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69207发布日期:2019-12-21 02:0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捕鼠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



背景技术:

鼠类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人存在的地方都有鼠类的栖息地,由于鼠传疾病很多,在历史上曾造成多次鼠疫暴发,导致大量死亡事件。且鼠与人类争夺粮食,这就导致人类和鼠的竞争性关系,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史。由此人们也想出了各样的方法用来对付鼠类。鼠夹是最为常见的捕鼠工具,但是一次只能捕获一只,且会引起其他鼠类的警惕性。市面上连续灭鼠设备较多,但是大多数是利用电力、势能、机械能以及最近的智能控制等技术完成,结构较为复杂且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可以用于连续捕鼠,能够阻抗鼠类行为抗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包括箱体、单向栅格、饵料、电源、控制器和多个电极,所述箱体的一端设置有入口,所述箱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挡板,多个所述电极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箱体底部,且所述电极设置于靠近所述入口的一端,多个所述电极包括由所述入口至所述箱体内依次设置的多个适应电极、多个激发电极、多个防逃逸电极和一个感应电极,多个所述激发电极和多个所述防逃逸电极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防逃逸电极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和所述感应电极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激发电极的极性相反,相邻的两个所述防逃逸电极的极性相反,相邻的所述激发电极和所述防逃逸电极的极性相反;所述单向栅格的顶端两侧与所述箱体的两个侧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单向栅格由上至下朝向所述挡板倾斜设置,所述单向栅格的底端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激发电极之间,所述饵料吊设于所述箱体的顶板上,且所述饵料位于所述防逃逸电极上方。

优选地,所述激发电极和所述防逃逸电极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所述单向栅格的底端与所述入口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激发电极。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两个侧板内壁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单向栅格安装孔,所述单向栅格的顶端两侧各通过一个长栓转动安装于一个所述单向栅格安装孔中。

优选地,所述单向栅格包括交叉垂直设置的多个横向硬质金属杆和多个竖向硬质金属杆。

优选地,所述电极为镶嵌于所述箱体的底板上的条状电极.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极之间的距离相同。

优选地,所述适应电极、所述激发电极和所述防逃逸电极均为金属导电材质。

优选地,还包括饵料绳,所述饵料包括香油和海绵,所述海绵经所述香油浸泡之后通过所述饵料绳捆绑悬挂于所述箱体的顶板上。

优选地,所述箱体由透明绝缘板或绝缘栅格材料制成。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当鼠类从入口进入时,对地面电极会敏感,在靠近入口处设置多个不通电的适应电极,进而消除鼠类的异物反应;当鼠类在饵料的香味吸引下前进时会踩到激发电极,感应到高压静电,条件反射会向前奔跑,顶开单向栅格进入箱体内,防逃逸电极此时未通电,可顺利通过;箱体内的鼠类想回头吃饵料的时候,会碰到感应电极,激发防逃逸电极通电,鼠类会因为条件反射远离饵料,使得饵料永远不会被消耗,进而起到连续捕鼠的作用,还能够阻抗鼠类行为抗性。同时,本发明中的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以及耗能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入口;2、适应电极;3、单向栅格安装孔;4、单向栅格;5、激发电极;51、第一激发电极正电极;52、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1、第二激发电极正电极;6、防逃逸电极;61、第一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2、第一防逃逸电极正电极;63、第二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4、第二防逃逸电极正电极;7、饵料绳;8、感应电极;9、箱体;1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可以用于连续捕鼠,能够阻抗鼠类行为抗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包括箱体9、单向栅格4、饵料、电源、控制器和多个电极,箱体9的一端设置有入口1,箱体9的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0,多个电极沿箱体9的长度方向分布于箱体9底部,且电极设置于靠近入口1的一端,多个电极包括由入口1至箱体9内依次设置的多个适应电极2、多个激发电极5、多个防逃逸电极6和一个感应电极8,多个激发电极5和多个防逃逸电极6均与电源连接,激发电极5处于一直通电状态,电源与防逃逸电极6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感应开关,感应开关和感应电极8均与控制器连接,相邻的两个激发电极5的极性相反,相邻的两个防逃逸电极6的极性相反,相邻的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的极性相反;单向栅格4的顶端两侧与箱体9的两个侧板的顶部转动连接,单向栅格4由上至下朝向挡板10倾斜设置,如此设置,单向栅格4只能够朝向挡板10一侧抬起,而鼠类进入单向栅格4与挡板10之间的陷阱之后无法抬起单向栅格4逃出。单向栅格4的底端位于相邻的两个激发电极5之间,饵料吊设于箱体9的顶板上,且饵料位于防逃逸电极6上方。

