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4425发布日期:2020-02-08 05:0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



背景技术:

水培(hydroponics)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又名营养液培,其核心是将植物的根系直接浸润于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能替代土壤,向植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等生长因子,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多层植物栽培装置营养液循环一般是供、排水管路分开设置,一条进水管道、一条回水管道的结构,占用空间,并且增加了管道铺设材料及人工成本,而且在拆卸清理洗时步骤繁琐不易操作,间接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通过连接件供水、排水一体的结构设计,实现供水排水一体化,节约空间,且实现逐层回水功能,通过本体或者与连接通管结合的形成逐层的隔断结构,上层的液体通过回水结构和隔断流至下层,下层再通过这个结构流至下下层,从而实现逐层循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包括连接件主体,所述连接件主体包括一个具有上开口、下开口和内部中空的管,所述管内侧壁、或外侧壁设有至少一连接鳍片,所述连接鳍片连接至少一内管,所述连接件主体延伸设有一连接管,所述连接件主体通过连接管与两两相连通。连接件主体内开设有两腔室实现供水、排水一体化,节约空间,通过本体或者与连接通管结合的形成逐层的隔断结构,上层的液体通过回水结构和隔断流至下层,下层再通过这个结构流至下下层,从而实现逐层循环,且内管位置的多变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与管同轴设置,或者内管与管不同轴设置。不同方式的设置能够实现不同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鳍片径向设置在管内侧壁、或外侧壁,或所述连接鳍片横向设置在管内侧壁、或外侧壁。两种方向的设置能够起到两种不同的流水效果。

进一步的,包括多个连接件主体,多个连接件主体可移动设置,并为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之间提供机械支撑,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之间的连接件主体流通口。该结构的设置使得上下栽培槽能够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的口径小于内管的口径。口径大小的设置能够保证相邻的连接件主体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栽培槽,所述栽培槽上设有连接通管,所述连接管道以栽培槽为界限分为上通管和下通管,所述上通管的内壁大于连接件主体的外壁,所述下通管的外壁小于连接件主体的内壁。上下通管的设置使其安装分明,且更加稳定牢固。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通管内设有导水连接件,所述导水连接件与连接件主体相连通。导水连接件的应用使其上层的液体通过回水结构和隔断流至下层,下层再通过这个结构流至下下层,从而实现逐层循环。

更进一步的,所述栽培槽在与连接通管的连接处开设有流水孔,所述导水连接件内设有进水仓和出水仓,所述进水仓和出水仓通过流水孔与栽培槽相连接通。进水仓和出水仓的分开设置,使其水流能够更将顺畅不会相互影响。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水连接件一端上开设有与连接水管相匹配的水管连接道,所述导水连接件的另一端在上下面开设有两个通孔分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出水仓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进水仓的下方。两个通孔位置的设立,能够使营养液按照规定的路线流动,防止其营养液回流。

更进一步的,所述栽培槽下方设有水箱,所述水箱上设有水管与连接件主体相连通。水箱的设置确保装置可以在不用外接水管,即可使用很久。

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的形状与连接通管一致,所述支撑立柱与连接件主体的形状一致。形状的一致确保其安装不会出错。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管通过连接水管与水箱的内部相连接,所述水箱上设有一连接管与所述最下端连接件主体的出水端相连通。使其水箱对其提供和回收营养液。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连接件主体内直接设置管和内管,从而在一个管道上实现供水排水一体化,不用设置两个管道,节约空间,减少管道铺设材料及人工成本。

