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0278发布日期:2019-12-20 18:5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



背景技术:

车厘子,即樱桃,是某些李属类植物的统称,包括樱桃亚属、酸樱桃亚属、桂樱亚属等。乔木,高2-6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无毛或被疏柔毛。冬芽卵形,无毛。果实可以作为水果食用,外表色泽鲜艳、晶莹美丽、红如玛瑙,黄如凝脂,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磷、钾等多种元素。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中国车厘子抗寒力弱,喜温暖而润湿的气候,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5~16℃的地方栽培。甜车厘子喜冷凉干燥。车厘子自然眠期约80~100天。甜车厘子完成休眠的需冷量为7.3℃以下1100~1300小时。酸车厘子需要1200~2500小时。中国车厘子的休眠期较短,在冬末早春气温回暖时易萌发,若遇“倒春寒”(霜或雪),使花器官受冻,会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当地每年春季低温寒潮侵袭的时间是否与花期重合,连年都在车厘子开花期发生不利天气(霜雪、大风)等的地方不能栽种。即使少有发生灾害性天气的地方,在建园时也要选择适宜的小地形种植。由于车厘子的对生长环境极其挑剔,故车厘子苗的培育基本在大棚中完成,然而,目前的培育大棚占地面积大,资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大棚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包括第一大棚、连接螺栓、第一托板、旋转钮、连接杆、支撑杆、第二大棚、第二托板、连接板、第一齿轮、传动链、电机、支杆、第二齿轮、滑槽、垫块、第一圆环、第二圆环;所述第二大棚位于第二托板上,所述第二托板的侧面与连接杆的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并可于连接处进行旋转,所述连接杆中部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支撑杆以及滑槽并通过螺母固定,并可于滑槽内滑动,所述连接螺栓位于支撑杆的上端部位置,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钮与第一托板的一端相连,所述旋转钮由第一圆环、第二圆环以及垫块组成,所述第一圆环与第二圆环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圆环与第二圆环圆心处设有通孔,所述垫块为扇形结构,所述垫块固定于第一圆环与第二圆环之间,并且圆弧与第一圆环的圆周齐平,所述垫块的圆心角与通孔的圆周齐平,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一托板的一端均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通孔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托板上部固定有第一大棚,所述支撑杆与第二托板垂直。

优选的,第一大棚、连接螺栓、第一托板、旋转钮、连接杆、支撑杆以及滑槽共同组成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大棚的两侧均安装有相同的升降组件,并且以第二大棚的垂直中心线为轴呈对称分布,三个大棚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利用率。

优选的,连接板固定于第二托板下部,并且与传动链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均与支杆相连,并且分别位于支杆的两端,所述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上均环绕有传动链,所述第一齿轮与电机相连,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优选的,支撑杆与地面之间固定连接,提高装置强度。

优选的,垫块的圆心角为130°~135°之间。

优选的,垫块位于远离第二齿轮的一侧,能够使得第一大棚在上部时不会下落。

优选的,第一大棚与第二大棚的形状大小均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于升降组件的设计,能够使得大棚与大棚之间呈现出上下位置的关系,即仅用一个大棚的占地面积达到两个大棚同时运作的效果,极大的提升了大棚占地面积的使用情况,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为第一大棚、2为连接螺栓、3为第一托板、4为旋转钮、5为连接杆、6为支撑杆、7为第二大棚、8为第二托板、9为连接板、10为第一齿轮、11为传动链、12为电机、13为支杆、14为第二齿轮、15为滑槽、41为垫块、42为第一圆环、43为第二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对第二大棚7施加重力作用,使得第二大棚7向下运动,同时连接杆5由于一端向下并且与连接螺栓2相连的作用下。另一端会向上运动,并且连接螺栓2于滑槽15内滑动以达到运动长度足够的效果,以此将第一大棚1抬起,并且由于旋转钮4中垫块41的作用起到固定效果,使第一托板3会与地面之间呈水平状态,防止第一大棚1下落。当需要第一大棚1降下时,对第二大棚7施加向上的作用力,第一大棚1则会根据相同的原理向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于第二大棚7的另一侧设置相同的升降组件,使其呈对称分布,当第二大棚7进行升降时,两侧的升降组件会同时作出升降运动,其原理同上。

