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98257发布日期:2020-08-11 20:50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菇,别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中的担子菌纲,是我国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菌柄和菌盖质地脆嫩,肉质肥厚,且具有独特的杏仁香味,素有″平菇之王″的美誉。杏鲍菇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在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中除金针菇外产量位居第二,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食用菌品种之一。杏鲍菇栽培技术分为瓶栽和袋栽,瓶栽采用立式出菇,袋栽采用网格式栽培,从袋口出菇,即一侧出菇,现有的瓶栽技术和一侧出菇袋栽技术均存在产量低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瓶栽技术和一侧出菇袋栽技术均存在产量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作:将培养基原料搅拌均匀后装入培养袋中,采用窝口插棒一体机完成装袋形成菌包;将形成的所述菌包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待接种;s2、接种:向步骤s1冷却后的菌包中接种杏鲍菇菌种后用无菌的海绵塞封口;s3、培养:将接种了杏鲍菇菌种后的菌包在22-24℃条件下培养25-30天待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再经过5-10天后熟,待出菇;s4、出菇:先在菌包两侧面各划两个“v”字型口,再在菌包外套一层筒状黑红膜袋,所述黑红膜袋的两端分别长出所述菌包9-15cm,然后将菌包插入单层网格架中,进行双侧出菇管理;s5、采收:在杏鲍菇子实体开伞前采收。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培养基原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木屑45%、玉米芯20%、麦麸23%、玉米粉5%、豆粕5%、轻质碳酸钙1%,石灰1%。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菌包的直径为8-15cm,袋高为16-26cm。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培养袋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袋。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杏鲍菇菌种的接种量为25-30毫升/袋。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黑红膜袋的长度为30-60cm;述黑红膜袋具有透光性,且黑红膜袋的内侧面呈黑色,外侧面呈红色。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双侧出菇管理的条件为:控制温度为14-18℃,二氧化碳量为1000-5000ppm,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光照。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在出菇步骤中通过在菌包两侧划“v”字型口可有效减少原基形成数量,通过在菌包外套设置黑红膜袋可进一步地控制原基形成,减少疏蕾工作量,实现菌包两侧出菇,可使单袋产量提高30%。本发明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采用的黑红膜袋为具有一定透光性且内黑外红的袋,这样的设计能既可避光保湿,又可稳定局部的二氧化碳浓度,使菌包两侧形成适宜原基形成的小环境,且有助于幼菇生长。本发明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使用单层网格即可在网格两侧出菇,减少单间菇房网格的使用量,降低菇房建造成本,且菇房内空气流动更均匀,出菇整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发明1提供的黑红膜袋设置在菌包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菌包1,“v”字型口2,黑红膜袋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作: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如下原料:木屑45%、玉米芯20%、麦麸23%、玉米粉5%、豆粕5%、轻质碳酸钙1%,石灰1%,将上述原料搅拌均匀后装入聚丙烯或聚乙烯袋中,采用窝口插棒一体机完成装袋形成菌包;将形成的所述菌包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待接种;所述菌包的直径为11cm,袋高为23cm。