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85583发布日期:2020-04-21 21:38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盐碱化是世界旱作农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有潜力运用当前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合理科学改良,进而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方向。我国盐碱土资源总面积约9913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随水在地面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特殊环境下的土壤表层上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质地和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响以及耕作管理的不当等。一般认为,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良的水分状况。由水分引起的土壤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盐碱地上的水分调控是关键措施。水稻作为一年生栽培谷物,具有在水层淹没根系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更加便于土壤水分的调控。盐碱地由于土壤水分状况不良及盐分积聚,也由此带来了土壤性质的恶劣变化。由于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增多,含盐量上升,交换性钠占总盐分离子的比例也会上升。由于钠离子特殊的化学性质,离子半径小,移动性能高,因此当钠离子含量过高时,会破坏正常的土壤团聚体,造成土壤颗粒分散,出现湿时泥泞,干时板结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盐碱地改良时,也要考虑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加强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以营造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目前,市场上的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类别多样,但多数改良方法仅是针对盐碱地的某种特性就一种调理剂进行实验或改良,但若能合理结合实地种植情况进行使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盐碱地研究一种既能降盐降碱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方法十分必要。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的方法,针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特性,既能够改善盐碱地种植水稻状况,又能够起到调节土壤盐碱度,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盐碱地除草;(2)旋耕使用蚯蚓粪;(3)泡田使用有机酸络合剂;(4)打浆移栽。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步骤2)为:田地进行旋耕打埂,旋耕深度20-25cm,打碎坚硬的土块,使地面没有大土块;旋耕完成后,撒施蚯蚓粪,并再一次进行旋耕,使蚯蚓粪与土壤彻底混合,混合完成后,机械或人工扶起田埂,防止泡田时出现串田。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步骤3)为:田埂扶起后,在泡田的同时施加有机酸络合剂,并配合大水冲施。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蚯蚓粪的撒施量为100kg/亩。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有机酸络合剂冲施用量为4kg/亩。盐碱地本身物理性质极差,土地含水量低时,结块板结现象严重。而蚯蚓粪的物理性质良好,有很好的通气性,施用到板结现象的盐碱地中,会增加盐碱地土壤的通气性,对土壤中高浓度的钠离子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并且能起到培肥土壤地力的作用。随着蚯蚓粪对土壤通气性的改善,有机酸络合物的使用会更大程度上浸入土壤与土壤中盐分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络合物,进而随水将盐分排出。因此两者的结合使用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蚯蚓粪为有机络合酸提供发挥更大效果的条件,同时,蚯蚓粪作为一种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物质,在大水漫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作物对养分元素的需求。目前,有技术可将这两种物质混合使用用于改良盐碱地,这种技术混淆了两种物质的特性,并不能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改良,将大大降低使用效率。另外,蚯蚓粪与有机酸络合物ph值差异较大,两者的混合使用,会降低盐碱地降碱的效果。其中,蚯蚓粪及有机酸络合物的用量是根据实验地检测数据,包括有机质、ph、含盐量,经过大概推算得来的。在其中,也考虑到了经济成本问题。蚯蚓粪购自山东瓦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机酸络合物购自北京飞鹰绿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的方法,步骤如下:(1)盐碱地除草在旋耕整地前,首先清除田里的芦苇,甲基硫菌灵:100g/亩;国光三高:250g/亩;噻嗪酮-异丙威:20g/亩;(2)旋耕使用蚯蚓粪田地进行旋耕打埂,旋耕深度20-25cm,打碎坚硬的土块,使地面没有大土块。旋耕完成后,以100kg/亩用量撒施蚯蚓粪,并再一次进行旋耕,使蚯蚓粪与土壤彻底混合,混合完成后,机械或人工扶起田埂,防止泡田时出现串田;(3)泡田使用有机酸络合剂田埂扶起后,在泡田的同时施加有机酸络合剂,以4kg/亩的用量使用,并配合大水冲施;(4)打浆移栽种植前期,土壤调理剂都施用完成后,进行水稻的移栽。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通过本发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时,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培肥土壤地力,提高作物抗逆性,另一方面,有效降低稻田水层含盐量及ph,促进水稻的返青、生长。在中度盐碱地上,使用两种土壤调理剂的作用机理为:蚯蚓粪干净卫生,保水保肥,营养全面。一般情况下,是一种黑灰色,均一的粗粉状物质。有自然泥土味的细碎型物质具有很好的孔型、通气性、排水性和高的持水量。蚯蚓粪的物理特性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孔隙,增加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混合使用后,可改善土壤的团聚体结构,使土壤不再板结和坚硬。并且在蚯蚓粪中,含有很多的有益微生物,可调节盐碱地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另一种有机酸络合物调理剂,在土壤中的络合增溶作用,可提高土壤中硫酸钙、碳酸钙的溶解度,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钙离子,被激活的钙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大量置换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钠离子,被置换出的钠离子与负价的官能团结合成溶于水的络合物,不再危害作物生长,然后随灌溉水流入土壤深处或者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同时,调理剂中所富含的氢离子与土壤中引起碱性升高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直接降低土壤的碱性。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数据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未开垦过的滨海盐碱地上微咸水种植水稻实验操作如下:在旋耕整地前,首先清除田里的芦苇,甲基硫菌灵:100g/亩;国光三高:250g/亩;噻嗪酮-异丙威:20g/亩。随后土地旋耕并使用蚯蚓粪。田地进行旋耕,旋耕深度20-25cm,保证坚硬的土块被打碎,地面没有大土块。旋耕完成后,以100kg/亩用量撒施蚯蚓粪,并再一次进行旋耕,使蚯蚓粪与土壤彻底混合,混合完成后,机械或人工扶起田埂,防止泡田时出现串田。旋耕完成后,进行泡田,泡田的同时使用有机酸络合剂,以4kg/亩的用量使用,并配合大水冲施,使用此土壤调理剂后水量越大越好,以便充分洗走盐分。在泡田及大水洗盐这一过程完成后,接下来进行稻田的打浆。在打浆完成后,进行水稻的移栽。同时,其他土壤调理剂配合的实验也在进行,并进行效果间的比较。通过后期土壤数据检测及水稻生理生长指标看,两种土壤调理剂的配合施用确能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相关检测数据如下:表1种植地基础盐碱指标ph含盐量‰8.705.501使用两种土壤调节剂,水稻进行移栽后,再检测稻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2水稻移栽前盐碱指标表3水稻生长指标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使用了两种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h及含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较于其他处理,本发明中的配施方法降盐降碱效果最佳。且水稻的综合生长指标最佳。在本发明中,由于相关的工程措施受限,并没有用淡水冲灌,而是用种植地旁边的微咸水进行灌溉,所以相应的盐碱指标并没有更大的下降,但相较于其他处理,该方法的综合效果最佳。有条件的稻田在进行灌溉时,建议用淡水进行灌溉。但即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两种土壤调理剂的降盐降碱效果仍然有所体现。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