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959549发布日期:2020-08-25 18:42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海水池塘大多养殖用水不能循环,导致养殖质量不高,而且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换池塘水,需要排放污水,导致产生污染问题,经济效益不高,对于池塘的鱼贝产量及品质都不甚理想,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s1池塘条件:四口池塘面积100亩;标准鱼槽15条,规格22m*5m*2m,每条鱼槽配套2.2kw推水用风机各1台,底增氧用2.2kw罗茨鼓风机1台;池塘四周堤坝采用水泥护坡,堤顶硬化;中滩底铺网,深40cm;根据塘形设置网片导流,便于形成环流;养殖池塘设环沟、中央沟,沟深1.5m,宽10m-15m,沟滩面积1:2.5,滩面可蓄水位0.5m;设置进排水闸门、拦网设施,进水闸处安装60目筛绢网,排水闸处安装20目防逃拦网,为提高集污效果,在鱼槽的进水口加砌一道高0.8m的挡墙,用于阻挡因推水机入鱼槽产生的回流带出的部分污物,同时在鱼槽池底铺设墙砖,沉积的污物易于漂移;鱼槽末端建设宽2m,长21m集污池,池底低于鱼槽池底0.8m,而集污池后端设挡墙高1.6m,这样有利于阻挡随水流漂浮的污物沉降于集污池内,提高集污效果;

s2清塘除害:新建工程4月上旬完工后即开始清塘;施工工期从2月初开始至4月10日结束,期间因建设鱼槽对环沟加深加宽、中滩底铺网等施工,翻土并经较长时间的搁塘晒塘,原残留的有机物充分氧化;对青蛤、泥蚶、缢蛏播养区域经翻耕后成畦;用漂白粉清塘,每亩用量为25kg,制成乳液全塘泼洒,杀除敌害生物;

s3放养准备:根据放养计划,青蛤、泥蚶选择大规格种苗放养在池塘的中间滩面,缢蛏种苗放养在池塘的中滩、边滩,贝类苗种播养面积根据放养数量而定,占总面积的40%左右;贝苗在4月下旬播养,放养前2d-3d,进水至滩面水位20cm,苗种播养后逐渐加水至滩面30cm-40cm,然后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控制透明度40cm左右;大规格鱼种事先足量预订;

s4苗种放养:放养的贝类苗种来自温岭及玉环培育的大规格苗种,4月12日-5月20日陆续放养;南美白对虾苗种4月22日、4月30日、5月20日分三次购自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共放养200万尾;梭鱼购自江苏连云港,4月19日、4月27日分两次放养;黄姑鱼鱼种购自福建,4月23日放养;黑鲷鱼苗购自福建,5月23日放养;苗种放养尽量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放养时注意池水与种苗运输箱(袋)产地的温度盐度,对于温度、盐度相差较大的经过度待相近后放养;

s5养成管理:贝类苗种放养前期因对虾、鱼种未放养,根据塘内水色情况不定期进行施肥,常采用肥水膏、鱼粉及光合细菌调节水质,保持水色为浅黄色,有利于贝类生长;对虾放养后开始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饵料;投喂量根据对虾吃食状况增减,通常沿池塘四周投喂;梭鱼、黄姑鱼、黑鲷放养后2-3天每日少量投喂,待稳定后逐日增加投喂量,正常摄食后日投饲2次;日投饲量2%-3%,每次投饲量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和天气情况而定;投喂饲料时开启底增氧;为提高污物移除率,在6月-10月间,每天吸污3次,时间分别在早上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早晚两次在投饲前完成;吸污持续时间视吸出的污物情况而定,每次大约20分钟;其他时段早晚吸污2次;在鱼槽中部液面下1.2m处设置水质在线监测探头,实时监测水体水温、溶解氧、ph、盐度、叶绿素a;并根据水质参数变化调整管理措施;整个养成期内控制ph8.0-8.7,亚硝酸盐0.15以下,盐度15-25,溶解氧4mg/l以上,透明度30cm-40cm;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鱼虾活动摄食情况;在夏秋雷雨前或无风闷热的傍晚或早晨日出以前,以及久晴后下雨,塘水盐度突变时,更要加强巡塘,杜绝事故发生;结合换水,要下塘巡视,检查贝类生长情况,疏通水沟,减少淤泥沉积;在养殖中后期,对缢蛏、泥蚶、青蛤养殖涂面进行整理,并清涂敌害生物;养成期间,每隔半个月,随机抽样测量鱼类、对虾及贝类各品种的体长、体重,通过测量,记录生长情况;

