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582023发布日期:2021-01-08 14:1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种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种养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种养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的一种种养方式。

目前的稻鱼生态种养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养鱼的鱼溜、鱼沟面积占比过大,使水稻面积减少、产量降低,影响粮食安全。二是基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零星种养多、规模种养少,功能不齐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不明显。三是鱼溜、鱼沟质量差,经常发生垮塌,清淤工程大,鱼溜上面未搭建荫棚,鱼难以安全度过高温酷暑季节。四是天然饵料不足,鱼溜、鱼沟内没有培植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不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求。五是饲料投喂不到位。六是水位水质管理不当,水位过深或过浅,水质出现富营养化时没有及时换水及水体消毒,容易引起病害发生。上述问题制约了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稻鱼生态种养新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稻鱼生态种养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种养效益,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振兴乡村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要求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规模化生产,排灌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抗旱防涝能力,能够做到旱涝保收,产地应具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ph值为6.5~7.5。

土壤要求重金属含量低,汞含量≤0.30mg/kg,砷含量≤20mg/kg,铅含量≤50mg/kg,镉含量≤0.30mg/kg,有机质含量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20~25g/kg,空气质量良好,空气中日平均总悬浮颗粒物含量≤0.30mg/m3,二氧化碳含量≤0.15mg/m3,二氧化氮含量≤0.08mg/m3,氟化物含量≤0.007mg/m3,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远离主要交通要道、城镇和工矿区,无工业三废污染。

(2)基础设施建设

(21)产地规划

基地建设要从长远着想,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把沟渠、道路、绿化及排灌等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高产稳产及旱涝保收的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因地制宜、由小到大,面积逐步达到20hm2以上,形成网格化、规模化。

每隔一定距离修建适宜宽度的道路,道路两边开挖排灌沟渠,并栽行道树和绿化苗木,同时在适宜位置安装排灌设施,建立功能齐全基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综合效益,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将稻鱼种养基地建成集生产、观赏、游乐、垂钓、购物、美食于一体的产业化开发基地,拉长产业链,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22)新建鱼溜

鱼溜比鱼沟水位深、体积大,前期可用于小鱼寄养,中后期用于成鱼养殖,收获时把鱼集中到鱼溜中便于捕捞,设置多个稻鱼种养小区,稻鱼种养小区包括稻田,每个稻鱼种养小区面积为0.5~1hm2为宜,每350m2新建鱼溜1个,鱼溜占稻田总面积6%。

在适宜位置新建长方形鱼溜,长7.0m、宽3.0m、深1.2~1.5m,为防垮塌,鱼溜内壁用石料或砖块砌墙,再在鱼溜上方搭建1.8~2m的荫棚,用孔径10cm的尼龙网覆盖,然后在池埂上种植丝瓜、苦瓜、扁豆等蔬菜爬到棚上遮阳降温,以便鱼类安全度过夏秋高温酷暑季节。

(23)开挖鱼沟

鱼沟挖成十字形或田字形,沟宽60~70cm、深60cm,渔沟内壁用石料或砖块砌墙加固以防垮塌,面积占稻田总面积6%~7%,离田埂1.5米开挖鱼沟,沟挖直且分布均匀,鱼沟与鱼沟之间连通、鱼沟与鱼溜之间连通。鱼溜与鱼沟连接处安装拦鱼栅。

(24)安装鱼栅

每个稻鱼种养小区安装进水口和排水口,再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在排灌渠上游安装进水口,下游安装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呈对角开挖,进水口和排水口宽30~50cm,用石料或砖头砌成。

用铁丝、竹篾或尼龙网等材料制作成拦鱼栅,拦鱼栅做成弧形,比进水口和排水口长3倍,拦鱼栅底部插入泥中30cm,拦鱼栅上部高出田埂20cm左右,安装拦鱼栅是为了防止鱼逃逸及有害生物进入田中为害鱼类。

为防止水漫出,在田埂适宜位置用pvc管覆盖50目的尼龙网安装溢水口。

(25)筑埂拦网

田埂高70cm、宽50cm,对田埂土壤压实筑牢,以防漏水跑鱼。

为防止逃鱼偷鱼及鼠、蛇等敌害生物入内为害鱼类,在稻鱼种养小区田埂四周用尼龙网拦起来,尼龙网孔径0.5~0.7cm,围网高度80cm,每隔1.5m栽一根木桩,然后用尼龙绳把尼龙网固定在木桩上。

(3)稻鱼种养技术

(31)品种选择

水稻宜选择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淹抗倒、优质高产的中稻品种,主要品种有徽两优6号、兆优5431、兆优5455、广两优815、湘晚籼13号、农香32等。

鱼类选择耐高温、耐浅水、生长快、品质优的品种,使用较多的品种为草鱼、鳊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等。

