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0368发布日期:2020-06-26 22:2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种植生产的过程中,一般的种植槽都是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完成播种,收割等工序的,由于种植槽是固定位置的,所以当人手或者机械进行播种,收割等工序时,需要不断地转换位置,十分不便。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种植架,种植架上设有若干个呈纵向排列的种植槽,种植槽的底部设有与种植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可以作纵向往返运动的第二支架,种植架的纵向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传送支架以及后传送支架,前传送支架与后传送支架的传送方向相反,前传送支架和后传送支架上均设有可作上下方向运动的升降托架,前传送支架与后传送支架之间设有用于把种植槽由前传送支架传送至后传送支架上的行进转换机构。

所述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上设有若干个定位块,定位块上设有转轴,定位块的上端为定位部,定位块的下端为卡位部,卡位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架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的底部抵靠,转轴至卡位部末端的距离大于转轴至对应的第一支架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的底部的距离。

所述行进转换机构包括设置于前传送支架行进末端的第一转换架,以及设置于后传送支架行进始端的第二转换架,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转向轴,第一、二转换架绕各自对应的转向轴作自转运动,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传送带。

所述种植架的横向左右两侧设有定位挡板。

所述升降托架的两侧设有定位挡边。

所述第二支架对应前传送支架和/或后传送支架的一端上设有拉板,所述拉板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种植架纵向最前端的种植槽通过第二支架与升价托架配合推送至前传送支架,并依次经过行进转换机构以及后传送支架到达种植架纵向最后端,通过第二支架与升降托架配合返回至种植架的纵向最末端,形成种植槽的循环,也就可以使种植槽在不同的植物生长周期移动至对应的位置上,方便对应的手工或者机械操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种植架,种植架上设有若干个呈纵向排列的种植槽1,种植槽1的底部设有与种植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21以及可以作纵向往返运动的第二支架22,种植架的纵向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传送支架31以及后传送支架32,前传送支架31与后传送支架32的传送方向相反,前传送支架31和后传送支架32上均设有可作上下方向运动的升降托架33,前传送支架31与后传送支架32之间设有用于把种植槽1由前传送支架31传送至后传送支架32上的行进转换机构,在种植架纵向最前端的种植槽1通过第二支架22与升价托架配合推送至前传送支架31,并依次经过行进转换机构以及后传送支架32到达种植架纵向最后端,通过第二支架22与升降托架33配合返回至种植架的纵向最末端,形成种植槽1的循环,也就可以使种植槽1在不同的植物生长周期移动至对应的位置上,方便对应的手工或者机械操作,其中第二支架22,升降托架33均可以通过电机,气缸等传动机构实现对应的运动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理解。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21以及第二支架22上设有若干个定位块4,便于固定或者推动种植槽1位移,定位块4上设有转轴41,定位块4的上端为定位部42,定位块4的下端为卡位部43,卡位部43与对应的第一支架21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22的底部抵靠,转轴41至卡位部43末端的距离大于转轴41至对应的第一支架21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22的底部的距离,使定位块4的活动具备单向性。

进一步地,行进转换机构包括设置于前传送支架31行进末端的第一转换架51,以及设置于后传送支架32行进始端的第二转换架52,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转向轴,第一、二转换架绕各自对应的转向轴作自转运动,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传送带53,第一、二转换架的自转运动以及传送带53的运动均可以通过对应的电机装置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理解。

进一步地,种植架的横向左右两侧设有定位挡板23,可以使种植槽1在第一、二支架上运动时更加平稳,不易偏移。

进一步地,升降托架33的两侧设有定位挡边331,可以起到调整种植槽1位置的效果,使种植槽1更加平直。

进一步地,第二支架22对应前传送支架31和/或后传送支架32的一端上设有拉板221,所述拉板221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拉板221可以使第二支架22更加容易把种植槽1由后传送支架32拉动至种植架上。

本发明的工作工程是这样的:种植槽1在种植架上按植物的生长周期依次排列,最靠近前传送支架31一端的种植槽1为待收割的种植槽1,当该种植槽1需要收割时,第二支架22向前传送支架31的方向伸出,种植槽1在第二支架22上的定位块4的作用下向前传送支架31运动,并使靠后的种植槽1依次取代靠前一个种植槽1的位置,待收割的种植槽1进入前传送支架31上,由于定位块4的单向性,第一支架21上的定位块4不会阻挡种植槽1的运动;

前传送支架31上的升降托架33抬升并托住种植槽1,同时,第二支架22向内回收,然后升降托架33复位,第二支架22向内回收的过程中,由于定位块4的单向性,第二支架22上的定位块4不能对种植槽1起推动作用,第二支架22上的定位块4则可以起到固定种植槽1的效果;

第一转换架51初始位置与前传送支架31的方向相同,待收割的种植槽1随前传送支架31运动至第一转换架51后,第一转换架51绕其转向轴转向90°,此时,第一、二转换架的方向相同,工人或者机械收割在第一转换架51上的种植槽1,完成收割后的种植槽1传送至第二转换架52,并在第二转换架52上完成播种,第二转换架52绕其转向轴转向90°使其与后传送支架32的方向相同,播种后的种植槽1移动至后传送支架32上并传送至种植架的对应位置上,后传送支架32上的升降托架33抬升并托住种植槽1,第二支架22向后传送支架32的方向伸出,升降托架33复位,种植槽1放置在第二支架22上并随第二支架22向内回收,种植槽1重新被放置在种植架上,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逐步向前传送支架31的方向位移。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

本技术:
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种植架,其特征在于,所以种植架上设有若干个呈纵向排列的种植槽(1),所述种植槽(1)的底部设有与种植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21)以及可以作纵向往返运动的第二支架(22),所述种植架的纵向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传送支架(31)以及后传送支架(32),所述前传送支架(31)与后传送支架(32)的传送方向相反,所述前传送支架(31)和后传送支架(32)上均设有可作上下方向运动的升降托架(33),前传送支架(31)与后传送支架(32)之间设有用于把种植槽(1)由前传送支架(31)传送至后传送支架(32)上的行进转换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1)以及第二支架(22)上设有若干个定位块(4),所述定位块(4)上设有转轴(41),定位块(4)的上端为定位部(42),定位块(4)的下端为卡位部(43),卡位部(43)与对应的第一支架(21)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22)的底部抵靠,转轴(41)至卡位部(43)末端的距离大于转轴(41)至对应的第一支架(21)的底部或者第二支架(22)的底部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进转换机构包括设置于前传送支架(31)行进末端的第一转换架(51),以及设置于后传送支架(32)行进始端的第二转换架(52),所述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转向轴,第一、二转换架绕各自对应的转向轴作自转运动,第一、二转换架上均设有传送带(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架的横向左右两侧设有定位挡板(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托架(33)的两侧设有定位挡边(3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2)对应前传送支架(31)和/或后传送支架(32)的一端上设有拉板(221),所述拉板(221)与第二支架(22)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种植槽的自动循环系统,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种植架,种植架上设有若干个呈纵向排列的种植槽,种植槽的底部设有与种植架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可以作纵向往返运动的第二支架,种植架的纵向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传送支架以及后传送支架,前传送支架与后传送支架的传送方向相反,前传送支架和后传送支架上均设有可作上下方向运动的升降托架,前传送支架与后传送支架之间设有用于把种植槽由前传送支架传送至后传送支架上的行进转换机构,种植槽在不同的植物生长周期移动至对应的位置上,方便对应的手工或者机械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巨匠农业设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2
技术公布日:2020.06.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