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25986773发布日期:2021-07-23 20:55阅读:8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人工栽培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贝母属植物全球约150种,而入药典的贝母植物有10种,包括川贝母(6种)、浙贝母、平贝母和伊贝母(2种)。青海产贝母原植物有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甘肃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franch),在商品上均属于川贝母,药用川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种植物的干燥鳞茎。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我省是暗紫贝主要产地之一,主要分布于我省的南部,包括玉树、班玛、久治、玛沁、河南、同德、海南等地区。

川贝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因过度采挖及环境的恶化,加上畜牧业的发展,野生资源已基本枯竭,被列为国家三级濒危保护药材物质。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科技创新,开发了大量的以川贝母和浙贝母为主要原料的成药,所需贝母原料数量与日俱增,市场上出现川贝母资源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川贝母产地收购价攀升到了3000~3500元/公斤,品质好的甚至达到了1万元以上,川贝母整体行情在高价位上平稳运行,野生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人工种植已是大趋所向。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川贝母的人工栽培种植虽然已经成功,但其产量不高,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植株3年即可采挖,而有的植株生长7~8年其鳞茎还较小,不能采挖,未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种植,产量性状不好,得不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致使川贝母货源依然紧缺,对成品药的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缩短川贝母的生长周期,提高川贝母的推广种植,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保证稳产性和品质,药性达到药典要求;为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种植川贝母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因而,加快川贝母种子繁育与栽培技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1.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包括:

(1)暗紫贝母野生资源生境的调查

我们通过对青海海南州兴海县、果洛州班玛县、久治县、黄南州河南县、玉树州玉树县、囊谦县等地暗紫贝母的分布、生长、品质等进行考察,得出暗紫贝母分布于海南州兴海县、黄南州河南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达日县、久治县等,生于海拔3200米-45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土壤以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全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为67%,无霜期约100天,具有喜欢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

(2)暗紫贝母种质资源的采集

种子是引种栽培暗紫贝母药用植物的物质基础。我们连续数年在野外考察暗紫贝母药用植物,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原因,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不同年份由于气候变化成熟时间相差也较大;先后在青海果洛州久治和班玛采集了暗紫贝母植物的种子和鳞茎。

(3)对采集鳞茎中生物总碱分析确定最佳种源

班玛县采集暗紫贝母中生物总碱含量相近,因而将久治地区作为暗紫贝母种源采集地。

(4)暗紫贝母种子特性分析确定最佳种子

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暗紫贝母种子长约4.26mm,宽约3.39mm,千粒重在0.785~1.026g,水分含量约12.2%。经解剖表明,贝母种子胚很小,处于原胚阶段,胚具有后熟特性,种子需经过胚形态的完成和休眠的解除才能萌发。

(5)暗紫贝母种子处理

将供试种子用浓度200ppm生长素和250ppm赤霉素处理后,20℃发芽率可达100%。

(6)暗紫贝母种子栽培参数确定

种子通过处理后,进行了播深试验,并分析了种子播种适宜深度,根据土壤特性播种建议深度为1~1.5厘米。通过条播和撒播比较实验,在大田栽培中,采用条播播种方式,其出苗率和保苗率远高于撒播方式,建议暗紫贝母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播种行间距在5-10厘米左右。由于暗紫贝母栽培一般需要生长7-8年采收才能产生效益,采用总结的条播生产方式,对暗紫贝母进行了系统育种方式,生产的种子在4年生长期,其鳞茎湿重平均达到105±10mg/个;干重为58.0±2.5mg/个,大大缩短了暗紫贝母生产周期。繁育的高产种子经过栽培试验,播种量在3千克/亩,4年产量可达50千克/亩。

(7)暗紫贝母单粒鲜重和成分品质分析

1年生川贝母植株单粒鲜重平均约为1.46mg,2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8.15mg,三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34.09mg,四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105.99mg。按药典要求进行了栽培生长4年的暗紫贝母灰分、总生物碱检测,均符合药典要求,栽培与野生暗紫贝母成分相近。

2.暗紫贝母药用植物的种子特性分析方法,包括:

(1)种子采集

暗紫贝母种子主要采自果洛州久治县。野生暗紫贝母种子采集时间在每年8月。当暗紫贝母果由绿转黄时采收。将采集的果夹晾干后,通过碾压使种子脱落,收集种子,用筛子过筛除去大的杂物,再用细筛筛去细土,利用风将种子中的不饱满的种子以及碎叶片除去,种子净度达98%以上。

(2)种子形态和解剖学分析

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种子千粒重在0.785~1.026g。暗紫贝母种子通过解剖研究,其胚处于原胚阶段,表明胚具有后熟特性。

(3)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用105℃标准法,受试种子样品需要在24小时完成测定。在种子袋随机取出不同的试样种子,每袋分别用天秤称取3份,每5g放在恒重的样品称量瓶内,将恒温电烘箱预热至115℃,放入试样5min内应使烘箱温度稳定105士2℃,烘6h取出,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40min,称重、计算其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在11.9~12.6%。

(4)不同温度发芽率测定

将消毒过的供试种子摆放在分别铺二层消毒过的纱布和一层消毒过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100粒种子,根据萌发试验的温度条件将和均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将做好的处理分别在温度为5℃、15℃、20℃、25℃四种恒温条件进行萌发培养,保持温度和湿度,种子以胚根突破种皮为萌发标准,时间4周,逐日观察发芽种子数,并进行数据记录。试验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种子不能发芽。

(5)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

将供试种子做以下处理,用浓度0、50、100、300、500ppm的生长素处理150天后,进行发芽试验,每培养皿摆放处理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结果发芽率为0%。

(6)不同浓度赤霉素液浸种不同时间的催芽作用

将供试种子用浓度0、50、100、300、500、700、900、1000ppm的赤霉素处理,处理后,每培养皿摆放浸泡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结果发芽率为0%。