s6病害防治:以调控养殖环境降低病害发生为理念,除合理放养各品种外,养成周期内定期应用底改水改,前期使用em复合菌培养水质,对鱼槽近集污池定期使用底改净化池塘底部环境;6月份以后视水质底质情况不定期使用含硝化菌、枯草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池底清洁;

在对虾易发病季节如6月份定期在饵料中添加vc与免疫多糖提高机体抗病力;整个养成期间强化了环境调控,改善了养殖水质,同时辅以防治结合,未发生大的疾病;

s7适时收捕:各养殖品种达到上市规格后根据市场适时起捕;对虾:在体长达到9cm以上陆续收捕,采用笼捕的方法;缢蛏:壳长5.5cm上时,即可起捕,但要避开10月-11月产卵季节;于8月底前或春节前后起捕上市;采用干塘挖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是一种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传统的海水池塘进行改造,建造鱼槽及相应的配套设施,采取循环流水“圈养鱼类”结合“精养贝类”模式。能够有效地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等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藻类,为贝类提供良好的基础饵料,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零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友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s1池塘条件:四口池塘面积100亩;标准鱼槽15条,规格22m*5m*2m,每条鱼槽配套2.2kw推水用风机各1台,底增氧用2.2kw罗茨鼓风机1台;池塘四周堤坝采用水泥护坡,堤顶硬化;中滩底铺网,深40cm;根据塘形设置网片导流,便于形成环流;养殖池塘设环沟、中央沟,沟深1.5m,宽10m-15m,沟滩面积1:2.5,滩面可蓄水位0.5m;设置进排水闸门、拦网设施,进水闸处安装60目筛绢网,排水闸处安装20目防逃拦网,为提高集污效果,在鱼槽的进水口加砌一道高0.8m的挡墙,用于阻挡因推水机入鱼槽产生的回流带出的部分污物,同时在鱼槽池底铺设墙砖,沉积的污物易于漂移;鱼槽末端建设宽2m,长21m集污池,池底低于鱼槽池底0.8m,而集污池后端设挡墙高1.6m,这样有利于阻挡随水流漂浮的污物沉降于集污池内,提高集污效果;

s2清塘除害:新建工程4月上旬完工后即开始清塘;施工工期从2月初开始至4月10日结束,期间因建设鱼槽对环沟加深加宽、中滩底铺网等施工,翻土并经较长时间的搁塘晒塘,原残留的有机物充分氧化;对青蛤、泥蚶、缢蛏播养区域经翻耕后成畦;用漂白粉清塘,每亩用量为25kg,制成乳液全塘泼洒,杀除敌害生物;

s3放养准备:根据放养计划,青蛤、泥蚶选择大规格种苗放养在池塘的中间滩面,缢蛏种苗放养在池塘的中滩、边滩,贝类苗种播养面积根据放养数量而定,占总面积的40%左右;贝苗在4月下旬播养,放养前2d-3d,进水至滩面水位20cm,苗种播养后逐渐加水至滩面30cm-40cm,然后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控制透明度40cm左右;大规格鱼种事先足量预订;

s4苗种放养:放养的贝类苗种来自温岭及玉环培育的大规格苗种,4月12日-5月20日陆续放养;南美白对虾苗种4月22日、4月30日、5月20日分三次购自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共放养200万尾;梭鱼购自江苏连云港,4月19日、4月27日分两次放养;黄姑鱼鱼种购自福建,4月23日放养;黑鲷鱼苗购自福建,5月23日放养;苗种放养尽量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放养时注意池水与种苗运输箱(袋)产地的温度盐度,对于温度、盐度相差较大的经过度待相近后放养;

