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6564发布日期:2020-08-21 14:47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赤眼蜂养殖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致富道路出现在农村,其中赤眼蜂的养殖被广泛推广,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不论单眼复眼都是红色的,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赤眼蜂的成虫体长0.3~1.0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大多数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动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它靠触角上的嗅觉器观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其中赤眼蜂在养殖时必不可少便是一种防虫网。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个专利号为201120208384.8的专利,该方案包括包括方形的网体和网孔,所述网体上有网孔,网孔的目数为120目;本实用新型透气性好、成本低、用途广,能防止赤眼蜂羽化后飞到外面。

但是该技术随着生产使用,也逐渐的暴露出了该装置的不足;

1.该网体虽然可以实现防止赤眼蜂飞逃,但是该网体呈方形设置,这便使得该网体在制作时,需要制作方形架体作为支撑,且该网体只能实现一次性使用,当赤眼蜂养殖周期过后,因其不便于放置,得需要对其进行拆卸,以减小空间的占用。

2.防虫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网体强度过小,经常出现由于外界物体磕碰使得出现破损现象的,由于该防虫网都为整体包覆制作,这便使得当出现破洞时,工作人员对破洞进行缝补,但是由于存在间隙,易出现大量羽化的赤眼蜂飞逃到外部;再者要么得需要整体更换网体,使得其他完好的网面提前报废,造成浪费,提高成本。

