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棚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0157发布日期:2020-04-07 20:2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棚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棚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棚膜。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棚种植已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式之一,蔬菜大棚的优势有很多,而且符合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用于建造大棚时,通常采用编织膜或透明的塑料膜进行覆盖,但是编织膜强度较高,但透光率低,对光照需求较高的植物不实用。

用透明的塑料膜覆盖大棚,需要另外用压膜带、网、或绳、管,来增加棚膜的抗风能力,从而影响透光率,安装不方便,延展性大,耐磨性差,棚杆与膜在风的作用下会产生蠕动,接触在棚杆的棚膜容易损伤,影响棚膜的使用寿命。并且,用透明的塑料棚膜做简易无棚杆避雨棚时,其抗风强度不足,只有用增加拱架方式解决,但造价会增高,增加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棚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透明膜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

进一步地,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透明膜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和防尘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厚度为0.1~1.2㎜。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尘层厚度为7~10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在透明膜表面直接复合一层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与棚膜形成一体,从而解决了棚膜的抗风强度,对透光率又不影响。

(2)可根据大棚棚杆的分布尺寸在透明膜复合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3)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条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形成的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透光率。

(4)可用于全开式大棚的覆盖材料,克服了透明棚膜强度不足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透明膜、2-编织膜或编织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前”、“后”、“左”、“右”、“底”、“侧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该复合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进一步的,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多个平行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端部设置有与之垂直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进一步加强棚膜的抗风性。使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大棚骨架,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平行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与大棚骨架的拱形棚杆相对应,与之相垂直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和将拱形棚杆固定的长条形棚杆相对应。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该复合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进一步的,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所述的透明膜1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和防尘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保温性和抗老化效果极佳。防尘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利用其低的表面张力,是棚膜表面落的灰尘不易粘结,而是沿着棚膜掉落,避免棚膜由于落灰,表面变脏,降低棚膜的透光率,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厚度为0.1㎜,防尘层厚度为7μm。进一步的,防尘层喷涂有纳米防水层,避免水珠附着在棚膜上。上述结构的透明膜1也可应用到实施例二中。

实施例四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该复合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进一步的,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所述的透明膜1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和防尘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保温性和抗老化效果极佳。防尘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利用其低的表面张力,是棚膜表面落的灰尘不易粘结,而是沿着棚膜掉落,避免棚膜由于落灰,表面变脏,降低棚膜的透光率,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厚度为0.5㎜,防尘层厚度为8μm。进一步的,防尘层喷涂有纳米防水层,避免水珠附着在棚膜上。上述结构的透明膜1也可应用到实施例二中。

实施例五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该复合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进一步的,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所述的透明膜1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和防尘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保温性和抗老化效果极佳。防尘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利用其低的表面张力,是棚膜表面落的灰尘不易粘结,而是沿着棚膜掉落,避免棚膜由于落灰,表面变脏,降低棚膜的透光率,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厚度为0.8㎜,防尘层厚度为9μm。进一步的,防尘层喷涂有纳米防水层,避免水珠附着在棚膜上。上述结构的透明膜1也可应用到实施例二中。

实施例六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棚膜,包括透明膜1,透明膜1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带状编织膜或编织网2,编织膜或编织网2通过热复合与透明膜1连接。多个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相平行地分布在透明膜1上。该复合棚膜可以直接用于无棚杆的简易避雨棚,因有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形成增强带,从而克服了棚膜的抗风强度不足的问题,且透光性好。

进一步的,当该复合棚膜覆盖大棚时,带状的编织膜或编织网2的投影处于大棚的骨架上。根据棚杆的分布尺寸复合编织膜或编织网,在安装时对应棚杆,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耐磨性。

所述的透明膜1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和防尘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保温性和抗老化效果极佳。防尘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利用其低的表面张力,是棚膜表面落的灰尘不易粘结,而是沿着棚膜掉落,避免棚膜由于落灰,表面变脏,降低棚膜的透光率,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层厚度为1.2㎜,防尘层厚度为10μm。进一步的,防尘层喷涂有纳米防水层,避免水珠附着在棚膜上。上述结构的透明膜1也可应用到实施例二中。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