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3473发布日期:2020-09-18 18:06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塘养殖业,饵料的投放需要较丰富的经验,饵料投放过少时不利于水产品的生长、繁殖;投放过多时,饵料会沉淀在养殖池或养殖塘的底部,不利于鱼儿的进食。

目前,很多养殖户往往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投料,手动投料需要人工较为定时的去投喂,这种传统的投喂方式既耗费人工又泼洒不均匀,当养殖池或养殖塘面积范围较大时,则不便于对池、塘的中部位置或者较远处进行投喂,投喂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人工投放往往难以掌握投喂量,会造成饵料投喂的过多过少,过少时则不利于鱼类的均衡成长,过多是则会造成部分饵料会沉底,时间一长容易腐烂,严重影响养殖池、塘的水质、环境,甚至容易造成大规模的鱼苗死亡,存在较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利用浮板与浮球配合起到平衡漂浮作用,有效扩大了投喂范围,可进行多点分布式投喂,同时可实现定时定量的投放饵料,饵料下落至投喂筒内并被分料板进行分散,部分饵料通过投喂筒底端部的镂空部扩散出去,另一部分饵料在下沉过程中附着在饵料附着机构上,该种投喂方式能够使饵料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投喂装置底部的四周处,易于鱼类进食,此外,在浮球上安装显示灯,当投喂时,显示灯启动,有效提高该装置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鱼类聚集进食,从而有效提高投喂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包括浮板和固定套设于浮板上的投喂筒以及安装于投喂筒顶端的储料筒,所述浮板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浮球,两个所述浮球的顶端均安装有显示灯,所述浮板的上端一侧连接有牵引索,所述浮板的上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沉入水体的锚定机构,所述投喂筒包括贯穿套设于浮板上的锥形投喂筒体和位于锥形投喂筒体顶端的投喂口,所述锥形投喂筒体的底端贯穿浮板并向下延伸,所述储料筒包括位于上方的锥形储料筒体和位于锥形储料筒体底端的落料口,所述落料口与投喂口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落料口的内部安装有计量阀,所述锥形投喂筒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分料板,多个所述分料板将锥形投喂筒体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料腔,所述锥形投喂筒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与分料腔位置对应的饵料附着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锚定机构包括固定套设于浮板上的锚定杆,所述锚定杆的底端贯穿浮板并固定连接有牵引带,所述牵引带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铅球,设置于浮板下端四角处的铅球起到一定的锚定作用,配合浮球,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平衡漂游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浮板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环,两个所述固定套环上贯穿套接有漂浮带,两个所述漂浮带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浮球的底端,浮球能够随水流飘动,从而能够带动整个装置随水流飘动,改变投放地点,有效实现多点分布式的投喂。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浮球内均安装有与显示灯电连接的蓄电池板,两个所述显示灯均为日光灯,两个所述浮球的外表面均包覆有银色反光膜,日光灯发出的白光能够对鱼类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配合银色反光膜能够有效提高该投喂点的光线强度,有效提高投喂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储料筒体的顶端开设有开口,所述锥形储料筒体的顶端安装有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密封盖板,所述锥形储料筒体上设有透明观察窗。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投喂筒体的中部设有衔接杆,多个所述分料板均匀分布于衔接杆的圆周外壁上,且多个分料板远离衔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锥形投喂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分料腔为扇形结构,能够对下落的饵料起到分流扩散作用,易于饵料在装置底端的四周扩散开来。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投喂筒体包括位于上端的密封部以及设于密封部底端的镂空部,所述锥形投喂筒体密封部的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环形光带灯,所述环形光带灯外部设于防水外壳,环形光带灯发出一定亮度的白光,在投喂时,环形光带灯启动,进一步对鱼类起到吸引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饵料附着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锥形投喂筒体底端与分料腔相匹配的中空扇形网框,所述中空扇形网框的内壁上连接有多组纤维绒漂浮带,中空扇形网框由柔性材质制成,配合纤维绒漂浮带能够对饵料起到附着作用,不易使饵料沉入水体后立马沉底。

