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4578发布日期:2020-07-31 20:4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植物共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



背景技术:

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中,由于水产品养殖池内部会堆积粪便、饵料等物质,容易使养殖池内的水质变差,需要定时清洁,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包括:水处理系统、鱼池以及至少一个植物种植槽;水处理系统中的水经供水系统流入至少一个植物种植槽内;植物种植槽内的水经中间管路流入鱼池;鱼池内的水经回水管路流入水处理系统,其中,回水管路的进水口伸入鱼池的底部。

本方案中,水处理系统中的水首先通过供水系统流入植物种植槽内,随后植物种植槽内的水经中间管路流入鱼池内,鱼池内的水最后经回水管路回流至水处理系统内,以实现水循环。

其中,回水管路的进水口伸入鱼池的底部,这样,回水管路能够吸入鱼池底部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能够减少鱼池内的杂质,便于提升鱼池内的水质,减少养殖的鱼类生病的可能性,同时能够延长鱼池的清理周期,减少养殖者的劳动量,生产管理更加便捷。在同类系统中,系统时常不稳定等问题,同样得到有效解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回水管路包括:第一进液筒体和回水管;第一进液筒体上下设置在鱼池内且第一进液筒体的底端位于鱼池的底部;回水管连接在第一进液筒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进液筒体内部连通,回水管的出水口与水处理系统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供水系统包括:流体输送装置,流体输送装置的进水口伸入水处理系统内;第一供水管路,与流体输送装置的出水口连通,且第一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内;第二供水管路,与流体输送装置的出水口连通,且第二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伸入鱼池,第二供水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供水管路设有第一控制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中间管路包括: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的出水口与鱼池连通,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的进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内,其中,第一回流管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回流管进水口的上侧,且第二回流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液位测量装置,设于植物种植槽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中间管路的进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中间管路包括:第二进液筒体和中间管;第二进液筒体上下设置在种植槽内且第二进液筒体的下端位于植物种植槽底部;中间管连接在第二进液筒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二进液筒体的内部连通,中间管的出水口与鱼池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植物种植槽为多个时,多个第一供水管路与植物种植槽对应设置并连通,每个第一供水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沉淀池、过滤池、硝化池以及集水池,回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沉淀池连通,流体输送装置的进水口与集水池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沉淀池、过滤池、硝化池内均有相应滤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污阀。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水处理系统,11沉淀池,12过滤池,13硝化池,14集水池,20鱼池,30植物种植槽,40供水系统,41流体输送装置,42第一供水管路,421第一控制阀,422第二控制阀,43第二供水管路,431第一流量调节阀,50中间管路,51第一回流管,52第二回流管,521第二流量调节阀,53第二进液筒体,54中间管,60回水管路,61第一进液筒体,62回水管,70液位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包括:水处理系统10、鱼池20以及至少一个植物种植槽30;水处理系统10中的水经供水系统40流入至少一个植物种植槽30内;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经中间管路50流入鱼池20;鱼池20内的水经回水管路60流入水处理系统10,其中,回水管路60的进水口伸入鱼池20的底部。

本方案中,水处理系统10中的水首先通过供水系统40流入植物种植槽30内,随后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经中间管路50流入鱼池20内,鱼池20内的水最后经回水管路60回流至水处理系统10内,以实现水循环。

其中,回水管路60的进水口伸入鱼池20的底部,这样,回水管路60能够吸入鱼池20底部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能够减少鱼池20内的杂质,便于提升鱼池20内的水质,减少养殖的鱼类生病的可能性,同时能够延长鱼池20的清理周期,生产管理更加便捷。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植物种植槽30的高度高于鱼池20的高度,鱼池20的高度高于水处理系统10的高度,回水管路60包括:第一进液筒体61和回水管62;第一进液筒体61上下设置在鱼池20内且第一进液筒体61的底端位于鱼池20的底部,第一进液筒体61的顶端高于鱼池20内的液位高度;回水管62连接在第一进液筒体61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进液筒体61内部连通,回水管62的出水口与水处理系统10连通,第一进液筒体61的顶端设有开口或通气孔。

在该实施例中,鱼池20内的水经第一进液筒体61的下流入回水管62内,并最终回流至水处理系统10内。第一进液筒体61的上端能够起到通气的作用,便于水的顺利排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供水系统40包括:流体输送装置41(例如为水泵),流体输送装置41的进水口伸入水处理系统10内;第一供水管路42,与流体输送装置41的出水口连通,且第一供水管路42的出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30内;第二供水管路43,与流体输送装置41的出水口连通,且第二供水管路43的出水口伸入鱼池20,第二供水管路43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431。

在该实施例中,本方案中,流体输送装置41的进水口与水处理系统10连通,水经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杂质减少,能够减少流体输送装置41堵塞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流量调节阀431,能增加鱼池内溶氧,同时把粪便残饵冲到排水一端。

同时,当第一供水管路42关闭时,因为第一流量调节阀431为常开可调节状态,而不必关闭流体输送装置41,使流体输送装置41不必频繁启闭,能够延长流体输送装置41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植物种植槽30为潮汐式种植介质床,第一供水管路42设有第一控制阀421。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421,能够控制第一供水管路42的通断,进而控制植物种植槽30的供水,以实现植物种植槽30的水位变化,实现潮汐式水位变化,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加有力的生长条件。