2、本发明通过导水连接件内设有的两个分离的水仓,使其进水和出水分开,从而上层的液体通过管和隔断流至下层,下层再通过这个结构流至下下层,从而实现逐层循环。

3、本发明直接将连接件主体设为相邻栽培槽之间的机械支撑,使得在设置连接件主体时不用再另外设置支撑立柱,从而更进一步的节约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多层水培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多层水培装置部分细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多层水培装置部分细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多层水培装置部分细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连接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件主体,101、内管,102、管,103、连接管,104、连接鳍片,3、栽培槽,301、流水孔,302、连接通管,3021、上通管,3022、下通管,3023、导水连接件,30231、进水仓,30232、出水仓,30233、水管连接道,30234、第一通孔,30235、第二通孔,303、固定槽,4、水箱,401、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6,本实施例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包括种植盘3和连接件主体1,所述种植盘3为矩形且一个角上设有连接通管302,另外三个角分别设有固定槽303,且固定槽303与连接通管302的形状一致,所述固定槽303内设置有支撑立柱2,且支撑立柱2的形状与连接件主体1一致,所述连接件主体1为方形,且连接件主体1嵌设在连接通管302内与种植盘3相连接,所述连接件主体1包括一个具有上开口、下开口和内部中空的管102,所述管102内侧壁设有至少一连接鳍片104,所述连接鳍片104连接至少一内管101,所述连接件主体1延伸设有一连接管103,所述连接管103与内管101为一体化设置。具体地,所述内管101与管102同轴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管101与管102不同轴设置。所述连接鳍片104径向设置在管102内侧壁,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鳍片104横向设置在管102内侧壁。包括多个连接件主体1,多个连接件主体1可移动设置,并为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3之间提供机械支撑,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3之间的连接件主体1流通口。所述连接管103的口径小于内管101的口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401道以种植盘3为界限分为上通管3021和下通管3022,所述上通管3021的内壁大于连接件主体1的外壁,所述下通管3022的外壁小于连接件主体1的内壁,所述连接件主体1内的管102与内管101连接处设有一连接鳍片104,所述连接鳍片104与下通管3022的管壁长度和厚度一致。所述连接通管302内设有导水连接件3023,且导水连接件3023位于上通管3021的内部,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的上端与连接件主体1的下端对接。所述种植盘3在与连接通管302的连接处开设有流水孔301,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内设有进水仓30231和出水仓30232,所述进水仓30231和出水仓30232通过流水孔301与种植盘3相连接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一端上开设有与连接水管103相匹配的水管连接道30233,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的另一端在上下面开设有两个通孔分为第一通孔30234和第二通孔30235,所述第一通孔30234位于出水仓30232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30235进水仓30231的下方,所述第一通孔30234与管102的下端出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30235与管102的上端进水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种植盘3下方设有水箱4。所述内管101通过连接水管103与水箱4的内部相连接,所述水箱4上设有一连接管401与所述管102的出水端相连通。