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s1、首先,技术人员将装有适量饵料的储料筒固定安装于投喂筒上,技术人员将具有一定长度的牵引索固定于养殖池或养殖塘上的固定设备上,以实现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且也便于定期对该装置进行回收,定位工作完成后,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水体,浮板以及浮球起到漂浮作用,由于投喂筒底端为中空镂空状结构,投喂筒的底端连同其下端的饵料附着机构沉入水体内,设置于浮板下端四角处的铅球起到一定的锚定作用,配合浮球,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平衡漂游作用;

s2、当需要进行投喂时,启动储料筒底端落料口处的计量阀,饵料通过出料口导入至投喂筒内,并被多个分料板进行分流处理,有效对饵料起到均衡扩散的作用,饵料下落至投喂筒的镂空部处后,部分饵料会通过镂空部的孔隙随水流向周围扩散,以供鱼类进食,另一部分饵料在下沉的过程中会附着在中空扇形网框以及纤维绒漂浮带上,不易使得饵料立马沉底,且定时定量的投喂,无需人工手动投喂,节约人力,在投喂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启动环形光带灯,环形光带灯发出日光灯(白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鱼群集中进食,从而有效避免饵料投放过多而沉入水底;

s3,此外,在夜晚或者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技术人员还可启动浮球顶端的显示灯,显示灯为日光灯,在夜晚配合反光膜有效进一步提高光线强度,进一步有利于吸引鱼类的聚集,为了提高投喂效果,技术人员可投放多组该装置。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将带有上下设置的储料筒和投喂筒固定安装于浮板上,浮板与浮球起到平衡漂浮作用,有效扩大了投喂范围,可进行多点分布式投喂,同时可实现定时定量的投放饵料,饵料下落至投喂筒内并被分料板进行分散,部分饵料通过投喂筒底端部的镂空部扩散出去,另一部分饵料在下沉过程中附着在饵料附着机构上,该种投喂方式能够使饵料较为均匀地分布于投喂装置底部的四周处,易于鱼类进食,此外,在浮球上安装显示灯,当夜晚投喂时,显示灯启动,有效提高该装置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鱼类聚集进食,从而有效提高投喂效果。

(2)锚定机构包括固定套设于浮板上的锚定杆,锚定杆的底端贯穿浮板并固定连接有牵引带,牵引带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铅球,设置于浮板下端四角处的铅球起到一定的锚定作用,配合浮球,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平衡漂游作用。

(3)两个浮球内均安装有与显示灯电连接的蓄电池板,两个显示灯均为日光灯,两个浮球的外表面均包覆有银色反光膜,在夜晚或者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日光灯发出的白光能够对鱼类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配合银色反光膜能够有效提高该投喂点的光线强度,有效提高投喂效果。

(4)锥形投喂筒体包括位于上端的密封部以及设于密封部底端的镂空部,锥形投喂筒体密封部的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环形光带灯,环形光带灯外部设于防水外壳,环形光带灯发出一定亮度的白光,在投喂时,环形光带灯启动,进一步对鱼类起到吸引作用。

(5)饵料附着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锥形投喂筒体底端与分料腔相匹配的中空扇形网框,中空扇形网框的内壁上连接有多组纤维绒漂浮带,中空扇形网框由柔性材质制成,配合纤维绒漂浮带能够对饵料起到附着作用,不易使饵料沉入水体后立马沉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投喂筒处的内部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料筒处的内部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投喂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饵料附着机构处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浮板、2投喂筒、201锥形投喂筒体、202投喂口、3储料筒、301锥形储料筒体、302落料口、303计量阀、304密封盖板、4固定套环、5漂浮带、6浮球、7显示灯、8银色反光膜、9牵引索、10锚定杆、11牵引带、12铅球、13分料板、14中空扇形网框、15纤维绒漂浮带、16环形光带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包括浮板1和固定套设于浮板1上的投喂筒2以及安装于投喂筒2顶端的储料筒3,浮板1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浮球6,浮板1的上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环4,两个固定套环4上贯穿套接有漂浮带5,两个漂浮带5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浮球6的底端,浮球6能够随水流飘动,从而能够带动整个装置随水流飘动,可随意改变投放地点,有效实现多点分布式的投喂,扩大投喂范围,不易受到环境范围限制。

两个浮球6的顶端均安装有显示灯7,两个浮球6内均安装有与显示灯7电连接的蓄电池板,两个显示灯7均为日光灯,显示灯7开启后发出白光,当在需要夜晚进行投喂时,有利于提高该带投喂点的光线强度,从而有效对鱼群起到吸引作用,两个浮球6的外表面均包覆有银色反光膜8,配合银色反光膜8能够有效提高该投喂点的光线强度,有效提高投喂效果。

