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399027发布日期:2020-07-07 14:31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稻种养殖技术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展,江浙一带起步较早,北方地区相对发展晚。而利用泥鳅稻模式发展有机水稻种植是近几年来才被广泛认知,但各地区由于生产技术不规范,对于养殖泥鳅的品种,放养密度、放养时间、放养苗龄以及水稻种植过程的与泥鳅养殖相匹配的技术环节各有长短,缺乏详实而长期的研究,不能够有效防除水田的病虫草害,不能有效解决人工除草给有机水稻生产带来的高成本,不能够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保障有机水稻的种植质量,更不能有效节约用水,改善土壤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采用驯化泥鳅鱼品种,无需铺设塑料薄膜,降低成本,不跑鱼;采用“一”形鱼沟,占稻田面积小于5%,可节约土地浪费,起到增产增效作用;本发明中鱼沟结构紧凑,促使泥鳅的大量活动都在水田里进行,使水田的水长期处于浑浊状态,进而遮挡阳光辐射,阻止草芽萌发时候的产生光合作用,导致杂草种子不能萌发,进而起到防除水田杂草的作用;追肥后2-3天内进行整地,插秧后3-5天内放养泥鳅鱼苗,此时大部分草种均未萌发或出土,便于泥鳅的捕食除草;放养规格大,密度小,产量均;插秧前不使用除草剂,插秧后不使用农药杀菌、除虫,种养期内不排水,不晒田,更加节约水资源;泥鳅鱼产量大,生态种养效果更好;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水稻的品质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选择

选择集中连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不受干旱影响和洪涝威胁,土质保水性好、耕层深、保水力强、不渗透和土质柔软的稻田;

2)稻田预处理

在养殖区内和养殖区周边分别培固田埂,养殖区周边的所述田埂高于养殖区内的所述田埂;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加防逃设施;在所述稻田的内部一侧开挖鱼沟;3)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米质优良,口感好的水稻品种和杂交驯化的泥鳅品种;

4)整地施肥

增施生物肥;所述生物肥用量为750-1000千克/亩;插秧前2-3天将所述生物肥撒入田间,灌水泡田并整平耙细;

5)插秧及放养

稻田整地后2-3天内进行插秧;插秧后3-5天内放养泥鳅鱼苗;

规格一:泥鳅鱼苗规格为40-50条/公斤,体长13cm左右,放养量48-52公斤/亩;

规格二:泥鳅鱼苗规格为50-60条/公斤,体长12cm左右,放养量38-42公斤/亩;

6)田间管理

a.投喂饲料

在所述鱼沟内定点每天一次投喂膨化乳性饲料;每百斤泥鳅鱼苗投喂0.9-1.2公斤饲料;

b.水层管理

插秧2-3天后,向所述稻田内灌水,并保持水层在3-5cm;

c.日常管理

坚持勤巡田检查,观察水层、鱼类活动情况,注意防逃、防盗,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定期捕鼠,驱赶水鸟,做好日常纪录;

7)起捕泥鳅

将稻田水排出后起捕泥鳅;

所述步骤5)中规格一的所述泥鳅,起捕条件为平均重1两,起捕时间为7月中旬;

所述步骤5)中规格二的所述泥鳅,起捕条件为平均重1.5两,起捕时间为8月中旬。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养殖区内的田埂高38-42cm,顶宽28-32cm,底宽48-52cm;所述养殖区周边的田埂高48-52cm,顶宽38-42cm,底宽58-62cm;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斜对角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内;所述防逃设施设置在所述田埂内。优选地,所述防逃设施包括直径为5cm的进排水管和包裹所述进排水管管口的隔网;所述隔网为60目的筛绢或者聚乙烯网片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鱼沟为宽50-60cm,深30-40cm的一字型鱼沟。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生物肥为腐熟发酵的农家肥或者饼肥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所述稻田的土壤肥力中等时,插秧规格为行穴距为30×10㎝,每穴5-8株秧苗;所述稻田的土壤肥力高时,插秧规格为行穴距为30×12㎝,每穴5-8株秧苗;所述秧苗宽行窄行间距设置,所述宽行间距40cm,所述窄行间距20cm。

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的所述饲料每10天加量一次,所述加量比例是每增加一斤所述泥鳅鱼加量一斤所述饲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驯化泥鳅鱼品种,无需铺设塑料薄膜,降低成本,不跑鱼;采用“一”形鱼沟,占稻田面积小于5%,可节约土地浪费,起到增产增效作用;本发明中鱼沟结构紧凑,促使泥鳅的大量活动都在水田里进行,使水田的水长期处于浑浊状态,进而遮挡阳光辐射,阻止草芽萌发时候的产生光合作用,导致杂草种子不能萌发,进而起到防除水田杂草的作用;追肥后2-3天内进行整地,插秧后3-5天内放养泥鳅鱼苗,此时大部分草种均未萌发或出土,便于泥鳅的捕食除草;放养规格大,密度小,产量均;插秧前不使用除草剂,插秧后不使用农药杀菌、除虫,种养期内不排水,不晒田,更加节约水资源;泥鳅鱼产量大,生态种养效果更好;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水稻的品质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选择

选择集中连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不受干旱影响和洪涝威胁,土质保水性好、耕层深、保水力强、不渗透和土质柔软的稻田;

2)稻田预处理

在养殖区内和养殖区周边分别培固田埂,田埂夯实加固;养殖区周边的田埂高于养殖区内的田埂;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加防逃设施;在稻田的内部一侧开挖鱼沟;

3)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米质优良,口感好的水稻品种和杂交驯化的泥鳅品种;

4)整地施肥

增施生物肥;生物肥用量为750-1000千克/亩;插秧前2-3天将生物肥撒入田间,灌水泡田并整平耙细;

