苗池内光照强度在3000~4000lx;(2)幼苗早期培育期:培育前3天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4000lx范围内;培育至4~6天时,光照强度控制在4000~6000lx范围内;培育至7~10天时,光照强度控制在6000~10000lx范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的光照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能精准的对海黍子育苗过程不同阶段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显著提高了海黍子的出苗率以及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光照控制装置的整体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反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转盘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育苗池;2、控制器;3、光照传感器;4、反光组件;401、支撑框;402、叶片;403、转轴;404、转盘;405、连杆;406、电机;407、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海黍子采苗以及幼苗早期培育的不同阶段,分别根据其对光照条件的不同需求,给出适宜的光照控制。通过该光照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能够达到实时调整育苗池内光照强度的目的,显著地提高海黍子育苗的出苗率和出苗质量,同时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工人劳动力。本发明通过实现对海黍子繁育过程中光照条件的有效系统性控制,提高海黍子的育苗效率和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海黍子苗种繁育的光照控制装置,包括反光组件4、控制器2以及用于监测育苗池1内的光照强度的光照传感器3,该装置用于海黍子的人工育苗过程,在育苗池1使用。其中,所述反光组件4固定于育苗池1的内侧壁上(育苗池1的其中一面或两面或三面或四面内侧壁上固定有反光组件4,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所述光照传感器3固定于育苗池1内,所述控制器2置于育苗池1外。固定于育苗池1的内侧壁上的反光组件4、置于育苗池1外部的控制器2以及用于监测育苗池1内的光照强度的光照传感器3。所述光照传感器3固定于育苗池1的内部,所述控制器2和光照传感器3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反光组件4为多组且在育苗池1的内侧壁上并行排列。所述反光组件4包括连杆405、支撑框401以及活动安装于支撑框401内的多根用于反射光线的叶片402,所述支撑框401是宽度为100-150cm、高度为80cm的钛镁合金框架,所述支撑框401固定于育苗池1的内侧壁上。所述叶片402横向安装且平行于育苗池1的池底,所述叶片402是长度为80cm、宽度为10-20cm的镜面铝塑板。每根叶片402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转轴403,所述支撑框401上开设有使转轴403伸出的穿孔(图中未示出),每根转轴403上均安装有一转盘404,位于同一侧的转盘404通过固定杆407与连杆405相连,所述支撑框401上安装有能够驱动其中一个转盘404转动的电机406,所述电机406与控制器2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电机406、控制器2、光照传感器3均连接有供电装置(图中已省略)。通过控制器2控制电机转动一定圈数,驱动其中一个转盘404转动,通过连杆405带动整个支撑框401内的所有叶片402同步转动一定角度。本发明的运行原理:光照传感器3监测育苗池1内的光照强度,并将监测到的光照强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2,控制器2控制电机406转动,利用电机406驱动转盘404从而带动叶片402转动到合适的角度,使育苗池1内的光照强度始终处于最适状态。实施例2一种利用实施例1的光照控制装置进行海黍子苗种繁育过程中光照条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苗期:控制育苗池内光照强度在3000~4000lx;(2)幼苗早期培育期:培育前3天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4000lx范围内;培育至4~6天时,光照强度控制在4000~6000lx范围内;培育至7~10天时,光照强度控制在6000~10000lx范围内。实施例3分别采用本发明的光照控制装置、光照控制条件和传统育苗方法进行育苗,幼苗培育10天后,随机选取3个苗帘,各剪取3段10cm的苗绳,每段苗绳选取藻体测定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的含量,结果见表1。表1采用不同育苗方法进行海黍子育苗的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的比较本发明对照例比生长速率2.76±0.032.43±0.05叶绿素a含量0.38±0.02mg/g0.42±0.03mg/g比生长速率(relativegrowthrate,rgr)测定方法:用滤纸吸干藻体表面的水分,称得鲜重,rgr的计算公式如下:rgr=[(wt/w0)1/t-1]×100,式中wt为实验结束时藻体鲜重(g),w0为实验开始时藻体鲜重(g),t为培养时间(d)。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取0.1g新鲜藻体研磨成匀浆状,加入8ml80%丙酮置于4℃黑暗处抽提24h。浸提液于4℃,4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以80%丙酮作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定665和652nm波长处的吸光值。叶绿素a的含量按照公式w(chl-a)=(16.29od665-8.54od652)×v/w/1000计算,式中v为浸提丙酮的体积(ml),w为藻体质量(g),单位为mg/g。从表1可知采用本发明的光照控制装置和光照控制条件进行育苗,海黍子幼苗的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例(p<0.05),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例(p<0.05),本发明的光照控制装置为海黍子幼苗提供了更充足的光照来源,能够提高海黍子苗种的质量和育苗效率。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