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浮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2581发布日期:2020-08-11 20:30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浮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保领域,具体涉及多功能浮筏。



背景技术:

富营养水体作为一种对自然环境有着破坏性的水体,不允许直接排入自然中,需要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常规的净化包括药物净化、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方式是通过在水体中生活的动植物将水体中富营养物质吸收,现在大规模使用的是通过在水体上种植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种植的植物包括生活在水体下的植物也包括生活在水体上的植物。生活在水体上的植物有着生长快的特点,对于富营养水处理效果好的优点。如公开号为jp2004081948a,名为plantingraftandmethodofpurifyingwaterbyusingtheplantingraft的专利,公开了使用种植筏净化水质的方案。

但是在炎热的夏季,水面上的温度较高,生活在水体上的植物温度较高将导致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等现象,因此需要对种植在水体上的植物进行降温。

公开号为cn103704160b,名为一种水上种养结合器具的制造方法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浮筏的结构以及制作方法,通过中空的浮体来控制种植网床的高度,但是本质上并不能实现根据环境改变种植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仅仅是根据不同植物预先设定种植网高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多功能浮筏,可以根据环境变化以及种植植物的需要改变浮筏的高度,从而改变种植植物所处的环境,从而保证种植植物可以正常的生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多功能浮筏包括,

阀体,漂浮在水体上;

气液管,设置在阀体上;

若干个端口件,设置在阀体上,与气液管连通;

水泵,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气液管连通;

气泵,出水口通过第二阀门与气液管连通。

多功能浮筏,包括,

若干依次首尾相连的筏杆,筏杆内部中空,若干筏杆内部连通;

固定网,成网状的设置在若干筏杆内;

若干个端口件,设置在筏杆上,与筏杆内部连通;

水泵,出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筏杆内部连通;

气泵,出水口通过第四阀门与筏杆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端口件包括,

通件,与筏体内部连通;

出水件,通过第五阀门与通件连通,出水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上;

出气件,通过第六阀门与通件连通,出气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下。

进一步地,所有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均为电磁阀;所有与所述出水件连接的第五阀门采用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所有与所述出气件连接的第六阀门采用另一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件包括,

出水管,一端通过第五阀门与通件连通;出水管垂直与水面设置;

出水头,一端与出水管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密封,出水头上设有若干出水孔,出水孔指向固定网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件包括,

出气管,一端通过第六阀门与通件连通;

散气管,与出气管连通,表面上均匀的设有若干出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件为三通管,通件的一端与筏杆连通,另外两端分别与出水件和出气件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水面上,检测水面上部的温度;

显示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设置在固定网下,显示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气泵的进气口还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将整个浮筏设置为内部中空的结构,这样在通过气泵或水泵控制浮筏内部的含水量的时候可以实现浮筏整体的升降,进而保证种植在固定网上的植物可以处于相同的环境(水温中)。通过升降浮筏实现种植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

通过在浮筏上设置气液管,这样在通过气泵或水泵控制浮筏内部的含水量的时候可以实现浮筏整体的升降,进而保证种植在固定网上的植物可以处于相同的环境(水温中)。通过升降浮筏实现种植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实施例1中多功能浮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多功能浮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d-d剖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f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g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筏杆;2.固定网;31.三通管;321.出水管;322.出水头;3221.出水孔;331.出气管;332.散气管;3321.出气孔;4.水泵;5.气泵;7.温度传感器;8.显示控制器;9.氧浓度传感器;10.臭氧发生器;11.富营养水体;12.水平面;13.阀体;14.气液管;15.绑带;16.第一阀门;17.第二阀门;18.第三阀门;19.第四阀门;20.第五阀门;21.第六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多功能浮筏包括,

四根依次首尾相连的筏杆1,筏杆1内部中空,若干筏杆1内部连通;

固定网2,成网状的设置在若干筏杆1内;

十个端口件,设置在筏杆1上,与筏杆1内部连通;

水泵4,出气口通过第三阀门18与筏杆1内部连通;