(7)200ppm生长素和250ppm赤霉素浓度共同处理后,发芽情况测定

将供试种子用浓度200ppm生长素和250ppm赤霉素处理后,每培养皿摆放浸泡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发芽率均为100%。

(8)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率测定

将处理后种子在5℃、10℃、15℃和20℃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发芽时间的试验,实验结果见表4。结果20℃条件下发芽时间最短。

(9)不同区域暗紫贝母生物碱含量测定

在暗紫贝母主要分布区班玛县、久治县、达日县、玛沁县、兴海县、河南县等地区采收了暗紫贝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并调查了暗紫贝母在上述地区的采挖和收购情况。贝母生物总碱久治县野生贝母中含量最高,久治也是暗紫贝母最主要分布区之一,目前是采收野生暗紫贝母量最大的区域。

3.暗紫贝母人工栽培与种子繁育方法,包括:

(1)试验地的选择

选择海拔约2280~4622m,干燥低温,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6℃-5.2℃,海拔升高100米,山区气温递减0.52℃,农业区递减0.6℃年降雨量约为451~820mm,多夜雨,强度小,土壤为砂质轻粘性栗钙土。实施地为农业种植区,土壤条件适宜川贝种植,生产基地周围两公里内无“三废”及厂矿、垃圾场等污染源。空气环境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土壤二级标准。

(2)栽培方法

育苗地应选阴湿肥沃,质地疏松的地块;而移栽地应选阴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较好的砂质土壤的地块;种植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施适量的积肥或堆肥。整地: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2米宽的畦,步道宽0.4米。翻地时应结合施肥,每亩可施有机肥。深耕细耙。施肥:亩施500公斤有机肥和50公斤磷酸二氢钾为底肥。

在整理好的地块设置4×4米,进行出苗试验。种子采用条播,播深1厘米,行距10厘米,播种量为每条0.12克。暗紫贝母在播种后以及在幼苗期需要保持地表的湿润,采用喷灌为好。

(3)田间管理

暗紫贝母播种在4月底进行播种。采用人工条播或机械条播,在播种前要将地精细处理,地要平整、无大块粘结土块。以每亩种子1000~2000g,注意防旱、防涝。暗紫贝母出苗要保持适宜的湿度,4~6周左右出苗。在苗基本出齐后,要保证幼苗生长有良好的营养条件。每年在中耕除草后,追肥一次,每次施磷酸二氢钾5kg。每年在出苗4周后进行锄草,促进植物生长,在生长到8周后再进行一次锄草。

(4)栽培密度与种子繁育确定

暗紫贝母合理栽培密度为100万株/亩左右,在播种时用重量3~4公斤/亩。

(5)暗紫贝母化学成分研究

根据药典要求进行了暗紫贝母中浸出物和总生物碱测定,从测定结果看,野生暗紫贝母与栽培4年暗紫贝母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相近。采用第4年暗紫贝母作为最佳采集时间。

3.暗紫贝母采收加工与储藏方法,包括:

(1)种子的采收

种子的采收与贮藏:暗紫贝母的种子成熟时间往往不一致,必须根据果实的成熟度适时采收,否则得到的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当贝母果实饱满鼓胀、完全变黄不显绿色时采收为好。

(2)鳞茎的采收

于8~9月份采收。用种子繁殖的播种后最好在第五~六年以后年收获;用鳞茎繁殖的移栽后第三-四年8~9月份枯苗后收获。收获时宜选择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和泥土,挖时尽量保护鳞茎不受损伤。

(3)鳞茎采收后的加工

鳞茎采收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

(4)储藏

贮存于通风干燥避光处,适宜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小于60%,商品安全水分为13%以下。

4.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生产方法,包括:

(1)暗紫贝母生产基地环境选择

暗紫贝母选择在海拔高度3200~4600m,年降雨在400~800mm,年均温2.5~6.0℃,土壤厚度>20cm的高山乔木林、灌木林和高山草原。生产基地应选择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土壤以含腐殖质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疏松肥沃的壤土和砂质壤土为宜。土壤化学要求:暗紫贝母栽培土壤的ph值以6.5~7.5为宜。种子胚在后熟的过程中以及萌发时需要有充足的水分。选择地块的时候,不宜阳光直射地块为宜,阳光直射地块需遮荫处理。

(2)人工栽培方法

栽培暗紫贝母必须选择气候冷凉、降水相对较多的环境条件,选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并远离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油沙土为好。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选地后将育苗地整成宽1~1.5m,长依地形而定起垄以利于精耕细作。栽培地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1500kg有机肥料。

9~10月采挖贝母时,选直径6mm以上、无病、无损伤鳞茎作种。鳞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做到边挖边栽。每公顷用鳞茎1500公斤。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喷镇草宁;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9~10月,待果实饱满膨胀,果壳黄褐色或褐色,种子已干浆时剪下果实,趁鲜脱粒或带果壳进行后熟处理。

种子质量:种子品系纯正优良,无检疫性病虫害。种子外观形状: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种子理化指标:种子千粒重在0.800g以上;净度95%以上;发芽率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0%。种子处理:种子处理12周左右,其胚发育成熟,大部分种子的原胚充分生长,并分化成线形的成熟胚,胚长与胚向轴长等长时,采用赤霉素对川贝母种子作浸泡预处理,用250ppm赤霉素溶液浸泡8小时后用于播种,或以较低浓度20~40ppm处理48小时处理效果最佳,可促使种子萌发,有效地提高暗紫贝母贝母出苗率和整齐度。

