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97058发布日期:2020-09-23 01:2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大量的与海相通相连的赶潮河,河堤大多数由海沙堆积而成,沿海堤岸也由海沙累积而成。海岸沙堤坝及赶潮河河堤,受常年海潮运动,风浪吹打、台风侵蚀及人为破坏等影响,致使我国大部分沿海河堤、海岸沙坝,其结构极不稳定,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逐渐丧失。尤其是和海相连的河涌两侧,因为海水涨潮落潮,以及人工挖掘养殖鱼塘,更易在河涌两边以及鱼塘堤坝边形成表面以海沙为主的岸堤。因海沙缺少粘性及附着力,故这种岸堤是不稳定的,易发生堤沙流失、堤坝坍塌严重,一旦发生风暴潮或台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海岸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目前,常采用生态护坡来达到稳固驳岸和护坡的作用。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植被或物理工程和植物组合的综合护坡系统的生态修复技术。然而,目前对于海岸生态护坡的建设仍缺乏有效的方法,植物成活率和覆盖率低,难以形成兼具生态修复、防风固沙护岸以及景观特性的植物群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海岸生态护坡的建设仍缺乏有效的方法,植物成活率和覆盖率低,难以形成兼具生态修复、防风固沙护岸以及景观特性的植物群落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米~0.8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将所述护坡下限线和所述护坡上限线之间的区域设定为护坡区域;

在所述护坡区域铺设种植床;

以所述下护坡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4米~0.5米的区域为第一种植区;在所述第一种植区种植秋茄和桐花树;

从所述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6米~0.7米的区域为第二种植区;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从所述第二种植区的上限线至当地最大潮潮水淹没线的区域为第三种植区;在所述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

从所述第三种植区的上限线至所述护坡的上限线的区域为第四种植区;在所述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种植区种植秋茄和桐花树的步骤包括: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种种植区分别种植秋茄和桐花树,所述秋茄的种植块状面积为1平方米~10平方米,桐花树的种植块状面积为1平方米~10平方米。

优选地,所述秋茄和所述桐花树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6米的海泥袋苗进行种植,所述秋茄的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所述桐花树的植株间距为0.4米~0.6米。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老鼠簕、海漆、许树、植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的步骤包括:沿所述种植区的下限线往所述种植区的上限线的方向,以所述第二种植区中与所述第三种植区毗邻一侧的1/2~2/3区域为上半部分,剩余区域为下半部分;

在所述上半部分种植老鼠簕、海漆和许树;

在所述下半部分种植木榄和秋茄;

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的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和秋茄之间,种植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优选地,所述许树采用扦插法种植,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

优选地,所述老鼠簕采用苗高为0.3米~0.5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每平方米种植9株~12株;和/或,

优选地,所述海漆采用苗高为0.5米~0.9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

优选地,所述秋茄和所述木榄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7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

优选地,所述马鞍藤采用扦插法或播种法种植;所述牛筋草和所述纤毛鸭嘴草采用播种法种植,每平米种子用量为10克~25克。

优选地,在所述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的步骤包括:黄槿和白楸分别采用苗高为1.5米~1.8米的袋苗进行混交种植,植株间距为1.5米~3米;

在黄槿和白楸的植株间扦插许树,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

优选地,在所述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的步骤包括: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混交种植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植株间距为1.5米~3米;

在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的植株间,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种植潺槁木姜子,每200平方米种植12株~18株;

