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生装置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418919发布日期:2020-12-25 11:4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生装置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绿化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植生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增加,通过植树造林防治结合,扭转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局面。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特别是一些山坡部位、干旱地区、沙漠治理等绿化种植成活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提高绿化成活率的装置和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生装置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植生装置,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由粉碎的植物和肥料混合压制而成,外壳内设有一隔板,隔板将外壳内部空间隔离成一个大内腔,一个小内腔;所述外壳的上端沿内壁设有一圈控制肋;所述小内腔所对应的外壳仅在上部设有若干小孔,其他部分的外壳从上至下均设有若干小孔,隔板上从上至下也设有若干小孔。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自外壳内底部向上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为蚕蛹状。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为弧形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由两部分拼装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部和下部的外壁分别设有凹槽,外壳两部分通过弹性带缠套在凹槽内进行拼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肋下方设有一圆形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肋采用植物枝条制作而成。

本发明还包括上述植生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收集废弃植物进行粉碎,收集肥料;将粉碎的植物与肥料放在容器中进行搅拌,加入适量水,形成混合料;

(二)将混合料放入模具中冲压成植生装置;

(三)在小内腔内填入保水剂;在大内腔内从下至上依次填入营养土、植物种子或扦插枝条、种植土、保温地膜;

(四)通过控制肋或圆形环固定保温地膜;

(五)将植生装置埋入土壤中。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步骤(一)中,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其中废弃植物、有机肥、无机肥、水的重量百分比为70~80%:20~14%:0.5~2%:9.5~4%。

所述步骤(二)中,采用液压机进行冲压。

所述步骤(三)中,保水剂在未吸水状态下占据三分之一的小内腔空间。

所述步骤(二)中,冲压成的植生装置分为两部分时,采用弹性带缠绕在两部分的凹槽中进行拼装固定。

所述步骤(三)中,营养土的填充高度位于内部隔板五分之四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植生装置的外壳采用纯天然的废弃植物粉碎经液压机压缩而成,埋入土壤后可自然降解,降解过程中该外壳中的无机肥和有机肥渗透周围的土壤,并逐渐将其改良,降解之后能够为种植的植物提供天然的营养肥料,保障植物后期的生长。

由于本发明植生装置的外壳为植物粉碎压制而成,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和地貌类型恶劣的条件下,配合上面的保温地膜,在植物生长初期该外壳能起到保温的效果,避免植物根系被冻伤。

另外本发明植生装置内部填充有保水剂,通过吸水、释水可逆性反复循环原理形成“微型水库”,能够长期保持腔内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的湿润,根据植物类型和大小不同,可在连续3个月不浇水的情况下保障植物正常生长。并且小内腔内部始终有一部分空间,能长期为植物根系呼吸提供所需的氧气,避免了烂根现象。

本发明所需的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分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因此生产制作成本低廉,与传统种植实施工艺相比,能够解决植物在干旱地区、山坡部位以及自然条件和地貌类型恶劣的条件下生长问题,其推广前景和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植生装置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植生装置内部填充植物种子的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植生装置内部填充扦插枝条的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保温地膜处的平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保温地膜处的断面图。

图中,1外壳,2植物种子,3隔板,4小孔,5控制肋,6种植土,7扦插枝条,8营养土,9膨胀空间,10保水剂,11保温地膜,12圆形环,13大内腔,14小内腔,1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植生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采用可自然降解的废弃植物经粉碎后掺和肥料再经液压机压制而成。本发明不对外壳1的形状做特殊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外壳1的形状为蚕蛹状,请参见附图1-3,外壳1外部形状类似蚕蛹,内部中空。

外壳1的内部空间由外壳1内部的一隔板3隔离成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大内腔13和小内腔14。上述隔板3优选的自外壳1内底部向上设置,并且进一步优选的隔板3为弧形隔板,即隔板3的形状为弧形。本发明对隔板3的形状不做特殊限制,这里只是举出优选示例进行说明。

在被隔板3分隔出的小内腔14所对应的外壳1上仅在外壳1的上部均布若干小孔4,在小内腔14所对应的外壳1的其余部分不设置小孔4,除了小内腔14所对应的外壳1如此设置,其他部分的外壳1从上至下均均匀布设若干小孔4,隔板3上同样从上至下也设有若干小孔4。所述的小孔4起到透气和渗水的作用。小内腔14仅在上部对应的外壳1上设置小孔4其目的是:因小内腔14下部对应的外壳1上不设置小孔4,因此当在缺水的状态下可防止水分向外流失,而在含水量丰富的状态下,外界水分又能够通过上部小孔4流进小内腔14内部;同时仅在小内腔14上部设置小孔4可以防止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放入小内腔14内的保水剂10在未吸水状态下会通过小孔4撒漏和遗失。内部的隔板3上设置有小孔4目的是:当大内腔13中缺水或缺空气时,可以通过内部隔板3上的小孔4吸收小内腔14中保水剂10的水分和空气满足植物根系生长所需的空气和水分。

