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26603发布日期:2020-07-04 00:52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生态种植池系统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是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如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电力建设与采矿活动等,形成了大量的高陡岩质边坡。裸露的岩石边坡不仅严重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同时造成了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边坡生态修复形势异常严峻。

不同于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坡面岩体无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植被难以在坡面生长。岩质边坡通常在开挖中会形成分级平台,传统的植被恢复技术一般是在平台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的封边墙,并在封边墙内回填种植土栽植苗木。岩质边坡通常高且陡,封边墙种植池施工工艺复杂,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施工难度非常大且工程造价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它位于岩质边坡内;沿所述的岩质边坡平台铺设有碎石层,所述的碎石层的一侧堆放有生态袋墙体,所述的生态袋墙体与所述的碎石层之间回填有种植土层,所述的生态袋墙体的两侧交叉钻有锚固孔,所述的锚固孔上安装有呈“7”字形的固定锚钉,所述的固定锚钉的短边弯头紧贴在所述的生态袋墙体的上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生态袋墙体由若干个生态袋组合而成,位于底层的所述的生态袋的长边方向沿所述的岩质边坡外缘50厘米处平行于平台方向均匀码放;上下两排所述的生态袋之间交叉码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所述的生态袋之间设置有3-5厘米的空隙缝,且所述的生态袋之间通过连接扣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生态袋内填充了种植基质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①、本实用新型整体施工简单快捷,不需要在高陡边坡上支模板、绑扎钢筋与浇筑混凝土等,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且工程造价较低。

②、本实用新型生态袋的侧壁可以种植生长植被,景观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封边墙,更贴合生态恢复的理念。

③、本实用新型主要以栽植方式施工,植被恢复迅速且景观效果良好,通过乔灌草藤的混合搭配,可实现上垂下爬的长期稳定立体绿化效果。

④、本实用新型可配合岩质边坡喷混植生技术(在岩质边坡平台实施生态种植池系统后,在岩质边坡坡面喷播含植物种子的基材,在坡面表层形成类似于土壤结构的基层,使植被可以在基层上快速生长。)共同使用,实现整个岩质坡面的快速绿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锚钉结构示意图。

图中:生态袋墙体1、生态袋1.1、空隙缝1.1.1、连接扣2、种植基质结构3、固定锚钉4、短边弯头4.1、种植土层5、碎石层6、岩质边坡7、锚固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所示: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它位于岩质边坡7内;沿所述的岩质边坡7平台铺设有碎石层6,所述的碎石层6的一侧堆放有生态袋墙体1,所述的生态袋墙体1与所述的碎石层6之间回填有种植土层5,所述的生态袋墙体1的两侧交叉钻有锚固孔8,所述的锚固孔8上安装有呈“7”字形的固定锚钉4,所述的固定锚钉4的短边弯头4.1紧贴在所述的生态袋墙体1的上表面。

所述的生态袋墙体1由若干个生态袋1.1组合而成,位于底层的所述的生态袋1.1的长边方向沿所述的岩质边坡7平台外缘50厘米处平行于平台方向均匀码放;上下两排所述的生态袋1.1之间交叉码放。

相邻的所述的生态袋1.1之间设置有3-5厘米的空隙缝1.1.1,且所述的生态袋1.1之间通过连接扣2连接;所述的生态袋1.1内填充了种植基质结构3。

下面结合具体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平台整形:

首先清除岩质边坡7平台上遗留的浮石、浮土,并对不平整的区域进行适当整形,使岩质边坡7平台尽量保持平整。

②、种植基质结构的制备与装袋:

将种植基质结构3的各组成材料按种植土60%、砂土25%、泥炭土14%、复合肥1%混合并搅拌均匀形成种植基质结构3,将完整的种植基质结构3装入生态袋1.1中,将种植基质结构3装填到离生态袋1.1的袋口大约10cm处,并在装填过程中人工墩实,确保生态袋1.1内基质充填密实,装填完毕后封口。

③、生态袋安装:

生态袋1.1安装前在底部铺设一层3-5cm厚碎石层6,确保排水。将底层的生态袋1.1的长边方向沿边坡外缘50cm处平行于岩质边坡7平台边缘方向均匀码放,码放时将相邻的生态袋1.1之间留出3-5cm空隙缝1.1.1,以保证压实后的生态袋1.1的袋尾与袋头相接,但不产生搭接;底层所述的生态袋1.1安装后;将连接扣2放在底层生态袋1.1的两个袋子之间,然后交叉码放上上一层所述的生态袋1.1,摇晃上层叠加层中的生态袋1.1;使每个连接扣2穿透生态袋1.1的中部。按上述方法依次码放至顶层最终形成生态袋墙体1。每层码放后的生态袋1.1要人工夯实并控制生态袋1.1厚度为15cm左右,并应保证码放后的生态袋1.1外侧平顺、圆滑。

④、固定锚钉制作与安装:

所述的固定锚钉4采用钢筋材质制作而成,表面刷有防锈漆,短边设置有锚钉弯头;

所述的固定锚钉采用φ16hrb400钢筋制作成“7”字形,锚钉长度1200mm(含锚钉弯头),锚钉弯头长度≥200mm,固定锚钉外露部分刷绿色防锈漆。

采用电锤紧贴生态袋1.1的两侧交叉成孔形成锚固孔8,所述的锚固孔8之间的孔间距300毫米,所述的锚固孔8的深度大于嵌固深度50毫米,在所述的锚固孔8孔内灌注m20砂浆,并将固定锚钉4击入孔内,嵌入岩体深度为400毫米,岩体破碎区域适当增加嵌固深度。固定锚钉4安装时应确保顶部弯头紧贴生态袋1.1。

⑤、种植土回填:

生态袋墙体1内侧池壁施工完成后先在岩质边坡7内铺设3-5厘米厚碎石层6,再在池内均匀回填种植土并最终形成种植土层5,所述的种植土层5回填厚度500毫米。种植土回填后施基肥,采用n:p:k=15-15-15长效复合肥,用量0.5kg/㎡。

⑦、苗木栽植:

在种植土层5内开挖种植穴并栽植小乔木,间距2米×2米栽植;小乔木间栽植灌木,间距0.5米×0.5米,并在池内撒播少量草籽;种植土层5内侧沿岩质边坡7坡脚处栽植攀援类藤本植物。种植基质结构3侧壁采用插播法在生态袋1.1上栽植灌木与下垂类藤本,用刀间隔0.3米在生态袋1.1上切割“丁”字小口,揭开被切的袋片,将苗木植入开口中,生态袋墙体1外侧栽植下垂类藤本,生态袋墙体1顶部栽植灌木。苗木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植物类别、气象条件与边坡特征等因素,选择抗逆性强的当地物种。

⑧、养护管理:

苗木栽植后定期进行浇水、施肥、补种及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