使用时,将本实施例中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放置于需捕鼠的区域,当鼠类从入口1进入时,对地面电极会敏感,在靠近入口1处设置多个不通电的适应电极2,进而消除鼠类的异物反应;当鼠类在饵料的香味吸引下前进时会踩到激发电极5,感应到高压静电,条件反射会向前奔跑,顶开单向栅格4进入箱体9内,防逃逸电极6此时未通电,可顺利通过;箱体9内的鼠类想回头吃饵料的时候,会碰到感应电极8,感应电极8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感应开关闭合,使得防逃逸电极6通电,鼠类会因为条件反射远离饵料,使得饵料永远不会被消耗,进而起到连续捕鼠的作用,还能够阻抗鼠类行为抗性。同时,本实施例中的静电驱动的连续灭鼠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以及耗能低的特点。

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单向栅格4的底端与入口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激发电极5。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三个激发电极5和四个防逃逸电极6,三个激发电极5分别为第一激发电极正电极51、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2、第二激发电极正电极53,四个防逃逸电极6分别为第一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1、第一防逃逸电极正电极62、第二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3和第二防逃逸电极正电极64,第一激发电极正电极51、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2、第二激发电极正电极53、第一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1、第一防逃逸电极正电极62、第二防逃逸电极负电极63和第二防逃逸电极正电极64依次设置,单向栅格4的底端位于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2和第二激发电极正电极53之间。当老鼠踩到第一激发电极正电极51时,并无静电作用反应,老鼠会因为饵料的香味继续向前,顶开单向栅格4,踩到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2的时候,感应到高压静电,条件反射会向前奔跑,进入箱体9内。同时,在踩到第一激发电极负电极52的时候老鼠是不能后退的,因为脑袋被单向栅格4卡住,只能前进。

于另一实施例中,饵料能够通电作正电极,饵料是否通电由控制器控制,一旦鼠类经过感应电极8后,控制器使得短时间内饵料为正极,防逃逸电极6为负极,形成高压静电,迫使鼠类无法获得饵料。

具体地,箱体9的两个侧板内壁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单向栅格安装孔3,单向栅格4的顶端两侧各通过一个长栓转动安装于一个单向栅格安装孔3中。

具体地,单向栅格4包括交叉垂直设置的多个横向硬质金属杆和多个竖向硬质金属杆。于本具体实施例中,两端的两个竖向硬质金属杆与箱体9的底板接触,中部的竖向硬质金属杆与箱体9的底板之间有一定距离,该距离不得大于2cm。于另一实施例中,所有的竖向硬质金属杆均与箱体9的底板接触。

具体地,电极为镶嵌于箱体9的底板上的条状电极。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相同。适应电极2、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均为金属导电材质。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通电后的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产生的高压静电的电压大于100v且小于3000v。电源为锂电池。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相邻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3cm,适应电极2、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的宽度为1-3cm,感应电极8的宽度应为3-8cm,上述设计尺寸主要针对大型成年鼠种。在用于幼鼠或小家鼠等小型鼠类捕捉时,电极宽度及电极间距离应适当缩小,具体地,相邻电极之间的距离为0.5cm-3cm,适应电极2、激发电极5和防逃逸电极6的宽度为1-2cm,感应电极8的宽度应为2-5cm。

本实施例还包括饵料绳7,饵料包括香油和海绵,海绵经香油浸泡之后通过饵料绳7捆绑悬挂于箱体9的顶板上。具体地,饵料与箱体9的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5cm。

为了便于观察鼠类捕捉情况,箱体9由透明绝缘板或绝缘栅格材料制成。具体地,透明绝缘板或绝缘栅格材料由透明塑料材质或透明亚克力材质制作。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