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5001发布日期:2020-08-11 22:43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豌豆修尾蚜,半翅目、蚜科。主要为害豌豆、蚕豆、大豆等豆科植物,主要在嫩枝和叶背上为害,造成茎叶卷缩,节间缩短,抑制生长,影响产量。利用化学防治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对环境污染较大农药残留高;生物防治上利用瓢虫进行防治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豌豆修尾蚜也可作为瓢虫的食物进行饲养。生产上无论是防治还是饲养,都需要获得豌豆修尾蚜的生物学特性,用于下一步试验的依据。因此,对于豌豆修尾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目前,常见的蚜虫饲养装置和方法主要有微虫笼、单株饲养、叶子圆片饲养法等:微虫笼需要夹在叶片上,对于单头豌豆修尾蚜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在培养箱中不便操作;单株饲养时的活动范围广,如果每株上接一头蚜虫,需要较多株苗,浪费资源并难操作,占空间大等原因很难大量用于试验;叶子圆片培养法克服了以上缺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已报道的叶子圆片培养法中,培养基通常使用液体培养基,这样蚜虫不可避免的会被淹死;虽然有时候也使用固体培养基,但是这些固体培养基中含有各种有利于细菌或真菌滋生的成分,即使加了抗生素,也很容易因为叶片外表面或边缘带菌而滋生细菌或真菌。因此,叶子圆片培养法对于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在科研试验中不易于大量推广使用。之前赵飞等人制作的单头蚜虫的饲养装置,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但所用装置不适用于所有的叶片,叶子较大时生长姿态不良。

本实用新型与申请号为201720346868.的专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用饲养容器为透明圆筒形单面底塑料盒体,该单面底塑料盒体空间大,适合成熟的叶片正常生长与展布;

2、叶片叶柄容易生根,减大大少了更换叶片的次数,从而减少对蚜虫本身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饲养空间狭小、不能满足较大叶片的生长空间、叶片更换频率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单头蚜虫饲养装置,包括用于容纳蚜虫和叶片的单面底塑料盒体;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内设有用于固定和保持叶片生长用的海绵、滤纸;

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包括一个透明圆桶形单面底的塑料盒体,无底的一面用纱网包裹,单面底塑料盒体与纱网用橡皮筋固定;

所述海绵位于单面底塑料盒体底部,其中央用剪刀或刀片划一个“十”字形插口,用于吸水保湿、固定叶片;

所述滤纸同海绵中央划一个“十”字形插口,与海绵同齐,用于保湿便于观察。

优选的,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高9-12cm,内径9-12cm。

优选的,所述纱网为60目尼龙网。

优选的,所述海绵厚度为1.5-2cm。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该饲养装置使用时,先在海绵上注入调制的营养液,将带有叶柄的蚕豆叶片插入海绵中,将蚜虫接于叶片上,这样可使蚜虫取食姿态保持自然;单面底塑料盒体上口用纱网封口,这样增大了通气面积,防止蚜虫逃窜,根据实验要求对其进行观察即可。

叶子可保持数天以上不萎蔫,且生长良好,生根容易,大大减少了更换叶片的次数;单面底塑料盒体空间大,适合蚕豆叶片的大小,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为使本领域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该实施例的拆解状态示意图;

图中:1-单面底塑料盒体;2-海绵块;3-滤纸片;4-纱网;5-橡皮筋;6-“十”字形叶片插口;7-植物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头豌豆修尾蚜简易饲养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透明圆筒形单面底塑料盒体(1),单面底塑料盒体底端设有圆柱形海绵块(2),海绵上设有与海绵直径大小相同的白色滤纸片(3),单面底塑料盒体(1)无口一端是封口的纱网(4),固定纱网的橡皮筋(5);所述海绵块(2)中央为“十”字形叶片插口(6),插口(6)内插入寄主植物叶片(7)。

单面底塑料盒体(1)为高9-12cm、内径9-12cm标尺的透明塑料盒;海绵块(2)为高1.5-2cm、直径9-12cm标尺的高密度海绵;植物插口(6)长1cm,深1.5-2cm;滤纸为直径9-12cm;寄主植物选新鲜干净稍嫩叶片,高度不超过单面底塑料盒体高度。

