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2163发布日期:2020-05-22 16:25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林业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



背景技术:

长江三角洲海岸区为淤泥质海岸平原,台风暴雨、风沙海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营造沿海防护林能有效抵御风、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并能够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防风固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目前,长江三角洲海岸区的自然群落以香樟、杜英、女贞、栾树、水杉等单一树种为主,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非地带性树种多,乡土树种少;林分树种单一,森林群落结构过于简单,60%的森林只有一个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低;造林树种选择随意性较大,缺乏地带性森林群落模式,林分稳定性差,致使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能先天不足。

栎类树种,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植物的通称,栎类树种多属乔木类树种,抗性强、寿命长,是重要的园林绿化和观赏树种,具有较强的保持水土、培肥土壤、防火抗风、净化空气、绿化植物等生态作用,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木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对栎类树种的经营研究较少,造林技术落后;而且,长江三角洲海岸区具有盐碱地特征,增大了栎类树种的栽植难度;因此,如何将优良的栎类树种引入长江三角洲海岸区构建沿海防护林,实现丰富造林绿化树种、防风减灾及维护森林群落稳定的目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长江三角洲海岸区的沿海防护林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缺乏地带性森林群落模式,林分稳定性差,防护效能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以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构建的沿海防护林森林群落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植物群落特点,不仅能增加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防风减灾、涵养水源的功能,能够有效构筑沿海绿色屏障,从而实现城市森林健康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步骤如下:

对栎类树种进行调查、实验及评价,遴选出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

调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根据所述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所述造林地适宜栽植的栎类树种;

在所述造林地采用适宜于盐碱地区栽植的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所述建群种与伴生树种混交造林,并配置耐湿的灌木树种的森林群落配置方式,其中,所述建群种均匀分布于所述造林地,所述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随机排列。

本发明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首先,对栎类树种进行评价并遴选出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造林地适宜盐碱地栽植的栎类树种并将其作为建群种,与伴生树种混交造林,林下配置耐湿的低矮灌木树种构建长三角盐碱地区森林群落,且建群种均匀分布,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随机排列。与常规沿海防护林相比,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具体在于:

1、以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构建的森林群落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植物群落特点,利用建群种、伴生树种及其他树种的不同特点,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起到相互促进作用,使林木生长形成相对稳定、长期共存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有利于促进森林群落演替和自我维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全面提升林分质量和林分健康状况,降低后期养护和抚育的人工投入及资金成本。

2、以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构建的沿海防护林森林群落,不仅能增加沿海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森林群落树种高大、呈窄冠型,具有良好的防风减灾、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的功能,能够有效构筑沿海绿色屏障,从而实现城市森林健康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化。

3、本发明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应用前景广阔,适合大规模栎类树种的营造。

优选的,遴选出的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为弗吉尼亚栎、麻栎;根据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其适宜栽植的立地条件,采用栎类树种与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构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优选的,所述建群种为2种,种植密度为45~55株/亩,所述伴生树种为3~6种,密度为100~150株/亩,所述灌木树种密度为60~100株/亩。

优选的,所述建群种为弗吉尼亚栎、麻栎;所述伴生树种为朴树、白榆、乌桕、东方杉、中山杉、丝绵木、女贞;所述灌木树种为海滨木槿、海桐。

优选的,造林之前还包括土壤改良措施,步骤如下:

在盐碱地区修建排水的主渠道,构建排灌系统,挖沟起垄,抬高地面形成台田,对台田深翻细耙,细致整地;在台田的种植穴内施有机肥或草炭土,种植绿肥或耐盐碱植被。

优选的,所述栎类树种苗木的繁育采用实生苗培育,步骤如下:

s1:种子处理,对所述栎类树种的种子进行低温层积贮藏,用湿沙拌种并放在容器内,置于凉爽而湿润环境下,种子破口露白时播种;

s2:播种育苗,将所述种子播种于大棚或露地,保证在种子深度处的基质湿润,周期性的喷洒植物杀菌剂,出苗后保持基质适当湿润并周期性浇施水溶性肥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栎类树种的种子贮藏温度1~4℃,种子含水量维持在种子干重的30%以上,且砂藏1~2个月。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对于大颗粒栎类树种的种子,所述种子横放并覆土2~3cm厚,覆土上方覆盖茅草保湿,所述种子播种密度为行距30cm,籽距7~8cm,每平方米定苗30株,出苗后及时除去覆盖物并及时除草。

