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8573发布日期:2019-10-22 20: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村的一些树木商贩,常常收购一些农民自行种植的成形银杏树或者柿树,然后再将银杏树或者柿树倒卖给当地的林业苗木场,因农村的树木商贩资金实力较差,所以没有大型的运输设备进行树木的运输,且往往每次只收购一颗树木,如果临时租用大型运输设备则成本太高,因此,树木商贩在进行树木运输时,常采用三轮车和一个带有两个行走轮的支架,运输时,树木的根部放置在三轮车上,树干部分利用支架进行支撑,三轮车拖动支架实现树木运输,因三轮车的车斗底板高度及支架的支撑高度都固定,导致在运输一些树头比较大的树木时,树头常耷拉在地面上,在运输过程中,导致树头被损坏,从而影响了树木的整体外观形状,继而影响了树木价格;进一步地,支架的顶端的托板时固定的,在托板支撑树干时,托板无法很好的适应树干的倾斜角度,导致托板常常将树干的树皮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该装置内的调节支撑轴可依据树木的树头的大小进行相应高度调节,从而可避免树头与地面接触,实现运输过程中树头的保护;弧形支撑板与调节支撑柱的上端为铰接连接,其具有一定的摆动角度,从而使得弧形支撑板可适应树干的倾斜摆放角度,继而利于降低弧形支撑板对树干树皮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包括移动机构、调节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连接支撑轴,在所述连接支撑轴的两端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行走轮,所述调节支撑机构包括∧形支撑架、调节支撑轴和弧形支撑板,所述∧形支撑架的开口端与所述连接支撑轴固定连接,在所述∧形支撑架上设置一导向管,在所述导向管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与导向管内部相贯通的U形槽,所述调节支撑轴套置在所述导向管内,且在调节支撑轴的两侧设置有与U形槽相配合的导向板,在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调节孔,在所述导向管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孔相对应的定位孔,一插销插入定位孔和调节孔内实现调节支撑轴在导向管上的定位,所述弧形支撑板下侧壁中部设置的连接支耳与调节支撑轴上部铰接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板的轴线与连接支撑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相互垂直,在所述弧形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水平板,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吊带和两组拉紧组件,两组拉紧组件对称分布在相应的水平板上,每一组所述拉紧组件包括固定架、拉紧螺纹杆和拉钩,固定架固定设置在水平板上,拉紧螺纹杆套置在固定架上设置的一横板上,所述拉钩设置在所述拉紧螺纹杆的顶端,所述吊带的两端带有挂环。

优选地,在所述拉紧螺纹杆的顶端设置一T形杆,拉钩末端设置的一连接扣套置在所述T形杆上,且连接扣可相对于T形杆自由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一辅助移动组件,所述辅助移动组件包括U连接板、辅助轮和调节螺纹杆,所述U连接板与所述∧形支撑架垂直固定连接,连接辅助轮的辅助支撑轴套置在所述U形连接板上,在所述辅助支撑轴的顶端设置一调节板,所述调节螺纹杆套置在所述调节板上,且调节螺纹杆的下端与U形连接板相连接,通过旋转调节螺纹杆可实现辅助轮的上下调节。

进一步地,在所述U形连接板与与所述连接支撑轴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优选地,在所述弧形支撑板内侧设置一橡胶板。

优选地,所述调节孔为长圆孔。

优选地,在所述调节支撑轴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一弧形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便利;在将挖掘下来的树木的树干吊装在弧形支撑板上时,可依据树木的树头的大小调节弧形支撑板的高度,以便将树干放置在弧形支撑板上之后,使得树头与地面脱离,从而在树木运输过程中,实现树头的保护;弧形支撑板与调节支撑轴的上端铰接连接,使得弧形支撑板具有一定的摆动自由度,可自适应树干的倾斜角度,继而避免弧形支撑板破坏树干树皮;利用辅助轮可实现本装置的顺利移动,继而便于移动到相应的树干支撑位置;利用拉紧螺纹杆拉紧吊带可实现树干与弧形支撑板的稳定结合,实现树干与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移动,继而确保树木的安全运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C处放大图;