装置制作:取透明圆筒形单面底塑料盒体、海绵、滤纸,将海绵、滤纸剪成与单面底塑料盒体盒底大小相同的圆块儿,用剪刀在海绵块和滤纸中央剪一个“十”字形各长约1cm的插口,深度依海绵块高度调节,而后将海绵块置于单面底塑料盒体盒底;配制适合植物生长的营养液,浓度不可过高,将配置好的植物营养液注入单面底塑料盒体盒底海绵上,使其达到饱和状态;将滤纸圆片用清水湿润之后平铺于已注入营养液的海绵块表面,插口对齐;新摘下的单个留有叶柄的叶片(以蚕豆苗为例,取中部成熟饱满叶片,由于蚕豆每个叶柄上有两片叶子,故剪去一个),叶柄剪切口干净平整,插入海绵上留有的“十”字形插口中,叶片姿态可进行调整;单面底塑料盒体上端开口处用纱网封口,橡皮筋固定。

使用方法:将制作好的装置纱网口处打开,用小毛笔取一头雌成蚜接于装置内叶片背面,封口,用橡皮筋固定,而后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待该雌成蚜产生若蚜以后,打开装置,用小毛笔将该成蚜及其所产的若蚜剔除,仅留一头刚出生的若蚜,而后封口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此为该试验观察的开始,每天早8:00和晚20:00个观察一次,待若蚜发育成熟并产生若蚜后剔除全部刚出生若蚜,只留母蚜,记录蜕皮、繁殖、历期等,至母蚜死亡止观察结束,整理数据。叶子可20-25天更换一次(经实验证明,对于超过20天历期的豌豆修尾蚜重复中,叶片生根后生长良好,平均可保持20天左右不变色,且叶片质地优良),更换方法与制作方法相同,更换下的旧叶片上的蚜虫,先用毛笔轻轻触碰一下,待其活动后用毛笔转入新更换的叶子上;定期注入调制的营养液使海绵保持吸水饱和状态;人工气候箱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的参数;试验重复次数依试验需求而定。

该饲养装置改善了之前饲养时饲养空间狭小、取食姿态不自然、叶片更换次数多等的不足,且操作简便,观察方便,节省时力。叶子在海绵上固定数日后会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不定根,大大减少了叶片的更换次数,降低了转移蚜虫过程中对蚜虫的伤害。



技术特征:

1.一种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圆筒形的单面底塑料盒体,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内设有用于固定叶片及保湿的海绵块,所述海绵块上设有用于保湿及辅助观察的白色滤纸及用于固定蚕豆叶片的插口以及固定在叶片插口里的蚕豆叶片;

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的无底端设有用于封口的纱网及用于固定纱网的橡皮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为高9-12cm、内径9-12cm标尺的透明塑料盒;所述海绵块为高1.5-2cm、直径9-12cm标尺的高密度海绵;所述叶片插口为“十”字型,长1cm,深1.5-2cm;所述滤纸为直径9-12cm;所述纱网为60目尼龙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头豌豆修尾蚜的饲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饲养装饲养空间狭小、不能满足较大叶片的生长、蚜虫取食姿态不自然、叶片更换频率高的问题。该饲养装置包括用于容纳蚜虫和叶片的单面底塑料盒体;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内设有用于固定和保湿叶片用的海绵、滤纸;所述单面底塑料盒体包括一个透明圆桶形单面底的塑料盒体,无底的一面用纱网包裹,单面底塑料盒体与纱网用橡皮筋固定;所述海绵、滤纸位于单面底塑料盒体底部,其中央用剪刀剪一个“十”字形插口,用于吸水保湿、固定叶片。该饲养装置不仅可直观的观察蚜虫,还可较好地模拟蚜虫在正常发育的植株上取食危害的场景,便于实验操作,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岳阳;刘顺;秦秋菊;何运转;徐青;张瑶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1.01
技术公布日:2020.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