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山沉香结香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677400发布日期:2020-07-31 21:4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促进山沉香结香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生物
技术领域
,具体是在羽叶丁香植株体上输入液体的方法,促使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山沉香是木樨科丁香属植物羽叶丁香syringapinnatifoliahemsl去皮的根、根茎及粗枝。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由于药材产地、来源、药材供应等原因满足不了蒙医用药,以及蒙医自采自用的特点,早在几百年前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民间蒙医药人员就发现了山沉香可以替代沉香用于防病治病。山沉香味辛、苦。性凉、重、腻、软、钝。具有镇“赫依”、清热、止痛、平喘等功效。临床上多与其他蒙药配方,治疗胸闷气短、心肌缺血等心肺疾病。其性味、功效、应用均同沉香,在内蒙古与宁夏地区长期用其替代沉香用于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并且近几年来,有资料表明山沉香的临床药效与沉香十分相近,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胜过沉香,它以名贵药材驰名区内外,满足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传统医学用药的需求,而且受到蒙古国等国际传统医学界的关注,是一种名贵药材并已载入蒙医药相关书籍。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羽叶丁香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个地区已开展较大规模羽叶丁香人工种植。人工种植的羽叶丁香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困难,必须施加人工的处理才能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木质部,山沉香尚无人工的处理方法,山沉香产率很低,成本高,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充分提高羽叶丁香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木质部效率,缓解山沉香供需矛盾成为当前生产上的关键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输液促进羽叶丁香树上生产山沉香的方法,其是利用人工诱导的方式有效地缩短山沉香的生产周期,提高山沉香的产量,使之适用于大规模、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为羽叶丁香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促进山沉香结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种促进山沉香结香的方法,是在羽叶丁香树离地60~80cm高树干上钻孔,用输液法将山沉香形成促进剂缓缓输入羽叶丁香树体中,然后封住孔洞,防止山沉香形成促进剂流出和雨水冲刷。间隔2个月施加一次,处理6~12个月后,采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树干,置阴凉处干燥后得到山沉香。山沉香形成促剂为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氨基酸的溶液。所述羽叶丁香为5年以上树龄,胸径大于3cm的羽叶丁香树。所述在羽叶丁香树干上钻孔的深度为树体直径的1/2。所述植物激素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混合。所述无机盐是硫酸亚铁、氯化亚铁、亚硫酸氢钠、乙酸钠。参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对所得山沉香样品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按照方法对山沉香随机挑选四份样品的醇浸出物进行了含量测定,得实验产出的山沉香样品浸出物含量均≥未进行处理组,接近野生山沉香样品含量。所得数据列表如下:对输液法处理后不同人工栽培的山沉香样品截取横截面,与野生山沉香样品横截面类似,均出现了棕色或紫色花纹,未处理的人工栽培山沉香样品横截面未出现棕色或紫色花纹,如附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促进山沉香结香的方法,操作简单,利用诱导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羽叶丁香树结香速率,缩短山沉香的生产周期,结香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了山沉香的供需矛盾,对羽叶丁香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循环利用提供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对山沉香人工干预处理后样品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选取5年以上树龄,胸径大于3cm的羽叶丁香树,在距离地面80cm处,垂直树干使用普通电钻,钻头φ=0.6cm,钻一深树体直径的1/2的孔。取1%的6-ba溶液50ml、1%的生长素iaa溶液30ml、1%的硫酸亚铁溶液920ml配制成1000ml的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通过对钻孔进行树体输液的方式施加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间隔2个月施加一次,每次施加1000ml。利用蒸腾作用和扩散作用将山沉香形成促进剂输送至整个枝干,对羽叶丁香树干处理6~12个月后,采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树干,置阴凉处干燥后得到山沉香药材。实施例二选取5年以上树龄,胸径大于3cm的羽叶丁香树,在距离地面63cm处,垂直树干使用普通电钻,钻头φ=0.6cm,钻一深树体直径的1/2的孔。取1%的酵母味素(ye)溶液80ml、1%的亚硫酸氢钠溶液920ml配制成1000ml的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通过对钻孔进行树体输液的方式施加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间隔2个月施加一次,每次施加1000ml。利用蒸腾作用和扩散作用将山沉香形成促进剂输送至整个枝干,对羽叶丁香树干处理6~12个月后,采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树干,置阴凉处干燥后得到山沉香药材。实施例三选取5年以上树龄,胸径大于3cm的羽叶丁香树,在距离地面73cm处,垂直树干使用普通电钻,钻头φ=0.6cm,钻一深树体直径的1/2的孔。取1%的6-ba溶液50ml、1%的生长素iaa溶液30ml、1%的醋酸钠溶液920ml配制成1000ml的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通过对钻孔进行树体输液的方式施加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间隔2个月施加一次,每次施加1000ml。利用蒸腾作用和扩散作用将山沉香形成促进剂输送至整个枝干,对羽叶丁香树干处理6~12个月后,采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树干,置阴凉处干燥后得到山沉香药材。实施例四选取5年以上树龄,胸径大于3cm的羽叶丁香树,在距离地面69cm处,垂直树干使用普通电钻,钻头φ=0.6cm,钻一深树体直径的1/2的孔。取蒸馏水配制成1000ml的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通过对钻孔进行树体输液的方式施加山沉香形成促进剂,间隔2个月施加一次,每次施加1000ml。利用蒸腾作用和扩散作用将山沉香形成促进剂输送至整个枝干,对羽叶丁香树干处理6~12个月后,采收木质部生成棕色或紫色物质的树干,置阴凉处干燥后得到山沉香药材。关于实施例一至四获得的山沉香品质的测试条件及方法:研究发现山沉香具有治疗胸闷气短、心肌缺血的作用,花姜酮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且在山沉香中含量较高,因此选择其作为指标物质。具体测试方式可参考文献“quantificationofzerumboneinelevencultivarsofcurcumalongausingrp-hplc.”ind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vol.80,no.6,2018,pp.1159-1165。在同等条件下,分别对实施例一至四、山沉香样品的品质进行测试,以下是各实施例、对倍半萜类化合物花姜酮含量的测定结果,所得数据列表如下:序号名称含量mg/g1野生山沉香样品2.31252山沉香样品a0.72313山沉香样品b0.85654山沉香样品c0.81375山沉香样品d0.95256未处理山沉香样品0.1561倍半萜类化合物是山沉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含量越高,可以认为山沉香品质越好。从山沉香的理化测试结果来看,本发明生产出的山沉香药材样品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花姜酮含量高于未处理山沉香样品。因此本发明生产的山沉香品质较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