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促腐方法

文档序号:24968075发布日期:2021-05-07 22:3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秸秆促腐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促腐方法。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蕴藏着巨大的养分,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农作物秸杆产量可达8亿吨左右。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农业副产品存在大量丢弃和焚烧问题,这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同时导致资源巨大浪费。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在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4.53亿亩,由此产生的秸秆达到2.24亿吨。如何做到秸秆循环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秸秆循环利用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秸秆还田,但是目前秸秆还田最大的障碍在于秸秆有机质极高,还田后造成碳氮比失调,不利于微生物分解,腐解速度非常慢,如果时间不够长,未腐解或腐解不彻底的秸秆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要加快秸秆腐解速度,需要加入促腐剂,如在专利文献《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及其在酸性土壤改良中的应用》(cn108164371a)中公开了一种秸秆促腐方法,该方法以秸秆为原料,以钙盐和海泡石粉作为促腐助剂,加入尿素调节碳氮比;专利文献《一种秸秆促腐菌剂及其制备和应用》(cn102234616b)中公开了一种秸秆促腐菌剂及其制备和应用,该秸秆促腐菌剂由霉菌、放线菌和细菌等组成。这些促腐剂一方面主要用含氮化合物譬如尿素等调节碳氮比,一方面主要加入一种或多种促腐菌剂提高能腐解秸秆的微生物数量,前者虽然物美价廉,但是含氮化合物用量过大容易造成面源污染等,后者价格高昂,菌剂培养条件苛刻,施用较复杂,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食叶草因含高白蛋成分又被称为蛋白草(菜),其蛋白质含量可达32%以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蓼科酸模属。食叶草是通过生物杂交技术而获得的新品种,生长适应能力强,且生物量极大,一亩可达20-40吨,近10年来开始在我国推广人工种植与开发。研究发现,在适宜的条件下,秸秆腐解最适宜碳氮比在20-35:1、水分在50-60%,这个条件也最适宜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土壤土著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是秸秆腐解的关键。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以秸秆配伍食叶草的促腐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秸秆促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水稻成熟后进行机械化收割,将稻草打碎至10-15厘米,抛撒在收割水稻后的地表;

s2、将食叶草切割至0.5厘米-3厘米宽,均匀抛撒到所述地表;

s3、翻地,将秸秆和食叶草翻至覆土即可;

s4、淹水24小时-48小时后放水,保持土壤湿润一周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食叶草施用量按秸秆和食叶草调节后的碳氮比为20-35:1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淹水24小时-48小时后放水,保持土壤湿润10-15天。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秸秆促腐方法,以秸秆为原料,以食叶草作为促腐助剂,通过秸秆高有机质含量和食叶草高蛋白质含量特性调节碳氮比至利于秸秆腐解的最佳碳氮比范围(c/n为20-35:1),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能够明显促进秸秆腐解,缩短秸秆降解时间;秸秆和食叶草的同时降解也有助于土壤有机质、土壤氮提高,提升土壤地力,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与传统和现有的秸秆促腐方法相比,食叶草非常容易种植,生物量极大(亩产20-40吨),蛋白质含量可达32%以上,采用其作为促腐助剂,原料来源充足稳定、方法简单、适应性广、绿色无污染,利于大面积推广示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实验结果对比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实验结果对比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三种实验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水稻成熟后进行机械化收割,稻草打碎至10-15厘米,抛撒在地表;

s2、将食叶草切割至0.5厘米-3厘米宽,均匀抛撒到地表;

s3、翻地,将秸秆和食叶草翻至覆土即可;

s4、淹水24小时-48小时后放水,保持土壤湿润10天。

所述s1-s2中,秸秆有机质89.5%(碳为34.61%),食叶草蛋白质32.3%(氮为5.168%),一亩秸秆量按稻谷0.5吨、谷草比为1:1.2计算为0.6吨(干基),按碳氮比25:1计算,则每亩加入食叶草(干基)为:290公斤,按80%水分计算,则加入食叶草约1.5吨/亩。

两个月后采集土壤测试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并在第二年种植水稻测产。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代表土壤肥力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采用硫酸-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采用氯仿熏蒸-硫酸钾浸提法测定,以此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实施例2: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水稻成熟后进行机械化收割,稻草由收割机打碎至10-15厘米,抛撒在地表;

s2、将食叶草切割至0.5厘米-3厘米宽,均匀抛撒到地表;

s3、用拖拉机进行翻地,将秸秆和食叶草翻至覆土即可;

s4、淹水24小时-48小时后放水,保持土壤湿润15天。

所述s1-s2中,秸秆有机质92%(碳为35.58%),食叶草蛋白质33.6%(氮为5.376%),一亩秸秆量按稻谷0.5吨、谷草比为1:1.2计算为0.6吨(干基),按碳氮比30:1计算,则每亩加入食叶草(干基)为:136公斤,按80%水分计算,则加入食叶草约0.7吨/亩。

两个月后采集土壤测试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并在第二年种植水稻测产。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代表土壤肥力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采用硫酸-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采用氯仿熏蒸-硫酸钾浸提法测定,以此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实施例3:一种秸秆促腐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水稻成熟后进行机械化收割,稻草由收割机打碎至10-15厘米,抛撒在地表;

s2、将食叶草切割至0.5厘米-3厘米宽,均匀抛撒到地表;

s3、用拖拉机进行翻地,将秸秆和食叶草翻至覆土即可;

s4、淹水24小时-48小时后放水,保持土壤湿润12天。

所述s1-s2中,秸秆有机质87.2%(碳为33.72%),食叶草蛋白质32%(氮为5.12%),一亩秸秆量按稻谷0.5吨、谷草比为1:1.2计算为0.6吨(干基),按碳氮比20:1计算,则每亩加入食叶草(干基)为:560公斤,按80%水分计算,则加入食叶草约2.8吨/亩。

两个月后采集土壤测试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并在第二年种植水稻测产。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代表土壤肥力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采用硫酸-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采用氯仿熏蒸-硫酸钾浸提法测定,以此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