s5养成管理:贝类苗种放养前期因对虾、鱼种未放养,根据塘内水色情况不定期进行施肥,常采用肥水膏、鱼粉及光合细菌调节水质,保持水色为浅黄色,有利于贝类生长;对虾放养后开始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饵料;投喂量根据对虾吃食状况增减,通常沿池塘四周投喂;梭鱼、黄姑鱼、黑鲷放养后2-3天每日少量投喂,待稳定后逐日增加投喂量,正常摄食后日投饲2次;日投饲量2%-3%,每次投饲量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和天气情况而定;投喂饲料时开启底增氧;为提高污物移除率,在6月-10月间,每天吸污3次,时间分别在早上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早晚两次在投饲前完成;吸污持续时间视吸出的污物情况而定,每次大约20分钟;其他时段早晚吸污2次;在鱼槽中部液面下1.2m处设置水质在线监测探头,实时监测水体水温、溶解氧、ph、盐度、叶绿素a;并根据水质参数变化调整管理措施;整个养成期内控制ph8.0-8.7,亚硝酸盐0.15以下,盐度15-25,溶解氧4mg/l以上,透明度30cm-40cm;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鱼虾活动摄食情况;在夏秋雷雨前或无风闷热的傍晚或早晨日出以前,以及久晴后下雨,塘水盐度突变时,更要加强巡塘,杜绝事故发生;结合换水,要下塘巡视,检查贝类生长情况,疏通水沟,减少淤泥沉积;在养殖中后期,对缢蛏、泥蚶、青蛤养殖涂面进行整理,并清涂敌害生物;养成期间,每隔半个月,随机抽样测量鱼类、对虾及贝类各品种的体长、体重,通过测量,记录生长情况;

s6病害防治:以调控养殖环境降低病害发生为理念,除合理放养各品种外,养成周期内定期应用底改水改,前期使用em复合菌培养水质,对鱼槽近集污池定期使用底改净化池塘底部环境;6月份以后视水质底质情况不定期使用含硝化菌、枯草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池底清洁;

在对虾易发病季节如6月份定期在饵料中添加vc与免疫多糖提高机体抗病力;整个养成期间强化了环境调控,改善了养殖水质,同时辅以防治结合,未发生大的疾病;

s7适时收捕:各养殖品种达到上市规格后根据市场适时起捕;对虾:在体长达到9cm以上陆续收捕,采用笼捕的方法;缢蛏:壳长5.5cm上时,即可起捕,但要避开10月-11月产卵季节;于8月底前或春节前后起捕上市;采用干塘挖捕。

根据生态位互补原理,综合利用不同生态位上的贝、虾和鱼的特点,在原位池塘内充分发挥低营养级的贝类、浮游动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功能,通过贝,虾、鱼和浮游生物之间适宜的品种、比例的搭配和调控,达到对营养盐、有机物和排泄物有效利用和转化,基本实现海水池塘养殖尾水的原位处理,构建了一种生态高效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通过构建鱼贝循环水养殖模式,形成了鱼虾贝的综合养殖,丰富了海水池塘养殖品种的综合搭配。同时采取了设施化和信息化技术,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成功率,为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模式---适宜在海水池塘推广应用。海水池塘鱼贝接力循环水养殖采用循环流水“圈养鱼类”结合“精养贝类”,能够有效地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等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藻类,为贝类提供良好的基础饵料,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零排放,有利于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友好。养成中期随着水温升高和投饲量增加,鱼排泄物随之增多。为提高固液分离效果,添置了一台压滤机,对吸污收集的污液经贮污池泵入压滤机,固液分离后清水回到养成池,压滤分离的固体污物隔一段时间清理1次。较好地解决了污物的固液分离和移除处理,提高了吸污效果。

养成过程经常测量放养的各个品种生物并记录。在鱼槽中部液面下1.2m处设置水质在线监测探头,实时监测水体水温、溶解氧、ph、盐度、叶绿素a。并根据水质参数变化调整管理措施。整个养成期内控制ph8.0-8.7,亚硝酸盐0.15以下,盐度15-25,溶解氧4mg/l以上,透明度30cm-40cm。结合水产养殖产品监督性抽样,对鱼槽的梭鱼随机抽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及代谢物均符合要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