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29156发布日期:2020-07-04 01:0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防治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生物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饥饿,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耕地日益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农药滥用等问题使得传统粮食作物生产在产量与安全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人们正在积极有力的行动起来,采取科学、发展、探索、创新的方法,有效的解决粮食问题。目前,植物工厂利用环境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在设施内连续高效的生产粮食作物。但是植物工厂基本都是相对密闭的空间,靠人为制造的环境对植物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害虫对植物造成危害,使用农药的话,会对农作物造成污染,而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抗药性,杀虫效果就会变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杀虫效果更好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防治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防治装置包括筒体、第一凹槽体、第一电机、转板、第一诱虫灯、电网,所述筒体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开口,所述筒体的顶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体,所述第一凹槽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凹槽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筒体的顶壁上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筒体内设置有竖直方向的所述转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下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转板的中轴线固定连接,所述转板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第一电池,所述转板的表面中间处设置有所述第一诱虫灯,所述转板的表面设置有所述电网,所述第一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一诱虫灯、所述电网电性连接,所述筒体的底壁设置有排虫口。

为了能更高效的引诱害虫进入筒体内,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开口上设置有诱虫管,所述诱虫管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诱虫管另一端向外延伸,截面直径逐渐变大,所述诱虫管靠近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第二诱虫灯,所述诱虫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体,所述第二凹槽体内设置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二诱虫灯与所述第二电池电性连接。

为了便于诱虫管的拆卸安装,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诱虫管与所述开口螺纹连接。

为了便于装置挂起来使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凹槽体的顶壁上设置有挂钩。

为了便于害虫的清理,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排虫口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筒体底壁螺钉连接。

为了防止进入筒体内的害虫从开口逃逸出去,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筒体的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内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外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内壁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水平方向设置,并连接有换气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物防治装置,包括筒体、第一凹槽体、第一电机、转板、第一诱虫灯、电网,筒体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开口,筒体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槽体,第一凹槽体内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第一凹槽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筒体的顶壁上贯穿设置有通孔,筒体内设置有竖直方向的转板,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下穿过通孔与转板的中轴线固定连接,转板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第一电池,转板的表面中间处设置有第一诱虫灯,转板的表面设置有电网,第一电池分别与第一诱虫灯、电网电性连接,筒体的底壁设置有排虫口。将装置放在植物工厂害虫较多的地方,启动电网和第一诱虫灯,同时,启动第一电机,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转板上第一诱虫灯吸引害虫经过开口进入到筒体内,然后碰到电网而被电死,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排虫口排出。由于第一电机带动转板旋转,从而使得电网在筒体内旋转,使得电网能在转动的过程中,将碰到的害虫都杀死,这大大提高了电网的活动范围,提高了杀虫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诱虫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第一凹槽体;3-开口;4-第一电机;5-通孔;6-转板;7-空腔;8-第一电池;9-第一诱虫灯;10-电网;11-诱虫管;12-第二诱虫灯;13-挂钩;14-排虫口;15-盖板;16-排气管;17-第二电机;18-连接杆;19-换气扇;20-第二凹槽体;21-第二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防治装置,包括筒体1、第一凹槽体2、第一电机4、转板6、第一诱虫灯9、电网10,所述筒体1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开口3,所述筒体1的顶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体2,所述第一凹槽体2内设置有所述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凹槽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电机开关,并与所述第一电机电性连接,用于控制第一电机的启动和关闭,所述第一凹槽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第一电机连接,为第一电机的运转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机4与所述第一凹槽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的顶壁上贯穿设置有通孔5,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竖直方向的所述转板6,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竖直向下穿过所述通孔5与所述转板6的中轴线固定连接,所述转板6内设置有空腔7,所述空腔7内设置有第一电池8,所述转板6的表面中间处设置有所述第一诱虫灯9,所述转板6的表面设置有所述电网10,所述空腔7设置有升压电路,可将第一电池提供的4v直流电压升压至1850v左右,然后输送到电网上,可将碰到电网上的害虫杀死(原理同电蚊拍),在转板6的底端还设置有电池盖,用于第一电池没电时更换新的电池,所述第一电池8分别与所述第一诱虫灯9、所述电网10电性连接,所述筒体1的底壁设置有排虫口14,在转板6的下端设置第一诱虫灯开关、电网开关,第一诱虫灯开关与第一诱虫灯电性连接,电网开关与电网电性连接,可经过排虫口14手动操作第一诱虫灯开关和电网开关,启动电网10和第一诱虫灯9。

工作原理:将装置放在植物工厂害虫较多的地方,启动电网10和第一诱虫灯9,同时,启动第一电机4,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转板6上第一诱虫灯9吸引害虫经过开口3进入到筒体1内,然后碰到电网10而被电死,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排虫口14排出。由于第一电机4带动转板6旋转,从而使得电网10在筒体1内旋转,使得电网10能在转动的过程中,将碰到的害虫都杀死,这大大提高了电网10的活动范围,提高了杀虫的效率。

为了能更高效的引诱害虫进入筒体内,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如图3所示,所述开口3上设置有诱虫管11,所述诱虫管11一端与所述开口3连通,所述诱虫管11另一端向外延伸,截面直径逐渐变大,所述诱虫管11靠近所述开口3处设置有第二诱虫灯12,所述诱虫管1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体20,所述第二凹槽体20内设置有第二电池21,所述第二诱虫灯12与所述第二电池21电性连接。通过诱虫管11外侧变大的开口,更便于害虫的进入,也扩大了杀虫的范围,在诱虫管11靠近开口处设置的第二诱虫灯12能起到吸引害虫进入到开口3内的作用。为了便于诱虫管的拆卸安装,所述诱虫管11与所述开口3螺纹连接。为了便于装置挂起来使用,所述第一凹槽体2的顶壁上设置有挂钩13。为了便于将杀死的害虫的清理,所述排虫口14上设置有盖板15,所述盖板15与所述筒体1底壁螺钉连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拆卸掉盖15上的连接螺钉,取下盖板15,将收集的害虫尸体从排虫口14排出。

为了防止进入筒体内的害虫从开口逃逸出去,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如图4所示,所述筒体1的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排气管16,所述排气管16内设置有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的外壁与所述排气管16的内壁通过连接杆18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水平方向设置,并连接有换气扇19,所述排气管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开关,第二电机开关与第二电机电性连接。启动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带动换气扇19转动,将筒体1内的气体经排气管16排出,使得筒体1内处于负压状态,空气经开口3向筒体1内流动,因此,昆虫很难于克服气流从开口处逃出,降低了害虫的逃跑率,而留在筒体1内的害虫会被旋转的转板6上的电网电死,进一步提高了杀虫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