在所述第四种植区喷播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每平方米种植用量为10克~30克。

优选地,所述第三种植区的种植穴中,采用质量比为3:(3~5):3的农家肥、海泥和海沙作为种植基质。

优选地,所述第四种植区内的种植穴中,采用质量比为(1~3):2:3:2的复合肥、泥炭、红壤和海沙作为种植基质。

优选地,所述铺设种植床的步骤包括:将种植床固定在所述护坡种植区域后,在所述种植床上铺设混合土。

优选地,所述种植床选自芦苇篱笆片。

优选地,所述混合土的铺设厚度为2厘米~3厘米。

优选地,所述混合土包括质量比为1:(2~4)的沙土和粘土。

优选地,所述芦苇篱笆片中相邻芦苇杆之间的间隙为10毫米~15毫米。

优选地,所述复合肥选自硫酸钾型复合肥。

优选地,所述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还包括在堤岸的顶部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本发明提供的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首先,以黄海高程(即海平面高程)垂直向上0.7米~0.8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该区域是堤岸斜坡的主要区域,低于下限线的区域受海水潮汐淹没的频次太多,时间太长,植物很难在该区域存活生长(成活率通常<5%)。然后,在所述护坡区域铺设种植床,种植床能够防止坡地沙土流失、移动,同时对海岸坡地能够起到截水保湿作用,不但为后续植物的种植提供条件,而且能够起到拦沙护岸的作用。再将整个护坡区域沿下限线往上限线的方面依次分成第一种植区、第二种植区、第三种植区和第四种植区,从第一种植区至第四种植区受海水淹没的频次和时间依次减少,土壤中盐度依次降低。然后,根据每个种植区受潮水淹没次数和时间的差异,选择特定的植物进行种植,其中,第一种植区为低潮位区,受海水淹没次数多,时间长,在该区域对土壤盐度可达29‰,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的秋茄和桐花树;第二种植区为中潮位区,受中潮潮水影响较大,在该区域种植耐土壤盐度可达13‰,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的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第三种植区为高潮位区,该区域受海水淹没次数相对较少,只有涨大潮的时候才会被海水淹没,在该区域种植耐盐度中等的黄槿、白楸和许树;第四种植区受海水影响较小,但土壤仍为盐碱地,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等耐盐碱地的植物。本发明通过结合堤岸涨潮情况,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在堤岸坡地构建种有梯度有层次且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坡。不但能够达到防风固沙护堤岸的生态修复目标,而且可以改良滨海盐碱土壤,同时起到堤岸景观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堤岸生态护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芦苇篱笆片的示意图。

图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芦苇篱笆片在堤岸的铺设示意图。

图5~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形成的植物群落生态护坡局部景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中所述的重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以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米~0.8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将所述护坡下限线和所述护坡上限线之间的区域设定为护坡区域;

s20.所述护坡区域铺设种植床;

s30.以所述护坡下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4米~0.5米的区域为第一种植区;在所述第一种植区种植秋茄和桐花树;

s40.从所述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6米~0.7米的区域为第二种植区;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s50.从所述第二种植区的上限线至当地最大潮潮水淹没线的区域为第三种植区;在所述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

s60.从所述第三种植区的上限线至所述护坡的上限线的区域为第四种植区;在所述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首先,确定护坡区域,以黄海高程(即海平面高程)垂直向上0.7米~0.8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该区域是堤岸斜坡的主要区域,低于下限线的区域受海水潮汐淹没的频次太多,时间太长,植物很难在该区域存活生长(成活率通常<5%)。然后,在护坡区域铺设种植床,种植床能够防止坡地沙土流失、移动,同时对海岸坡地能够起到截水保湿作用,不但为后续植物的种植提供条件,而且能够起到烂沙护岸的作用。再根据护坡区域中受潮水时间和淹没次数,将整个护坡区域沿下限线往上限线的方面依次分成第一种植区、第二种植区、第三种植区和第四种植区,从第一种植区至第四种植区受海水淹没的频次和时间依次减少,土壤中盐度依次降低。然后,根据每个种植区受潮水淹没次数和时间的差异,选择特定的植物进行种植,其中,第一种植区为低潮位区,受海水淹没次数多,时间长,在该区域对土壤盐度可达29‰,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的秋茄和桐花树;第二种植区为中潮位区,受中潮潮水影响较大,在该区域种植耐土壤盐度可达13‰,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的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第三种植区为高潮位区,该区域受海水淹没次数相对较少,只有涨大潮的时候才会被海水淹没,在该区域种植耐盐度中等的黄槿、白楸和许树;第四种植区受海水影响较小,但土壤仍为盐碱地,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等耐盐碱地的植物。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结合堤岸涨潮情况,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在堤岸坡地构建种有梯度有层次且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坡。不但能够达到防风固沙护堤岸的生态修复目标,而且可以改良滨海盐碱土壤,同时起到堤岸景观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具体地,上述步骤s10中,确定护坡区域,以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米~0.8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该区域是堤岸斜坡的主要区域,低于下限线的区域受海水潮汐淹没的频次太多,时间太长,植物很难在该区域存活生长(成活率通常<5%)。在一些实施例中,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区域可以延伸至堤岸顶部,在堤岸顶部区域同样构建植物群落,更有利于防风固沙。