在具体使用时,先设在四根支撑立柱2作为支撑脚,再将其种植盘3上的固定槽303套设在对应的支撑立柱2上,形成第一层栽培槽3,然后取三根支撑立柱2嵌设对应第一层种植盘3上的三个固定槽303内使其固定,然后再将其连接件主体1的下端对应嵌设在连接通管302的上通管3021内,且与上通管3021内的导水连接件30233对接,再取一种植盘3将其固定槽303套设在三根支撑立柱2和连接件主体1上,且连接通管302的下通管3022嵌设连接件主体1的上端内部,同时下通管3022的内管壁会固定在内管101与管102之间紧抵连接鳍片104内,形成第二层栽培槽3,根据需求可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第三层、第四层栽培槽3的架设,在架设的同时连接件主体1需设置在多层种植盘3的上通管3021内,然后连接件主体1内的内管101下端的连接水管103穿过导水连接件3023上的水管连接道30233与位于自身下端的内管101相连接,重复上述动作将其所有连接件主体1连接起来,然后位于最下端的连接件主体1通过连接水管103与水箱4连接,从而使其水箱4与内管101相连接,然后通过水箱4通过内管101输送营养液至最顶端连接件主体1的顶部,利用重力作用使其通过内管101流到最顶部的营养液流向管102内,然后营养液就会在管102内向下流动至上通管3021内的导水连接件3023内,然后在通过导水连接件3023内的第一通孔30234流进进水仓30231内,再从进水仓30231通过种植盘3的流水孔301流进种植盘3内,在种植盘3内循环流动后再从流水孔301流进导水连接件3023的出水仓30232内,再由水仓30232的第二通孔30235流向下一个连接件主体1的管102内,营养液会依照上述步骤循环流动,最后流动带最下端的连接件主体1的管102内,再通过管102与水箱4的连接管401流回至水箱4内,从而实现逐层循环。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一种供排水同管的多层水培装置连接件,包括种植盘3和连接件主体1,所述种植盘3为矩形且一个角上设有连接通管302,另外三个角分别设有固定槽303,且固定槽303与连接通管302的形状一致,所述固定槽303内设置有支撑立柱2,且支撑立柱2的形状与连接件主体1一致,所述连接件主体1为方形,且连接件主体1嵌设在连接通管302内与种植盘3相连接,所述连接件主体1所述连接件主体1包括一个具有上开口、下开口和内部中空的管102,所述管102外侧壁设有至少一连接鳍片104,所述连接鳍片104连接至少一内管101,所述连接件主体1延伸设有一连接管103,所述连接管103与内管101为一体化设置。具体地,所述内管101与管102同轴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管101与管102不同轴设置。所述连接鳍片104径向设置在管102外侧壁,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鳍片104横向设置在管102外侧壁。包括多个连接件主体1,多个连接件主体1可移动设置,并为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3之间提供机械支撑,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相邻两层的两个栽培槽3之间的连接件主体1流通口。所述连接管103的口径小于内管101的口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401道以种植盘3为界限分为上通管3021和下通管3022,所述上通管3021的内壁大于连接件主体1的外壁,所述下通管3022的外壁小于连接件主体1的内壁,所述连接件主体1内的管102与内管101连接处设有一连接鳍片104,所述连接鳍片104与下通管3022的管壁长度和厚度一致。所述连接通管302内设有导水连接件3023,且导水连接件3023位于上通管3021的内部,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的上端与连接件主体1的下端对接。所述种植盘3在与连接通管302的连接处开设有流水孔301,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内设有进水仓30231和出水仓30232,所述进水仓30231和出水仓30232通过流水孔301与种植盘3相连接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一端上开设有与连接水管103相匹配的水管连接道30233,所述导水连接件3023的另一端在上下面开设有两个通孔分为第一通孔30234和第二通孔30235,所述第一通孔30234位于出水仓30232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30235进水仓30231的下方,所述第一通孔30234与管102的下端出水口相连通,第二通孔30235与管102的上端进水口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种植盘3下方设有水箱4。所述内管101通过连接水管103与水箱4的内部相连接,所述水箱4上设有一连接管401与所述管102的出水端相连通。

在具体使用时,先设在四根支撑立柱2作为支撑脚,再将其种植盘3上的固定槽303套设在对应的支撑立柱2上,形成第一层栽培槽3,然后取三根支撑立柱2嵌设对应第一层种植盘3上的三个固定槽303内使其固定,然后再将其连接件主体1的下端对应嵌设在连接通管302的上通管3021内,且与上通管3021内的导水连接件30233对接,再取一种植盘3将其固定槽303套设在三根支撑立柱2和连接件主体1上,且连接通管302的下通管3022嵌设连接件主体1的上端内部,同时下通管3022的侧管壁会固定在内管101与管102之间紧抵连接鳍片104内,形成第二层栽培槽3,根据需求可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第三层、第四层栽培槽3的架设,在架设的同时连接件主体1需设置在多层种植盘3的上通管3021内,然后连接件主体1内的内管101下端的连接水管103穿过导水连接件3023上的水管连接道30233与位于自身下端的内管101相连接,重复上述动作将其所有连接件主体1连接起来,然后位于最下端的连接件主体1通过连接水管103与水箱4连接,从而使其水箱4与内管101相连接,然后通过水箱4通过内管101输送营养液至最顶端连接件主体1的顶部,利用重力作用使其通过内管101流到最顶部的营养液流向管102内,然后营养液就会在管102内向下流动至上通管3021内的导水连接件3023内,然后在通过导水连接件3023内的第一通孔30234流进进水仓30231内,再从进水仓30231通过种植盘3的流水孔301流进种植盘3内,在种植盘3内循环流动后再从流水孔301流进导水连接件3023的出水仓30232内,再由水仓30232的第二通孔30235流向下一个连接件主体1的管102内,营养液会依照上述步骤循环流动,最后流动带最下端的连接件主体1的管102内,再通过管102与水箱4的连接管401流回至水箱4内,从而实现逐层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