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28047发布日期:2020-09-08 12:2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

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

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采集单元包括拍摄端朝向诱捕区域且用于采集诱捕区域影像数据的摄像机;所述摄像机的影像数据输出端通过无线网络与识别匹配单元连接,使得所述摄像机能够将采集的诱捕区域影像数据发送至识别匹配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鸟类诱捕装置包括固设于诱捕区域旁侧的固定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活动连接位置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或展开的活动杆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且持续给所述活动杆部施加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作用力的弹性组件,和一端与所述活动杆部固定连接的拉绳;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在展开时能够形成围合包围诱捕区域的围合框,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还设有展开时能够笼罩诱捕区域的网罩结构;

还包括用于固定拉绳,且能够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释放拉绳的拉绳固定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固定机构包括固设于拉绳远离所述活动杆部一端的固定环,固设于所述固定杆部远离诱捕区域一侧位置的固定座,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座上部位置且开口端朝向所述固定杆部的固定卡槽;

所述固定卡槽的内底壁上设有正对固定卡槽内顶壁、且朝所述固定座底部方向延伸的滑道;滑道内设有与滑道侧壁滑动配合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周尺寸小于所述固定环的内径尺寸,使得所述固定环能够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

所述固定柱的下端还固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处于弹性复位状态时,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上滑动至与所述固定卡槽顶壁抵接的位置;所述固定柱的下端下方位置还设有能够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下滑动至所述固定卡槽底壁下方的固定柱驱动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的下端具有金属接触部;所述固定柱驱动组件包括布置于所述固定柱下端下方位置且能够在通电时吸引所述金属接触部的电磁铁,用于为所述电磁铁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开关端串联于所述供电电路中的供电远程遥控开关;所述电磁铁通电工作时吸引所述金属接触部,以带动所述固定柱朝下滑动至所述固定卡槽底壁下方位置,释放所述固定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部朝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完全展开时,与所述固定杆部形成的围合框的围合面积大于诱捕区域的面积,使得所述活动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形成的围合框能够包围诱捕区域。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一对对称布置于靠近所述活动杆部两端端部位置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均分别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均为半圆形杆体,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的两端端部分别对应铰接,使得活动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形成圆形的围合框;

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扭转簧体同轴的套设在固定杆部与活动杆部的铰接转轴上,扭簧的两个扭转臂分别压接在固定杆部、活动杆部上,且扭簧能够在活动杆部相对于固定杆部折叠时被扭转压缩,并能够在复位状态时撑开活动杆部使之与固定杆部达到展开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活动杆部相对于固定杆部折叠时处于弹性压缩的状态,且在所述活动杆部展开至包围诱捕区域时处于弹性复位的状态。

10.一种鸟类定向诱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

步骤b: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

步骤c:将诱捕区域影像中的待识别鸟类图像与设置的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比对,并在比对成功时发出相应的捕捉指令;

步骤d:根据捕捉指令控制鸟类诱捕装置执行捕捉动作,以完成对诱捕区域内目标鸟类的捕捉。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鸟类生态学研究中的诱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所述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包括影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诱捕区域位置的诱捕区域影像;识别匹配单元,用于识别诱捕区域影像中出现的待识别鸟类图像;然后将待识别鸟类图像与目标诱捕鸟类图像进行匹配,并能够在匹配成功时发出捕捉指令;鸟类诱捕装置,布置于诱捕区域位置;用于在接收到捕捉指令时执行捕捉动作,以对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进行捕捉。本发明中的鸟类定向诱捕系统及其诱捕方法能够兼顾诱捕准确性和诱捕效率,同时避免对鸟类造成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杜春兰;邓伟;李欣宇;杨思琦;杨欣澜;陈君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大学;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0.06.12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