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1900发布日期:2020-08-25 18:4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循环养殖箱的排污系统。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水质的恶化往往是病害发生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水产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及时高效地清除养殖水体中的各种污物,如残饵、水产动物排泄物、水产动物尸体等,以避免这些污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使养殖水体保持良好的水质。人工排污时,需要下水拔管排污,操作比较麻烦,并且排污时会将水产品幼苗排出,降低了水产品的产量。

如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包括池塘、将池塘沿前后向分隔为进水区与出水区的隔墙、沿前后向设于隔墙上的至少一个浮箱和沿前后向设于池塘中的多片隔断;所述隔墙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浮箱和隔墙缺口,所述浮箱和隔墙缺口将进水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进水区沿前后向设有至少一片进水隔断,所述进水隔断上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所述出水区且位于浮箱与隔墙缺口之间沿前后向设有多片出水隔断将出水区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所述沟渠内为沉水性水草区,相邻出水隔断上供水流通过的缺口交错设置使水流在出水区呈蛇形流动,所述隔墙缺口和隔断上的缺口设置或不设置生物浮床;所述浮箱在左右方向上同向并排设置,其出水口后方设有防止水回流的布挡墙,其包括浮式框架、挂在浮式框架前部的布槽和设于浮式框架后部的集污槽,所述布槽前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有曝气提水结构,其顶部与布槽前侧上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布槽前部和后部分别沿竖直方向设有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将布槽分隔为三个腔,所述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底部分别设有前滤网和后滤网,所述布槽底部且位于后导流板与布槽后侧之间设有防止污物沉积的充气翻滚结构,所述布槽后侧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布槽相邻后方且位于出水口下方设有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布槽与布挡墙之间,所述集污槽上方沿竖直方向设有排污导流板,所述布挡墙上部设有隔离滤网。

现有技术中集污槽为v形槽,其底部设有排污管或排污阀(下方设有收集污物的排污沟),排污管或排污沟通过带有排污泵的管路与集污池等污物处理结构连通,但是申请人发现其存在排污不彻底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采用类似伞型结构的排污阀形成倒v形底部,能快速打开与关闭形成很强的冲击水流,以使排污更加彻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该系统包括排污泵、沿前后向设置的养殖箱1和养殖箱1的出水口处底部左右并排设置的多个集污漏斗2;所述集污漏斗2沿前后向设置,其为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锥形槽,其上设有可开闭的排污阀3;所述集污漏斗2的底部为倒v形口4且其正下方设有能接收其排污的负压室5,多个负压室5依次连通且与排污泵连通;所述排污阀3包括沿前后向设于倒v形口4顶部的转轴6、转动设于转轴6左右两侧的两块阀板7、转轴6下侧中部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伞杆8、滑动设于伞杆8上的滑套9、滑套9与对应侧阀板7之间的至少两根伞骨10、伞杆8上且位于滑套9上方的上限位部11、伞杆8底端的下限位部12、由伞杆8顶端穿入并从伞杆8底端穿出的拉绳13、滑套9上用于连接拉绳13的固定杆、伞杆8上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能供固定杆穿过的条缝14和拉绳13底端悬挂的重块15,所述伞杆8为中空结构,所述拉绳13与固定杆连接,两块阀板7与伞杆8构成伞型结构;通过重块15的重量使阀板7张开时,所述阀板7顶靠在倒v形口4的对应边上将集污漏斗2封闭,此时滑套9顶靠在下限位部12上;向上拉动拉绳13时,所述滑套9向上运动,所述阀板7收拢使其与倒v形口4的对应边分离形成污物通过的间隙,此时滑套9顶靠在上限位部11上。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污漏斗2的左右侧壁由上至下逐渐靠近,其前后侧壁由上至下逐渐靠近,其顶部为水平的矩形口;相应地,所述阀板7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板。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负压室5的底部依次连通,最左侧或最右侧的负压室5的底部设有与排污泵连通的排污口16。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倒v形口4与负压室5的相接处设有与阀板7配合的密封台阶面17,所述阀板7的前边缘、后边缘和外边缘顶靠在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的下侧实现封闭。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阀板7收拢时,其外边缘与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之间的距离为2-5cm,其外边缘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与负压室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10cm。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伞骨10水平时,所述阀板7张开将集污漏斗2封闭。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伞杆8为矩形杆;所述滑套9为与矩形杆配合的矩形套,其左右两侧各设有两根伞骨10与对应侧的阀板7的前后侧铰接;所述固定杆为水平设置且贯穿伞杆8的圆杆。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箱1的长度为18-25m,其宽度为4-6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倒v形口4的开口角度为100-150°;所述集污漏斗2设于养殖箱1的前端,其数量为3个,其宽度为1.5-2.0m,其长度为2-3m,其左右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采用类似伞型结构的排污阀形成倒v形底部,能快速打开与关闭形成很强的冲击水流,以使排污更加彻底,进而保证养殖箱的洁净,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污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集污漏斗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集污漏斗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伞杆和滑套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阀板与转轴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箱、2集污漏斗、3排污阀、4倒v形口、5负压室、6转轴、7阀板、8伞杆、9滑套、10伞骨、11上限位部、12下限位部、13拉绳、14条缝、15重块、16排污口、17密封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负压排污系统,该系统包括排污泵、沿前后向设置的养殖箱1(具体为矩形槽)和养殖箱1的出水口处底部左右并排设置的多个集污漏斗2(与养殖区域设有拦鱼网进行隔离)等。集污漏斗2沿前后向设置,其为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锥形槽,其上设有可开闭的排污阀3。排污泵通过管路与集污池等污物处理结构连接。前述结构与现有排污系统的结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集污漏斗2的底部为倒v形口4(集污漏斗2的前后侧壁底部为到v形口)且其正下方设有能接收其排污的负压室5,多个负压室5依次连通且与排污泵连通。排污阀3包括沿前后向设于倒v形口4顶部的转轴6(前后两端固定在集污漏斗2上)、转动设于转轴6左右两侧的两块阀板7(左右对称设置)、转轴6下侧中部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伞杆8、滑动设于伞杆8上的滑套9、滑套9与对应侧(左右两侧)阀板7之间的至少两根伞骨10、伞杆8上且位于滑套9上方的上限位部11(具体可以为凸环)、伞杆8底端的下限位部12(具体可以为凸环)、由伞杆8顶端穿入(孔较小以减少水的进入,具体可以从转轴6穿出,也可以由阀板7顶端穿出)并从伞杆8底端穿出的拉绳13(穿设于伞杆8中)、滑套9上用于连接拉绳13的固定杆、伞杆8上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能供固定杆穿过的条缝14和拉绳13底端悬挂的重块15等。伞杆8为中空结构,拉绳13与固定杆(其中部具体捆绑在固定杆上)连接。两块阀板7与伞杆8构成伞型结构,其可以打开与收拢,其与倒v形口4配合。通过重块15的重量使阀板7张开时(其重量要求排污阀3能迅速关闭),阀板7顶靠在倒v形口4的对应边上将集污漏斗2封闭(此时污物聚集在两块阀板7与集污漏斗2的左右侧板构成的2个倒v型槽中),此时滑套9顶靠在下限位部12上。向上拉动拉绳13时(人工拉动或通过电磁开关自动拉动),滑套9向上运动(固定杆在条缝14中滑动),阀板7收拢(负压室5要保证其具有旋转的空间)使其与倒v形口4的对应边分离形成污物通过的间隙,此时滑套9顶靠在上限位部11上。

