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8445发布日期:2020-11-13 12:23阅读:67来源:国知局
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葡萄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



背景技术:

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对葡萄种条进行单芽插穗、电保温浸根,再利用营养袋进行扦插,能够有效地提高葡萄种条成活率,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繁殖率,是培育品种纯真、种苗优良的葡萄种苗的可靠技术之一。

现有技术中,多使用在温室大棚内部的地面上设置电热温床,实现葡萄种苗的高温繁育。在整个葡萄种苗繁育的过程中,地面温度的控制、地面与空气的温差、大棚内的湿度及适时的通风练苗等因素都将对葡萄种条的萌芽率和成活率以及种苗的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现有的葡萄育苗温室大棚仅仅采用电热温床,只具备升温或小范围温度控制的功能,难以实现降温,降温除湿主要依靠通风天窗实现,自然降温除湿,不仅降温除湿效率较低,而且地面温度受电热温床余温影响,降温速率更加缓慢,当气温升高时,地面及空气中的温度不能及时被降低,容易导致烧苗现象发生,降低葡萄种苗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受电热温床影响,温室大棚内,尤其是温室大棚内的地面降温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包括大棚本体及设置于所述大棚本体上的循环降温组件;所述大棚本体包括保温北墙及弧形顶棚,所述保温北墙及所述弧形顶棚围绕形成所述大棚本体;所述循环降温组件包括通风窗、强制循环风机及地面降温管排,所述通风窗设置于所述弧形顶棚上,且靠近所述弧形顶棚的最高点;所述强制循环风机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保温北墙的外侧,所述地面降温管排排列设置于所述大棚本体内,且靠近所述大棚本体底部,所述地面降温管排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强制循环风机的出口端,所述地面降温管排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弧形顶棚的前端设置。

优选地,所述地面降温管排由若干并排设置的地面降温管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面降温管的距离为80cm~150cm。

优选地,所述地面降温管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出口方向与水平面形成30°~60°夹角。

优选地,所述通风窗由若干个一字排列设置于所述弧形顶棚上的通风天窗组成,所述通风天窗包括固定窗框、窗体及链式智能开窗器,所述固定窗框固定安装于所述弧形顶棚上,所述窗体的一侧铰接连接于所述固定窗框,所述链式智能开窗器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窗框上,且输出端连接所述窗体。

优选地,所述通风天窗的长度为120cm~200cm,宽度为50cm~80cm。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通风天窗的距离为150cm~300cm。

优选地,所述窗体包括框架及透光部,所述透光部设置于所述框架内侧。

优选地,所述透光部采用与所述弧形顶棚的棚膜相同的材质制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其有益效果是:在所述大棚本体内设置所述循环降温组件,包括通风窗、强制循环风机及地面降温管排,当所述大棚本体内的温度湿度过高,地面温度相对较高时,打开所述通风窗,启动所述强制循环风机,抽取所述大棚本体背阴面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一方面,温度较低的空气与地面及地面附近的空气发生热量交换,能够快速地降低地面温度,另一方面,经换热后的空气由所述地面降温管排的出口端排至所述大棚本体的前端,空气沿靠近所述弧形顶棚的方向流动,并经由所述通风窗排出,实现一次空气的循环。同时,由所述地面降温管排的出口端排出的空气经由所述通风窗排出时,形成类似“文丘里”效应,加速了所述大棚本体内的空气流动,提高所述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的降温除湿效率,进而有效降低了“烧苗”概率,提高了葡萄种苗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10、大棚本体100、保温北墙110、弧形顶棚120、循环降温组件200、通风窗210、通风天窗211、固定窗框201、窗体202、框架2021、透光部2022、链式智能开窗器203、强制循环风机220、地面降温管排230、地面降温管23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请参看图1至图3,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10,包括大棚本体100及设置于所述大棚本体100上的循环降温组件200。所述大棚本体100包括保温北墙110及弧形顶棚120,所述保温北墙110及所述弧形顶棚120围绕形成所述大棚本体100。所述循环降温组件200包括通风窗210、强制循环风机220及地面降温管排230,所述通风窗210设置于所述弧形顶棚120上,且靠近所述弧形顶棚120的最高点。所述强制循环风机220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保温北墙110的外侧,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排列设置于所述大棚本体100内,且靠近所述大棚本体100底部,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强制循环风机220的出口端,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弧形顶棚120的前端设置。

当所述大棚本体100内的温度湿度过高,地面温度相对较高时,打开所述通风窗210,启动所述强制循环风机220,抽取所述大棚本体100背阴面的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一方面,温度较低的空气与地面及地面附近的空气发生热量交换,能够快速地降低地面温度,另一方面,经换热后的空气由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的出口端排至所述大棚本体100的前端,空气沿靠近所述弧形顶棚120的方向流动,并经由所述通风窗210排出,实现空气的循环换热,降低靠近所述弧形顶棚120处的温度。同时,由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的出口端排出的空气经由所述通风窗210排出时,形成类似“文丘里”效应,加速了所述大棚本体100内的空气流动,提高所述葡萄种苗繁育用温室大棚10的降温除湿效率,进而有效降低了“烧苗”概率,提高了葡萄种苗的成活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面降温管排230由若干并排设置的地面降温管231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面降温管231的距离为80cm~150cm。也就是说,若干所述地面降温管231并排设置于所述大棚本体100的内部,且靠近地面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地面降温管231之间的区域形成育苗区域。室外温度较低的空气由所述地面降温管231被引入,与地面及地面附近的空气发生热量交换,从而辅助地面降温,加速地面降温速率。

进一步地,所述地面降温管231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出口方向与水平面形成30°~60°夹角,所述大棚本体100背阴面处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被引入至所述地面降温管231中,从所述通风孔中,侧向地面喷出,保证在不损伤葡萄种苗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冷空气沿地面延伸至育苗区域的中部,从而大幅度增加换热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进一步加速地面降温速率。

所述通风窗210可以是传统的卷膜式天窗,一优选实施例中,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通风量,降低操作难度,提高通风效率,所述通风窗210由若干个一字排列设置于所述弧形顶棚120上的通风天窗211组成,所述通风天窗211包括固定窗框201、窗体202及链式智能开窗器203,所述固定窗框201固定安装于所述弧形顶棚120上,所述窗体202的一侧铰接连接于所述固定窗框201,所述链式智能开窗器203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窗框201上,且输出端连接所述窗体202。通过所述链式智能开窗器203能够实现快速的打开或闭合所述通风天窗211,一方面,使得通风作业更加便捷,更加迅速,实现所述大棚本体100内的及时通风降温。另一方面,所述固定窗框201和所述窗体202以盖合的形式实现密封,确保长期使用后,所述大棚本体100具有较为严实的密封。所述通风天窗200开启或闭合的过程中,棚膜的状态保持不变,从而有利于延长棚膜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天窗211的长度为120cm~200cm,宽度为50cm~80cm,以在确保通风效率的基础上,使所述通风天窗211容易被开启或闭合。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通风天窗211的距离为150cm~300cm。作为优选,相邻两个所述通风天窗211的间距为200cm,以确保所述大棚本体100内部各处都能够有效通风。例如,每一个所述通风天窗211能够与至少一个所述地面降温管231的出口对齐,以有利于在所述大棚本体100的内部形成空气的有效循环,提高换热效率。

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窗体202包括框架2021及透光部2022,所述透光部2022设置于所述框架2021内侧。作为优选,所述透光部2022采用与所述弧形顶棚120的棚膜相同的材质制成,以在所述窗体202闭合时,获得较大的光照面积,提高所述大棚本体100的采热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