具体地,上述步骤s20中,在所述护坡区域铺设种植床,种植床能够防止坡地沙土流失、移动,同时对海岸坡地能够起到截水保湿作用,不但为后续植物的种植提供条件,而且能够起到拦沙护岸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铺设种植床的步骤包括:将种植床固定在所述护坡种植区域后,在所述种植床上铺设混合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土的铺设厚度为2厘米~3厘米;所述混合土包括质量比为1:(2~4)的沙土和粘土。本发明实施例将种植床固定在种植区域后,将种植床淋透后,铺设2厘米~3厘米后的质量比为1:(2~4)的沙土和粘土,通过混合土能使种植床与海滩结合更紧密,其中粘土能提高种植床与海滩的结合紧密性,一定比例的沙土确保了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后续植物的存活和生长。若沙含量太高,则不利于种植床与海滩的结合;若沙含量太低,则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植物的种植生长。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种植床选自芦苇篱笆片。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芦苇篱笆片中相邻芦苇杆之间的间隙为10毫米~15毫米。本发明实施例种植床采用芦苇篱笆片,芦苇是盐生植物,在海水周期性浸泡中可以持续18个月~48个月才完全腐烂,腐烂过程缓慢。不但可以起到拦沙截留雨水的作用,而且芦苇缓慢腐烂后提供营养供给所种植的植物之用。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相比于使用稻草、竹类、秸秆或其它禾本科植物,使用芦苇片作为种植床,其防腐烂的持续时间增加30.7%,拦沙效果提高27.1%,截留水和保湿时间提高25.2%。

具体地,上述步骤s30中,以所述护坡下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4米~0.5米的区域为第一种植区;在所述第一种植区种植秋茄和桐花树。本发明实施例以所述护坡下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4米~0.5米的区域为第一种植区,该种植区域为低潮位区,离海岸线近,受海水淹没的持续时间和频次较高,是护坡区受海水涨退潮影响最大的区域。基于该区域的特点,本发明实施例结合植物生长特定,并通过实际种植试验发现,在第一种植区种植耐沙土或海水盐度可达29‰,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的秋茄和桐花树木本植物,能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有利于在第一区域构建植物群落,起到护岸固沙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种植区种植秋茄和桐花树的步骤包括: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种种植区分别种植秋茄和桐花树,所述秋茄的种植块状面积为1平方米~10平方米,桐花树的种植块状面积为1平方米~10平方米。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块状混交也成为团状混交,交错种植面积为1平方米~10平方米的植秋茄和桐花树,通过植秋茄和桐花树的搭配,不但可提高植秋茄和桐花树的生长稳定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生长迅速,抑制病虫害等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具有较强的防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秋茄和所述桐花树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6米的海泥袋苗进行种植,所述秋茄的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所述桐花树的植株间距为0.4米~0.6米。本发明实施例秋茄和所述桐花树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6米的海泥袋苗进行种植,能够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秋茄的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桐花树的植株间距为0.4米~0.6米,该植株间距确保了秋茄和桐花树对阳光、土壤、空间的充分利用,若种植间距过小,则容易造成植株间形成竞争,不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长。