3.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取出赤眼蜂寄生米蛾卵后的卵,往往在网体上开设取出孔,一般取出孔设置有拉链可以便于关闭,但是工作人员往往还得利用该取出孔进行饲养赤眼蜂的各项操作,其中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单项工作就得需要多道利用取出孔进行操作的步骤,为防止赤眼蜂飞逃,往往得需要每次都得关闭取出孔,这便使得一是提高了工作人员频繁开关取出孔的操作,加大了劳动量;二是提高了拉裂的磨损量,不便于后期的维护。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受限于支撑框架,使得网体只能满足一个繁殖周期的使用;受限于网体的整体包覆式,无法实现对单面的破洞进行维护;及单个工作需进行多个工序时,加大了取出孔周边的磨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包括由四个网面围设成的拱形网体,且四个网面之间利用连接杆可拆卸式拼接,所述拱形网体的顶部固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竖直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安装座内还开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内上下滑动安装有滑动套,所述滑动套套装于所述转轴上,且与转轴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上还分别通过安装板铰接有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杆的摆动筒,所述连接杆的上端部插装于所述摆动筒内,所述安装座上分对应每个所述摆动筒沿竖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水平滑动安装有横板,所述横板的一端固接于所述滑动套的周壁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滑动槽的外部,所述摆动筒上固接有驱动杆,所述横板上还水平开设有矩形滑孔,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滑块约束于所述矩形滑孔内,四个所述网面靠近底部的位置上分别水平开设有拉孔,且所述拉孔通过拉链用以控制其开合动作。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其中一个所述网面上开设有呈半椭圆形设置的操作孔,且所述操作孔的弧形面向下设置,所述操作孔的上边沿缝纫有与其相匹配的网罩,所述操作孔的其它边沿与所述网罩之间通过拉链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网面处于所述操作孔的上方的部分还缝纫有遮挡罩,所述遮挡罩的面积大于所述操作孔的面积。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网面上铰接有母魔术贴,所述遮挡罩上还铰接有当其处于卷起状态时用以贴合于所述母魔术贴上的公魔术贴。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连接杆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插装有杆体,并通过杆体插装于摆动筒内。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筒体的两侧还分别连接固接有两个卡装套,且两个卡装套的周壁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卡入孔,所述卡装套并通过所述卡入孔卡装有卡装柱,且所述卡入孔占所述卡装套所在圆的1/3区域。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卡装套的内壁上设有若干针刺状凸起,所述网面的两面分别与所述针刺状凸起和所述卡装柱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转轴的上端部还固接有转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安装座上还包覆有罩体,所述罩体的下端部开口设置,且所述罩体的周壁上开设有避让所述连接杆的避让槽。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转轴的外壁处于滑动孔内的部分设有外螺纹,所述滑动套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实现利用四个网面实现围设成拱形罩体,省去了现有技术中还需焊接框架的操作;只需要利用四个网面拼接处的连接杆并可以实现将网面进行支撑;其中四个连接杆的上端部均安装有摆动筒,通过转动转轴,转轴驱动滑动套上下滑动,滑动套利用横板从而带动摆动筒摆动,实现了同时对四个网面的撑起与回缩,实现了便于对网体的收集;使得其可对多个赤眼蜂的繁殖周期进行使用,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利用连接杆可以实现对网面之间的可拆卸性,其中利用卡装套上开设卡装孔,利用卡装柱将网面卡装于卡装孔内,实现定位,并列利用针刺状凸起实现了加大了与网面的受力,使其网面更加牢固的固定在卡装孔内,当单个网面出现破洞时,在拆卸该网面时还不会影响到其他网面的工作;实现了对单个网面的更换维护,克服了传统技术中需整体更换,造成浪费的现象;降低了成本;其中,利用四个网面上的拉孔实现便于对取出赤眼蜂寄生米蛾卵后的卵;其中利用半椭圆形的操作孔可以利用拉链便于对其进行关闭与开合的操作;其中利用操作孔上方的遮挡罩,可以满足当对单个工作需进行多个工序时,利用遮挡罩初步对操作孔进行遮挡,降低了拉链开合操作孔的次数,降低了磨损,延长了网体使用寿命;提高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部件少,工序简便,且故障率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操作控制简便,易于大规模制造与安装,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网面;2-连接杆;3-遮挡罩;4-母魔术贴;5-公魔术贴;6-网罩;7-拉孔;8-转把;9-罩体;10-避让槽;11-摆动筒;12-横板;13-矩形滑孔;14-滑块;15-滑动槽;16-滑动孔;17-转轴;18-驱动杆;19-安装板;20-安装座;21-筒体;22-杆体;23-卡装套;24-卡装柱;25-卡入孔;26-针刺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3所示,饲养赤眼蜂用的折叠式防虫网,包括由四个网面1围设成的拱形网体,且四个网面1之间利用连接杆2可拆卸式拼接,拱形网体的顶部固接有安装座20,安装座20上竖直转动安装有转轴17,安装座20内还开设有滑动孔16,滑动孔16内上下滑动安装有滑动套,滑动套套装于转轴17上,且与转轴17螺纹连接,安装座20上还分别通过安装板19铰接有对应每个连接杆2的摆动筒11,连接杆2的上端部插装于摆动筒11内,安装座20上分对应每个摆动筒11沿竖向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内水平滑动安装有横板12,横板12的一端固接于滑动套的周壁上,另一端延伸至滑动槽15的外部,摆动筒11上固接有驱动杆18,横板12上还水平开设有矩形滑孔13,驱动杆18的另一端通过滑块14约束于矩形滑孔13内,四个网面1靠近底部的位置上分别水平开设有拉孔7,且拉孔7通过拉链用以控制其开合动作。

其中一个网面1上开设有呈半椭圆形设置的操作孔,且操作孔的弧形面向下设置,操作孔的上边沿缝纫有与其相匹配的网罩6,操作孔的其它边沿与网罩6之间通过拉链连接。

网面1处于操作孔的上方的部分还缝纫有遮挡罩3,遮挡罩3的面积大于操作孔的面积。

网面1上铰接有母魔术贴4,遮挡罩3上还铰接有当其处于卷起状态时用以贴合于母魔术贴4上的公魔术贴5。

连接杆2包括筒体21,筒体21内插装有杆体22,并通过杆体22插装于摆动筒11内。

筒体21的两侧还分别连接固接有两个卡装套23,且两个卡装套23的周壁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卡入孔25,卡装套23并通过卡入孔25卡装有卡装柱24,且卡入孔25占卡装套23所在圆的1/3区域。

卡装套23的内壁上设有若干针刺状凸起26,网面1的两面分别与针刺状凸起26和卡装柱24相抵。

转轴17的上端部还固接有转把8。

安装座上还包覆有罩体9,罩体9的下端部开口设置,且罩体9的周壁上开设有避让连接杆2的避让槽10。

转轴17的外壁处于滑动孔16内的部分设有外螺纹,滑动套的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