采用春播。春播在4月中旬,地化冻后。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和撒播。条播在整好的垄面上,按5-15cm行距开条沟,沟深1-1.5cm,将种子均匀撤入沟内后覆土,稍加镇压即可,播种量20~30kg/hm2。撒播在整好的苗床上均匀撒种,然后覆土1~1.5cm,耙平、耙细、耙匀,将种子全部覆土、镇压,播种量30~60kg/hm2,播种后畦面覆盖草保湿。

搭棚:暗紫贝母生长期需适当荫蔽。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搭矮棚,高15~20厘米,第1年荫蔽度50%~70%,第2年降为50%,第3年为30%;收获当年不再遮荫。搭高棚,高约1米,荫蔽度50%。最好是晴天荫蔽,阴、雨天亮棚。一般播后2~3周左右开始出苗,4周左右苗出齐,间去过密植株。出苗后,杂草与暗紫贝母幼苗同时生长,有草就除,待苗高1cm左右时要进行松土锄草。根据土壤情况,进行浇水,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田间积水引起烂根。一般于6月中旬每亩追施施磷酸二氢钾5kg然后覆土、浇水。秋季倒苗后,用麦草杆等覆盖畦面,保护贝母越冬。

第二-三年秋起苗。在土壤较干燥时直接进行采挖时,采挖深度小于5cm,翻寻鳞茎。鳞茎根据不同规格,每500g鳞茎与500g湿润细土混匀,放于长宽高为50cm×50cm×10cm的塑料框内。各种运输工具均可运输,但必须保证运输工具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防雨、防暴晒、防污染,严禁能与暗紫贝母种苗产生污染的其它货物混装运输。上下货时严禁乱扔乱抛,避免损坏种苗。移栽时间以秋季移栽为好,移栽时间为8月中下旬。栽植方法:整成宽1~1.5m,长依地形而定起垄,在整好的垄面上,按10~15cm行距开条沟,沟深2~3cm,鳞茎根部向下,间距1~1.5cm,均匀置入沟内后覆土,稍加镇压即可,播种量2.5~5kg/hm2。

(3)田间管理

种子直播的大田需要间苗,去除病苗、弱苗。暗紫贝母贝母幼苗纤弱,应勤除杂草,不伤幼苗。除草时带出的小贝母随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秋季倒苗后各用镇草宁除草1次。1年和2年生贝母最怕干旱,特别是春季久晴不雨,应及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需灌水3~4次,播种或移栽后必须立刻浇1次透水,越冬前必须灌足冬水,其它生长季视土壤墒情灌1~2次水。

排水:田地四周要有与垄沟连接的排水沟,并保持畅通。久雨或暴雨后注意排水防涝,若遇大暴雨,出现土壤积水时,应及时将田间的积水引入四周的总排水沟排出地块。冰雹多发区,还应采取防雹措施,以免打坏花茎、果实。

追肥:暗紫贝母是喜肥植物,需磷、钾肥较多,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追肥应在6月中下旬,每公顷施有机肥10~15t;第2次于8月上中旬施硫酸铵、过磷酸钙各100kg,硫酸钾50kg;第2、3年的2~3次追肥,在相同的时间,施入磷酸二氢钾75kg。

(4)暗紫贝母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锈病:为暗紫贝母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多发生于5~6月。防治方法:选离麦类作物较远,或不易被上河风侵袭的地块栽种;整地时清除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病源;增施磷钾肥或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0.2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300倍液或粉锈宁1000倍液,每隔2~3周一次,亦可用代森铵或退菌特防治。

立枯病:危害幼苗,发生于麦季多雨季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以及阴雨天揭棚盖;发病前后用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

根腐病:5-6月发生,根发黄腐烂。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扩散。

金针虫、蛴螬:4~6月为害植株。防止方法:用烟叶熬水淋灌(每亩用烟叶2.5公斤,熬成75公斤原液,用时每公斤原液加水30公斤);或每亩用50%氯丹乳油0.5-1公斤,于整地时拌土或出苗后掺水500公斤灌土防治。

地老虎:咬食茎叶。防治方法:早晚捕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诱杀。

一年生贝母苗遭蚂蚁伤害时,可用0.5%敌百虫液加入少许红糖,浸纸片或玉米蕊片,置贝母地四周或地内诱食毒杀。

鼢鼠危害时,可采用人工捕杀。

(5)采收与加工

种子的采收:暗紫贝母的种子成熟时间往往不一致,必须根据果实的成熟度适时采收,否则得到的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当贝母果实饱满鼓胀、果荚变黄不含绿色时采收为好。鳞茎的采收:于7~8月份采收。用种子繁殖的播种后第五~六年收获;用鳞茎繁殖的再植后第三~四年7~8月份枯苗后收获。收获时宜选择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和泥土,挖时尽量保护鳞茎不受损伤。

种子加工:采收果实的当天,以藓类植物分层覆盖、装竹筐、保持通气、不过于干燥,以促进母种胚的分化,提早成胚时间。鳞茎加工:鳞茎采收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切忌堆沤,否则泛油变黄。如遇雨天,可将贝母鳞茎窖于水分少的沙土内,待晴天抓紧晒干。鳞茎盛于网袋中,扎紧袋口,撞至残根脱落及鳞茎表皮略有擦伤为度,晾干,摊于竹席上,盖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气不好,撞后摊于筛板上,用无烟热源或烘房于40℃~50℃烘干。温度过高,贝母变成“油子”,质量降低。在干燥(晒或炕)过程中,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以防变黄。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变成“油手”或“黄子”。撞后以硫黄烟熏至断面加碘液不变蓝色,再烘干。不用硫黄熏,干燥困难。

(6)质量标准及检测

全粒类圆锥型或近球型,直径4~12毫米,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两鳞片,一瓣大,略呈马蹄形,一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合抱,其内包有小鳞片数枚。顶端不开裂。质硬而脆,本品粉末白色,淀粉粒甚多,富粉性,气味微,味微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检查杂质、水分、灰分、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总生物碱含量