具体地,上述步骤s40中,从所述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6米~0.7米的区域为第二种植区;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本发明实施例以所述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6米~0.7米的区域为第二种植区,其中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为护坡下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4米~0.5米的位置,该种植区域为中潮位区,全月或全年受海洋涨退潮影响较大,涨中潮、大潮时潮水可以淹没该区域,潮水淹没的持续时间和频次相对较多。因此,通过结合植物生长特定以及实际种植试验发现,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在该区域成活率较高,生长效果好,有利于构建不同植株高度的植物群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种植老鼠簕、海漆、许树、植木榄、秋茄、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的步骤包括:

s41.沿所述种植区的下限线往所述种植区的上限线的方向,以所述第二种植区中与所述第三种植区毗邻一侧的1/2~2/3区域为上半部分,剩余区域为下半部分;

s42.在所述上半部分种植老鼠簕、海漆和许树;

s43.在所述下半部分种植木榄和秋茄;

s44.在所述第二种植区的老鼠簕、海漆、许树、木榄和秋茄之间,种植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种植区受潮水淹没频次及时间的影响,再次将第二种植区氛围上下部分,其中,以所述第二种植区中与所述第三种植区毗邻一侧的1/2~2/3区域为上半部分,剩余区域为下半部分。其中,上半部分涨大潮时海水淹没,频次相对下半部分较低,因此,在上半部分种植对海水耐受相对低一点但植物景观更好的老鼠簕、海漆和许树等,在下半部分种植对海水耐受能力更好的木榄和秋茄,并在整个第二种植区种植马鞍藤、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等匍匐生长或草本类的植物。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第二种植区进一步分区种植特定的植物,不但能够提高植物成活率,而且能够构建有层次有梯度的植物群落,不但有更好地防风固沙护底作用,而且有更好的景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许树采用扦插法种植,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本发明实施例许树采用扦插发种植,通过许树茎段扦插,能加快许树的生长速率,成活率高。另外,许树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该种植密度有利于许树与其他植物构建有层次有梯度的植物群落,若种植密度太高,则植株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老鼠簕采用苗高为0.3米~0.5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每平方米种植9株~12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海漆采用苗高为0.5米~0.9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秋茄和所述木榄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7米的海泥袋苗种植,植株间距为0.3米~0.5米。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二种植区种植的老鼠簕、海漆、植木榄和秋茄,均采用袋苗种植,成活率高,生长迅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马鞍藤采用扦插法或播种法种植;所述牛筋草和所述纤毛鸭嘴草采用播种法种植,每平米种子用量为10克~25克。本发明实施例在整个第二种植区撒播或扦插马鞍藤,并撒播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种子,在第二种植区的地面匍匐生长藤本或草本类植物,与老鼠簕、海漆、许树、植木榄、秋茄等,在垂直方向上构成不同高度的有层次的植物群落,生态群落稳定,防风固沙效果好。

具体地,上述步骤s50中,从所述第二种植区的上限线至当地最大潮潮水淹没线的区域为第三种植区,其中第二种植区的上限线为第一种植区的上限线的高程垂直向上0.6米~0.7米的位置处;在所述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本发明实施例以从所述第二种植区的上限线至当地最大潮潮水淹没线的区域为第三种植区,该区域为高潮位区基本只在涨大潮时被海水淹没,其他时间受潮水影响较小,因而该区域土壤中盐度含量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种植区较低。本发明实施例结合该区域受涨潮情况的影响,植物生长特性,以及考虑景观性方面,在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其耐沙土或海水盐度可达8‰,每月可被海水15次左右。其中,黄槿,不但生存力极强,耐盐碱,能抵御风害,可作为海岸防沙、防风、防潮的树种,在海岸带群植作防风固沙林,而且能大量富集铜、锌和镉,具有较强的抗重金属能力,能同时改善海岸生态污染。白楸可生长在林缘和灌丛,生于海岸、河滩和潮汐所到之处;许树同时存在匍匐茎和直立茎,同时沿地面方向和竖立向上方向生长,可以在高沙低土的盐碱地较好生长,具有较好的固沙护岸作用。在第三种植区同时种植白楸和许树与黄槿,植物在该区域成活率高,可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群落,更全面的防风固沙,且景观价值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种植区种植黄槿、白楸和许树的步骤包括:

s51.黄槿和白楸分别采用苗高为1.5米~1.8米的袋苗进行混交种植,植株间距为1.5米~3米;