优选的,所述步骤s2还包括,苗木施肥时,采用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复合肥交替使用,一周一次,苗木施肥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苗叶面,每月追肥一次,用量750kg/ha以内。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植物杀菌剂为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所述植物杀菌剂喷洒周期为每隔两周喷洒一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长江三角洲海岸区的沿海防护林森林群落的营建为例,说明本发明的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对栎类树种进行生长适应性、树种形态、抗逆性的调查、实验及评价,遴选出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

调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立地条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盐分、土壤ph值、地下水位、植被等;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造林地适宜栽植的栎类树种;

在造林地采用适宜于盐碱地栽植的栎类树种为建群种,建群种与伴生树种混交造林,并配置耐湿的灌木树种的森林群落配置方式,其中,建群种均匀分布于造林地,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随机排列。

本发明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首先,对栎类树种进行评价并遴选出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造林地适宜盐碱地栽植的栎类树种并将其作为建群种,与伴生树种混交造林,林下配置耐湿的低矮灌木树种构建长三角盐碱地区森林群落,且建群种均匀分布,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随机排列。与常规沿海防护林相比,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具体在于:

1、以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构建的森林群落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植物群落特点,利用建群种、伴生树种及其他树种的不同特点,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起到相互促进作用,使林木生长形成相对稳定、长期共存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有利于促进森林群落演替和自我维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全面提升林分质量和林分健康状况,降低后期养护和抚育的人工投入及资金成本。

2、以栎类树种为建群种构建的沿海防护林森林群落,不仅能增加沿海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森林群落树种高大、呈窄冠型,具有良好的防风减灾、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的功能,能够有效构筑沿海绿色屏障,从而实现城市森林健康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化。

3、本发明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应用前景广阔,适合大规模栎类树种的营造。

上述步骤中,遴选出的适宜在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的栎类树种为弗吉尼亚栎、麻栎;根据不同栎类树种的生态习性确定其适宜栽植的立地条件,采用栎类树种与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构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弗吉尼亚栎根系发达,萌生性强,枝条具韧性,具有抗击台风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耐寒性,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防护林和沿海城镇绿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麻栎是我国传统的优良能源树种,它具有耐瘠薄、抗旱、抗风、护坡、保水和保土作用,是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本发明将遴选出的地带性栎类树种以及国外引种的栎类树种用于沿海防护林建设,丰富了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绿化树种及生态多样性,增强防风减灾功能,促进沿海地区森林群落演替并最终达到稳定的顶级群落,推动了长三角盐碱地区林业的发展。

更佳的,建群种为2种,种植密度为45~55株/亩,伴生树种为3~6种,密度为100~150株/亩,灌木树种密度为60~100株/亩。通过增大建群种、伴生树种及灌木树种的种植密度构筑沿海防护林,以增强防风减灾功能,并形成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群落。

本实施例中,建群种为弗吉尼亚栎、麻栎等;伴生树种为朴树、白榆、乌桕、东方杉、中山杉、丝绵木、女贞等;灌木树种为海滨木槿、海桐等。在海岸处栽植高大耐盐乔木,在近水系处种植低矮耐湿灌木的梯级配置方式丰富了长三角盐碱地区造林绿化树种及生态多样性。