其中,参见图1和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污漏斗2的左右侧壁由上至下逐渐靠近(由上至下向内倾斜),其前后侧壁由上至下逐渐靠近(由上至下向内倾斜),其顶部为水平的矩形口。相应地,阀板7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板,其形状与倒v形口4的一条边的形状相同但稍大,其边缘位于倒v形口4外(张开时),其与转轴6的结构也要能保证将倒v形口4封闭。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负压室5的底部(或整个)依次连通,最左侧或最右侧的负压室5的底部设有与排污泵连通的排污口16(设于养殖箱1左侧壁或右侧壁上)。

进一步地,参见图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倒v形口4与负压室5的相接处设有与阀板7配合的密封台阶面17(与阀板7(张开时)平行),阀板7的前边缘、后边缘和外边缘(远离转轴6)顶靠在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的下侧实现封闭。优选地,密封台阶面17的下侧设有密封垫(不但能保证密封效果,还能保证阀板7有一定的转动余量,其具体可以为橡胶垫),阀板7张开时(外缘)顶靠在密封垫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阀板7收拢时,其外边缘与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之间的距离为2-5cm,其外边缘对应的密封台阶面17与负压室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10cm。前述结构能保证水较快的冲出,以提升排污效果。

其中,参见图2、3和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伞骨10水平时,阀板7张开将集污漏斗2封闭。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伞杆8为矩形杆(具体可以为方形杆)。滑套9为与矩形杆配合的矩形套(较矩形杆稍大),其左右两侧各设有两根(根据阀板7的宽度进行设计,以阀板7稳定为前提)伞骨10(尽量远离,水平或由内至外斜向下设置)与对应侧的阀板7的前后侧(下侧)铰接(内端与滑套9铰接)。固定杆为水平设置且贯穿伞杆8(两侧设有条缝14)的圆杆,其两端固定在滑套9的内侧壁上。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箱1的长度(前后向)为18-25m,其宽度为4-6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倒v形口4的开口角度为100-150°。集污漏斗2设于养殖箱1的前端,其数量为3个(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其宽度为1.5-2.0m,其长度为2-3m,其左右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5°,其深度为30-65cm。

下面结合图1对本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开启排污泵,10s后打开第一个集污漏斗2的排污阀3,开启10s后关闭,等10s后,开启第二个集污漏斗2的排污阀3,开启10s后关闭,等10s后,开启第三个集污漏斗2的排污阀3,开启10s后关闭,最后关闭排污泵。每2h左右执行一次前述操作以实现即时排污。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仅起区分作用,无其他特殊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