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503390发布日期:2021-01-01 18:1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蜜蜂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养蜂业在现代农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养蜂不占用耕地,投资小,收益高,无公害,无三废,还能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和天然药品的需要在不断增长,从而对峰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发展养蜂的目的是在于能够收获更多的蜂蜜产品。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为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中华蜜蜂以采集山区野花、药材、果树等零星蜜源为主,具备飞行灵敏、抗病能力强和产品价值高等优点,能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品种资源。同时,中华蜜蜂具有采集力强、利用率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中华蜜蜂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集中分布区在我国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

蜜蜂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一种昆虫,不仅可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植物授粉,增加作物产量,还生产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毒、蜂蜡和蜂胶等高附加值的蜂产品。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蜂蜜作为保健品和食品受到消费者追捧。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蜂蜜产品,就必须提高蜜蜂的产蜜量,利用更多的蜂群来产蜜,这样才能获得的更多的蜂蜜产品。而目前大多数养蜂人将中华蜜蜂养殖在厂棚里,饲养蜜蜂时还添加有蜜蜂饲料,这样就会导致中华蜜蜂产出的蜂蜜不纯,缺乏纯天然的味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以解决现有养蜂中产出的蜂蜜不纯的技术问题,利用中华蜜蜂具有采集力强、利用率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优点,提供一种室外养殖方法,通过大量的蜂群来提高产蜜量,使收获的蜂蜜具有纯天然味道,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具体地说是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包括有蜂箱选择、放蜂场地选择、确定蜂箱摆放区域、蜂群管理和收割蜂蜜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蜂箱选择:选择养殖过蜜蜂的蜂箱,或者是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并在蜂箱中设有巢门及相应的闸板,在所述闸板中设有通孔;

(2)放蜂场地选择: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并根据单个野生中华蜜蜂采蜜后的风行方向,寻找到蜂群,在蜂群中找到蜂王,然后将蜂王用网兜收集后,放置在蜂箱内,待蜂群全部进入蜂箱后,便撤去捕虫网;

(3)确定蜂箱摆放区域: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要求摆放的蜂箱呈不规则错开状态,相邻两个蜂箱之间的距离至少达30m以上,并使相邻两个蜂箱之间的前后巢门呈交错状态,使巢门方向不同,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4)蜂群管理:每个月需要对蜂箱及其四周进行一到二次的清洁工作,并根据蜂群数量,当出现蜂群拥挤,蜂王无处产卵时,需要不断制作新脾来更换旧脾,更换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5)收割蜂蜜: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份和次年三月份或四月份,将蜂箱内的蜂群驱赶到网兜中,即可割蜜。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1)蜂箱选择过程中,所述蜂箱设置为长方体结构的蜂箱,并且蜂箱的底部设置为活动的铰接结构;所述闸板上的通孔设有两排,两排通孔呈平行状态分布,每排通孔的数量为8~12个,其孔径为5~6mm。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2)放蜂场地选择过程中,在所述网兜内放置有蜂蜜。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3)确定蜂箱摆放区域过程中,其中在摆放的蜂箱时,不仅要求摆放的蜂箱稳定,还需要在各箱体底部采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现象。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4)蜂群管理过程中,所述清洁工作包括去除蜡屑残渣、割除劣质巢脾和清理蜜蜂尸体,以防蜡螟产卵;同时,在饲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群势变化情况需要开放或堵塞通孔的数目,还需要在中蜂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另外,在每年的4至6月份,中蜂分蜂季节,需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并为了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并在采蜜期需要多制作新新脾。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先通过对蜂箱、放蜂场及蜂箱摆放区域的选择及确定,并采用野生的中华蜜蜂作为蜂王,可有效防止因异味接触而产生群间蜜蜂相互斗杀的现象,从而增强蜂群的凝聚力。野生的蜂群具有生产力较高,单个蜜蜂的体力比家蜂好,便于采集更多的花粉,可以生产更多蜂蜜;同时,通过对蜂群管理,不仅让蜜蜂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有效预防蜜蜂因生病或者遭受虫害导致生产力下降问题;并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情况及在繁殖期内采用相应的措施,能有效保障蜂群的稳定;而在中蜂分蜂季节,采取人工分蜂措施,能有效消除分蜂隐患;为了提高采蜜量,在流蜜初期采取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措施,还在采蜜期制作相应的新新脾,也为能够增加更多的蜂蜜提供了有力保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养殖方法,不仅为野生的中华蜜蜂提供了适宜其生活的环境,养殖的蜂群性状稳定,抗病虫和抗螨能力强,极大地提高蜜蜂的生存能力,使蜜蜂的越冬能力强,成活率高;还方便了蜜蜂的采粉工作,使蜜蜂有充足的口粮,无需另外添加蜜蜂饲料,通过大量的蜂群来采粉,可以极大地提高产蜜量,并使收获的蜂蜜具有纯天然味道,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成本低,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包括有蜂箱选择、放蜂场地选择、确定蜂箱摆放区域、蜂群管理和收割蜂蜜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蜂箱选择:选择养殖过蜜蜂的蜂箱,或者是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并在蜂箱中设有巢门及相应的闸板,在所述闸板中设有通孔;其中所述蜂箱设置为长方体结构的蜂箱,并且蜂箱的底部设置为活动的铰接结构;所述闸板上的通孔设有两排,两排通孔呈平行状态分布,每排通孔的数量为8~12个,其孔径为5~6mm;

(2)放蜂场地选择: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并根据单个野生中华蜜蜂采蜜后的风行方向,寻找到蜂群,在蜂群中找到蜂王,然后将蜂王用网兜收集后,放置在蜂箱内,待蜂群全部进入蜂箱后,便撤去捕虫网,并在所述网兜内放置有蜂蜜;

(3)确定蜂箱摆放区域: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要求摆放的蜂箱呈不规则错开状态,相邻两个蜂箱之间的距离至少达30m以上,并使相邻两个蜂箱之间的前后巢门呈交错状态,使巢门方向不同,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在蜂箱的摆放过程中,不仅要求摆放的蜂箱稳定,还需要在各箱体底部采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现象;

(4)蜂群管理:每个月需要对蜂箱及其四周进行一到二次的清洁工作,所述清洁工作包括去除蜡屑残渣、割除劣质巢脾和清理蜜蜂尸体,以防蜡螟产卵;并根据蜂群数量,当出现蜂群拥挤,蜂王无处产卵时,需要不断制作新脾来更换旧脾,更换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同时,在饲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群势变化情况需要开放或堵塞通孔的数目,还需要在中蜂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另外,在每年的4至6月份,中蜂分蜂季节,需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并为了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并在采蜜期需要多制作新新脾;在饲养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在一年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需要采用不同管理措施,以此来加速蜂群的群势增长,防止出现盗蜂及分蜂现象;

(5)收割蜂蜜: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份和次年三月份或四月份,将蜂箱内的蜂群驱赶到网兜中,即可割蜜。

为了说明采用本发明所述养殖方法的有益效果,按实施例所述养殖方法与现有技术中,将中华蜜蜂在厂棚里进行养殖的常规养殖方法(对比例)进行对比,主要从蜜蜂的死亡率,蜂蜜及相关产品的年产量,以及患病情况方面进行统计,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比可知,采用本发明所述养殖方法,不管是从蜜蜂的蜜死亡率,蜂蜜及相关产品年产量,或者是患病情况来看,都明显优于现有的常规养殖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