盐碱地土壤偏碱性,盐分含量高,是制约各类苗木成活的主因,致使近海岸滩很难形成集中连片、高密度的防护林,尤其长江三角洲海岸区常受盐涝双重威胁,因而须采取特殊造林技术,才能确保造林成活率,本发明的长三角盐碱地区栎类树种混交林的营建方法,造林之前还包括土壤改良措施,具体步骤如下:

在盐碱地区修建排水的主渠道,构建排灌系统,挖沟起垄,抬高地面形成台田,对台田深翻细耙,细致整地;在台田的种植穴内施有机肥或草炭土,种植绿肥或耐盐碱植被。在盐碱地区的上述土壤改良措施中,修建排水主渠道在雨季能迅速排除洪涝,并借雨水的天然淋洗,起到排盐降碱作用;长江三角洲海岸区地下水位过高,仅修建田间排水沟不能保证雨季排涝和旱季不返盐,因此,需要挖沟抬高地面,修建台田,以相应降低台田以下水位;有机质缺乏及含氧量低是盐碱地的特点,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一方面可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结构而有利于脱盐。

由于栎类树种的枝条中单宁含量高,扦插和嫁接繁殖均不容易成功,而栎类树种的种子来源较易,价格低廉,种子育苗容易且成苗率高,因此,栎类树种苗木的繁育以实生苗培育为主,具体步骤如下:

s1:种子处理,栎树种子存在内休眠现象,需要经过后熟处理才能整齐发芽,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低温层积贮藏,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防发热,维持稳定而较高的含水量以及适度的低温,以免发霉和过早的发芽,具体方法是用湿沙拌种并放在容器内,置于凉爽而湿润环境下,经常进行检查,发现种子破口露白时播种;

s2:播种育苗,将种子播种于大棚或露地,保证在种子深度处的基质湿润,周期性的喷洒植物杀菌剂,播种60~70天后出苗,出苗后保持基质适当湿润并周期性浇施水溶性肥料,以保证小苗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

具体如下:如冬季在大棚播种,保持大棚密闭,保证温度5℃以上,湿度70%以上,保证在种子深度处的基质不干燥,晴天温度较高时做好通风透气工作,阴雨天气温度较低时做好大棚密闭保温工作,周期性的喷洒植物杀菌剂,播种60~70天后出苗,出苗后保持基质适当湿润并周期性浇施水溶性肥料,一周一次,以保证小苗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苗床温度控制在30℃以下,采用通风和闭风管理方式进行温度调节,温度过高时,用喷雾器喷水进行温、湿度调控;

如在露地播种育苗,选择湿润、肥沃、灌溉方便的农地进行翻耕筑床作为圃地,开浅沟条状点播,夏季遇到干旱及时灌水,5~7月适量施复合肥料2~3次,周期性的喷洒植物杀菌剂,播种60~70天后出苗,出苗后保持介质适当湿润,下午浇一次透水,一周后要根据基质的干湿度适时浇水,每次必须浇透,周期性的浇施水溶性肥料,保证小苗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

步骤s1中,栎类树种的种子贮藏温度1~4℃,种子含水量维持在种子干重的30%以上,且砂藏1~2个月。

步骤s2中,对于纳塔栎等种子颗粒较大的栎类树种,种子横放并覆土2~3cm厚,覆土上方覆盖茅草保湿,种子播种密度为行距30cm,籽距7~8cm,每平方米定苗约30株,出苗后及时除去覆盖物并及时除草。

步骤s2中,对大棚内培育的1年生容器苗,出圃前1~2月进行通风炼苗。

步骤s2还包括,苗木施肥宜在傍晚进行,严禁在午间高温时施肥,施肥时,采用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复合肥交替使用,一周一次,苗木施肥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苗叶面,每月追肥一次,用量750kg/ha以内。

步骤s2还包括,芽苗出芽后,为防治病虫害,喷洒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30天喷洒一次,常见病害为白粉病,发病时及时清除病株,并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一周内连续三次交替喷洒。

步骤s2中,植物杀菌剂为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植物杀菌剂喷洒周期为每隔两周喷洒一次。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