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1805发布日期:2020-04-07 20:34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



背景技术:

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昆虫,具有水生、陆生、半水生三种生活类型,其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都能发光,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穹宇萤幼虫能发光10个月左右,成虫能同步发光,因其尾部能发出美丽的荧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应用于很多商业领域,其日趋突显的商业价值使得萤火虫的人工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萤火虫(尤其是陆生萤火虫)幼虫的高效诱捕,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帮助,而且非常有利于萤火虫产业化过程中幼虫的诱捕售卖。目前,人们对于萤火虫幼虫只能在夜晚跟踪幼虫的荧光采取人工手捉的办法进行捕获,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1、夜间诱捕极不安全,尤其是萤火虫幼虫常常在田野草丛里,这些地方有很大的风险。2、很难发现萤火虫幼虫,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发光较为微弱,不易发现幼虫发亮。3、捕捉效率低,就算发现幼虫发光,走近捕捉时又被草叶等物遮蔽,需要费时间去将幼虫翻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它能够解决传统萤火虫捕获方式中作业风险高、幼虫寻觅困难、捕获效率低、对虫体伤害严重的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所述容器侧壁设有贯通容器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所述进虫通道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容器底部设置有隐匿台,所述隐匿台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12mm,所述凹槽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所述容器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所述侧向开口上覆盖一盖板。

所述容器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每层放置层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

所述放置层呈矩形,所述放置层的为长度为120mm、宽度为80mm;所述湿纸巾或湿棉巾的长度为110mm、宽度为70mm。

所述防逃通道段为锥孔段,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

所述进虫通道的上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两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两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外部空间连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之间连通,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的口径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径为3~6mm。

所述容器底部设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脚,所述插脚的长度为10~40mm。

所述容器的两端设置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滤网进行封堵。

所述容器侧壁上设置一柔性杆,所述柔性杆的长度为500~1000mm。

所述柔性杆的一端与容器侧壁连接固定,所述柔性杆的自由端设置吊环。

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边设置在隐匿台的表面。

采用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侧向开口上覆盖一盖板,由此便于打开盖板放置食物、取出萤火虫幼虫,可关闭防雨,也可以防其他大型昆虫进入装置伤害萤火虫幼虫。打开盖板,再放置适量萤火虫幼虫常食食物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上,凹槽上部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较为柔软,符合萤火虫幼虫湿润的生存条件,有利于萤火虫幼虫的藏匿,保证了萤火虫幼虫的安全性。关闭盖板后,整个容器内湿度大、食物气味充足,水汽、食物气味通过容器上的空隙向外传播,引诱幼虫进入容器进食,幼虫经过所述容器侧壁设有的若干进虫通道进入容器,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斗状结构构成萤火虫幼虫进入防出装置,大进口端便于萤火虫幼虫进入,出口端不利于萤火虫幼虫出来,让萤火虫幼虫易进难出提高诱捕效率。所述容器底部设置有隐匿台,所述隐匿台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12mm,与常见萤火虫幼虫规格符合,设置凹槽结构,符合萤火虫幼虫具有向下性和钻缝的特性,萤火虫幼虫喜爱聚集在凹槽底部,不会向上爬出,加大了诱捕成功的几率。采用本实用新型,既引诱萤火虫幼虫,又能隐匿萤火虫幼虫并供幼虫逗留和提供活体保护,实现了萤火虫幼虫的高效诱捕和保存。采用本实用新型,夜晚进行捕获幼虫时只需进行放置器具施行诱捕,不需要人工主动去手动抓获,避免了夜晚危险的捕获作业,采取诱捕的方式,替代了传统依靠荧光追踪捕获方式,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制作轻便,成本极低,制作工序简便,还可重复使用多次,连续多日诱捕,减少生态破坏。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陆生萤火虫幼虫的诱捕,对其它半水生萤火虫幼虫也适用,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了萤火虫幼虫的诱捕率和存活率,适合野外以及人工饲养萤火虫的有效捕获,有利于促进萤火虫产业化发展。

所述容器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每层放置层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设置放置架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能够提高适合幼虫的栖息的环境、提高空间的湿润度,便于放置食物,增加诱捕的成功率。

所述防逃通道段为锥孔段,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采用这种锥角结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方便幼虫爬入容器,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阻碍幼虫爬出,容易使幼虫滞留在容器类,提高诱捕效率。

所述进虫通道的上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两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两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外部空间连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之间连通,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能够进一步增加滞留在容器内的幼虫数量,提高诱捕效率,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的口径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径为3~6mm,能适合萤火虫幼虫身体宽度,让萤火虫幼虫易进难出提高诱捕效率。

所述容器底部设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脚,长度为10~40mm,设置插脚可防止容器在外力作用下翻倒。

所述容器的两端设置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滤网进行封堵,本实施立例中,所述滤网结构是由一层纱网和橡皮筋构成,有利于空气流通,还可防止大型昆虫进入装置,保证萤火虫幼虫的安全。

所述容器侧壁上设置一柔性杆,所述柔性杆的长度为500~1000mm,柔性杆的长度可根据实际草丛深度控制,在放置器具时,可将柔性杆伸出草丛作为标记便于发现,使诱捕人员在诱捕时标记更加简便。

所述柔性杆的一端与容器侧壁连接固定,所述柔性杆的自由端设置吊环,设置吊环方便收纳以及方便对器具进行悬挂。

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边设置在隐匿台的表面,凹槽的开口呈上大下小的结构,这个结构与幼虫的喜欢钻缝和避光的习性相结合,幼虫能够越往槽底爬行,开口越窄,最终使幼虫聚集在槽底。