(7)包装、储藏

暗紫贝母贝母一般为机制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贮存于低温、干燥处;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3%。贮藏应置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

本品易虫蛀,受潮后发霉、变色。受潮品潮软,颜色变深、手感潮软,松开时声不响亮;有的显霉斑。为害的仓虫有药材甲、烟草甲、大理窃蠹、咖啡豆象、玉米象、赤拟谷盗、锯谷盗、印度谷螟等。蛀蚀品表面出现针眼状细小蛀孔,严重时内部蛀成碎粉。

贮藏期间应保持干燥。如果商品含水量高或仓库湿度过大,可选晴天摊晾。亦可用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吸潮剂吸潮去湿。有条件的地方应选15℃以下低温、干燥库房贮藏,或用密封抽氧充氮进行养护。虫情严重时,可用磷化铝熏杀;忌用硫黄。

有益效果:川贝母种子繁育与栽培技术,培育药性符合药典要求的川贝母植株,解决目前该类药品生产中原材料需求缺口大的矛盾;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免遭毁灭性破坏,以期达到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推广种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财富。所生产栽培种植川贝与野生川贝品质相当,生长周期从原来的7~8年缩短到了4~5年。川贝母属国家三大濒危药材之首,高海拔名贵药材之一,也是我国西部牧区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采收,草原沙漠化和载畜量的增加,多种鼠类的危害等因素,导致川贝母野生资源正以每年16%的速度递减,据专家预测,照此下去,若不加以保护,我国这一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药材品种在2020年左右濒临灭绝。本发明将逐步减少长期依赖野生资源的局面,可以有效防止草原荒漠化进程,使项目区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发明对暗紫贝母人工种植的条件进行探索,最终提出一系列种植步骤和最优参数,保证了了人工种植暗紫贝母的品质和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这些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进行了例示。附图中所示和根据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方法,包括:

1.暗紫贝母野生资源生境的调查

我们通过对青海海南州兴海县、果洛州班玛县、久治县、黄南州河南县、玉树州玉树县、囊谦县等地暗紫贝母的分布、生长、品质等进行考察,得出暗紫贝母分布于海南州兴海县、黄南州河南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达日县、久治县等,生于海拔3200米-45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土壤以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全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为67%,无霜期约100天,具有喜欢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

2.暗紫贝母种质资源的采集

种子是引种栽培暗紫贝母药用植物的物质基础。我们连续数年在野外考察暗紫贝母药用植物,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原因,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不同年份由于气候变化成熟时间相差也较大;先后在青海果洛州久治和班玛采集了暗紫贝母植物的种子和鳞茎。

3.对采集鳞茎中生物总碱分析确定最佳种源

班玛县采集暗紫贝母中生物总碱含量相近,因而将久治地区作为暗紫贝母种源采集地。

4.暗紫贝母种子特性分析确定最佳种子

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暗紫贝母种子长约4.26mm,宽约3.39mm,千粒重在0.785~1.026g,水分含量约12.2%。经解剖表明,贝母种子胚很小,处于原胚阶段,胚具有后熟特性,种子需经过胚形态的完成和休眠的解除才能萌发。

5.暗紫贝母种子处理

通过多年对种子形态、发芽率进行的重复实验,掌握了规范批量处理方法。发现物理化学方法规范批量处理后,种子处理后,其发芽率可达100%。

6.暗紫贝母人工种植与高产种子繁育

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了播种试验,通过多项对比栽培试验,建立了栽培技术路线和规范化生产方式(田间管理措施),几年来的引种栽培试验,引种成功,高产种子繁育研究,建立高产种子繁育基地2亩,为大规模栽培奠定了技术和理论依据。

(1)暗紫贝母种子栽培播种深度确定

种子通过处理后,进行了播深试验,并分析了种子播种适宜深度,根据土壤特性播种建议深度为1~1.5厘米。

(2)播种方式确定

通过条播和撒播比较实验,在大田栽培中,采用条播播种方式,其出苗率和保苗率远高于撒播方式,建议暗紫贝母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播种行间距在5-10厘米左右。

(3)高产种子繁育

由于暗紫贝母栽培一般需要生长7-8年采收才能产生效益,采用总结的条播生产方式,对暗紫贝母进行了系统育种方式,生产的种子在4年生长期,其鳞茎湿重平均达到105±10mg/个;干重为58.0±2.5mg/个,大大缩短了暗紫贝母生产周期。

繁育的高产种子经过栽培试验,播种量在3千克/亩,4年产量可达50千克/亩。

7.高产暗紫贝母栽培生长情况统计

1年生川贝母植株单粒鲜重平均约为1.46mg,2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8.15mg,三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34.09mg,四年生川贝母单粒鲜重平均约为105.99mg。

8.暗紫贝母成分品质分析

按药典要求进行了栽培生长4年的暗紫贝母灰分、总生物碱检测,均符合药典要求,栽培与野生暗紫贝母成分相近。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暗紫贝母野生资源生境的调查方法,包括:

1.青海省野生暗紫贝母分布与品质调查

暗紫贝母贝母为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河滩草地、山坡草地、灌丛中及林下,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或河滩沙地。暗紫贝母喜冷凉气候和湿润条件,日照过强会促使植株水分蒸发,导致叶片卷曲;生于海拔3200-4500m的林缘、林下、灌从中、高山草甸、阴坡,年降水量为500-800mm左右,相对湿度为50%-75%,无霜期约100-120天左右。在我省分布区域比较广,主要分布在我省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等。

2.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调查

暗紫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mm。茎直立,单一,无毛。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单生于茎顶,深黄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片,2轮,长2.5-2.7cm,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约6m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枚,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0.5-1mm。蒴果长圆形,长1-1.5cm,宽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宽约1mm。花期6月,果期8月。