浮板1的上端一侧连接有牵引索9,牵引索9具有一定的长度,将其固定于养殖池或养殖塘上的固定设备上,以实现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且也便于定期对该装置进行回收。

浮板1的上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沉入水体的锚定机构,锚定机构包括固定套设于浮板1上的锚定杆10,锚定杆10的底端贯穿浮板1并固定连接有牵引带11,牵引带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铅球12,设置于浮板1下端四角处的铅球12起到一定的锚定作用,配合浮球6,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平衡漂游作用。

请参阅图2-3,投喂筒2包括贯穿套设于浮板1上的锥形投喂筒体201和位于锥形投喂筒体201顶端的投喂口202,锥形投喂筒体201的底端贯穿浮板1并向下延伸,储料筒3包括位于上方的锥形储料筒体301和位于锥形储料筒体301底端的落料口302,落料口302与投喂口202的内壁螺纹连接,便于对投喂筒3进行拆装,落料口302的内部安装有计量阀303,实现定时定量的对饵料的投喂进行智能控制,从而能够掌控好投喂量,计量阀303与外接控制器进行连接,外接控制器与手机端或者电脑端进行连接,实现投喂的智能控制,无需人工进行多次的投喂,节省人力该无线连接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锥形储料筒体301的顶端开设有开口,锥形储料筒体301的顶端安装有对开口进行密封的密封盖板304,锥形储料筒体301上设有透明观察窗。

请参阅图2和图4,锥形投喂筒体2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分料板13,多个分料板13将锥形投喂筒体201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料腔,锥形投喂筒体201的中部设有衔接杆,多个分料板13均匀分布于衔接杆的圆周外壁上,且多个分料板13远离衔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锥形投喂筒体201的内壁上,分料腔为扇形结构,能够对下落的饵料起到分流扩散作用,易于饵料在装置底端的四周扩散开来。

锥形投喂筒体201包括位于上端的密封部以及设于密封部底端的镂空部,镂空部易于装置底端沉入水体,不易使装置侧翻,同时也利于饵料下落后能够均匀地从镂空部处向外扩散,锥形投喂筒体201密封部的侧壁上固定套设有环形光带灯16,环形光带灯16外部设于防水外壳,环形光带灯16发出一定亮度的白光,在白天或者夜晚投喂时,环形光带灯16与外接控制器相连接,当计量阀303开启后,环形光带灯16启动,有效进一步对鱼类起到吸引作用。

请参阅图4-5,锥形投喂筒体2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与分料腔位置对应的饵料附着机构,具体的,饵料附着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锥形投喂筒体201底端与分料腔相匹配的中空扇形网框14,中空扇形网框14的内壁上连接有多组纤维绒漂浮带15,中空扇形网框14由柔性材质制成,配合纤维绒漂浮带15能够对饵料起到附着作用,不易使饵料沉入水体后立马沉底。

一种漂浮式水产品养殖用饵料投喂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s1、首先,技术人员将装有适量饵料的储料筒3固定安装于投喂筒2上,技术人员将具有一定长度的牵引索9固定于养殖池或养殖塘上的固定设备上,以实现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且也便于定期对该装置进行回收,定位工作完成后,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水体,浮板1以及浮球6起到漂浮作用,由于投喂筒2底端为中空镂空状结构,投喂筒2的底端连同其下端的饵料附着机构沉入水体内,设置于浮板1下端四角处的铅球12起到一定的锚定作用,配合浮球6,对整个装置起到一定的平衡漂游作用;

s2、当需要进行投喂时,启动储料筒3底端落料口302处的计量阀,饵料通过出料口302导入至投喂筒2内,并被多个分料板13进行分流处理,有效对饵料起到均衡扩散的作用,饵料下落至投喂筒2的镂空部处后,部分饵料会通过镂空部的孔隙随水流向周围扩散,以供鱼类进食,另一部分饵料在下沉的过程中会附着在中空扇形网框14以及纤维绒漂浮带15上,不易使得饵料立马沉底,且定时定量的投喂,无需人工手动投喂,节约人力,在投喂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启动环形光带灯16,环形光带灯16发出日光灯(白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鱼群集中进食,从而有效避免饵料投放过多而沉入水底;

s3,此外,在夜晚或者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技术人员还可启动浮球6顶端的显示灯7,显示灯7为日光灯,在夜晚配合反光膜8有效进一步提高光线强度,进一步有利于吸引鱼类的聚集,为了提高投喂效果,技术人员可投放多组该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