采用上述实用新型,可以避免传统萤火虫捕获方式中作业风险高、幼虫寻觅困难、捕获效率低、对虫体伤害严重的等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容器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隐匿台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容器,2为盖板,3为卡扣,4为放置架,5为插脚,6为滤网,7为柔性杆,8为吊环,11为进虫通道,12为隐匿台,13为侧向开口,41为放置层,111为防逃通道,121为凹槽,111a为大进口端,111b为出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见图1至图3,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的一种实施例,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1,所述容器1可为筒状容器,所述容器1底部设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脚5,设置插脚5可防止容器1在外力作用下翻倒,插脚5的长度为10~40mm。所述筒状容器1的外表面进行防滑处理,能够方便幼虫爬行;所述容器1由透明材料制成,方便观察容器1内部情况,所述容器1的两端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可通过滤网6进行封堵,本实施立例中,所述滤网结构是由一层纱网和橡皮筋构成,有利于空气流通,还可防止大型昆虫进入装置,保证萤火虫幼虫的安全。

所述容器1侧壁上设置一柔性杆7,所述柔性杆7的长度为500~1000mm,柔性杆7的长度可根据实际草丛深度控制,在放置器具时,可将柔性杆7伸出草丛作为标记便于发现,使诱捕人员在诱捕时标记更加简便。所述柔性杆7的一端与容器1侧壁连接固定,所述柔性杆7的自由端设置吊环8,设置吊环8方便收纳以及方便对器具进行悬挂。所述柔性杆7可为钢丝或者塑料软管,方便调整柔性杆7的折弯和姿态,能够快速适合野外捕获地形和环境。所述容器1侧壁设有贯通容器1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11,所述进虫通道11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11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111a朝外并与容器1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111b与容器1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横截面可为方形,也可为圆形;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逃通道段111为锥孔段,其斗状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采用这种锥角结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方便幼虫爬入容器1,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阻碍幼虫爬出,容易使幼虫滞留在容器1类,提高诱捕效率。

优选地,所述进虫通道11的上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111,两段防逃通道段111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两段防逃通道段111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大进口端111a朝外并与容器1外部空间连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出口端111b与容器1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出口端111b与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大进口端111a之间连通,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111能够进一步增加滞留在容器1内的幼虫数量,提高诱捕效率,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大进口端111a的口径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111的出口端111b的口径为3~6mm,能适合萤火虫幼虫身体宽度,让萤火虫幼虫易进难出提高诱捕效率。

所述容器1底部设置有隐匿台12,所述隐匿台12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121,优选地,所述凹槽121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边设置在隐匿台12的表面,采用这种结构凹槽121的开口呈上大下小的结构,这个结构与幼虫的喜欢钻缝和避光的习性相结合,幼虫能够越往槽底爬行,开口越窄,最终使幼虫聚集在槽底。所述凹槽121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121的深度为8~12mm,所述凹槽121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本实施中,可设置一呈矩形的隐匿台12在容器1底部与容器1相贯,所述隐匿台12的上端面设置凹槽121,凹槽121在容器1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供虫体隐匿的空间,采用矩形的隐匿台12可以方便诱捕器具的放置,矩形的隐匿台12的下平面与地面接触,不会出现翻滚等现象。

所述容器1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13,所述侧向开口13上覆盖一盖板2,所述盖板与侧壁之间的配合结构可为滑动配合结构,盖板的两边可设

置凸块,凸块与容器外壁设置的滑槽滑动;所述盖板与容器壁之间的配合结构也可为翻转式结构,所述盖板2的一端与所述侧向开口13的一边通过两个铰链进行铰接,所述盖板2的另外一端通过卡扣3与所述侧向开口13的另一边连接,盖板可自由翻开和盖住,卡扣实现即开即关。

优选地,所述容器1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4,所述放置架4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41,本实施例中,四个支承柱支承三层放置层,四个支承柱分别支承在隐匿台的端面上,每层放置层41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设置放置架4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能够提高适合幼虫的栖息的环境、提高空间的湿润度,便于放置食物,增加诱捕的成功率。所述放置层41呈矩形,所述放置层41的为长度为120mm、宽度为80mm;所述湿纸巾或湿棉巾的长度为110mm、宽度为70mm,满足捕获作业需求。

采用上述方案进行萤火虫诱捕时,打开盖板,放置适量萤火虫幼虫常食食物于凹槽121内,在放置架4上铺上湿纸巾或者湿棉巾,再放置适量萤火虫幼虫常食食物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上,关闭盖板,整个容器1内湿度大、食物气味充足,水汽、食物气味通过容器1上的空隙向外传播,引诱幼虫进入容器1进食,夜晚将器具放置于草丛之间,拉伸、折弯柔性杆做标记。幼虫经过所述容器1侧壁设有的若干进虫通道11进入容器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111a朝外并与容器1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111b与容器1内部空间连通,斗状结构构成萤火虫幼虫进入防出装置,大进口端111a便于萤火虫幼虫进入,出口端111b不利于萤火虫幼虫出来。第二天上午可打开器具收回诱捕的萤火虫幼虫,若食物还未食尽、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未被污染,可将器具放回原处继续诱捕;若食物已经食尽或者湿纸巾或湿棉巾已被污染可更换食物或者湿纸巾或湿棉巾,再将器具放回原处继续诱捕。

采用本实用新型,夜晚进行捕获幼虫时只需进行放置器具施行诱捕,不需要人工主动去手动抓获,避免了危险的主动捕获作业,采取诱捕的方式,替代了传统依靠荧光追踪捕获方式,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制作轻便,成本极低,制作工序简便,还可重复使用多次、连续多日诱捕,减少生态破坏。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陆生萤火虫幼虫的诱捕,对其它半水生萤火虫幼虫也适用,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