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1211发布日期:2019-12-27 14:1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



背景技术:

目前,渔民或捕鱼爱好者通常通过在网笼上放置饵料来诱捕鱼类、虾类、蟹类,但是现有技术的网笼通常开口要么过大要么过小。当网笼的开口过大时,即便鱼虾蟹类等渔获物进入网笼后还是容易从开口处逃脱;当网笼的开口过小时,鱼虾蟹类等渔获物则难以顺利地进入网笼内,难以捕获。因此,现有技术的网笼对于捕获鱼类、虾类、蟹类等渔获物的效率都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其目的在于提高捕获鱼虾蟹类等渔获物的效率。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其包括网笼、台形网及斗状网;

所述网笼为上开口结构,所述斗状网及所述台形网均为上下开口结构;

所述台形网的下开口连接所述网笼的上开口,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连接所述斗状网的上开口;

所述鱼虾蟹类网渔具还包括设于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外缘用于对所述台形网向上提吊的提吊杆、设于所述斗状网的下开口外缘用于对所述斗状网向上提拉的提拉绳及饵料囊;

所述饵料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网笼的底部及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处设有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台形网的外缘并用于连接所述饵料囊的连接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为圆台形,所述网笼为圆笼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笼的侧网处设有网门及用于将所述网门的开合部挂靠于所述侧网上的挂钩。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斗状网的下开口的外缘设有用于束缚所述斗状网的下开口的绳索,所述绳索的端部连接所述提拉绳。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与所述斗状网的上开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固定圆环,所述台形网的下开口与所述网笼的上开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固定圆环,所述网笼的底面的外缘设有第三固定圆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鱼虾蟹类网渔具还包括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从第一固定圆环延伸至第三固定圆环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为偶数个,所述鱼虾蟹类网渔具还包括设于所述网笼的底面的底面杆,所述底面杆经过所述网笼的圆心且所述底面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杆在第三圆环上的端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饵料囊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网笼的底面的圆心。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拉绳通过圆环连接绳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其包括网笼、台形网及斗状网;所述网笼为上开口结构,所述斗状网及所述台形网均为上下开口结构;所述台形网的下开口连接所述网笼的上开口,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连接所述斗状网的上开口;所述鱼虾蟹类网渔具还包括设于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外缘的提吊杆、设于所述斗状网的下开口外缘的提拉绳及饵料囊;所述饵料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网笼的底部及所述台形网的上开口处。本实用新型的网笼与台形网组成顶部有开口的腔体,鱼虾蟹类等渔获物可以从台形网的上开口进入至该腔体内,此时可以拉动提拉绳,将同样在上述腔体内的斗状网下开口往斗状网上开口的方向拉动。由于斗状网的下开口比上开口小,因此,此时渔获物不容易从鱼虾蟹类网渔具中逃脱,提高了捕捞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的结构,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好用且实用的效果,较现有的技术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较为适于实用,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鱼虾蟹类网渔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鱼虾蟹类网渔具;

10-网笼;11-网门;12-挂钩;13-第一固定圆环;14-第二固定圆环;15第三固定圆环;16-支撑杆;17-底面杆;

20-台形网;21-提吊杆;22-连接线;23-环体;

30-斗状网;31-提拉绳;32-绳索;33-第一圆环;34-第二圆环;

40-饵料囊。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本公开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公开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在下文中,可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一种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其包括网笼10、台形网20及斗状网30;

所述网笼10为上开口结构,所述斗状网30及所述台形网20均为上下开口结构;

所述台形网20的下开口连接所述网笼10的上开口,所述台形网20的上开口连接所述斗状网30的上开口;

所述鱼虾蟹类网渔具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外缘用于对所述台形网20向上提吊的提吊杆21、设于所述斗状网30的下开口外缘用于对所述斗状网30向上提拉的提拉绳31及饵料囊40;

所述饵料囊4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网笼10的底部及所述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处。

上述,台形网20安装于网笼10上,也即是台形网20的下开口与网笼10的上开口连接,具体地,台形网20的下开口可以与网笼10的上开口重合。从而台形网20及网笼10组成一个底部闭合的腔体。

而斗状网30的上开口设于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处,也即是,斗状网30的上开口与台形网20的上开口连接,具体地,斗状网30的上开口与台形网20的上开口重合。可以理解的是,斗状网30的下开口设于上述的腔体内。

而台形网20的上开口的外缘还设有提吊杆21,该提吊杆21用于将台形网20连同网笼10、斗状网30一并提起,而提拉绳31用于将斗状网30的下开口从台形网20及网笼10组成的腔体中往台形网20的上开口的方向提拉。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斗状网30的下开口小于斗状网30的上开口,因此,在斗状网30的下开口向上提拉的过程中,将鱼虾蟹类网渔具100的出口逐步缩小,因此减小了已经被捕的鱼类、虾类、蟹类等渔获物从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内逃脱的可能性。