s52.在黄槿和白楸的植株间扦插许树,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

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三种植区,首先,分别采用苗高为1.5米~1.8米的黄槿和白楸袋苗通过株间混交、行间混交等混交方式种植,植株间距为1.5米~3米,然后,在黄槿和白楸的植株间扦插许树,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使许树的匍匐根生长在黄槿和白楸的植株间,构建有层次的植物群落,不但能提高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利用率,而且能提高对堤岸的防风固沙效果。其中,各植株间距有效确保了植物存活生长所需的空间、养分等环境条件,避免植株过密导致的植株间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构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种植区的种植穴中,采用质量比为3:(3~5):3的农家肥、海泥和海沙作为种植基质,其中,农家肥可以采用鸡粪、鸭粪等,能够增强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度;海泥具有一定的粘度,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固定,同时能够固定植种植穴土壤基质,防止土壤流失;海沙使种植基质有具有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质量比为3:(3~5):3的农家肥、海泥和海沙的种植基质,使种植穴中土壤同时具有较好的肥力、通透性和固定性,有利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

具体地,上述步骤s60中,从所述第三种植区的上限线至所述护坡的上限线的区域为第四种植区,其中,第三种植区的上限线为最大潮潮水淹没线;在所述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本发明实施例以从所述第三种植区的上限线至所述护坡的上限线的区域为第四种植区,该种植区常年不受海潮淹没影响,且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但该区域突然壤或土壤地下水仍有较低的盐度,属于盐碱地,对于生长的植物要求具有耐沙、耐盐、耐旱、耐贫瘠、抗风等生物生态学特性。本发明实施例结合该区域土壤特性以及海岸景观性,选择在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其中,木麻黄、台湾相思为喜光阳生性沙生树种,且台湾相思有固氮作用,改良土壤肥力;潺槁木姜子为中生性偏阴生,具有一定的耐阴性;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为草本植物,通过这几种植物间的搭配,有利于构建稳定生长的植物群落,提高堤岸防风固沙效果,并且景观性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四种植区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的步骤包括:

s61.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混交种植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植株间距为1.5米~3米;

s62.在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的植株间,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种植潺槁木姜子,每200平方米种植12株~18株;

s63.在所述第四种植区喷播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每平方米种植用量为10克~30克。

本发明实施例在所述第四种植区,先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通过株间混交、行间混交等混交方式种植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植株间距为1.5米~3米,然后在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的植株间,采用苗高为1.2米~2.5米的袋苗种植潺槁木姜子,每200平方米种植12株~18株,再在第四种植区喷播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每平方米种植用量为10克~30克。通过先种植植株较大的灌木类植物,然后在灌木植株间种植草本类植物,形成不通过层次的植物群落,生态调节能力强,防风固沙效果好,各植物的种植密度有效确保了各植物所需的生存环境,避免植株过密导致的植株间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利于生态丰富的植物群落的构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种植区内的种植穴中,采用质量比为(1~3):2:3:2的复合肥、泥炭、红壤和海沙作为种植基质。由于第四种植区土壤仍属于盐碱地沙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质量比为(1~3):2:3:2的复合肥、泥炭、红壤和海沙,综合改善植物土壤的肥力、通气性和对植物的固定性,更有利于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等植物的成活和生长,不但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而且在稳固植物根系的同时也确保植物对透气性的需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复合肥选自硫酸钾型复合肥,此时采用质量比为(1~3):2:3:2的硫酸钾型复合肥、泥炭、红壤和海沙作为种植基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构建更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坡,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可以延伸至堤岸顶部,在堤岸的顶部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牛筋草和纤毛鸭嘴草,在堤岸顶部区域同样构建植物群落,更有利于防风固沙,且使海岸景观效果更好。

为使本发明上述实施细节和操作能清楚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及本发明实施例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的进步性能显著的体现,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举例说明上述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一种堤岸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以深圳西涌河入海口东侧海岸沙坡地为实验基地,确定护坡区域,以黄海高程垂直向上0.75米位置处为护坡下限线,以堤岸线位置处为护坡的上限线,护坡区域延伸至堤岸顶部。