其中,第一控制阀421用于控制第一供水管路42的通断,可以为机械式阀门,也可以电磁阀。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中间管路50包括:第一回流管51和第二回流管52,第一回流管51和第二回流管52的出水口与鱼池20连通,第一回流管51和第二回流管52的进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30内,其中,第一回流管51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回流管52进水口的上侧,且第二回流管52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521。

本方案中,第一回流管51起到溢流的作用,使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位在设计范围内。同时,第二回流管52能够进行排水,以配合第一控制阀421实现植物种植槽30内水位的潮汐式变化。通过设置第二流量调节阀521,能够调节植物种植槽30内水位变化的速度,能够适应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优选地,还包括:液位测量装置70,设于植物种植槽30内。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液位测量装置70,能够实时监控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位,控制便捷。

其中,液位测量装置70与图1植物种植介质槽30有透水阻隔种植介质材料分隔。

其中,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装置70为观测用液位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液位测量装置70为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控制器根据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液位信号控制电磁阀的通断,能够实现液位的自动潮汐控制,用户使用更加便捷。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优选地,还包括:种植槽内30有种植介质,种植介质包括:陶粒、火山岩、砂、砾石等。

在本方案中,能对中大型植物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同时能对养殖水体进行更好的处理,从而便于植物吸收其中的养分。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植物种植槽30上设有开有种植孔的植物定植板,在该实施例中用以固定植物用。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植物种植槽30为水位恒定的恒流种植水床,优选地,中间管路50的进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30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中间管路50的进水口伸入植物种植槽30的底部,中间管路50能够抽吸植物种植槽30底部的杂质,能提高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质,减少植物种植槽30内细菌的滋生,能增加内部水体循环范围。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中间管路50包括:第二进液筒体53和中间管54;第二进液筒体53上下设置在植物种植槽30内且第二进液筒体53的下端位于第二进液筒体53的底部,第二进液筒体53的顶端高于植物种植槽30内的液位高度;中间管54连接在第二进液筒体53的侧壁上并与第二进液筒体53的内部连通,中间管54的出水口与鱼池20连通,第二进液筒体53的顶端设有开口或透气孔。

在该实施例中,植物种植槽30内的水经第二进液筒体53的下流入中间管54内,并最终回流至鱼池20内。第二进液筒体53的上端能够起到通气的作用,便于水的顺利排出。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进液筒体53,既能够对植物种植槽30底部的杂质进行抽吸,又能够起到溢流的作用,一举两得。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植物种植槽3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供水管路42与植物种植槽30对应设置并连通,每个第一供水管路42上设有第二控制阀42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供水管路42与植物种植槽30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在供水时,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422的通断,可通过流体输送装置41逐个对植物种植槽30进行供水,实现分区灌溉,这样,可降低对流体输送装置41额定功率的要求,使用小功率的流体输送装置41即可完成对多个植物种植槽30的供水,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流体输送装置41消耗的电能,降低运行成本。

其中,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植物种植槽30为图1潮汐式种植介质床,或为图2恒定水位种植床,或图1图2种植床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水处理系统10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沉淀池11、过滤池12、硝化池13以及集水池14,回水管路60的出水口与沉淀池11连通,流体输送装置41的进水口与集水池14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沉淀池11能够将水中大颗粒物沉降,随后经过滤池12的过滤,能够进一步减少水中的杂质。最后经硝化池13处理后得到杂质较少的水,处理后的水流入进水池内,并经流体输送装置41流至植物种植槽30中,便于植物吸收,从而净化水体。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由流体输送装置41出水之后,经第一供水管路42和第二供水管路43分路之前,可设止逆阀。

在该实施例中,止逆阀可以防止意外断电而引发水锤现象对泵的损伤。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系统容器均可设溢流口,最低水位容器可设水位自动供给装置,实现系统水位稳定操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串并联多个鱼池20到系统中。在该实例中,可以实现多种水生生物的养殖,可以实现立体化规模化高效养殖。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串并联多个种植槽30到系统中。在该实例中,可以实现多种植物的种植,可以实现立体化规模化高效种植。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沉淀池11、过滤池12、硝化池13内均有相应滤材。所述沉淀池11底部设有排污阀。所述沉淀池11可与物理分离机械连接,从而加大分离效率。所述鱼池20、图2中种植槽30、硝化池13底部均可加入增氧设备增氧,增加整个系统溶氧量。所述鱼池20可加入恒温设备,自动投放饵料设备,满足保持水生动物生长条件。上述各种设备可统一由物联网连接,满足全程自动操作。可定期向系统中加入有益菌,从而抑制有害菌,可定期向系统中加入藻类、贝类、滤食性水生物等,通过上述诸多操作从而更好的实现植物帮水生动物净化水质,水生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实现生态共生循环式可持续发展。

以上结合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共生的农耕系统,回水管路的进水口伸入鱼池的底部,这样,回水管路能够吸入鱼池底部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能够减少鱼池内的杂质,便于提升鱼池内的水质,减少养殖的鱼类生病的可能性,同时能够延长鱼池的清理周期,减少养殖者的劳动量,生产管理更加便捷。植物帮水生动物净化水质,水生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实现共生循环式可持续发展。流量调节阀及控制阀的应用使整个系统变得更稳定更节能,过滤系统独立设计便于对系统单独控制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