(32)消毒培肥及水生饵料培植

对已经养过鱼的鱼溜和鱼沟在鱼收获完后放干水进行去淤护坡消毒,新开挖的鱼溜和鱼沟在早春放干水后消毒,每公顷撒施750kg生石灰消毒,7天后再灌水,然后每公顷施用10~12t腐熟人畜肥兑水体进行培肥,待8~10天后投放鱼苗。

投鱼前鱼溜和鱼沟内移栽伊乐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水草面积占鱼溜和鱼沟面积的25%左右,还可投放一定的浮游生物、田螺等,以作为鱼的辅助饵料。

(33)鱼苗投放

2月份把鱼苗投放到鱼溜内,水稻活蔸后(即中稻为6月中旬后)打开拦鱼栅,让鱼类进入鱼沟和田面放养。

选择鳞片齐全、生长健壮、无病无伤的鱼苗,投放前用2%~3%食盐水浸泡3~5min消毒,同时把盛鱼器具中加入田水,将鱼苗放入其中10min左右,以增强鱼苗的适应性。

鱼苗种类、投鱼方式、比例与投放量根据各地市场需求情况自行选择,下面介绍两种常用鱼苗投放方式:

(331)以草食性鱼类为主,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为辅

草鱼、鳊鱼投放量(以投鱼尾数计,下同)65%左右,鲤鱼、鲫鱼、鲢鱼、鳙鱼投放量35%左右,每公顷投放50g左右的草鱼3750尾,30~50g的鳊鱼750尾,30~50g的鲤鱼、鲫鱼1500尾,250g左右的鲢鱼、鳙鱼750尾。

(332)以杂食性鱼类为主,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为辅

鲤鱼、鲫鱼投放量75%左右,鳊鱼、鲢鱼、鳙鱼投放量25%左右,每公顷投放50g左右的鲤鱼3000尾,30~50g的鲫鱼、鳊鱼2000尾,250g左右的鲢鱼、鳙鱼1600尾。

(34)育苗移栽

(341)壮秧培育

苗床培肥,翻耕整平,用25%咪酰胺乳剂进行种子消毒,保湿催芽,出芽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在2叶1心时施1次多效唑,移栽前施1次送嫁肥和送嫁药。

(342)施肥整田

整田前施足基肥,施腐熟农家肥30t/hm2,4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00kg/hm2,施肥后翻耕田土,土肥混匀,田面整平,水平高差控制在3cm以内,土壤要求整碎、整融、整实。

(343)适时移栽

移栽时水深保持1.5cm,为便于鱼自由活动,较单作水稻株行距稍大、密度偏小,株距18cm、行距28cm,密度18万蔸/hm2~20万蔸/hm2,以机插秧和手插秧为宜,每蔸插秧苗5~6株。

(35)饵料投放

投喂原则,按照定点、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投喂饵料,所谓定点即选择相对固定的鱼溜、鱼沟等地点投食;定时即在上午8~9时、下午3~4时投食;定量即按鱼体重3%~5%投食;定质即投喂优质饵料,饲料投喂后最好在4h左右吃完。

投喂方法,鱼苗前期以食用田中天然饵料为主,应施用有机肥培肥水体,培植好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为鱼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中后期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主要投喂全价膨化饲料、配合饲料、麦麸、米糠、豆渣、嫩草、菜叶、剩菜、剩饭等,还可投喂用诱蛾灯捕捉的昆虫为辅料。

鱼苗期生长慢少投饵料,快速生长期多投饵料,进入冬季少投饵料,天气好时正常投食,阴雨闷热时减少投食。

(36)水分管理

(361)水位调节

水稻保持4~5cm深度的水层活蔸,1.8cm深度的水层促进分蘖,够苗时排水露出田面晒到脚踩不陷泥为止,然后复水,抽穗期间保持足水、壮籽期间干湿交替。

鱼溜和鱼沟水位管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月份至6月上旬鱼溜水深保持1.2~1.3m;6月中旬至10月份水位逐步加深,鱼溜水深1.3~1.5m;鱼沟水深0.6~0.8m;水稻收割后水位继续加深,鱼溜水深1.4~1.6m,鱼沟水深0.8~1.0m。

(362)水质调控

经常换水,避免出现富营养化。

2月份至5月份水温较低,每15~2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4;6月份至10月份水温较高,每8~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11月份至翌年1月份每25天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1/5左右。

高温季节每半月、低温季节每月进行1次水体消毒,每公顷用750kg生石灰兑水,或0.45%聚维酮碘4500倍液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好、溶氧足、透明度高。

(37)病虫防治

水稻病虫采取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发生时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局部防治。

