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2485发布日期:2019-08-17 01:2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棘胸蛙人工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棘胸蛙又名石蛙,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近年来,随栖息地生境的持续恶化和滥捕的影响,棘胸蛙种群数量骤降,加之环境污染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棘胸蛙的栖息地遭到威胁,因此,实现棘胸蛙的人工养殖工作刻不容缓。

棘胸蛙常栖息于阴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蛙常伏于石穴洞口或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觅食,若遇惊扰则迅速潜入石穴中或石岩、石壁下或水中、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石蛙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拖对等行为。

现有的养殖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棘胸蛙养殖周期长,易染病,幼蛙成活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所述蓄水池、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分别设有入水口及出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分别连接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的入水口;所述饵料饲养区的入水口分别连接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的出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入水口及饵料饲养区的出水口设有过滤设施。

上述技术方案一的关键构思在于:通过设置棘胸蛙养殖系统模拟棘胸蛙自然生长环境,通过水源过滤保证棘胸蛙养殖环境的水质以及保证水流的流动,养殖后排出的水以及杂质用于养殖棘胸蛙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并将最终的水过滤后排出,不污染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的出水口采用u型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棘胸蛙饲养区底部相间的设有多条引水槽以及走道,上部设有喷淋设施,顶部覆盖遮阳网,所述引水槽和走道相接处设有若干可以翻动的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引水槽槽面由光滑材料铺设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棘胸蛙饲养区设置成多个用于饲养不同体型的棘胸蛙。

进一步的,所述棘胸蛙饲养区出水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孔径在3-4毫米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一的有益效果是:模拟棘胸蛙的自然生长环境建立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可以直接引用山泉水或溪水作为水源,设置蓄水池方便对养殖水质进行控制,设置饵料饲养池一方面饲养棘胸蛙养殖的饵料,另一方面净化水质,使排出的水不至污染环境。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源的供应,将水引入蓄水池,经过过滤设施过滤后,分别引入到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排出的水引入饵料饲养区,经过饵料饲养区的过滤设施过滤后排出;

2)水位的控制,通过设置蓄水池、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出水口的u型排水管的不同高度,调整各个区域的水位高度;

3)蛙卵孵化,受精后的蛙卵放置在蛙卵孵化区种孵化,保持少量清水流动,水温控制在15-25℃;

4)蝌蚪饲养,蝌蚪孵化后头3天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饵料,孵化3-20天内,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每日定时投饵一次,20天后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饵料;

5)棘胸蛙饲养,设置多个棘胸蛙饲养区用于饲养不同体型的的棘胸蛙,每日定时投放饵料,每年1-2月份进行一次挑选,将不同体型的棘胸蛙转移到对应的饲养区;每年繁殖期将棘胸蛙饲养区内的受精卵捞出移至蛙卵孵化区,气候干燥时用喷淋设施给饲养区加湿;

6)饵料饲养,各个饲养区中残余的饵料以及棘胸蛙排泄物随着水流汇入饵料饲养区,用于种植蝌蚪食用的藻类以及养殖棘胸蛙食用的溪鱼等饵料。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的饵料以黄粉虫为主要饵料,搭配蚯蚓或溪鱼作为辅料,每20天中辅料投放天数为5-6天。

上述技术方案二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模拟自然环境的棘胸蛙养殖方法,同时又改善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成活率低,易染病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示意图。

图2所示为棘胸蛙饲养区示意图。

图3所示为棘胸蛙饲养区底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蓄水池;1.1、过滤设施;

2、蛙卵孵化区;3、蝌蚪饲养区;4、棘胸蛙饲养区;

4.1、进水口;4.2、出水口;4.3、引水槽;4.4、走道;4.5、盖板;4.6、喷淋设施;4.7、遮阳网;4.8、过滤网;

5、饵料饲养区;5.1、过滤设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系统,包括蓄水池1、蛙卵孵化区2、蝌蚪饲养区3、棘胸蛙饲养区4、饵料饲养区5;所述蓄水池1、蛙卵孵化区2、蝌蚪饲养区3、棘胸蛙饲养区4、饵料饲养区5分别设有入水口4.1及出水口4.2;所述蓄水池1的出水口分别连接蛙卵孵化区2、蝌蚪饲养区3、棘胸蛙饲养区3的入水口;饵料饲养区5的入水口分别连接蛙卵孵化区2、蝌蚪饲养区3、棘胸蛙饲养区4的出水口;蓄水池1的入水口及饵料饲养区的出水口设有过滤设施1.1。

棘胸蛙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高,因此一般养殖场选取山间溪流或泉水作为水源,由于山泉水或溪流水量和水质受天气影响大,暴雨天气水体混浊,干旱季节容易断流,因此设置蓄水池不仅可以在旱季保证水源的正常供应,大雨天还可以通过过滤设施滤去泥沙杂质等,保证水体清洁,大规模的棘胸蛙养殖一般会选取黄粉虫等作为主要饵料,但长期用单一饵料饲养,棘胸蛙体质会变弱,因此一般还需搭配其他溪鱼、蚯蚓、牛蛙蝌蚪等作为辅料,因此在养殖区的排水口处设置饵料饲养区,主要用于养殖棘胸蛙摄取营养所需的辅料以及种植蝌蚪所需的藻类等植物。养殖区残余的饵料以及棘胸蛙的排泄物随着水流汇入饵料饲养区可以提高饵料的产量。为了保证养殖后的水体清洁,因此在饵料饲养区的排水口设置过滤设施,防止,排除的水流污染环境。