气泵5,出水口通过第四阀门19与筏杆1内部连通。

本实施例将整个浮筏设置为内部中空的结构,这样在通过气泵5或水泵4控制浮筏内部的含水量的时候可以实现浮筏整体的升降,进而保证种植在固定网2上的植物可以处于相同的环境(水温中)。通过升降浮筏实现种植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口件包括,

通件,与筏体内部连通;

出水件,通过第五阀门20与通件连通,出水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上;

出气件,通过第六阀门21与通件连通,出气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下。

分别将水泵4和气泵5排入的水和气体引导到浮筏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实现对种植的植物进行降温以及增氧的目的。同时通过水泵4还可以将水体的底层水与上层水交换,将底层水中内的营养物质分散到上层水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件包括,

出水管321,一端通过第五阀门20与通件连通;出水管321垂直与水面设置;

出水头322,一端与出水管321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密封,出水头322上设有若干出水孔3221,出水孔3221指向固定网2上方。

出水管321将水体引导到水面的一定高度,再通过出水头322将水均匀的喷洒到水面上,被种植吸收。同时为了出水管321的稳定,还可以设置斜撑杆对出水管321进行固定。

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为机械控制阀或电磁控制阀或气动控制阀。本实施例中,选用电磁控制阀。

本实施例中,所有阀门均为电磁阀;所有与所述出水件321连接的第五阀门20采用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所有与所述出气件1连接的第六阀门21采用另一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

成组的分类控制可以简化操作步骤,实现快速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件包括,

出气管331,一端通过第六阀门21与通件连通;

散气管332,与出气管331连通,表面上均匀的设有若干出气孔3321。

出气管331将气体引导到水体的中下部位,气体通过出气孔3321进入到水体中,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可以溶于水中,增加氧含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件为三通管31,通件的一端与筏杆1连通,另外两端分别与出水件和出气件连通。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水面上,检测水面上部的温度;

显示控制器8,与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

为了精准化操作,提高种植植物的生长速度,通过温度显示控制器8显示水面上部空气的温度,温度传感器7可以通过铁丝等方式固定在固定网2上,从而保证温度传感器7始终处于水面上方。

本实施例中显示控制选用西门子的型号为6es7403的编程控制器,通过编程实现对传感器数值的显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9,设置在固定网2下,显示控制器8电连接。

实时检测水体中的氧含量浓度,保证种植植物根部生长所需氧气,同时也可以给水体中的其他动植物增氧,加快富营养水体11的净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泵5的进气口还与臭氧发生器10的出气口连通。

通过气泵5向水体中注入气体可以混入臭氧,从而提高水体增氧效率,以及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

本实施例是这样使用的,按照上述方案将浮筏安装固定好,并将相应的线路和管路连通。

当检测到水面上部温度高于设定值或需要将浮筏下沉的时候,显示控制器8控制出气管331上的第六阀门21关闭,以及关闭第四阀门,出水管321上的第五阀门20全部打开,同时启动水泵4。水泵4将水体下部的水抽出,注入到筏杆1中,再通过三通管31、出水管321、出水头322后,均匀的喷洒到种植植物的叶片上,实现对叶片的降温以及增肥(下层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同时由于筏杆1中注入大量水,筏杆1的重量增加,筏杆1下沉,种植的植物部分浸入水中。此时水体对植物进行降温。

当检测到水体中含氧量较低或者需要浮筏上浮的时候,显示控制器8控制出气管331上的第六阀门21打开,出水管321上的第五阀门20全部关闭,关闭第三阀门18,同时启动气泵5。大气中的气体(可以混入少量的臭氧)注入到筏杆1中,再通过三通管31、出气管331、散气管332后,进入水体中,给水体增氧,同时由于筏杆1中注入大量气体,筏杆1的重量减少,筏杆1上浮,种植的植物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通过分别控制水泵4、气泵5以及各个阀门的开闭实现对浮筏的升降,以及对种植降温,对水体增氧(加入微量臭氧后还可以进行消毒杀菌减少病虫害)的效果。

实施例2:

如图5至图9所示,多功能浮筏包括,

阀体13,漂浮在水体上;

气液管14,设置在阀体13上;

十个端口件,设置在阀体13上,与气液管14连通;

水泵4,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16与气液管14连通;