暗紫贝母药材性状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杯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厚须根。质根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暗紫贝母生于海拔3200-45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产于兴海、河南、玛沁、班玛、久治等县。在四川阿坝西北部地区亦有分布。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暗紫贝母药用植物的种子特性分析方法,包括:

1.种子采集

暗紫贝母种子主要采自果洛州久治县。野生暗紫贝母种子采集时间在每年8月。当暗紫贝母果由绿转黄时采收。将采集的果夹晾干后,通过碾压使种子脱落,收集种子,用筛子过筛除去大的杂物,再用细筛筛去细土,利用风将种子中的不饱满的种子以及碎叶片除去,种子净度达98%以上。

2.种子形态和解剖学分析

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种子千粒重在0.785~1.026g。暗紫贝母种子通过解剖研究,其胚处于原胚阶段,表明胚具有后熟特性。

3.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用105℃标准法,受试种子样品需要在24小时完成测定。在种子袋随机取出不同的试样种子,每袋分别用天秤称取3份,每5g放在恒重的样品称量瓶内,将恒温电烘箱预热至115℃,放入试样5min内应使烘箱温度稳定105士2℃,烘6h取出,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40min,称重、计算其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在11.9~12.6%。

4.种子发芽率测定

(1)不同温度发芽率测定

将消毒过的供试种子摆放在分别铺二层消毒过的纱布和一层消毒过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100粒种子,根据萌发试验的温度条件将和均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将做好的处理分别在温度为5℃、15℃、20℃、25℃四种恒温条件进行萌发培养,保持温度和湿度,种子以胚根突破种皮为萌发标准,时间4周,逐日观察发芽种子数,并进行数据记录。

表1不同温度对川贝发芽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种子不能发芽。

(2)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

将供试种子做以下处理,用浓度0、50、100、300、500ppm的生长素处理150天后,进行发芽试验,每培养皿摆放处理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

表2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不同时间对川贝发芽率的影响

(3)不同浓度赤霉素液浸种不同时间的催芽作用

将供试种子用浓度0、50、100、300、500、700、900、1000ppm的赤霉素处理,处理后,每培养皿摆放浸泡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

表3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不同时间对川贝发芽率的影响

(4)200ppm生长素和250ppm赤霉素浓度共同处理后,发芽情况测定

将供试种子用浓度200ppm生长素和250ppm赤霉素处理后,每培养皿摆放浸泡过的种子100粒,每个处理重复3次,发芽温度25℃,记录并计算发芽率,发芽率均为100%。

(5)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率测定

将处理后种子在5℃、10℃、15℃和20℃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发芽时间的试验,实验结果见表4。

表4处理后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发芽需要的时间

5.不同区域暗紫贝母生物碱含量测定

根据暗紫贝母药用植物的分布以及收购现状调研进行药用植物样品的采集,并进行相关成分的测定分析,以便初步初步确定栽培用种源的来源—久治班玛等地区。暗紫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野生条件下无法确定其生长年限,亦无法从生长形态等生物学特性来进行品比实验,因而我们只能比较生长在不同地区暗紫贝母鳞茎中生物碱含量作为品比指标,对其主要药用有效成分生物碱进行了测定,由于在贝母中含有多中生物碱,根据药典规定在测定生物碱时是测定药材中总生物碱,根据总生物碱含量高低来确定其品质。在暗紫贝母主要分布区班玛县、久治县、达日县、玛沁县、兴海县、河南县等地区采收了暗紫贝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并调查了暗紫贝母在上述地区的采挖和收购情况。

(1)暗紫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标准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1.0、2.0、3.0、4.0、5.0ml贝母素甲标准溶液(326μg/ml)于分液漏斗中,分别加氯仿至12ml,再加入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ph=5)2.0ml,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0.05%)2.0ml,密塞,剧烈振摇5min,静置。使其充分分层后氯仿层通过塞有70mg脱脂棉的小漏斗,过滤于50ml小三角烧瓶中,密塞摇匀,随行空白对照,于tu-1901双光束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4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贝母甲素浓度(c)与吸光度(a)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a=0.0103c-0.0065,r=0.9973,贝母素甲浓度在6.25-32.6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2)样品溶液的制备及测定

称取过100目筛的暗紫贝母鳞茎粉5.000g置圆底烧瓶中,加200ml75%的乙醇溶液进行回流提取,提取后抽滤,流滤液在60℃条件下真空浓缩干燥,待用。

(3)生物碱含量测定测定

取待测样乙醇溶解定容至50ml,取一定溶液10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至10,置分液漏斗中,用氯仿反复萃取,20ml/次,合并各次提取液于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挥去氯仿,残渣用氯仿溶解并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并计算提取液中暗紫贝母中总生物碱的百分含量。

总生物碱百分含量=[(y×n×c)/(y1×w)]×100%

式中:y—吸收度;y1—贝母素甲标准溶液吸收度;n—稀释倍数;w—称样量;c—贝母素甲标准溶液浓度。暗紫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见表5。

表5不同地区暗紫贝母总生物碱含量

贝母生物总碱久治县野生贝母中含量最高,久治也是暗紫贝母最主要分布区之一,目前是采收野生暗紫贝母量最大的区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暗紫贝母栽培与种子繁育方法,包括:

1.试验地的选择

(1)原产地生态环境调查

暗紫贝母生长于海拔3200~4500m,年均降水量400~1400mm,相对湿度为67﹪左右,无霜期约100左右的草甸和灌丛中,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栽培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导致鳞茎干燥、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软子”。其生长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灌丛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寒冷,昼夜温差极大,腐殖层较厚,呈酸性反应,分布地势高亢寒冷、日照强烈、空气干燥、春秋短暂。