鱼病发生后很难防治,关键是抓好预防,预防措施是搞好水体、盛鱼器具消毒,投喂优质饲料,切忌投喂腐烂变质饲料,鱼在摄食旺季,要适当控制投食,增加水体溶氧量,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保持水体清新,常施专用肥水宝优化水质,降解水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定期用鱼药预防病害,如投喂含土霉素1.8%饲料,对鱼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38)加强巡查

每天早中晚各巡查1次,发现鱼栅损坏及时修补,田埂漏水及时堵塞漏洞,田埂溢水及时加高加固田埂,防止鱼逃逸,病鱼及时捡到田外,防止病害扩散,水质变坏,鱼浮头时,及时换水、增氧、消毒,发现敌害生物入内及时清除。

(39)适时收获

水稻在谷粒95%以上谷粒变黄、充分饱满时收割,当鱼长至达到商品规格时收获,老稻鱼田全年均可收获,新稻鱼田在8月份开始收获,平时用捕捞工具收获,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春节前干田收获,傍晚将田水缓慢排出,使鱼集中到鱼溜、鱼沟中,用渔网将鱼捕起,及时放入清水中临时喂养,大鱼上市,小鱼继续喂养。

捕鱼后及时加固田埂,维修设施,清除鱼溜、鱼沟中的淤泥,用石灰水消毒,施用优质有机肥,复水后培植水草和浮游生物,开始下一轮稻鱼种养。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中,水稻为鱼提供栖息活动、遮阳降温场所及水生生物等食物,鱼排放的粪便及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鱼能吃掉部分杂草,可以减少除草剂的施用;鱼的运动可以活化土壤与肥料,使土壤结构改善,肥料易于吸收,能够促进水稻生长;稻米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农药、除草剂、化肥用量减少,田面污染减轻,使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稻鱼优势互补,共生互利,实现了田水两用双收,符合两型社会发展,促进种养业有机结合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要求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规模化生产,排灌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抗旱防涝能力,能够做到旱涝保收,产地应具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ph值为6.5~7.5。

土壤汞含量≤0.30mg/kg,砷含量≤20mg/kg,铅含量≤50mg/kg,镉含量≤0.30mg/kg,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20~25g/kg,空气中日平均总悬浮颗粒物含量≤0.30mg/m3,二氧化碳含量≤0.15mg/m3,二氧化氮含量≤0.08mg/m3,氟化物含量≤0.007mg/m3,远离主要交通要道、城镇和工矿区,无工业三废污染。

(2)基础设施建设

(21)产地规划

每隔一定距离修建适宜宽度的道路,道路两边开挖排灌沟渠,并栽行道树和绿化苗木,同时在适宜位置安装排灌设施。

(22)新建鱼溜

设置多个稻鱼种养小区,稻鱼种养小区包括稻田,每个稻鱼种养小区面积为1hm2,每350m2新建鱼溜1个,鱼溜占稻田总面积6%。

新建长方形鱼溜,长7.0m、宽3.0m、深1.5m,鱼溜内壁用石料砌墙,再在鱼溜上方搭建2m的荫棚,用孔径10cm的尼龙网覆盖,然后在池埂上种植丝瓜爬到棚上。

(23)开挖鱼沟

鱼沟挖成十字形,沟宽70cm、深60cm,渔沟内壁用石料砌墙加固,面积占稻田总面积7%,离田埂1.5米开挖鱼沟,沟挖直且分布均匀,鱼沟与鱼沟之间连通、鱼沟与鱼溜之间连通。鱼溜与鱼沟连接处安装拦鱼栅。

(24)安装鱼栅

每个稻鱼种养小区安装进水口和排水口,再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在排灌渠上游安装进水口,下游安装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呈对角开挖,进水口和排水口宽50cm,用石料砌成。