蓄水池1、蛙卵孵化区2、蝌蚪饲养区3、棘胸蛙饲养区4、饵料饲养区5的出水口采用u型排水管5.1。

u型排水管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持养殖区的特定水位,由于棘胸蛙养殖是采用活水,因此设置u型排水管方便控制养殖区的水位高低。

棘胸蛙饲养区4底部相间的设有多条引水槽4.3以及走道4.4,上部设有喷淋设施4.6,顶部覆盖遮阳网4.7,引水槽4.3和走道4.5相接处设有若干可以翻动的盖板4.5。

棘胸蛙饲养区是仿造天然的山间溪流环境,石蛙常栖息于阴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蛙常伏于石穴洞口或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觅食,若遇惊扰则迅速潜入石穴中或石岩、石壁下或水中、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石蛙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引水槽及走道是模仿溪岸的环境,设置盖板是模仿石壁间隙等环境,棘胸蛙成群的躲在盖板下,可以避免工作人员投喂饵料时棘胸蛙受惊扰乱窜,盖板设置成可翻动,方便抓取。

石蛙石冷血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9-26℃,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皮肤水分蒸发量大,而使其感到不适,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0℃,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就会再出来活动,时常约为4个月,冬眠后体重将会有适度的减轻。设置盖板,石蛙会在冬天抱团躲在盖板下,保证石蛙的体温不致于过低,缩短冬眠的时长,加快生长速度。设置喷淋设置可以控制湿度,顶部覆盖遮阳网,营造阴凉的栖息环境,保证石蛙夏天正常的觅食行为,加快生长速度。

引水槽4.3槽面由光滑材料铺设而成。

石蛙养殖周期长,一般长达4-5年,而石蛙在活跃期,以及受惊扰时喜欢到处乱窜,采用普通的水泥等材质的引水槽,养殖过程中发现石蛙脚趾,腿部等部位的皮肤经常容易造成磨损,进而引发感染,导致成活率不高,因此引水槽槽面应采用光滑材料铺设而成,一般采用瓷砖就可以避免石蛙皮肤磨损的情况发生。

棘胸蛙饲养区4设置成多个用于饲养不同体型的棘胸蛙。

养殖过程中发现棘胸蛙个体大的会吃掉个体小的,因此需要避免将个体差异过大的石蛙养在同一个饲养区。

棘胸蛙饲养区出水口4.2处设有过滤网4.8,过滤网4.8孔径在3-4毫米之间。

棘胸蛙一般在4-6月、8-9月发情,产卵,蛙卵漂浮在水面上,直径4-5毫米,为了避免蛙卵随着水流冲走,因此设置孔径3-4毫米的过滤网,既可以保证蛙卵不被水流冲走,又可以保证正常的排污功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一种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源的供应,将水引入蓄水池,经过过滤设施过滤后,分别引入到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排出的水引入饵料饲养区,经过饵料饲养区的过滤设施过滤后排出;

2)水位的控制,通过设置蓄水池、蛙卵孵化区、蝌蚪饲养区、棘胸蛙饲养区、饵料饲养区出水口的u型排水管的不同高度,调整各个区域的水位高度;

水位对棘胸蛙的生长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幼蛙阶段水槽中过高的水位会导致幼蛙的成活率低,一般水位在2-3厘米作为最佳,对于体型较大的棘胸蛙饲养区可以适当的升高水位,一般5-8厘米即可。

3)蛙卵孵化,受精后的蛙卵放置在蛙卵孵化区种孵化,保持少量清水流动,水温控制在15-25℃;

4)蝌蚪饲养,蝌蚪孵化后头3天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饵料,孵化3-20天内,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每日定时投饵一次,20天后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饵料;

蝌蚪饲养阶段死亡率高的一个原因就是蝌蚪成长不同阶段对饵料的需求种类不同。

5)棘胸蛙饲养,设置多个棘胸蛙饲养区用于饲养不同体型的的棘胸蛙,每日定时投放饵料,每年1-2月份进行一次挑选,将不同体型的棘胸蛙转移到对应的饲养区;每年4-5月份将棘胸蛙饲养区内的受精卵捞出移至蛙卵孵化区,水分干燥时用喷淋设施给饲养区加湿;

每年1-2月份天气石蛙处于冬眠状态,这个时期进行石蛙的饲养区转移,可以避免石蛙窜动造成的损伤。

6)饵料饲养,各个饲养区中残余的饵料以及棘胸蛙排泄物随着水流汇入饵料饲养区,用于种植蝌蚪食用的藻类以及养殖棘胸蛙食用的溪鱼等饵料。

主要是用于孵化20天以上的蝌蚪所需的嫩绿水生藻类的种植,以及作为辅料的溪鱼,蚯蚓等的养殖。

步骤5)中的饵料以黄粉虫为主要饵料,搭配蚯蚓或溪鱼作为辅料,每20天中辅料投放天数为5-6天。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喜食蚯蚓、蛆虫、蚱蜢、蚁类、泥鳅、河蟹、蝼蛄等活饵,味觉感受器很发达,对其摄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视网膜上感觉细胞对运动着物体特别敏感、活的动物是其摄食对象、对死的物体就不灵敏,无采食行为。

使用黄粉虫作为主要饵料可以保证石蛙蛋白质的摄入,但由于营养单一,导致石蛙体质虚弱,如皮肤磨损伤口后易感染,因此需要定期投喂一些小鱼类作为辅料,有部分养殖场夜间采用黑光灯吸引昆虫补充石蛙的营养,黑光灯主要是紫外光,长期照射容易导致石蛙畸形,同时也会影响石蛙夜间的觅食习性。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和附图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须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括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