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2669发布日期:2020-08-18 18:07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



背景技术:

育苗杯广泛用于花卉、蔬菜育苗育种,现有育苗杯采用塑料制成,杯体质地软,受力易变形,运输带有幼苗的育苗杯时,为节省空间,大多将运输车厢改造成多层,每一层上整齐摆放育苗杯,但车辆行驶途中会因为路面不平或车辆起停过程中受惯性,车体颠簸,车内育苗杯发生位置错乱,育苗杯翻倒导致幼苗被破坏。

为防止育苗杯在运输过程中翻到损坏幼苗,申请人想到使用带有格子的板充当隔板,将育苗杯按照网格板上的网格一一对应进行放置,每个网格对应一个育苗杯,育苗杯在网格板上受限制,即使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颠簸,育苗杯也不会从网格中脱落,现有技术中带有网格的板多为方形网格,育苗杯为圆形,彼此不相匹配,方形网格板制造成本低,工艺简单,因此,需要一种与方形网格板相匹配的方便运输的育苗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解决现有育苗杯与方形网格板不匹配,不方便运输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括上杯体和下杯体,所述上杯体为无盖有底的长方体,该长方体底面为正方形,所述上杯体底面上开设有圆形空槽,所述圆形空槽的直径比长方体底面正方形边长小,所述下杯体为无盖有底的圆柱体,该圆柱体底面直径与上杯体底面空槽直径一致,所述上杯体与下杯体一体制成,所述上杯体靠近下杯体的一端设置有内陷槽,所述内陷槽开口位于杯体外表面,所述内陷槽剖面为“c”形,所述杯体采用塑料制成,所述内陷槽边缘因杯体材质软可向两边变形,所述内陷槽内设置有钢条,钢条通过内陷槽发生形变可从内陷槽中取出,或从外部放入内陷槽内,与内陷槽活动连接,钢条用于强化杯体的硬度,下杯体位于网格板各网格下部,上杯体位于网格板各网格上部,用于卡在网格中,钢条加强了上杯体与下杯体连接处的硬度,避免育苗杯因材质过软,从网格中脱落的风险,同时,育苗杯整体材质与现有技术中相同,保留其轻便的优点。

更进一步,所述内陷槽内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采用橡胶制成,所述密封垫与内陷槽内壁胶黏,密封垫用于加强钢条与内陷槽之间的作用力,避免钢条从内陷槽中脱落。

更进一步,所述上杯体底面正方形的边长比下杯体底面圆的直径大2cm—4cm。

更进一步,所述杯体底部设置有杯盘,所述杯体底面设置有通孔,所述杯体底部设置有供水条,所述供水条采用吸水性好的棉布条制成,所述供水条一端位于杯体内部,所述供水条另一端位于杯盘内,所述供水条从通孔中通过,杯盘用于放置液体的营养液,供幼苗植株在运输途中吸收,植株幼苗通过供水条吸收营养液,避免一次性灌输大量水分及营养液,影响植物生长,也解决运输人员中途为植株浇水施肥的麻烦,节省运输人员时间和精力,缩短运输所需时间。

更进一步,所述杯盘内壁设置有多个挡块,各所述挡块突出杯盘内壁表面,各所述挡块与杯盘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杯盘与各挡块可一体制成,各所诉挡块在杯盘内壁等距排列,各所述挡块位于杯盘的/高度处,所述杯体下部设置有多个凹槽,各所述凹槽向杯体内凹陷,各所述凹槽与挡块一一对应,并相互配合,将杯体卡在杯盘的/高度处,避免供水条受杯体压迫导致输送液体不畅。

更进一步,所述下杯体内壁设置有槽道,所述槽道在下杯体内壁呈螺旋状从下杯体下部延伸至下杯体上部,所述槽道连通通孔,所述槽道与下杯体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槽道与下杯体也可一体制成,槽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供水条位于下杯体内的部分放置在槽道中。

