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9170发布日期:2020-09-04 11:34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



背景技术: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存在大量的山区、丘陵,这些地区的农田面积小,分布较为零散,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耕种作业,通常都是采用人工或牲畜作业的方式进行耕地、播种以及收割,这就会降低劳动效率,占用较多的劳动力,难以发挥机械设备的高效作业特点。

微型耕地机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小、体积小等优点,在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山区和一些丘陵地区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微型耕地机体积结构小,其可布置的空间也较小,造成很多普通农用机械,例如,用于普通农机具上的液压提升装置并不能直接布置利用在微型耕地机上,导致微型耕地机不能调节旋耕刀与轮子的相对高度(即旋耕深度),不能适应不同地质或不同农作物的耕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包括:主体支架(2);手扶支架(12),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支架(2)之上,所述手扶支架(12)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扶柄(11),并在所述手扶柄(11)处设置有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电机(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电连接;旋耕组件(4),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下方,并与所述电机(3)转动连接,所述旋耕组件(4)包括多个旋耕刀(41);深度调控组件,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并设置在所述手扶支架(12)的下方,包括导向件(51)、调节杆(52)、行走轮连接件(53)和固定件(54),其中所述导向件(51)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在所述导向件(51)内设置有导向槽(511),所述调节杆(52)可在所述导向槽(511)内上下滑动,并可通过所述固定件(54)固定在所述导向槽(511)中,所述行走轮连接件(53)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调节杆(52)的一端;和行走轮(6),其连接在所述行走轮连接件(53)的另一端。

在上述调节杆(52)之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孔(521);在所述导向件(51)上与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位置还开设有通孔(512),并在所述通孔(512)对应的主体支架(2)的端部开设有螺孔,所述固定件(54)为与所述螺孔相适配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调节孔(521)和通孔(512)相适配,所述固定件(54)穿过所述通孔(512)和调节孔(521)并旋入所述螺孔中将所述调节杆(52)固定在所述导向槽(511)中。

上述行走轮连接件(53)为倒v字形构造,所述倒v字形构造的开口端用于连接所述行走轮(6),所述倒v字形构造的闭合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调节杆(52)的一端。

上述旋耕刀(41)为4个及以上。

在上述主体支架(2)未设置深度调控组件的一端还固定设置有挡板(21)。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提供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由于设置有深度调控组件,其可以通过调节行走轮的高低位置,使得行走轮相对于旋耕组件的相对高低发生变化,进而调整行走轮与旋耕组件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微型耕地机的耕地深度。此外,深度调控组件位于手扶支架一侧,能够防止杂草缠绕在深度调控组件上,并便于操作者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调节杆和行走轮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限制。

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主体支架2、手扶支架12、手扶柄11、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电机3、旋耕组件4、深度调控组件和行走轮6,其中手扶支架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体支架2之上,手扶支架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手扶柄11,并在手扶柄11处设置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以便操作者调节微型耕地机旋耕组件的正转和反转,进而实现微型耕地机的前进或后退。电机3固定设置在主体支架2上方,例如背向手扶柄11的一侧,并分别与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电连接。旋耕组件4设置在主体支架(2)的下方,例如设置电机3的位置处的下方,并与电机3转动连接,使得旋耕组件4在电机3的动力作用下旋转,实现耕地的目的。其中旋耕组件4包括多个旋耕刀41,例如4个、6个等,为了防止在耕地过程中泥土的飞溅,还在主体支架2设置旋耕组件4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挡板21,该挡板21为倾斜设置。深度调控组件设置在主体支架2的一端,并设置在手扶支架12的下方,这样可以方便操作者进行调节。深度调控组件包括导向件51、调节杆52、行走轮连接件53和固定件54,其中导向件51固定设置在主体支架2的一端,如图2所示,在导向件51内设置有导向槽511,导向槽511与调节杆52的尺寸相适配,调节杆52可在该导向槽511内上下滑动,而不会左右摇摆,并可通过固定件54固定在导向槽511中。行走轮连接件5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节杆52的一端,另一端伸入导向槽511中。行走轮6则连接在行走轮连接件53的另一端。

如图3所示,在调节杆52之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孔521。如图4所示,在导向件51上与主体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位置还开设有通孔512,并在通孔512对应的主体支架2的端部开设有螺孔(图中未示出),其中固定件54为与该螺孔相适配的螺杆,该螺杆与调节孔521和通孔512相适配,固定件54穿过通孔512和调节孔521并旋入该螺孔中可以将调节杆52固定在导向槽511中,进而实现对行走轮6的固定。如图3所示,行走轮连接件53为倒v字形构造,该倒v字形构造的开口端用于连接行走轮6,倒v字形构造的闭合端固定连接在调节杆52的一端。当调节行走轮6的高度时,首先将固定件54旋出,然后调整调节杆52在导向槽511中的位置,并使得该位置处的调节杆52上的调节孔521与通孔512和螺孔对中,随后将固定件54穿过调节孔521和通孔512旋入螺孔中对调节杆52进行固定,进而固定行走轮6的高度,使得行走轮6相对于旋耕组件4的相对高低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微型耕地机的耕地深度。此外,深度调控组件位于手扶支架一侧,能够防止杂草缠绕在深度调控组件上,并便于操作者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支架(2);

手扶支架(12),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支架(2)之上,所述手扶支架(12)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扶柄(11),并在所述手扶柄(11)处设置有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

电机(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上方,并分别与所述电机正转开关按钮(13)和电机反转开关按钮(14)电连接;

旋耕组件(4),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下方,并与所述电机(3)转动连接,所述旋耕组件(4)包括多个旋耕刀(41);

深度调控组件,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并设置在所述手扶支架(12)的下方,包括导向件(51)、调节杆(52)、行走轮连接件(53)和固定件(54),其中所述导向件(51)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在所述导向件(51)内设置有导向槽(511),所述调节杆(52)可在所述导向槽(511)内上下滑动,并可通过所述固定件(54)固定在所述导向槽(511)中,所述行走轮连接件(53)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调节杆(52)的一端;和

行走轮(6),其连接在所述行走轮连接件(53)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节杆(52)之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孔(521);在所述导向件(51)上与所述主体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位置还开设有通孔(512),并在所述通孔(512)对应的主体支架(2)的端部开设有螺孔,所述固定件(54)为与所述螺孔相适配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调节孔(521)和通孔(512)相适配,所述固定件(54)穿过所述通孔(512)和调节孔(521)并旋入所述螺孔中将所述调节杆(52)固定在所述导向槽(5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连接件(53)为倒v字形构造,所述倒v字形构造的开口端用于连接所述行走轮(6),所述倒v字形构造的闭合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调节杆(52)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刀(41)为4个及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支架(2)未设置深度调控组件的一端还固定设置有挡板(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该耕深可控微型耕地机包括:主体支架(2)、手扶支架(12)、电机(3)、旋耕组件(4)、深度调控组件、和行走轮(6)。本实用新型通过深度调控组件调节行走轮位置,使得行走轮相对于旋耕组件的相对高低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微型耕地机的耕地深度。此外,深度调控组件位于手扶支架一侧,能够防止杂草缠绕在深度调控组件上,并便于操作者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肖建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肖建敏
技术研发日:2019.11.15
技术公布日:2020.09.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