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养殖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8579发布日期:2019-12-03 16:40阅读:10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蚯蚓养殖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蚯蚓养殖大棚。



背景技术:

蚯蚓具有特殊生物处理功能,可以使含有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且伴有病原菌、虫卵及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污泥有效转变为有机肥料。利用蚯蚓对生活中产生的有机物、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做环保、无公害处理成为有效处理途径之一。这一需求对蚯蚓养殖效率提出了更多要求。现有的蚯蚓养殖一般在室内进行,根据季节不同,需要不断对养殖环境进行调控,以保证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现也有模拟蔬菜养殖的大棚用于蚯蚓养殖,利用光照,保证棚内冬季温度,然而由于结构简单,不同季节均难以很好的达到饲养要求,尤其夏天温度过高、难以实现通风换热,冬季棚内温度提升不够,给蚯蚓养殖效率造成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蚯蚓养殖大棚,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通过充分利用太阳光,冬暖夏凉,通风换热效果好,且对于大棚内水汽凝结的水滴实现了合理利用,方便蚯蚓养殖育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蚯蚓养殖大棚,包括由南墙、北墙、东墙和西墙围成的棚体,在南墙和北墙之间固连弧形钢,在弧形钢上覆设有盖膜;所述弧形钢呈南高北低设置,在所述盖膜的顶部设有若干个顶通风口,在所述盖膜的南侧设有若干个前通风口;在棚体内靠近南墙位置设有育茧槽,在棚体内地面上设有若干蚯蚓养殖席,在南墙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窗,在北墙上设有一大门,在东墙和西墙上相对设有进料门和出料门;在盖膜上方通过卷帘机还覆设有保温盖被。

所述卷帘机通过摇臂、支撑臂与固定于棚体外部底面上的固定桩相连。

所述顶通风口、育茧槽、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均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设置;顶通风口、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分别均匀间隔设置。

第一通风窗的数量为3-5个。

在弧形钢顶端和北墙顶端固连一倾斜部,弧形钢的底端与南墙顶端固连,倾斜部的顶端与弧形钢顶端固连,倾斜部的底端与北墙顶端固连;所述倾斜部为倾斜设置的框架体,在框架体内安装若干个玻璃窗形成的第二通风窗,所述第二通风窗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通风窗的数量为3-5个。

所述框架体为钢型框,钢型框顶端与弧形钢顶端焊接相连。

南墙高度与北墙高度比为1:5。

所述南墙和北墙均为纳米微孔材料砌墙。

所述纳米微孔材料砌墙由ncc墙体自保温材料砌成。

所述盖膜为透明塑料盖膜,所述透明塑料盖膜包括固定于弧形钢上的盖膜上部和活动盖设于弧形钢下部的盖膜下部,所述盖膜下部靠近南墙一侧设置,盖膜下部为可卷绕收缩式结构,所述可卷绕收缩式结构用于将盖膜底部卷起至前通风口底端或卷开密封覆盖棚体。

所述顶通风口和前通风口均设于盖膜上。

所述可卷绕收缩式结构包括膜体,在膜体底端固设一承重轴,所述承重轴用于卷绕盖膜实现盖膜下部收卷或铺开。

在南墙顶端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与承重轴相配合。

所述凹槽为东西向贯通设置的凹槽,方便承重轴直接放入以保证盖膜下部覆盖在棚体上的稳固性。

所述弧形钢的两端与南墙和北墙顶端均通过水泥砂浆浇筑固定。

所述进料门和出料门均为卷闸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蚯蚓养殖大棚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通过南墙、北墙合理的高度设计,可充分利用太阳光,冬暖夏凉;通过在盖膜上设置通风口、在棚体上设置通风窗,通风换热效果好,便于散热;通过在棚体内设置育茧槽,且将育茧槽设置于南墙一侧,能够充分利用大棚内水汽凝结的水滴,减少了对育茧槽内水分补充次数,提升了育茧效率和养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盖膜下部卷起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南墙、2北墙、3东墙、4西墙、5弧形钢、6盖膜、6.1盖膜上部、6.2盖膜下部、7顶通风口、8前通风口、9育茧槽、10蚯蚓养殖席、11第一通风窗、12大门、13进料门、14出料门、15卷帘机、16摇臂、17支撑臂、18固定桩、19第二通风窗、20承重轴、21凹槽、22保温盖被。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该蚯蚓养殖大棚包括由南墙1、北墙2、东墙3和西墙4围成的棚体,在南墙和北墙之间固连弧形钢5,在弧形钢上覆设有盖膜6;所述弧形钢呈南高北低设置,在所述盖膜的顶部设有若干个顶通风口7,在所述盖膜的南侧设有若干个前通风口8;在棚体内靠近南墙位置设有育茧槽9,在棚体内地面上设有若干蚯蚓养殖席10,在南墙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窗11,在北墙上设有一大门12,在东墙和西墙上相对设有进料门13和出料门14;在盖膜上方通过卷帘机15还覆设有保温盖被22。