更进一步,所述上杯体上设置有第一挂耳,所述第一挂耳位于上杯体远离下杯体的一侧上方,所述上杯体上与第一挂耳对称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挂耳,所述杯体上设置有提手,过第一挂耳与第二挂耳两点的直线经过上杯体上表面中心,保证使用提手时育苗杯不会偏斜,所述提手一端与第一挂耳连接,所述提手另一端与第二挂耳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挂耳内侧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挂耳内侧设置有卡槽,各卡槽大小一致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杯体上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通过卡槽与杯体活动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提手端部为“s”形钩体,所述挂耳上设置有孔,各所述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提手端部与各挂耳上的孔活动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提手中部设置有手持柄,所述手持柄上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与手持柄胶黏,所述防滑垫采用橡胶制成,质地柔软,不易磨损,所述防滑垫外表面设置有斜条纹路用于加大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育苗营养杯可以在运输途中进行自动输水和养料供应,配合网格板进行位置固定,放置稳定性强,不易倾倒,即使车辆运输途中颠簸或因启动或停车车内物品产生惯性,育苗杯也能够因其上方下圆的特点卡在网格板的相应网格内,不论是运输还是取放,都能最大化的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质地轻,卡合紧,在钢条的作用下不会从网格内脱落,钢条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陷槽与钢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卡槽与盖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杯盘与杯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陷槽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5给出,便于运输的育苗营养杯,包括杯体1,所述杯体1包括上杯体2和下杯体3,所述上杯体1为无盖有底的长方体,该长方体底面为正方形,所述上杯体1底面上开设有圆形空槽,所述圆形空槽的直径比长方体底面正方形边长小,所述下杯体3为无盖有底的圆柱体,该圆柱体底面直径与上杯体1底面空槽直径一致,所述上杯体2与下杯体3一体制成,所述上杯体2靠近下杯体3的一端设置有内陷槽,所述内陷槽开口位于杯体1外表面,所述内陷槽4剖面为“c”形,所述杯体1采用塑料制成,所述内陷槽边缘因杯体材质软可向两边变形,所述内陷槽4内设置有钢条5,钢条5通过内陷槽4发生形变可从内陷槽4中取出,或从外部放入内陷槽4内,与内陷槽4活动连接,钢条5用于强化杯体1的硬度,下杯体3位于网格板各网格下部,上杯体2位于网格板各网格上部,用于卡在网格中,钢条加强了上杯体2与下杯体3连接处的硬度,避免育苗杯因材质过软,从网格中脱落的风险,同时,育苗杯整体材质与现有技术中相同,保留其轻便的优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陷槽4内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采用橡胶制成,所述密封垫与内陷槽4内壁胶黏,密封垫用于加强钢条5与内陷槽4之间的作用力,避免钢条5从内陷槽4中脱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杯体2口径大于下杯体3口径,所述上杯体2底面正方形的边长比下杯体3底面圆的直径大2cm—4c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杯体1底部设置有杯盘6,所述杯体1底面设置有通孔7,所述杯体1底部设置有供水条8,所述供水条采用吸水性好的棉布条制成,所述供水条8一端位于杯体1内部,所述供水条8另一端位于杯盘6内,所述供水条8从通孔7中通过,杯盘6用于放置液体的营养液,供幼苗植株在运输途中吸收,植株幼苗通过供水条吸收营养液,避免一次性灌输大量水分及营养液,影响植物生长,也解决运输人员中途为植株浇水施肥的麻烦,节省运输人员时间和精力,缩短运输所需时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杯盘6内壁设置有多个挡块61,各所述挡块61突出杯盘6内壁表面,各所述挡块61与杯盘6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杯盘6与各挡块61可一体制成,各所诉挡块61在杯盘6内壁等距排列,各所述挡块61位于杯盘6的1/2高度处,所述杯体1下部设置有多个凹槽,各所述凹槽向杯体1内凹陷,各所述凹槽与挡块61一一对应,并相互配合,将杯体1卡在杯盘61的1/2高度处,避免供水条8受杯体压迫导致输送液体不畅。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下杯体3内壁设置有槽道9,所述槽道9在下杯体3内壁呈螺旋状从下杯体3下部延伸至下杯体3上部,所述槽道9连通通孔7,所述槽道9与下杯体3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槽道与下杯体3也可一体制成,槽道9上设置有开口,所述供水条8位于下杯体3内的部分放置在槽道9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杯体2上设置有第一挂耳10,所述第一挂耳10位于上杯体2远离下杯体3的一侧上方,所述上杯体2上与第一挂耳10对称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挂耳11,所述杯体1上设置有提手12,过第一挂耳10与第二挂耳11两点的直线经过上杯体2上表面中心,保证使用提手12时育苗杯不会偏斜,所述提手12一端与第一挂耳10连接,所述提手12另一端与第二挂耳11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耳10内侧设置有卡槽15,所述第二挂耳11内侧设置有卡槽15,各卡槽大小一致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杯体1上设置有盖体16,所述盖体16通过卡槽15与杯体1活动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提手12端部为“s”形钩体,所述挂耳上设置有孔,各所述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提手12端部与各挂耳上的孔活动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提手12中部设置有手持柄13,所述手持柄13上设置有防滑垫14,所述防滑垫14与手持柄13胶黏,所述防滑垫14采用橡胶制成,质地柔软,不易磨损,所述防滑垫14外表面设置有斜条纹路用于加大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育苗营养杯可以在运输途中进行自动输水和养料供应,配合网格板进行位置固定,放置稳定性强,不易倾倒,即使车辆运输途中颠簸或因启动或停车车内物品产生惯性,育苗杯也能够因其上方下圆的特点卡在网格板的相应网格内,不论是运输还是取放,都能最大化的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质地轻,卡合紧,在钢条的作用下不会从网格内脱落,钢条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实用性强。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