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8425发布日期:2020-09-15 18:2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田间昆虫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生产上害虫防治的方法多依赖于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其他生物安全、防控效果持久、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目前寄生蜂的释放方法如下:将寄生蜂蛹制成蛹卡,然后将蛹卡挂在受害植物的四周树干或墙壁上,寄生蜂成虫后寻找寄主;或者将即将成虫羽化的蛹放在挂置的盒子里,使寄生蜂主动爬出盒体寻找寄主,实现防治害虫的目的,害虫的释放区域位于田间时,由于四周缺乏人工搭置的固定结构所以通常会将释放器悬挂在周边的木质植被(例如树枝),为了考虑植被的承载力接受程度释放器的体积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多雨的地区,由于现有技术中寄生蜂释放器的排水结构设计较捡漏,大多采用增设的防水罩实现防雨目的,这无疑会增加寄生蜂释放器的自身重量;现有技术中的释放器为提高风雨天气中的结构的安装强度不得不外设较多安装结构,增大安装复杂度;再者现有技术中心的寄生蜂释放器内部空气流通性差,降低寄生蜂的释放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以解决上述一种或多种技术问题。

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包括:上盖体、加工有出蜂孔的下盒体,其特征在于:上盖体包括梯形本体、第一连接桥、折线形安装边,所述梯形本体、第一连接桥、折线形安装边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下盒体包括倒置的腔体、与腔体上边缘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桥、与所述第二连接桥一体成型的外扩安装边,所述上盖体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桥连通的第一疏水卡扣,所述下盒体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桥连通的第二疏水卡扣,所述第一疏水卡扣为漏斗状结构,所述第二疏水卡扣为下凹腔体且所述下凹腔体的下顶点加工有漏水孔,所述折线形安装边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一弧形挤压边、所述外扩安装边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二弧形挤压边,其中第一弧形挤压边对应的圆心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对应的圆心半径;所述上盖体与下盒体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桥、第二连接桥上下贴合且贴合高度不高于腔体上边缘,所述折线形安装边、外扩安装边对应位置紧密贴合且安装状态下的折线形安装边受到外扩安装边的向内挤压作用、第一弧形挤压边受到第二弧形挤压边的挤压作用,所述漏斗状结构的第一疏水卡扣与第二疏水卡扣的下凹腔体上下紧密贴合且第一疏水卡扣的流水管插入第二疏水卡扣中直径略小的漏水孔中。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弧形折弯边的外侧设置一体结构且向内延伸的支撑边,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的下边缘抵触在所述支撑边的上板面。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外扩安装边的内侧加工有向内横向延伸且下端面为平面的内凸加固边,相应的,所述折线形安装边的外侧加工有与内凸加固边匹配使用的内凹加固槽,安装状态下内凸加固边卡扣在内凹加固槽中。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内凸加固边、内凹加固槽是沿对应边设置的整条结构或沿对应边设置的等间隔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梯形本体中心位置设置有上端导水孔且所述上端导水孔设置有与之一体成型的导水管,所述腔体的底端加工有下端导水孔,所述下端导水孔的内侧设置有密封用橡胶圈,所述导水管的下端穿过下端导水孔且与下端导水孔之间密封连接;优选的,梯形本体的板面为朝向中心位置倾斜的下凸板面。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上盖体、下盒体安装状态下,导水管下端向下延伸出下端导水孔一段长度。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导水管下部长度段内外双层结构,所述内外双层结构包括内部的导水层、外部的呼吸孔层,所述外部的呼吸孔层侧壁上加工有用于空气流通的空气交换孔,所述空气交换孔的直径小于0.5mm,所述呼吸孔层穿过下端导水孔。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所述上盖体、下盒体的外侧均涂覆有遮光涂层。

优选的,所述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释放器通过端部设置有挂钩的绳体悬挂固定,所述绳体的下端与鼻环栓系固定,所述多个鼻环对称设置在所述梯形本体、第一连接桥上板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3是具体实施案例1中释放器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案例2中释放器局部剖面示意图;

编号对应的具体结构如下:

上盖体1,梯形本体11,上端导水孔111,导水管112,导水层1121,呼吸孔层1122,第一连接桥12,折线形安装边13,第一弧形挤压边131,支撑边1311,内凹加固槽132,第一疏水卡扣14,下盒体2,腔体21,下端导水孔211,第二连接桥22,外扩安装边23,第二弧形挤压边231,内凸加固边232,第二疏水卡扣24,出蜂孔25,绳体31,鼻环3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案例1:

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包括:上盖体1、加工有出蜂孔25的下盒体2,上盖体1包括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折线形安装边13,所述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折线形安装边13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下盒体2包括倒置的腔体21、与腔体21上边缘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桥22、与所述第二连接桥22一体成型的外扩安装边23,所述上盖体1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桥12连通的第一疏水卡扣14,所述下盒体2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桥22连通的第二疏水卡扣24,所述第一疏水卡扣14为漏斗状结构,所述第二疏水卡扣24为下凹腔体且所述下凹腔体的下顶点加工有漏水孔,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一弧形挤压边131、所述外扩安装边23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二弧形挤压边231,其中第一弧形挤压边131对应的圆心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对应的圆心半径;所述上盖体1与下盒体2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桥12、第二连接桥22上下贴合且贴合高度不高于腔体21上边缘,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外扩安装边23对应位置紧密贴合且安装状态下的折线形安装边13受到外扩安装边23的向内挤压作用、第一弧形挤压边131受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的挤压作用,所述漏斗状结构的第一疏水卡扣14与第二疏水卡扣24的下凹腔体上下紧密贴合且第一疏水卡扣14的流水管插入第二疏水卡扣24中直径略小的漏水孔中,所述上盖体1、下盒体2的外侧均涂覆有遮光涂层,利用寄生蜂的趋光性可引导寄生蜂快速通过出蜂孔25排出释放器,释放器通过端部设置有挂钩的绳体31悬挂固定,所述绳体31的下端与鼻环32栓系固定,所述多个鼻环32对称设置在所述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上板面。

上述涉及的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中,无需增加防水罩结构,用于封档的上盖体1既作为封档结构又同时作为挡雨结构,且通过折线形安装边13、外扩安装边23内部结构的挤压力、第一疏水卡扣14与第二疏水卡扣24之间的挤压力实现释放器中上盖体1、下盒体2之间的安装,无需另外增加固定结构且卡扣安装比较方便,梯形本体11、折线形安装边13中存积的雨水通过四角位置的第一疏水卡扣14中的漏斗排流。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折弯边131的外侧设置一体结构且向内延伸的支撑边1311,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的下边缘抵触在所述支撑边1311的上板面。

雨天天气时,上盖体1多多少少会增加部分雨水存积的重量,支撑边1311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释放器整体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外扩安装边23的内侧加工有向内横向延伸且下端面为平面的内凸加固边232,相应的,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的外侧加工有与内凸加固边232匹配使用的内凹加固槽132,安装状态下内凸加固边232卡扣在内凹加固槽132中,进一步提升上盖体1、下盒体2的连接强度,进而进一步提升释放器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内凸加固边232、内凹加固槽132是沿对应边设置的整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本体11中心位置设置有上端导水孔111且所述上端导水孔111设置有与之一体成型的导水管112,所述腔体21的底端加工有下端导水孔211,所述下端导水孔211的内侧设置有密封用橡胶圈,所述导水管112的下端穿过下端导水孔211且与下端导水孔211之间密封连接;优选的,梯形本体11的板面为朝向中心位置倾斜的下凸板面。梯形本体11上存积有雨水时会微微下凹,存积的雨水快速通过中部导水管112排出,所述导水孔211、下端导水孔211之间的橡胶圈避免雨水射入的同时还可起到提高释放器整体连接强度的关系,所述上盖体1、下盒体2安装状态下,导水管112下端向下延伸出下端导水孔211一段长度。下延一段长度可便于上盖体1、下盒体2安装前的定位操作。

具体实施案例2:

一种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包括:上盖体1、加工有出蜂孔25的下盒体2,上盖体1包括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折线形安装边13,所述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折线形安装边13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下盒体2包括倒置的腔体21、与腔体21上边缘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桥22、与所述第二连接桥22一体成型的外扩安装边23,所述上盖体1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桥12连通的第一疏水卡扣14,所述下盒体2的四角位置加工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桥22连通的第二疏水卡扣24,所述第一疏水卡扣14为漏斗状结构,所述第二疏水卡扣24为下凹腔体且所述下凹腔体的下顶点加工有漏水孔,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一弧形挤压边131、所述外扩安装边23的外侧最高点设置有第二弧形挤压边231,其中第一弧形挤压边131对应的圆心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对应的圆心半径;所述上盖体1与下盒体2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桥12、第二连接桥22上下贴合且贴合高度不高于腔体21上边缘,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外扩安装边23对应位置紧密贴合且安装状态下的折线形安装边13受到外扩安装边23的向内挤压作用、第一弧形挤压边131受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的挤压作用,所述漏斗状结构的第一疏水卡扣14与第二疏水卡扣24的下凹腔体上下紧密贴合且第一疏水卡扣14的流水管插入第二疏水卡扣24中直径略小的漏水孔中,所述上盖体1、下盒体2的外侧均涂覆有遮光涂层,利用寄生蜂的趋光性可引导寄生蜂快速通过出蜂孔25排出释放器,释放器通过端部设置有挂钩的绳体31悬挂固定,所述绳体31的下端与鼻环32栓系固定,所述多个鼻环32对称设置在所述梯形本体11、第一连接桥12上板面。

上述涉及的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中,无需增加防水罩结构,用于封档的上盖体1既作为封档结构又同时作为挡雨结构,且通过折线形安装边13、外扩安装边23内部结构的挤压力、第一疏水卡扣14与第二疏水卡扣24之间的挤压力实现释放器中上盖体1、下盒体2之间的安装,无需另外增加固定结构且卡扣安装比较方便,梯形本体11、折线形安装边13中存积的雨水通过四角位置的第一疏水卡扣14中的漏斗排流。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折弯边131的外侧设置一体结构且向内延伸的支撑边1311,所述第二弧形挤压边231的下边缘抵触在所述支撑边1311的上板面。

雨天天气时,上盖体1多多少少会增加部分雨水存积的重量,支撑边1311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释放器整体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外扩安装边23的内侧加工有向内横向延伸且下端面为平面的内凸加固边232,相应的,所述折线形安装边13的外侧加工有与内凸加固边232匹配使用的内凹加固槽132,安装状态下内凸加固边232卡扣在内凹加固槽132中,进一步提升上盖体1、下盒体2的连接强度,进而进一步提升释放器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内凸加固边232、内凹加固槽132是沿对应边设置的等距离间隔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本体11中心位置设置有上端导水孔111且所述上端导水孔111设置有与之一体成型的导水管112,所述腔体21的底端加工有下端导水孔211,所述下端导水孔211的内侧设置有密封用橡胶圈,所述导水管112的下端穿过下端导水孔211且与下端导水孔211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梯形本体11的板面为朝向中心位置倾斜的下凸板面,所述导水管112下部长度段内外双层结构,所述内外双层结构包括内部的导水层1121、外部的呼吸孔层1122,所述外部的呼吸孔层1122侧壁上加工有用于空气流通的空气交换孔,所述空气交换孔的直径小于0.5mm,所述呼吸孔层1122穿过下端导水孔211。

双层导水管112的设置在达到排水功能的基础上还可加快释放器内部的空气流通,为寄生蜂的释放活性提供保障同时避免蚁类等害虫的迫害。梯形本体11上存积有雨水时会微微下凹,存积的雨水快速通过中部导水管112排出,所述导水孔211、下端导水孔211之间的橡胶圈避免雨水射入的同时还可起到提高释放器整体连接强度的关系,所述上盖体1、下盒体2安装状态下,导水管112下端向下延伸出下端导水孔211一段长度。下延一段长度可便于上盖体1、下盒体2安装前的定位操作。

上述提及的可快速排水的寄生蜂释放器具有以下效果:第一,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释放器中利用上盖体作为挡雨结构,无需另设,简化结构的基础上降低释放器重量;二,释放器中排水结构的设置避免雨水在上盖体的沉积,便于快速排水,适用于多雨的天气;三,释放器的连接结构便于安装且大大提高上盖体与下盒体连接强度,提高负重能力;四,通过双层导水管的设置可大大提高释放器内部的空气流通性,保证寄生蜂释放活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