(2)实验基地基地环境选择

大通县属青藏大陆性气候,海拔约2280~4622m,干燥低温,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6℃-5.2℃,海拔升高100米,山区气温递减0.52℃,农业区递减0.6℃年降雨量约为451~820mm,多夜雨,强度小,土壤为砂质轻粘性栗钙土。实施地为农业种植区,土壤条件适宜川贝种植,生产基地周围两公里内无“三废”及厂矿、垃圾场等污染源。

空气环境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土壤二级标准。大通栽培地暗紫贝母生长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见表6。大气环境:大气质量均符合药材种植要求。土壤条件:土壤富含有机质、湿润,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符合国家标准。

表6种植地土壤养分含量

2.栽培方法

(1)选地整地

根据种植的暗紫贝母品种,在广泛调查暗紫贝母的生境基础上,针对暗紫贝母对年积温、土壤水分、土壤性质等综合评定,并在对大通、西宁、玉树等地对土壤情况、年积温、降雨、使用农药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后将实验种植地选择在大通。

选地:育苗地应选阴湿肥沃,质地疏松的地块;而移栽地应选阴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较好的砂质土壤的地块;种植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施适量的积肥或堆肥。整地: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2米宽的畦,步道宽0.4米。翻地时应结合施肥,每亩可施有机肥。深耕细耙。施肥:亩施500公斤有机肥和50公斤磷酸二氢钾为底肥。

(2)不同措施对出苗的影响

在整理好的地块设置4×4米,进行出苗试验。种子采用条播,播深1厘米,行距10厘米,播种量为每条0.12克。设置处理方式5组,对照组,不做任何保水措施,依靠当地自然降水和日照;喷灌组,采用地插式喷灌,每天早上10:00和下午4:00各进行喷洒一次,使地表湿润;遮阴组,采用60针黑色遮阳网进行遮阴处理;覆草组,在播种后用麦草杆进行表面覆盖来保水处理;覆地膜组,在播种后进行覆膜处理来保水。

表7大通实验基地中暗紫贝母出苗率

实验结果表明,(1)由于种子小,播种浅,保持地表湿润对出苗率影响非常大;(2)喷灌处理出苗率最高,为72.3%,对照组苗的成活率最高,为80.3%。综合以上几种种植方式,暗紫贝母在播种后以及在幼苗期需要保持地表的湿润,采用喷灌为好。

(3)田间管理

根据暗紫贝母的生长发育特征和试验研究结果,制定出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方法进行,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暗紫贝母播种在4月底进行播种。采用人工条播或机械条播,在播种前要将地精细处理,地要平整、无大块粘结土块。以每亩种子1000~2000g,注意防旱、防涝。暗紫贝母出苗要保持适宜的湿度,4~6周左右出苗。在苗基本出齐后,要保证幼苗生长有良好的营养条件。每年在中耕除草后,追肥一次,每次施磷酸二氢钾5kg。每年在出苗4周后进行锄草,促进植物生长,在生长到8周后再进行一次锄草。田间管理措施见表8-1、表8-2。

表8-1暗紫贝母第1年田间管理措施

表8-2暗紫贝母第2-6年田间管理措施

结论:暗紫贝母种子小,出苗困难,幼苗很小生长缓慢,保苗困难。本项目建立提高暗紫贝母贝母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和保苗率的方法和措施。

3.栽培密度与种子繁育研究确定

实验方法:按照上述总结的栽培技术方法和措施进行研究。采用条播,播种深度在1.5-2.0厘米,行距5厘米,播种量按2.5公斤/亩。播种后按前面总结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并对生长情况记录。

(1)暗紫贝母生长动态

一年生川贝母植株地上部为一针叶,习称“一颗针”,鳞茎球形、近球形,表面类白色,稍透明,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1~2枚;先端钝圆,底部平,微凹入。

二年生川贝母幼苗由一年生苗产生的小鳞茎进行营养生长形成的植株,地上部为一匹叶,习称“鸡舌头”,披针形,两面无毛。鳞茎呈近球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类白色,稍透明,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

三年生川贝母幼苗由2年生营养生长植株产生小鳞茎进行营养生长形成的植株,地上部多为一片叶,偶有两片叶,故称“一匹叶”、“双飘带”。鳞茎呈近球形或类圆锥形,表面乳白色,稍透明,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叶1~2枚;鳞茎先端稍尖,底部平,微凹入。

四年生川贝母地上部多为一片叶。鳞茎呈近球形或类圆锥形,表面乳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叶1~2枚;鳞茎先端稍尖,底部平,微凹入。

表9四年生育种暗紫贝母鳞茎重量(平均值)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栽培作物不仅是获得较高产量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合理的密度下植株生长健壮。在实验中,分不同播种量的组进行播种,播种行距5厘米。1组,1公斤/亩;2组,2公斤/亩;3组/亩,4公斤/亩;4组,5公斤/亩;第四年的实际测得密度数据为:35.63万株/亩、57.74万株/亩、109.25万株/亩、142.53万株/亩。暗紫贝母产量见表10。

在100万株/亩的密度下以下,随密度的增加,产量不断加大,但密度在100万株/亩左右鳞茎的平均干重在减小。因而建议暗紫贝母合理栽培密度为100万株/亩左右。在播种时用重量3~4公斤/亩。

表10四年生暗紫贝母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平均值)

(3)暗紫贝母化学成分研究

根据药典要求进行了暗紫贝母中浸出物和总生物碱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1

表11暗紫贝母总生物碱、浸出物含量

从测定结果看,野生暗紫贝母与栽培4年暗紫贝母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相近。

(4)种子繁育

暗紫贝母在生长第四年有极个别植株开花结果,但质量较差;生长第五年有12.8%的植株开花结果;种植质量较好;生长第六年有78.2%的植株开花结果。第五年千粒重0.8932克,第六年种子千粒重1.0537克。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暗紫贝母采收加工与储藏方法,包括:

1.种子的采收

种子的采收与贮藏:暗紫贝母的种子成熟时间往往不一致,必须根据果实的成熟度适时采收,否则得到的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当贝母果实饱满鼓胀、完全变黄不显绿色时采收为好。

2.鳞茎的采收

于8~9月份采收。用种子繁殖的播种后最好在第五~六年以后年收获;用鳞茎繁殖的移栽后第三-四年8~9月份枯苗后收获。收获时宜选择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和泥土,挖时尽量保护鳞茎不受损伤。

3.鳞茎采收后的加工

鳞茎采收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

4.储藏

贮存于通风干燥避光处,适宜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小于60%,商品安全水分为13%以下。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暗紫贝母人工生产方法,包括:

1.青海地区暗紫贝母生产基地环境要求

(1)气候和种植基地选择

暗紫贝母主产在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性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怕高温,忌水涝。青海省野生暗紫贝母集中分布于青海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和海南州等地区。生长在海拔高度3200~4600m,年降雨在400~800mm,年均温2.5~6.0℃,土壤厚度>20cm的高山乔木林、灌木林和高山草原。生产基地应选择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生产基地周围两公里内不得有“三废”及厂矿、垃圾场等污染源。环境生态质量要求:空气环境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土壤二级标准。

(2)生长条件选择

暗紫贝母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含腐殖质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疏松肥沃的壤土和砂质壤土为宜。土壤化学要求:暗紫贝母栽培土壤的ph值以6.5~7.5为宜。土壤农药残留量:六六六的浓度不得超过0.05mg/kg;滴滴涕的浓度不得超过0.05mg/kg。重金属含量:参考允许的最大含量(mg/1):铅(pb)50、砷(as)20、汞(hg)0.30、镉(cd)0.30、铬(cr)120、铜(cu)60。水分:暗紫贝母属耐寒、喜湿润的植物,种子胚在后熟的过程中以及萌发时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湿润的土壤条件,土壤干旱生长发育不良而且鳞茎干燥、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软子”。光照、温度:暗紫贝母是忌强光喜湿植物,因此在选择地块的时候,不宜阳光直射地块为宜,阳光直射地块需遮荫处理。

(3)物种或品种类型选择

暗紫贝母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药材暗紫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的干燥鳞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为基源。通过对上述暗紫贝母的种源调查、试验、药效成分测定与分析,确定了适合青海省栽培的暗紫贝母为果洛州班玛种源。

2.人工栽培方法

(1)选地整地

栽培暗紫贝母必须选择气候冷凉、降水相对较多的环境条件,选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并远离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油沙土为好,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选地后将育苗地整成宽1~1.5m,长依地形而定起垄以利于精耕细作。栽培地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1500kg有机肥料。

(2)繁殖方法

9~10月采挖贝母时,选直径6mm以上、无病、无损伤鳞茎作种。鳞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做到边挖边栽。每公顷用鳞茎1500公斤。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喷镇草宁;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9~10月,待果实饱满膨胀,果壳黄褐色或褐色,种子已干浆时剪下果实,趁鲜脱粒或带果壳进行后熟处理。

种子质量:种子品系纯正优良,无检疫性病虫害。种子外观形状:暗紫贝母种子扁卵圆形、红褐色。种子理化指标:种子千粒重在0.800g以上;净度95%以上;发芽率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0%。种子处理:种子处理12周左右,其胚发育成熟,大部分种子的原胚充分生长,并分化成线形的成熟胚,胚长与胚向轴长等长时,采用赤霉素对川贝母种子作浸泡预处理,用250ppm赤霉素溶液浸泡8小时后用于播种,或以较低浓度20~40ppm处理48小时处理效果最佳,可促使种子萌发,有效地提高暗紫贝母贝母出苗率和整齐度。

(3)播种

采用春播。春播在4月中旬,地化冻后。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和撒播。条播在整好的垄面上,按5-15cm行距开条沟,沟深1-1.5cm,将种子均匀撤入沟内后覆土,稍加镇压即可,播种量20~30kg/hm2。撒播在整好的苗床上均匀撒种,然后覆土1~1.5cm,耙平、耙细、耙匀,将种子全部覆土、镇压,播种量30~60kg/hm2,播种后畦面覆盖草保湿。

(3)苗床管理

搭棚:暗紫贝母生长期需适当荫蔽。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搭矮棚,高15~20厘米,第1年荫蔽度50%~70%,第2年降为50%,第3年为30%;收获当年不再遮荫。搭高棚,高约1米,荫蔽度50%。最好是晴天荫蔽,阴、雨天亮棚。一般播后2~3周左右开始出苗,4周左右苗出齐,间去过密植株。出苗后,杂草与暗紫贝母幼苗同时生长,有草就除,待苗高1cm左右时要进行松土锄草。根据土壤情况,进行浇水,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田间积水引起烂根。一般于6月中旬每亩追施施磷酸二氢钾5kg然后覆土、浇水。秋季倒苗后,用麦草杆等覆盖畦面,保护贝母越冬。

(4)种苗移栽和运输

第二-三年秋起苗。在土壤较干燥时直接进行采挖时,采挖深度小于5cm,翻寻鳞茎。鳞茎根据不同规格,每500g鳞茎与500g湿润细土混匀,放于长宽高为50cm×50cm×10cm的塑料框内。各种运输工具均可运输,但必须保证运输工具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防雨、防暴晒、防污染,严禁能与暗紫贝母种苗产生污染的其它货物混装运输。上下货时严禁乱扔乱抛,避免损坏种苗。移栽时间以秋季移栽为好,移栽时间为8月中下旬。栽植方法:整成宽1~1.5m,长依地形而定起垄,在整好的垄面上,按10~15cm行距开条沟,沟深2~3cm,鳞茎根部向下,间距1~1.5cm,均匀置入沟内后覆土,稍加镇压即可,播种量2.5~5kg/hm2。

