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6897发布日期:2020-07-10 15:4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



背景技术:

蛀干害虫的危害给桃果的生产带来惨重的损失,桃红颈天牛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桃红颈天牛(aromiabungiifaldermann),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别名红颈天牛、铁炮虫、哈虫,是一种危害桃、樱桃、苹果、梨等果树的蛀干害虫。对等桃主产区危害日趋加重。桃红颈天牛2a发生1代,跨3a,以幼虫越冬。卵多产在主干及树皮缝中,幼虫由皮层逐渐注入木质部,蛀道弯曲不规则,蛀道全长50~60cm。造成卵和幼虫期人工和化学防治上困难。所以桃红颈天牛成虫期的防控成了防控上的减少虫源的关键时期。幼虫在树干内蛀咬隧道,其危海隐蔽,防治困难,常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灾害。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寿命,已给果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传统的防治桃红颈天牛主要是人工铺杀和化学农药防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方法复杂,毒性较大,耗时费工,严重污染了环境。且很容易杀伤天敌,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现有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20920487.9公开一种防治桃红颈天牛的捕杀工具,包括刚性把手、刚性钩杆以及综合捕杀器或虫卵铲除器,钩杆一端与把手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综合捕杀器或虫卵铲除器可拆卸连接,其中,综合捕杀器用于钩开树皮、捕杀在树干基部羽化的天牛成虫以及在木栓层、皮层或韧皮部危害的天牛幼虫,虫卵铲除器用于捕杀天牛成虫所产的卵。本实用新型的捕杀工具一体多用,功能全面,能够实现捕捉成虫、击杀卵和初孵幼虫以及钩杀幼虫的多种功能;而且,各部件可拆卸和组装,方便携带,在田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便于灵活操作,可有效提高操作人员工作效率;另外,捕杀幼虫和卵时对树体的伤害较小,能最大作用的发挥杀虫效果,但是没有提出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529421.4公开了一种防治桃红颈天牛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选用黄粉虫作为繁殖寄主,在气温26℃、相对湿度60%~80%的条件下接蜂,3-6天后雌蜂开始产卵,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可发育成成蜂;b、成虫发生期前,在果园需要防治的区域内,选择数个点或者单株释放成蜂;c、定期清理果树下的蛀屑,适时的补放成蜂。它具有以下技术效果:直接采用黄粉虫作为繁殖寄主进行管式肿腿蜂繁殖,然后通过繁殖的管式肿腿蜂进行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方法简单,避免了传统防治方法所使用的农药对人员造成的毒害和农药引起的果树药害,同时防止化学污染,保护树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保证了果园的生态群落的稳定性,由此能够安全、有效、持久的防治害虫,但是,同样没有提出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桃红颈天牛引诱装置。

所述引诱装置包括:诱集桶、黏虫带、挥发管、钢丝挂绳、窗口、橡胶板、支撑棍、套筒和诱捕口;诱集桶底部设有引诱物质,诱集桶内侧壁上设有窗口,窗口通过橡胶板贴合密封,橡胶板上切有米字型切口,窗口两边设有平行固定于诱集桶内侧壁的支撑棍,支撑棍一端与诱集桶内侧壁固定连接,黏虫带两端分别设置有套筒,套筒分别套设于支撑棍上,并与设在支撑棍一端与诱集桶内侧壁的固定连接处相接触,黏虫带贴合于诱集桶内壁,挥发管垂直贯穿诱集桶,挥发管上设有诱捕口,钢丝挂绳两端固定在诱集桶上部。

进一步的,钢丝挂绳中部套有橡胶套,橡胶套上设有多个凸起部。

进一步的,诱捕口内设置有软性单向阻挡环,软性单向阻挡环从诱捕口的内壁由外往内逐渐变厚延伸。

进一步的,黏虫带包括:黏虫区和框架区;框架区内部设置多个相互平行排列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粘虫区,框架区的厚度大于粘虫区的厚度。

进一步的,框架区两端分别与套筒连接。

进一步的,黏虫区上涂有黏虫剂,黏虫剂厚度为1.5cm。

进一步的,黏虫带背部表面上设置有粘胶。

进一步的,诱集桶顶部设置有观察窗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引诱装置具有延长引诱时间,增强引诱桃红颈天牛的效果,诱杀率高,特异性强、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对补充营养期和产卵期的桃红颈天牛成虫均有很好的引诱效果,可以降低桃红颈天牛的种群数量。

2.通过设置的钢丝挂绳上的带有凸起部的橡胶套方便人工进行悬挂防止所述引诱装置脱落;通过设置的软性单向阻挡环防止桃红颈天牛向外逃离;通过设置的观察窗可以观察诱集桶内中黏虫带粘住的桃红颈天牛数量,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通过米字型切口将带有套筒的黏虫带卸出并替换新的黏虫带;黏虫带背部表面上设置有粘胶将黏虫带固定在诱集桶内壁上;通过设置的挥发管上的诱捕口挥发诱捕气体吸引桃红颈天牛。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引诱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诱捕口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窗口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黏虫带的展开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诱集桶;2-黏虫带、201-黏虫区、202-框架区;3-钢丝挂绳;4-窗口、401-橡胶板、402-米字型切口;5-挥发管;6-诱捕口、601-软性单向阻挡环;7-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引诱装置包括:诱集桶1、黏虫带2、挥发管5、钢丝挂绳3、窗口4、橡胶板401、支撑棍(图中未示)、套筒7和诱捕口6;诱集桶1底部设有引诱物质(图中未示),引诱物质不超过诱集桶1高度的1/3,诱集桶1内侧壁上设有窗口4,窗口4通过橡胶板401贴合密封,橡胶板401上切有米字型切口402,窗口4两边设有平行固定于诱集桶1内侧壁的支撑棍,支撑棍一端与诱集桶1内侧壁固定连接,黏虫带2两端分别设置有套筒7,套筒7分别套设于支撑棍上,并与设在支撑棍一端与诱集桶1内侧壁的固定连接处相接触,黏虫带2贴合于诱集桶1内壁,挥发管5垂直贯穿诱集桶1,挥发管5上设有诱捕口6,钢丝挂绳3两端固定在诱集桶1上部。

进一步的,钢丝挂绳3中部套有橡胶套(图中未示),橡胶套上设有多个凸起部(图中未示)。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诱捕口6内设置有软性单向阻挡环601,软性单向阻挡环601从诱捕口1的内壁由外往内逐渐变厚延伸。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黏虫带2包括:黏虫区201和框架区202;框架区202内部设置多个相互平行排列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粘虫区201,框架区202的厚度大于粘虫区201的厚度。

进一步的,框架区202两端分别与套筒5连接。

进一步的,黏虫区201上涂有黏虫剂,黏虫剂厚度为1.5cm。

进一步的,黏虫带2背部表面上设置有粘胶。

进一步的,诱集桶1顶部设置有观察窗口(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的,引诱物质的材质是糖、醋、酒和桃树锯末。

使用时,所述引诱装置距地面相距1.5~1.8m,每个所述引诱装置之间相隔35m。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