气泵5,出水口通过第二阀门17与气液管14连通。

本实施例将整个浮筏设置为阀体13和通过绑带15固定在阀体13上的气液管14,这样就可以单独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阀体(比如易得和便宜的木材),再通过气泵5或水泵4控制气液管14内部的含水量和含气量,从而实现阀体13整体的升降,进而保证种植在固定网2上的植物可以处于相同的环境(水温中)。通过升降阀体13实现种植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口件包括,

通件,与气液管14内部连通;

出水件,通过第五阀门20与通件连通,出水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上;

出气件,通过第六阀门21与通件连通,出气件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下。

分别将水泵4和气泵5排入的水和气体引导到浮筏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实现对种植的植物进行降温以及增氧的目的。同时通过水泵4还可以将水体的底层水与上层水交换,将底层水中内的营养物质分散到上层水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件包括,

出水管321,一端通过第五阀门20与通件连通;出水管321垂直与水面设置;

出水头322,一端与出水管321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密封,出水头322上设有若干出水孔3221,出水孔3221指向固定网2上方。

出水管321将水体引导到水面的一定高度,再通过出水头322将水均匀的喷洒到水面上,被种植吸收。同时为了出水管321的稳定,还可以设置斜撑杆对出水管321进行固定。

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为机械控制阀或电磁控制阀或气动控制阀。本实施例中,选用电磁控制阀。

本实施例中,所有各个阀门均为电磁阀;所有与所述出水件321连接的第五阀门20采用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所有与所述出气件连接的第六阀门21采用另一单一控制线路电连接。

成组的分类控制可以简化操作步骤,实现快速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件包括,

出气管331,一端通过第六阀门21与通件连通;

散气管332,与出气管331连通,表面上均匀的设有若干出气孔3321。

出气管331将气体引导到水体的中下部位,气体通过出气孔3321进入到水体中,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可以溶于水中,增加氧含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件为三通管31,通件的一端与气液管14连通,另外两端分别与出水件和出气件连通。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水面上,检测水面上部的温度;

显示控制器8,与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

为了精准化操作,提高种植植物的生长速度,通过温度显示控制器8显示水面上部空气的温度,温度传感器7可以通过铁丝等方式固定在固定网2上,从而保证温度传感器7始终处于水面上方。

本实施例中显示控制选用西门子的型号为6es7403的编程控制器,通过编程实现对传感器数值的显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9,设置在固定网2下,显示控制器8电连接。

实时检测水体中的氧含量浓度,保证种植植物根部生长所需氧气,同时也可以给水体中的其他动植物增氧,加快富营养水体11的净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泵5的进气口还与臭氧发生器10的出气口连通。

通过气泵5向水体中注入气体可以混入臭氧,从而提高水体增氧效率,以及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

本实施例是这样使用的,按照上述方案将浮筏安装固定好,并将相应的线路和管路连通。

当检测到水面上部温度高于设定值或需要将浮筏下沉的时候,显示控制器8控制出气管331上的第六阀门21关闭,关闭第二阀门17,出水管321上的第五阀门20全部打开,同时启动水泵4。水泵4将水体下部的水抽出,注入到气液管14中,再通过三通管31、出水管321、出水头322后,均匀的喷洒到种植植物的叶片上,实现对叶片的降温以及增肥(下层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同时由于气液管14中注入大量水,气液管14的重量增加,阀体13下沉,种植的植物部分浸入水中。此时水体对植物进行降温。

当检测到水体中含氧量较低或者需要浮筏上浮的时候,显示控制器8控制出气管331上的第六阀门21打开,出水管321上的第五阀门20全部关闭,关闭第一阀门16,同时启动气泵5。大气中的气体(可以混入少量的臭氧)注入到气液管14中,再通过三通管31、出气管331、散气管332后,进入水体中,给水体增氧,同时由于气液管14中注入大量气体,气液管14的重量减少,阀体13上浮,种植的植物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通过分别控制水泵4、气泵5以及各个阀门的开闭实现对浮筏的升降,以及对种植降温,对水体增氧(加入微量臭氧后还可以进行消毒杀菌减少病虫害)的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