用铁丝制作成拦鱼栅,拦鱼栅做成弧形,比进水口和排水口长3倍,拦鱼栅底部插入泥中30cm,拦鱼栅上部高出田埂20cm。

在田埂用pvc管覆盖50目的尼龙网安装溢水口。

(25)筑埂拦网

田埂高70cm、宽50cm,对田埂土壤压实筑牢。

在稻鱼种养小区田埂四周用尼龙网拦起来,尼龙网孔径0.7cm,围网高度80cm,每隔1.5m栽一根木桩,然后用尼龙绳把尼龙网固定在木桩上。

(3)稻鱼种养技术

(31)品种选择

水稻选择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淹抗倒、优质高产的徽两优6号。

鱼类选择耐高温、耐浅水、生长快、品质优的草鱼、鳊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

(32)消毒培肥及水生饵料培植

鱼溜和鱼沟在早春放干水后消毒,每公顷撒施750kg生石灰消毒,7天后再灌水,然后每公顷施用12t腐熟人畜肥兑水体进行培肥,待10天后投放鱼苗。

投鱼前鱼溜和鱼沟内移栽伊乐藻,水草面积占鱼溜和鱼沟面积的25%,投放浮游生物、田螺。

(33)鱼苗投放

2月份把鱼苗投放到鱼溜内,水稻活蔸后(即中稻为6月中旬后)打开拦鱼栅,让鱼类进入鱼沟和田面放养。

选择鳞片齐全、生长健壮、无病无伤的鱼苗,投放前用3%食盐水浸泡5min消毒,同时把盛鱼器具中加入田水,将鱼苗放入其中10min。

(331)以草食性鱼类为主,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为辅

草鱼、鳊鱼投放量(以投鱼尾数计)65%,鲤鱼、鲫鱼、鲢鱼、鳙鱼投放量35%,每公顷投放50g的草鱼3750尾,30~50g的鳊鱼750尾,30~50g的鲤鱼、鲫鱼1500尾,250g的鲢鱼、鳙鱼750尾。

(34)育苗移栽

(341)壮秧培育

苗床培肥,翻耕整平,用25%咪酰胺乳剂进行种子消毒,保湿催芽,出芽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在2叶1心时施1次多效唑,移栽前施1次送嫁肥和送嫁药。

(342)施肥整田

整田前施足基肥,施腐熟农家肥30t/hm2,4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00kg/hm2,施肥后翻耕田土,土肥混匀,田面整平,水平高差控制在3cm以内,土壤整碎、整融、整实。

(343)适时移栽

移栽时水深保持1.5cm,株距18cm、行距28cm,密度20万蔸/hm2,以机插秧和手插秧为宜,每蔸插秧苗6株。

(35)饵料投放

选择相对固定的鱼溜、鱼沟地点投食,在上午8~9时、下午3~4时投食;,按鱼体重5%投食,投喂优质饵料,饲料投喂后在4h内吃完。

投喂方法,鱼苗前期以食用田中天然饵料为主,施用有机肥培肥水体,培植好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

中后期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主要投喂全价膨化饲料、配合饲料、麦麸、米糠、豆渣、嫩草、菜叶、剩菜、剩饭,还投喂用诱蛾灯捕捉的昆虫为辅料。

鱼苗期生长慢少投饵料,快速生长期多投饵料,进入冬季少投饵料,天气好时正常投食,阴雨闷热时减少投食。

(36)水分管理

(361)水位调节

水稻保持5cm深度的水层活蔸,1.8cm深度的水层促进分蘖,够苗时排水露出田面晒到脚踩不陷泥为止,然后复水,抽穗期间保持足水、壮籽期间干湿交替。

2月份至6月上旬鱼溜水深保持1.3m;6月中旬至10月份水位逐步加深,鱼溜水深1.5m;鱼沟水深0.8m;水稻收割后水位继续加深,鱼溜水深1.6m,鱼沟水深1.0m。

(362)水质调控

2月份至5月份水温较低,每2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4;6月份至10月份水温较高,每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11月份至翌年1月份每2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

高温季节每半月、低温季节每月进行1次水体消毒,每公顷用750kg生石灰兑水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好、溶氧足、透明度高。

(37)病虫防治

病虫害发生时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局部防治。

搞好水体、盛鱼器具消毒,投喂优质饲料,鱼在摄食旺季适当控制投食,增加水体溶氧量,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保持水体清新,常施专用肥水宝优化水质,降解水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定期投喂含土霉素1.8%饲料。

(38)加强巡查

每天早中晚各巡查1次,发现鱼栅损坏及时修补,田埂漏水及时堵塞漏洞,田埂溢水及时加高加固田埂,病鱼及时捡到田外,水质变坏,鱼浮头时,及时换水、增氧、消毒,发现敌害生物入内及时清除。

(39)适时收获

水稻在谷粒95%以上谷粒变黄、充分饱满时收割,当鱼长至达到商品规格时收获,平时用捕捞工具收获,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春节前干田收获,傍晚将田水缓慢排出,使鱼集中到鱼溜、鱼沟中,用渔网将鱼捕起,及时放入清水中临时喂养,大鱼上市,小鱼继续喂养。

捕鱼后及时加固田埂,维修设施,清除鱼溜、鱼沟中的淤泥,用石灰水消毒,施用优质有机肥,复水后培植水草和浮游生物,开始下一轮稻鱼种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稻鱼生态种养方法中,水稻为鱼提供栖息活动、遮阳降温场所及水生生物等食物,鱼排放的粪便及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鱼能吃掉部分杂草,可以减少除草剂的施用;鱼的运动可以活化土壤与肥料,使土壤结构改善,肥料易于吸收,能够促进水稻生长;稻米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农药、除草剂、化肥用量减少,田面污染减轻,使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稻鱼优势互补,共生互利,实现了田水两用双收,符合两型社会发展,促进种养业有机结合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