在外壳1的上端沿内壁设有一圈控制肋5,控制肋5为外壳1内壁的一圈凸起,控制肋5与外壳1一体压制形成,其作用是控制保温地膜11或者是控制圆形环12。当设置有圆形环12时控制肋5和圆形环12一起控制保温地膜11。圆形环1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将圆形环12放置在控制肋5下方即可。所述圆形环12优选采用植物枝条制作而成,将植物枝条制作成圆形状,放置在控制肋5的下方,用于固定住保温地膜11,然后圆形环12再通过上方的控制肋5进一步定位固定。

为便于压制成型,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植生装置由对称的两部分拼装而成,两部分拼装组成蚕蛹状。如果植生装置为两部分拼装而成,为便于拼装,优选的,在外壳1上部和下部的外壁分别设有一圈凹槽15,拼装时采用弹性带固定在凹槽15中即可将两部分进行绑扎在一起。

上述植生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原料

收集废弃植物进行粉碎,废弃植物如秸秆、树叶、树枝、草类等,然后将废弃植物采用粉碎机进行粉碎。将含水量大于等于60%的废弃植物其粉碎径粒小于2cm为宜;含水量低于60%的废弃植物其粉碎径粒小于1cm为宜。

收集肥料,肥料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如鸡粪、猪粪等动物的粪便,还包括农杂肥等,收集无机肥料,无机肥料如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将上述粉碎的废弃植物与肥料放在容器中进行充分搅拌,并加入适量水,形成混合料。最终混合料中各组分优选的配比为:废弃植物、有机肥、无机肥、水的重量百分比为70~80%:20~14%:0.5~2%:9.5~4%。

s2:压制植生装置

将上述混合料放入模具中,本实施例采用半幅压制然后拼装的形式,因此模具为半幅模具,混合料放入模具中后,采用液压机进行冲压成型,然后再次在模具中放入混合料进行冲压对称的另一半。最后用弹性带缠绕在两部分的凹槽15中进行套紧拼装形成植生装置。

s3:植生装置内放置植生材料

首先在植生装置的小内腔14内放入干燥的保水剂10,保水剂10的体积占据小内腔14空间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佳,小内腔14上部预留出保水剂10吸水后的膨胀空间9。

然后在大内腔13内从下至上依次填入相应植物的营养土8、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种植土6。如附图2是植生装置内部填充植物种子的断面图,附图3是植生装置内部填充扦插枝条的断面图。其中营养土8的填充高度位于内部隔板3五分之四的高度为佳,如附图2和3所示,这样为了保证待种植的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的根部刚好位于内部隔板3的上部小孔4位置。若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根部放置偏下,比如位于干燥的保水剂10部位,则保水剂10吸水后使得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长期处于含水量较大的环境,容易造成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或腐烂,可能导致无法发芽或生长。

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放置完成后,在其上面放置种植土6,种植土6上表面应在控制肋5以下且接近控制肋5。然后在种植土6上覆盖保温地膜11。保温地膜11的作用一是起到保水效果,防止植生装置内部水分的蒸发;二是起到保温的作用,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能够保护外壳1内植物种子2不被冻伤,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

s4:定位固定

将圆形环12压在保温地膜11上方,或现场制作圆形环12。现场截取一些植物枝条,将截取的植物枝条沿着外壳1控制肋5下方内壁进行圆环布置,制作成圆形环12,使用圆形环12将保温地膜11进行固定。控制肋5将圆形环12和保温地膜11进一步定位和固定。

s5:植生装置埋入土壤中

首先在所需要种植的地方采用开孔、机械开槽或人工挖坑等方式进行开挖种植坑,使其能够满足放置植生装置的空间。

植生装置埋设深度依据所种植的植物种子2或扦插枝条7的植物自身属性可适当进行调整。

植生装置在放置进种植坑前,可进行浸泡再放入种植坑内,也可以先放入种植坑内,再进行浇水,两者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据施工便利条件决定,不做特殊要求,但首次浸泡或浇水应让保水剂10充分吸收水分。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