3.田间管理

(1)种子直播的大田需要间苗,去除病苗、弱苗。暗紫贝母贝母幼苗纤弱,应勤除杂草,不伤幼苗。除草时带出的小贝母随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秋季倒苗后各用镇草宁除草1次。1年和2年生贝母最怕干旱,特别是春季久晴不雨,应及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需灌水3~4次,播种或移栽后必须立刻浇1次透水,越冬前必须灌足冬水,其它生长季视土壤墒情灌1~2次水。

(2)排水:田地四周要有与垄沟连接的排水沟,并保持畅通。久雨或暴雨后注意排水防涝,若遇大暴雨,出现土壤积水时,应及时将田间的积水引入四周的总排水沟排出地块。冰雹多发区,还应采取防雹措施,以免打坏花茎、果实。

(3)追肥

暗紫贝母是喜肥植物,需磷、钾肥较多,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追肥应在6月中下旬,每公顷施有机肥10~15t;第2次于8月上中旬施硫酸铵、过磷酸钙各100kg,硫酸钾50kg;第2、3年的2~3次追肥,在相同的时间,施入磷酸二氢钾75kg。

4.暗紫贝母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锈病:为暗紫贝母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多发生于5~6月。防治方法:选离麦类作物较远,或不易被上河风侵袭的地块栽种;整地时清除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病源;增施磷钾肥或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0.2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300倍液或粉锈宁1000倍液,每隔2~3周一次,亦可用代森铵或退菌特防治。

立枯病:危害幼苗,发生于麦季多雨季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以及阴雨天揭棚盖;发病前后用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

根腐病:5-6月发生,根发黄腐烂。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扩散。

金针虫、蛴螬:4~6月为害植株。防止方法:用烟叶熬水淋灌(每亩用烟叶2.5公斤,熬成75公斤原液,用时每公斤原液加水30公斤);或每亩用50%氯丹乳油0.5-1公斤,于整地时拌土或出苗后掺水500公斤灌土防治。

地老虎:咬食茎叶。防治方法:早晚捕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诱杀。

一年生贝母苗遭蚂蚁伤害时,可用0.5%敌百虫液加入少许红糖,浸纸片或玉米蕊片,置贝母地四周或地内诱食毒杀。

鼢鼠危害时,可采用人工捕杀。

5.采收与加工

种子的采收:暗紫贝母的种子成熟时间往往不一致,必须根据果实的成熟度适时采收,否则得到的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当贝母果实饱满鼓胀、果荚变黄不含绿色时采收为好。鳞茎的采收:于7~8月份采收。用种子繁殖的播种后第五~六年收获;用鳞茎繁殖的再植后第三~四年7~8月份枯苗后收获。收获时宜选择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和泥土,挖时尽量保护鳞茎不受损伤。

种子加工:采收果实的当天,以藓类植物分层覆盖、装竹筐、保持通气、不过于干燥,以促进母种胚的分化,提早成胚时间。鳞茎加工:鳞茎采收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切忌堆沤,否则泛油变黄。如遇雨天,可将贝母鳞茎窖于水分少的沙土内,待晴天抓紧晒干。鳞茎盛于网袋中,扎紧袋口,撞至残根脱落及鳞茎表皮略有擦伤为度,晾干,摊于竹席上,盖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气不好,撞后摊于筛板上,用无烟热源或烘房于40℃~50℃烘干。温度过高,贝母变成“油子”,质量降低。在干燥(晒或炕)过程中,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以防变黄。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变成“油手”或“黄子”。撞后以硫黄烟熏至断面加碘液不变蓝色,再烘干。不用硫黄熏,干燥困难。

6.质量标准及检测

全粒类圆锥型或近球型,直径4~12毫米,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两鳞片,一瓣大,略呈马蹄形,一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合抱,其内包有小鳞片数枚。顶端不开裂。质硬而脆,本品粉末白色,淀粉粒甚多,富粉性,气味微,味微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检查杂质、水分、灰分、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总生物碱含量

7.包装、储藏

暗紫贝母贝母一般为机制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贮存于低温、干燥处;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3%。贮藏应置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

本品易虫蛀,受潮后发霉、变色。受潮品潮软,颜色变深、手感潮软,松开时声不响亮;有的显霉斑。为害的仓虫有药材甲、烟草甲、大理窃蠹、咖啡豆象、玉米象、赤拟谷盗、锯谷盗、印度谷螟等。蛀蚀品表面出现针眼状细小蛀孔,严重时内部蛀成碎粉。

贮藏期间应保持干燥。如果商品含水量高或仓库湿度过大,可选晴天摊晾。亦可用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吸潮剂吸潮去湿。有条件的地方应选15℃以下低温、干燥库房贮藏,或用密封抽氧充氮进行养护。虫情严重时,可用磷化铝熏杀;忌用硫黄。

有益效果:川贝母种子繁育与栽培技术,培育药性符合药典要求的川贝母植株,解决目前该类药品生产中原材料需求缺口大的矛盾;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免遭毁灭性破坏,以期达到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推广种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财富。所生产栽培种植川贝与野生川贝品质相当,生长周期从原来的7~8年缩短到了4~5年。川贝母属国家三大濒危药材之首,高海拔名贵药材之一,也是我国西部牧区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采收,草原沙漠化和载畜量的增加,多种鼠类的危害等因素,导致川贝母野生资源正以每年16%的速度递减,据专家预测,照此下去,若不加以保护,我国这一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药材品种在2020年左右濒临灭绝。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逐步减少长期依赖野生资源的局面,可以有效防止草原荒漠化进程,使项目区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