所述卷帘机通过摇臂16、支撑臂17与固定于棚体外部底面上的固定桩18相连。

所述顶通风口、育茧槽、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均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设置;顶通风口、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分别均匀间隔设置。

第一通风窗的数量为3个。

在弧形钢顶端和北墙顶端固连一倾斜部,弧形钢的底端与南墙顶端固连,倾斜部的顶端与弧形钢顶端固连,倾斜部的底端与北墙顶端固连,所述倾斜部为倾斜设置的框架体,在框架体内安装第二通风窗19,所述第二通风窗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通风窗的数量为3个。

南墙高度与北墙高度比为1:5。

所述南墙和北墙均为纳米微孔材料砌墙。

所述纳米微孔材料砌墙由ncc墙体自保温材料砌成。

所述盖膜6为透明塑料盖膜。

所述顶通风口7和前通风口8均设于盖膜上。

所述弧形钢5的底端与南墙通过水泥砂浆浇筑固定;框架体底端和北墙顶端通过水泥砂浆浇筑固定。

所述进料门13和出料门14均为卷闸门。

该蚯蚓养殖棚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采用南低北高的墙面设置,可保证不同季节棚内吸收、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且由于墙体采用ncc墙体自保温材料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该蚯蚓养殖棚内的蚯蚓养殖席沿棚体长度方向设置,可方便由进料门和出料门移动、移出,棚内的育茧槽由于靠近棚体的南墙一侧,在棚体内薄膜内壁上凝结的水逐渐下落后,可顺利落入育茧槽内,为育茧槽提供水分,消除了水分直接滴落到南墙一侧造成的该位置地面潮湿、南墙根不稳固等问题。由于在盖膜上设置了顶通风口和前通风口,可以季节性卷起保温盖被、由通风口实现大棚内外空气流通,通风换热效果好。

实施例2

如图3-5所示,该蚯蚓养殖大棚包括由南墙1、北墙2、东墙3和西墙4围成的棚体,在南墙和北墙之间固连弧形钢5,在弧形钢上覆设有盖膜6;所述弧形钢呈南高北低设置,在所述盖膜的顶部设有若干个顶通风口7,在所述盖膜的南侧设有若干个前通风口8;在棚体内靠近南墙位置设有育茧槽9,在棚体内地面上设有若干蚯蚓养殖席10,在南墙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窗11,在北墙上设有一大门12,在东墙和西墙上相对设有进料门13和出料门14;在盖膜上方通过卷帘机15还覆设有保温盖被。

所述卷帘机通过摇臂16、支撑臂17与固定于棚体外部底面上的固定桩18相连。

所述顶通风口、育茧槽、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均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设置;顶通风口、前通风口和第一通风窗分别均匀间隔设置。

第一通风窗11的数量为3个。

在弧形钢顶端和北墙顶端固连一倾斜部,弧形钢的底端与南墙顶端固连,倾斜部的顶端与弧形钢顶端固连,倾斜部的底端与北墙顶端固连;所述倾斜部为倾斜设置的框架体,框架体为钢型框,钢型框顶端与弧形钢顶端焊接相连;在框架体内第二通风窗19,所述第二通风窗沿棚体东西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通风窗的数量为3个。

南墙高度与北墙高度比为1:5。

所述南墙和北墙均为纳米微孔材料砌墙。

所述纳米微孔材料砌墙由ncc墙体自保温材料砌成。

所述盖膜6为透明塑料盖膜,所述透明塑料盖膜包括固定于弧形钢上的盖膜上部6.1和活动盖设于弧形钢下部的盖膜下部6.2,所述盖膜下部靠近南墙一侧设置,盖膜下部为可卷绕收缩式结构,所述可卷绕收缩式结构用于将盖膜底部卷起至前通风口底端或卷开密封覆盖棚体。

所述顶通风口和前通风口均设于盖膜上。

所述可卷绕收缩式结构包括膜体,在膜体底端固设一承重轴20,所述承重轴用于卷绕盖膜实现盖膜下部收卷或铺开。

盖膜下部由承重轴卷起后的固定,可通过在承重轴两端卷绕的盖膜外侧缠绕绳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用于固定承重轴、防止其向下滚落的辅助件或辅助结构。

在南墙顶端设有一凹槽21,所述凹槽与承重轴相配合。所述凹槽为东西向贯通设置的通槽,方便承重轴直接放入以保证盖膜下部覆盖在棚体上的稳固性。

所述弧形钢的底端与南墙顶端通过水泥砂浆浇筑固定;所述框架体底端和北墙顶端通过水泥砂浆浇筑固定。

所述进料门和出料门均为卷闸门。

该蚯蚓养殖棚由于将盖膜下部设置为活动式的,可以方便卷起,使棚体内空间更加开放,提升棚内外换热通风或者吸收光照。通过在盖膜下部设置承重轴20,方便盖膜下部落下后贴合在弧形钢下部,且通过南墙顶端的凹槽稳固。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