②铺设种植床,如附图2~4所示,在护坡区域用木桩固定由麦秸或稻草绳扎的芦苇篱笆片,芦苇篱笆片宽度为1米,其中相邻芦苇杆之间的间隙为15毫米;然后将芦苇篱笆片浇淋湿透后,铺盖一层厚度为2厘米~3厘米的质量比为1:(2~4)的沙土和粘土的混合土。

根据当地全面潮水淹没的时间、淹没次数以及植物生长特性:

③以黄海高程0.75米至1.15米区域为第一种植区(x区),在该区域采用块状混交种植秋茄、桐花树,秋茄的种植块状面积为5平方米,桐花树的种植块状面积为6平方米,秋茄和桐花树分别采用苗高为0.3米~0.6米的海泥袋苗进行种植,秋茄的植株间距为0.3米,桐花树的植株间距为0.4米。

④以黄海高程1.15米至1.75米区域为第二种植区(m区),在该区域的上半部分构建老鼠簕+海漆+许树群落,下半区构建木榄+秋茄群落,地被植物种植马鞍藤、牛筋草、纤毛鸭嘴草植物群落;老鼠簕+海漆+许树群落中,许树每平方米种植9株~16株,采用扦插法直接插条;老鼠簕应用海泥的袋苗(苗高0.3米-0.5米),每平方米种植9株~12株;海漆采用海沙泥的袋苗,苗高0.5米~0.9米,植株间距为0.4米。木榄、秋茄均采用海泥的袋苗,苗高0.3米~0.7米,植株间距为0.3米。马鞍藤采用直接扦插藤条或播种种子,牛筋草、纤毛鸭嘴采用喷揪草籽,每平方米10克~25克草籽。

⑤以黄海高程1.75米以上至全年最大潮潮水淹没线区域为第三种植区(g区),沿岸线或河堤坝方向线形种植黄槿1行或多行(据场地宽度而定)线形排列,植株间距为3米~5米;白楸间种其中,植株间距为2.5米。黄槿、白楸均采用袋苗,苗高1.5米~1.8米,种植穴中先施放调配好的种植基质(鸡粪:海泥:海沙=3份:4份:3份),每10千克种植基质中鸡粪用量为3公斤。树间空间地种植许树,每平方米9株~16株或直接扦插许树枝条。

⑥以全年最大潮潮水淹没线至堤坝顶部区域为第四种植区,沿岸线或河堤坝方向线形种植木麻黄1行或多行(据场地宽度而定)线形排列,植株间距为2.5米~4米;台湾相思间种其中,植株间距为5米~6米,在上述种植区内点状配植潺槁木姜子,每200平方米种12株-18株。林下喷播牛筋草、纤毛鸭嘴草的种子,每平方米喷播10克~30克草籽。木麻黄+台湾相思+潺槁木姜子均采用袋苗,苗高1.2米~2.5米。种植穴中先施放调配好的种植基质(硫酸钾型复合肥:泥炭土:红壤:海沙=3:2:3:2),每公斤种植基质中复合肥用量为3~5克。

通过6个月~12个月,在选址堤岸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护坡,如附图5~7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在以上护坡四个区域的植物群落的植物品种均是耐盐、抗旱、不同程度耐海水浸淹。其中,将最耐淹的桐花树+秋茄群落(沙土或海水盐度可达29‰,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放在低潮位的第一种植区;将耐盐、耐淹较差的黄槿+白楸群落(耐沙土或海水盐度可达8‰,每月可被海水15次)放在高潮位的第三种植区;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是老鼠簕+海漆+许树群落(耐沙土或海水盐度可达13‰,可以每天被海水淹没)种植在第二种植区。地被植物由低潮位于向高潮位区依次种植马鞍藤(能最高耐盐为15‰)、牛筋草(能最高耐盐为8‰)、纤毛鸭嘴草(能最高耐盐为5‰)植物群落。在不同高程海沙堤坝坡面上,根据潮汐情况和植物生长特性,构建不同的植物群落,以适应不同的海水淹没深度、频度及持续淹没时间,通过植物组合和搭配,构建出与之相适生的、稳定的植物群落,防风固沙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