图中:11连接支撑轴、12行走轮、13 U形连接板、14辅助轮、15辅助支撑轴、151调节板、16调节螺纹杆、21∧形支撑架、211导向管、2111定位孔、22调节支撑轴、221导向板、2211调节孔、222弧形限位板、23弧形支撑板、231连接支耳、24水平板、31固定架、32拉紧螺纹杆、321 T形杆、322连接扣、33拉钩、34吊带、341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林业苗木移栽运输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移动机构、调节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连接支撑轴11,在所述连接支撑轴11的两端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行走轮12,利用行走轮12的支撑,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所述调节支撑机构包括∧形支撑架21、调节支撑轴22和弧形支撑板23,所述∧形支撑架21的开口端与所述连接支撑轴11固定连接,在所述∧形支撑架21上设置一导向管211,在所述导向管211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与导向管211内部相贯通的U形槽,所述调节支撑轴22套置在所述导向管211内,且在调节支撑轴22的两侧设置有与U形槽相配合的导向板221,调节支撑轴22可在导向管211内进行上下自由活动,导向板221套置在导向管211的U形槽内实现对调节支撑轴22圆周方向的限位,在所述导向板221上设置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调节孔2211,在所述导向管211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孔2211相对应的定位孔2111,一插销插入定位孔2111和调节孔2211内实现调节支撑轴22在导向管211上的定位,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便于插销顺利穿过定位孔2111和调节孔2211,在此,将调节孔2211设计为长圆孔,所述弧形支撑板23下侧壁中部设置的连接支耳231与调节支撑轴22上部铰接连接,具体的连接支耳231铰接在调节支撑轴22顶端设置的两个立板之间,所述弧形支撑板23的轴线与连接支撑轴11的轴线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相互垂直,为限制弧形支撑板23的前后自由摆动角度,在此,在所述调节支撑轴22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一弧形限位板222,在所述弧形支撑板23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水平板24,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吊带34和两组拉紧组件,两组拉紧组件对称分布在相应的水平板24上,每一组所述拉紧组件包括固定架31、拉紧螺纹杆32和拉钩33,固定架31固定设置在水平板24上,拉紧螺纹杆32套置在固定架31上设置的一横板上,所述拉钩33设置在所述拉紧螺纹杆32的顶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拉钩33与拉紧螺纹杆32实现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在所述拉紧螺纹杆32的顶端设置一T形杆321,拉钩33末端设置的一连接扣322套置在所述T形杆321上,且连接扣322可相对于T形杆321自由转动,所述吊带34的两端带有挂环341,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拉钩33挂置在挂环341上,通过旋转拉紧螺纹杆32实现吊带34对位于弧形支撑板23上的树干的压紧固定。

在移动本实用新型时,为便于∧形支撑架21保持竖立状态,在此,在移动机构内设置一辅助移动组件,所述辅助移动组件包括U连接板13、辅助轮14和调节螺纹杆16,所述U连接板13与所述∧形支撑架21垂直固定连接,连接辅助轮14的辅助支撑轴15套置在所述U形连接板13上,在所述辅助支撑轴15的顶端设置一调节板151,所述调节螺纹杆16套置在所述调节板151上,且调节螺纹杆16的下端与U形连接板13相连接,具体的,在调节螺纹杆16的下端设置一T形连杆,U形连接板13卡置在T形连杆的竖杆上,通过旋转调节螺纹杆16可实现辅助轮14的上下调节。在本装置没有用于支撑树干的条件下,需要移动本装置时,将辅助轮14放下,使其与地面接触从而实现对∧形支撑架21的支撑,使得∧形支撑架21在保持竖立的状态下进行位置移动调整,当将树干利用压紧机构固定在弧形支撑板23上后,将辅助轮14升起,从而不影响树木的长距离运输。

为提高U形连接板13与∧形支撑架2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此,在所述U形连接板13与所述连接支撑轴1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7,为提高弧形支撑板23内侧对树干树皮的保护程度,在此,在所述弧形支撑板23内侧设置一橡胶板,橡胶板具有一定的压缩弹性,其硬度低,从而可防止对树皮的划伤。

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树木运输的流程为:第一步、将辅助轮14下移,使得∧形支撑架21竖立,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移动到相应的三轮车后方;第二步,利用起吊设备将树木吊起,使得树木的根部放置在三轮车车斗内,然后,适度调节本实用新型位置,使得弧形支撑板23实现对树干的竖直支撑;第三步,利用压紧机构将树干与弧形支撑板23压紧,然后,将辅助轮14升起;第四步,启动三轮车,继而实现树木的运输。

本实用新型中,“左”、“右”均是为了方便描述位置关系而采用的相对位置,因此不能作为绝对位置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