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2007发布日期:2019-10-15 19:46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大豆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在对大豆种子进行播种后,遇到阴雨天气,雨水会淋湿大豆种子上方的土壤,进而导致大豆种子上方土壤的板结。由于大豆种子的顶土能力较弱,因此土壤的板结对大豆种子的出苗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用于解决直接播种情况下因土壤板结导致大豆不出苗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旋耕;

夏收冬小麦后,对土壤进行旋耕,将小麦秸秆打碎,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

(2)起垄;

对经过旋耕处理的土壤进行起垄;

(3)修整;

对垄进行修整,使得垄高尽量保持一致;

(4)覆膜;

在垄上进行覆膜,覆膜宽度至少等于垄宽,同时每隔一定距离在薄膜上撒碎土对薄膜进行镇压;

(5)播种;

采用播种机械或人工进行大豆种子播种;

(6)覆土;

播种完大豆后,对裸漏的大豆进行覆土,覆土厚度在2cm-4cm之间;

(7)播种后,根据田间的环境温度决定是否对大豆周围环境进行降温处理;当白天田间环境温度持续几天较高时,人工徒手或使用机械对薄膜进行再次打孔处理;

(8)根据是否有较大的阴雨天气,决定是否对薄膜进行除水作业。

进一步地,在对秸秆进行粉碎时,应将秸秆粉碎至长度为1cm及以下,旋耕土的厚度在2cm左右。

进一步地,垄间距在15-25cm之间,垄宽为30-60cm。

进一步地,修整后垄高范围为5-15cm。

进一步地,将垄修整为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结构。

进一步地,播种时应先在薄膜上进行打孔,并在薄膜打孔处下方的垄上挖出一个土穴,土穴的内径在3-10cm之间,土穴的深度在3-8cm之间,最后将大豆种子投入土穴内,大豆种子的播种深度在2-4cm之间。

进一步地,播种时应进行垂直播种,以使得播种后大豆种子位于土穴的最下端。

进一步地,覆土时,应选用旋耕土进行覆盖。

进一步地,再次打孔时,在薄膜的边缘位置进行打孔,以促进薄膜内外的空气流动。

进一步地,当遇到较大的雨水或冰雹天气时,由于雨量大,雨水有可能打破薄膜,进而使得雨水穿透薄膜后淋湿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此时,可人工将薄膜上残留的积水除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通过旋耕、起垄可对土壤进行疏松,进而避免大豆种子处于闷热的环境中,并可方便覆膜作业;覆膜后的形状有利于雨水的滑落,避免雨水淋湿大豆种子周围的土壤造成土壤板结而影响出苗。垂直播种,能够保证大豆种子落入土穴的最底部,进而保证出芽率;播种时在薄膜上打孔,可促进大豆种子周围空气的流通,避免大豆种子处于高温环境下而影响出苗。

附图说明

图1为起垄后的示意图;

图2为起垄、覆膜、播种后的示意图;

图中:1垄,2薄膜,3碎土,4土穴。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旋耕;

夏收冬小麦后,对土壤进行旋耕,将小麦秸秆打碎,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

在对秸秆进行粉碎时,应将秸秆粉碎至长度为1cm及以下,旋耕土的厚度在2cm左右,此时对土壤进行旋耕后,土壤的疏松度较好;由于土壤松散,土壤内外的空气流通性较好。

(2)起垄;

如图1所示,对经过旋耕处理的土壤进行起垄1,垄间距在15-25cm之间,垄宽为30-60cm。

(3)修整;

对垄1进行修整,使得垄高尽量保持一致,垄高范围为5-15cm,如图1所示,且使得垄呈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结构。

(4)覆膜;

如图2所示,在垄上进行覆膜2,覆膜宽度至少等于垄宽,同时每隔一定距离在薄膜上撒碎土3对薄膜进行镇压,以避免薄膜被风刮起。

由于垄为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结构,因此覆膜后薄膜也呈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结构,这样有助于薄膜上雨水的滑落,减少雨水渗透薄膜的可能。

(5)播种;

采用播种机械或人工进行大豆种子播种,如图2所示,播种时应先在薄膜上进行打孔,并在薄膜打孔处下方的垄上挖出一个土穴4,土穴的内径在3-10cm之间,土穴的深度在3-8cm之间,最后将大豆种子投入土穴内,大豆种子的播种深度在2-4cm之间。

同时,还应使得插入土壤前大豆种子的移动轨迹为与地面垂直的直线,即进行垂直播种,以使得播种后大豆种子位于土穴的最下端;大豆穴播后,若大豆种子位于土穴的穴壁上,会影响大豆种子的出芽。

(6)覆土;

播种完大豆后,对裸漏的大豆进行覆土,覆土厚度在2cm-4cm之间;覆土时,应选用旋耕土进行覆盖。

(7)播种后,根据田间的环境温度决定是否对大豆周围环境进行降温处理;当白天田间环境温度持续几天较高时,人工徒手或使用机械对薄膜进行再次打孔处理,此时打的孔应与大豆种子距离在5cm以上,这样可以避免损伤大豆种子,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遇到阴雨天气时雨水汇流至大豆种子上方造成土壤的板结;

为促进薄膜内的空气流动,再次打孔时,可在薄膜的边缘位置进行打孔,这样地表的风可以经薄膜边缘的孔进入薄膜内,进而将薄膜鼓起,薄膜内的热空气会经大豆种子上方的薄膜孔流出,进而实现快速降温,避免大豆种子因高温导致被“烫死”。

(8)根据是否有较大的阴雨天气,决定是否对薄膜进行除水作业;

当遇到小雨时,由于雨滴和雨量都较小,落在薄膜上的雨水会迅速的沿薄膜向下流动,而不会大量堆积在薄膜上,进而也就不会导致大豆种子周围土壤的板结;

当遇到较大的雨水或冰雹天气时,由于雨量大,雨水有可能打破薄膜,进而使得雨水穿透薄膜后淋湿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此时,可人工将薄膜上残留的积水除去。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可提高大豆出芽率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用于解决直接播种情况下因土壤板结导致大豆不出苗的问题。它包括以下步骤:(1)旋耕;夏收冬小麦后,对土壤进行旋耕;(2)起垄;对经过旋耕处理的土壤进行起垄;(3)修整;对垄进行修整,使得垄高尽量保持一致;(4)覆膜;在垄上进行覆膜,覆膜宽度至少等于垄宽,同时在薄膜上撒碎土对薄膜进行镇压;(5)播种;采用播种机械或人工进行大豆种子播种;(6)覆土;播种完大豆后,对裸漏的大豆进行覆土;(7)播种后,根据田间的环境温度决定是否对大豆周围环境进行降温处理;(8)根据是否有较大的阴雨天气,决定是否对薄膜进行除水作业。本发明可确保大豆种子的出苗率。

技术研发人员:么传训;孟维伟;刘志华;李振娥;郭峰;李宗新;李伟;刘灵艳;张巧;南镇武;张正;张彦威;徐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唐县农业农村局
技术研发日:2019.07.08
技术公布日:2019.10.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