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8087发布日期:2020-10-30 20:5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

现有的插秧机施肥是通过在插秧手旁边设置开沟槽装置和施肥管,插秧的同时在秧苗旁通过开沟槽装置开用于施肥的沟槽,之后再通过施肥管向沟槽送入化肥,这样的方式较适合大型全自动插秧机,若设置在小型手动插秧机上则会增加人工的劳动负担(增加了开沟槽过程,且开沟槽时阻力大,因此需要工人推进/推动小型插秧机时更用力),同样设置在大学全自动插秧机上也需要对开沟槽过程提供能量,增大了能量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使施肥过程与插秧同时进行,取消现有的先开沟槽再施肥的过程,节能省力,能保证所施化肥靠近秧苗根部,有效保证施肥的准确度,同时插秧破土过程不会有泥土进入两个活动单元之间,有效保证施肥的长久性,克服施肥装置易被土壤堵塞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包括插秧机的插秧手和施肥装置;

所述插秧手的底部为倒“v”字形,所述插秧手内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底部与所述插秧手的底部尖端处连通;

所述施肥装置包括与所述通孔适配的施肥柱和挡土机构,所述挡土机构为圆柱形结构,且由两个半圆柱形的活动单元组成,两个活动单元分别转动连接在同一通孔的孔壁上,所述挡土机构内部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大直径端靠近所述插秧手设置,所述挡土机构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通孔的外壁和活动单元外壁相连接;

所述施肥柱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施肥柱的顶端与插秧机上用于驱动插秧手的连杆机构固定连接,施肥柱的底端伸入所述锥形孔内,所述施肥柱下端的外径小于所述施肥柱上端的外径,所述施肥柱下端外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通孔的内壁和施肥柱外壁相连接;所述施肥柱内部设有连通的施肥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挡土机构底部为圆锥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插秧手侧壁设有水平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施肥柱的上部设有水平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施肥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二连接孔的下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远离第二连接孔的一端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连接有肥料存储罐。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孔壁设有竖直的连接槽,所述的活动单元顶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固定设有水平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连接槽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使施肥过程与插秧同时进行,取消了现有的先开沟槽再施肥的过程,节能省力,能保证所施化肥靠近秧苗根部,有效保证了施肥的准确度,同时插秧破土过程不会有泥土进入两个活动单元之间,有效保证了施肥的长久性,克服了施肥装置易被土壤堵塞的缺点。

2)设置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能保证每次施肥量相同,且能避免肥料掉落造成浪费。

3)活动单元通过连接板与插秧手相连接,保证了活动单元的稳定性,保证活动单元只在施肥柱的作用下被撑开,不随插秧手的运动而随意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动单元通过连接板与插秧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肥装置的施肥单元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肥装置的施肥单元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秧手;2、施肥装置;3、通孔;4、施肥柱;5、挡土机构;6、活动单元;7、锥形孔;8、第一复位弹簧;9、连杆机构;10、第二复位弹簧;11、施肥孔;12、第一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14、进料管;15、连接槽;16、连接板;17、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基于插秧机的插秧施肥一体化装置,包括插秧机的插秧手1和施肥装置2;

所述插秧手1的底部为倒“v”字形,所述插秧手1内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3,所述通孔3的底部与所述插秧手1的底部尖端处连通;

所述施肥装置2包括与所述通孔3适配的施肥柱4和挡土机构5,所述挡土机构5为圆柱形结构,且由两个半圆柱形的活动单元6组成,两个活动单元6分别转动连接在同一通孔3的孔壁上,所述挡土机构5内部设有锥形孔7,所述锥形孔7的大直径端靠近所述插秧手1设置,所述挡土机构5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8,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的两端分别与通孔3的外壁和活动单元6外壁相连接(第一复位弹簧8的内径与所述挡土机构5的外径相适配);

所述施肥柱4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通孔3内,所述施肥柱4的顶端与插秧机上用于驱动插秧手1的连杆机构9固定连接,施肥柱4的底端伸入所述锥形孔7内,所述施肥柱4下端的外径小于所述施肥柱4上端的外径,所述施肥柱4下端外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0,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通孔3的内壁和施肥柱4外壁相连接;所述施肥柱4内部设有连通的施肥孔11,所述施肥孔11内设置有化肥。本装置可直接替换现有的插秧机上的插秧手1即可使用。

工作原理:插秧机插秧时带动插秧手1动作进行插秧(该过程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此处不做赘述),插秧手1插秧时,其与土壤接触,并在土壤的阻尼作用下沿施肥柱4朝上运动。相对的,施肥柱4伸入至锥形孔7内,随着施肥柱4的伸入锥形孔7被撑开,两个活动单元6被撑开,进而将施肥孔11与外部连通,施肥孔11内的化肥随之落入土壤中。插秧结束,插秧手1拔出,该过程,在第一复位弹簧8和第二复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两个活动单元6复位,插秧手1复位。下一次插秧时重复上述动作,以此循环完成施肥。插秧的过程完成施肥,插秧孔即为施肥孔11,避免了开沟槽的过程,节省了开沟槽所需的能量。

为保证插秧手1的插入效果,锥形孔7上端设有与所述施肥柱4匹配的过渡孔。如此可保证当插秧手1插入土壤时,施肥柱4先进入过渡孔,此时施肥柱4压缩第二复位弹簧10,第二复位弹簧10的反作用力作用在通孔3内壁上进而继续推动挡土机构5伸入土壤,当施肥柱4进入锥形孔7时,活动单元6才被逐渐撑开,达到先破土再施肥的效果,能有效避免土壤进入两个活动单元6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使施肥过程与插秧同时进行,取消了现有的先开沟槽再施肥的过程,节能省力,能保证所施化肥靠近秧苗根部,有效保证了施肥的准确度,同时插秧破土过程不会有泥土进入两个活动单元6之间,有效保证了施肥的长久性,克服了施肥装置2易被土壤堵塞的缺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挡土机构5底部为圆锥体结构。如此设置破土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的插秧手1侧壁设有水平的第一连接孔12,所述第一连接孔12与所述通孔3连通,所述施肥柱4的上部设有水平的第二连接孔13,所述第二连接孔13与所述施肥孔11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12位于第二连接孔13的下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12远离第二连接孔13的一端连接有进料管14,所述进料管14连接有肥料存储罐(肥料存储罐可固定在插秧机上)。

插秧时,挡土机构5相对于施肥柱4上行,与挡土机构5相连接的插秧手1随之上行,当上行至第一连接孔12与第二连接孔13连通时,肥料存储罐内的肥料经进料罐、第一连接孔12进入第二连接孔13,最后落至土壤,当插秧结束,各机构复位时,第一连接孔12与第二连接孔13断开连接,进而关闭肥料进入的通道,此时能避免肥料掉落造成浪费。设置的第一连接孔12和第二连接孔13能保证每次施肥量相同,且能避免肥料掉落造成浪费。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通孔3的孔壁设有竖直的连接槽15,所述的活动单元6顶部设置有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顶部固定设有水平的连接轴17,所述连接轴17与所述连接槽15转动连接。(连接槽15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转动孔,连接轴17通过转动孔与连接槽15转动连接)活动单元6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插秧手1相连接,活动单元6被撑开时,活动单元6顶部和转轴一起绕转轴轴线转动;而活动单元6不受力时,由于连接槽15槽底对连接板16的限位作用,两个活动单元6不能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转动,因此保证了活动单元6的稳定性,保证活动单元6只在施肥柱4的作用下被撑开,不随插秧手1的运动而随意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