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将其与电机12等部件相连,工作时,启动电机12,使其带动第一齿轮10旋转,第一齿轮10会带动传动链11以及第二齿轮14的转动,位于传动链11上的连接板9会向上运动以此来使得第二大棚7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一大棚1进行向下运动,其运动原理同上。

实施例1

一种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包括第一大棚1、连接螺栓2、第一托板3、旋转钮4、连接杆5、支撑杆6、第二大棚7、第二托板8、连接板9、第一齿轮10、传动链11、电机12、支杆13、第二齿轮14、滑槽15、垫块41、第一圆环42、第二圆环43;所述第二大棚7位于第二托板8上,所述第二托板8的侧面与连接杆5的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并可于连接处进行旋转,所述连接杆5中部设有滑槽15,所述滑槽15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螺栓2依次穿过支撑杆6以及滑槽15并通过螺母固定,并可于滑槽15内滑动,所述连接螺栓2位于支撑杆6的上端部位置,所述连接杆5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钮4与第一托板3的一端相连,所述旋转钮4由第一圆环42、第二圆环43以及垫块41组成,所述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圆心处设有通孔,所述垫块41为扇形结构,所述垫块41固定于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之间,并且圆弧与第一圆环42的圆周齐平,所述垫块41的圆心角与通孔的圆周齐平,所述连接杆5的另一端以及第一托板3的一端均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通孔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托板3上部固定有第一大棚1,所述支撑杆6与第二托板8垂直。

其次,第一大棚1、连接螺栓2、第一托板3、旋转钮4、连接杆5、支撑杆6以及滑槽15共同组成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大棚7的两侧均安装有相同的升降组件,并且以第二大棚7的垂直中心线为轴呈对称分布,再次,连接板9固定于第二托板8下部,并且与传动链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0以及第二齿轮14均与支杆13相连,并且分别位于支杆13的两端,所述第一齿轮10以及第二齿轮14上均环绕有传动链11,所述第一齿轮10与电机12相连,然后,支撑杆6与地面之间固定连接。垫块41的圆心角为130°。垫块41位于远离第二齿轮14的一侧。最后,第一大棚1与第二大棚2的形状大小均相等。

实施例2

一种车厘子苗培育用小型大棚,包括第一大棚1、连接螺栓2、第一托板3、旋转钮4、连接杆5、支撑杆6、第二大棚7、第二托板8、连接板9、第一齿轮10、传动链11、电机12、支杆13、第二齿轮14、滑槽15、垫块41、第一圆环42、第二圆环43;所述第二大棚7位于第二托板8上,所述第二托板8的侧面与连接杆5的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并可于连接处进行旋转,所述连接杆5中部设有滑槽15,所述滑槽15为空心结构,所述连接螺栓2依次穿过支撑杆6以及滑槽15并通过螺母固定,并可于滑槽15内滑动,所述连接螺栓2位于支撑杆6的上端部位置,所述连接杆5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钮4与第一托板3的一端相连,所述旋转钮4由第一圆环42、第二圆环43以及垫块41组成,所述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圆心处设有通孔,所述垫块41为扇形结构,所述垫块41固定于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之间,并且圆弧与第一圆环42的圆周齐平,所述垫块41的圆心角与通孔的圆周齐平,所述连接杆5的另一端以及第一托板3的一端均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通孔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所述第一托板3上部固定有第一大棚1,所述支撑杆6与第二托板8垂直。

其次,第一大棚1、连接螺栓2、第一托板3、旋转钮4、连接杆5、支撑杆6以及滑槽15共同组成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大棚7的两侧均安装有相同的升降组件,并且以第二大棚7的垂直中心线为轴呈对称分布,再次,连接板9固定于第二托板8下部,并且与传动链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0以及第二齿轮14均与支杆13相连,并且分别位于支杆13的两端,所述第一齿轮10以及第二齿轮14上均环绕有传动链11,所述第一齿轮10与电机12相连,然后,支撑杆6与地面之间固定连接。垫块41的圆心角为135°。垫块41位于远离第二齿轮14的一侧。最后,第一大棚1与第二大棚2的形状大小均相等。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