5)插秧及放养

稻田整地后2-3天内,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插秧始期,进行插秧;插秧后3-5天内放养泥鳅鱼苗;

规格一:泥鳅鱼苗规格为40-50条/公斤,体长13cm左右,放养量48-52公斤/亩;

规格二:泥鳅鱼苗规格为50-60条/公斤,体长12cm左右,放养量38-42公斤/亩;

6)田间管理

a.投喂饲料

在鱼沟内定点每天一次投喂膨化乳性饲料;每百斤泥鳅鱼苗投喂0.9-1.2公斤饲料;

b.水层管理

插秧2-3天后,向稻田内灌水,并保持水层在3-5cm;

c.日常管理

坚持勤巡田检查,观察水层、鱼类活动情况,注意防逃、防盗,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定期捕鼠,驱赶水鸟,做好日常纪录;

7)起捕泥鳅

将稻田水排出后起捕泥鳅;

步骤5)中规格一的泥鳅,起捕条件为平均重1两,起捕时间为7月中旬;

步骤5)中规格二的泥鳅,起捕条件为平均重1.5两,起捕时间为8月中旬。

进一步的,步骤2)中养殖区内的田埂高38-42cm,顶宽28-32cm,底宽48-52cm;所述养殖区周边的田埂高48-52cm,顶宽38-42cm,底宽58-62cm;进水口和排水口斜对角设置在养殖区内;防逃设施设置在田埂内。

进一步的,防逃设施包括直径为5cm的进排水管和包裹进排水管管口的隔网;隔网为60目的筛绢或者聚乙烯网片中的任意一种;鱼沟为宽50-60cm,深30-40cm的一字型鱼沟。

进一步的,步骤4)中的生物肥为腐熟发酵的农家肥或者饼肥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5)中,稻田的土壤肥力中等时,插秧规格为行穴距为30×10㎝,每穴5-8株秧苗;稻田的土壤肥力高时,插秧规格为行穴距为30×12㎝,每穴5-8株秧苗;秧苗宽行窄行间距设置,宽行间距40cm,窄行间距20cm。

进一步的,步骤6)中的饲料每10天加量一次,加量比例是每增加一斤泥鳅鱼加量一斤饲料。

实施例1

选择2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不受干旱影响和洪涝威胁,土质保水性好,耕层深,保水力强,不渗透,土质柔软的稻田;

养殖区内,田埂筑到高38㎝,顶宽32㎝,底宽52㎝的标准;养殖区周边的田埂,筑到高48㎝,顶宽42㎝,底宽62㎝的标准,所有田埂夯实加固;

进水口和排水口加防逃设施;稻田的一侧,开挖宽50-60㎝左右,深30-40㎝的鱼沟;

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米质优良,口感好的水稻品种和经过杂交驯化后的泥鳅鱼品种;

耕田后追施1600千克农家肥,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并灌水泡田整地,整平耙细;

整地后第三天进行机械插秧,2天后灌水到4cm;插秧5天后放养规格为40-50条/公斤,体长13㎝泥鳅鱼苗100公斤;

在鱼沟内定点投喂膨化乳性饲料,每日投喂一次,每次两公斤饲料,每10天加量一次;

每日巡田检查,观察水层、鱼类活动情况,注意防逃、防盗,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定期捕鼠,驱赶水鸟,做好日常纪录;

养殖45天,在7月中旬时间,泥鳅鱼平均长至1两,将稻田水排出后进行起捕,收获泥鳅鱼190公斤。

实施例2

选择1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不受干旱影响和洪涝威胁,土质保水性好,耕层深,保水力强,不渗透,土质柔软的稻田;

养殖区内,田埂筑到高40㎝,顶宽30㎝,底宽50㎝的标准;养殖区周边的田埂,筑到高50㎝,顶宽40㎝,底宽60㎝的标准,所有田埂夯实加固;

进水口和排水口加防逃设施;稻田的一侧,开挖宽50-60㎝左右,深30-40㎝的鱼沟;

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米质优良,口感好的水稻品种和经过杂交驯化后的泥鳅鱼品种;

耕田后追施900千克农家肥,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并灌水泡田整地,整平耙细;

整地后第三天进行人工插秧,3天后灌水到4cm;插秧3天后放养规格为50-60条/公斤,体长12㎝泥鳅鱼苗40公斤;

在鱼沟内定点投喂膨化乳性饲料,每日投喂一次,每次0.8公斤饲料,每9天加量一次;

每日巡田检查,观察水层、鱼类活动情况,注意防逃、防盗,定期检查泥鳅生长情况,定期捕鼠,驱赶水鸟,做好日常纪录;

养殖72天,在8月中旬时间,泥鳅鱼平均长至1.5两,将稻田水排出后进行起捕,收获泥鳅鱼150公斤。

本发明的种养方法采用驯化泥鳅鱼品种,无需铺设塑料薄膜,降低成本,不跑鱼;采用“一”形鱼沟,占稻田面积小于5%,可节约土地浪费,起到增产增效作用;本发明中鱼沟结构紧凑,促使泥鳅的大量活动都在水田里进行,使水田的水长期处于浑浊状态,进而遮挡阳光辐射,阻止草芽萌发时候的产生光合作用,导致杂草种子不能萌发,进而起到防除水田杂草的作用;追肥后2-3天内进行整地,插秧后3-5天内放养泥鳅鱼苗,此时大部分草种均未萌发或出土,便于泥鳅的捕食除草;放养规格大,密度小,产量均;插秧前不使用除草剂,插秧后不使用农药杀菌、除虫,种养期内不排水,不晒田,更加节约水资源;泥鳅鱼产量大,生态种养效果更好;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水稻的品质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