s2、接种:向步骤s1冷却后的菌包中接种杏鲍菇菌种后用无菌的海绵塞封口;所述杏鲍菇菌种的接种量为25-30毫升/袋;s3、培养:将接种了杏鲍菇菌种后的菌包在22-24℃条件下培养27天待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再经过7天后熟,待出菇;s4、出菇:如图1所示,先在菌包1两侧面各划两个“v”字型口2,再在菌包1外套一层筒状黑红膜袋3,所述黑红膜袋3的两端分别长出所述菌包11cm,然后将菌包插入单层网格架中,进行双侧出菇管理。所述黑红膜袋的长度为45cm;所述黑红膜袋具有一定透光性,且黑红膜袋的内侧面呈黑色,外侧面呈红色。所述双侧出菇管理的条件为:控制温度为14-18℃,二氧化碳量为1000-5000ppm,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光照。s5、采收:在杏鲍菇子实体开伞前采收。实施例2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作: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如下原料:木屑45%、玉米芯20%、麦麸23%、玉米粉5%、豆粕5%、轻质碳酸钙1%,石灰1%,将上述原料搅拌均匀后装入聚丙烯或聚乙烯袋中,采用窝口插棒一体机完成装袋形成菌包;将形成的所述菌包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待接种;所述菌包的直径为8cm,袋高为16cm。s2、接种:向步骤s1冷却后的菌包中接种杏鲍菇菌种后用无菌的海绵塞封口;所述杏鲍菇菌种的接种量为25-30毫升/袋;s3、培养:将接种了杏鲍菇菌种后的菌包在22-24℃条件下培养25天待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再经过10天后熟,待出菇;s4、出菇:先在菌包两侧面各划两个“v”字型口,再在菌包外套一层筒状黑红膜袋,所述黑红膜袋的两端分别长出所述菌包9cm,然后将菌包插入单层网格架中,进行双侧出菇管理。所述黑红膜袋具有一定透光性,且黑红膜袋的长度为34cm;所述黑红膜袋的内侧面呈黑色,外侧面呈红色。所述双侧出菇管理的条件为:控制温度为14-18℃,二氧化碳量为1000-5000ppm,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光照。s5、采收:在杏鲍菇子实体开伞前采收。实施例3一种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作: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如下原料:木屑45%、玉米芯20%、麦麸23%、玉米粉5%、豆粕5%、轻质碳酸钙1%,石灰1%,将上述原料搅拌均匀后装入聚丙烯或聚乙烯袋中,采用窝口插棒一体机完成装袋形成菌包;将形成的所述菌包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待接种;所述菌包的直径为15cm,袋高为26cm。s2、接种:向步骤s1冷却后的菌包中接种杏鲍菇菌种后用无菌的海绵塞封口;所述杏鲍菇菌种的接种量为25-30毫升/袋;s3、培养:将接种了杏鲍菇菌种后的菌包在22-24℃条件下培养27天待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再经过7天后熟,待出菇;s4、出菇:先在菌包两侧面各划两个“v”字型口,再在菌包外套一层筒状黑红膜袋,所述黑红膜袋的两端分别长出所述菌包15cm,然后将菌包插入单层网格架中,进行双侧出菇管理。所述黑红膜袋的长度为56cm;所述黑红膜袋具有一定透光性,且黑红膜袋的内侧面呈黑色,外侧面呈红色。所述双侧出菇管理的条件为:控制温度为14-18℃,二氧化碳量为1000-5000ppm,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光照。s5、采收:在杏鲍菇子实体开伞前采收。对比例s1、菌包制作: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如下原料:木屑45%、玉米芯20%、麦麸23%、玉米粉5%、豆粕5%、轻质碳酸钙1%,石灰1%,将上述原料搅拌均匀后装入聚丙烯或聚乙烯袋中,采用窝口插棒一体机完成装袋形成菌包;将形成的所述菌包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待;所述菌包的直径为11cm,袋高为23cm。s2、接种:向步骤s1冷却后的菌包中接种杏鲍菇菌种后用无菌的海绵塞封口;所述杏鲍菇菌种的接种量为25-30毫升/袋;s3、培养:将接种了杏鲍菇菌种后的菌包在22-24℃条件下培养27天待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再经过7天后熟,待出菇;s4、出菇:取出接种口中的海绵塞,拉出窝口(即进入菌袋接种口中的那部分菌袋),将菌包插入网格架中,单侧出菇,所述双侧出菇管理的条件为:控制温度为14-18℃,二氧化碳量为1000-5000ppm,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光照。s5、采收:在杏鲍菇子实体开伞前采收。实施例1-3、对比例得到的杏鲍菇的出菇产量如下表1所示:表1实施例1-3、对比例得到的杏鲍菇的出菇产量对比图每袋干料量产量生物学效率实施例1504g552g/袋109.5%实施例2198g209g/袋105.6%实施例3950g976g/袋102.7%对比例504g437g/袋86.7%其中,生物学效率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从表1的实验结果来看,采用本发明的杏鲍菇双侧出菇的方法得到的杏鲍菇的产品比单侧出菇明显提高,且生物学效率也远远高于单侧出菇。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