也即是,在鱼虾蟹类等渔获物受到饵料的吸引时,可以从截面积较大的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处进入到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内,此时,拉动提拉绳31,将截面积较小的台形网20下开口提拉到上开口处。因此,减小了鱼虾蟹类等渔获物从鱼虾蟹类网渔具100中逃脱的出口面积,从而降低了鱼虾蟹类等渔获物逃脱的可能性。

此外,目前通过饵料诱捕鱼类、虾类、蟹类的渔具,往往只适合诱捕一种动物。如蟹笼侧面入口设计成扁嘴形,达到蟹类容易进入却难以逃逸的目的。诱捕虾类的如地笼为定制渔具,需要每3-4小时收一次渔具,捕获量虽较大但不适宜在保护区长久作业,且每隔10-15天需要修补和晾晒,结构性较弱。捕捞虾的甩笼和抄网捕捞时占水体面积大且捕获量也较大,仅适用于浅水区域,不适用于捕获栖息于底层及近底层水体的鱼虾蟹。而本实施例的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可以同时适用于诱捕鱼类、虾类、蟹类等,实用性更高,诱捕的效率更高。提吊杆21上还可以设有供提拉绳31穿过的环体2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处设有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台形网20的外缘并用于连接所述饵料囊40的连接线22。

上述,用于将鱼类、虾类、蟹类等鱼虾蟹类等渔获物引诱进鱼虾蟹类网渔具100的饵料装载饵料囊40中。该饵料囊40有两个固定端部,其中一端连接于网笼10的底面,另一端连接于连接线22上,具体地,该连接线22设于台形网20的上开口处,也即是,该连接线22的两端分别连接台形网20的上开口的外缘上,随后,饵料囊40的另一端连接在该连接线22的中部,例如绑接,挂钩12连接等。因此,饵料囊40被上下拉伸成长椭圆形,且纵贯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内腔,更加易于引诱前来捕食的鱼虾蟹逐步进入圆笼内部。且饵料不易在水质环境中被冲散,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的固体气味散发物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20为圆台形,所述网笼10为圆笼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笼10的侧网处设有网门及用于将所述网门的开合部挂靠于所述侧网上的挂钩12。

上述,设于网笼10的侧面的网门可以提高操作的简便性。具体地,网门的一端可以可转动地连接于网笼10上,例如铰接、圆环33连接等。而该网门的另一端可以通过挂钩12连接于网笼10上,从而该网门可以由设有挂钩12的端部进行开合,方便取出捕获的渔获物。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斗状网30的下开口的外缘设有用于束缚所述斗状网30的下开口的绳索32,所述绳索32的端部连接所述提拉绳31。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鱼虾蟹类网渔具100采用诱捕的方式,斗状网30的下开口外缘的绳索32使得斗状网30的下开口成为可束开口。具体地,斗状网30的下开口外缘可以设置供该绳索32穿入并传出的两个口,绳索32的两端从该两个口中穿出并连接在提拉绳31上,当提拉绳31提拉该绳索32的同时,带动斗状网30的下开口往上开口的方向移动,同时还收紧斗状网30下开口的开口,将鱼虾蟹类等渔获物困在鱼虾蟹类网渔具100内。因此,在不伤及被捕动物的同时,而又可避免斗状网30因牵拉而变形或是损坏,整个作业过程捕获效率高而捕获量适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鱼虾蟹捕捞渔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形网20的上开口与所述斗状网30的上开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固定圆环13,所述台形网20的下开口与所述网笼10的上开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固定圆环14,所述网笼10的底面的外缘设有第三固定圆环1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鱼虾蟹类网渔具100还包括多个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从第一固定圆环13延伸至第三固定圆环15上。

上述,多个支撑杆16与第一固定圆环13、第二固定圆环14、第三固定圆环15共同组成鱼虾蟹类网渔具100的整体框架。使得鱼虾蟹类网渔具100的形态更加稳固,而只有斗状网30是鱼虾蟹类网渔具100中可提拉活动的部分,使得操作更加简单便利。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16为偶数个,所述鱼虾蟹类网渔具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网笼10的底面的底面杆17,所述底面杆17经过所述网笼10的圆心且所述底面杆1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杆16在第三固定圆环15的端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饵料囊4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网笼10的底面的圆心。

上述,饵料囊40下端可以通过挂钩12连接于网笼10的底面圆心上,挂钩12结构更加易于更换饵料,根据鱼、虾、蟹类喜好食物不同来投放饵料以诱捕不同种类的动物。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拉绳31通过第一圆环33连接绳索32。

上述,绳索32的两端可以先连接于第一圆环33上,提拉绳31又连接于第一圆环33上,从而提拉绳31通过第一圆环33拉紧圆形绳索32而使得下开口可收束。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圆环34,绳索32的两端相互连接,从而绳索32可以围成一个环形,随后该环形绳索32的其中一缘部穿过第二圆环34再与第一圆环33相扣。而提拉绳31连接第一圆环33,也即是,斗状网30下开口的绳索32末端被第一圆环33牵拉而收紧下开口,既可起到有效束紧绳索32而又可避免斗状网30因牵拉而变形或是损坏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制作材料仅包括钢质材料、良质网片,制作简单价廉,操作便利。

尽管以上较多使用了表示结构的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