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7142发布日期:2020-12-01 10:3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降雨量对土地种植作物生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野外自然生态条件下,降雨量的大小对植物生长产生多大的影响,是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目前,此研究领域技术人员在室内进行了较多的模拟增减降雨量对作物影响的实验,尽管在室内对作物和土壤进行增减降雨量十分精确,但其无法比拟作物在野外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条件(光照、湿度、温度、风速、地形等)对作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人工降雨的水质跟野外自然环境中的雨水在水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室内实验所得数据相对于野外自然生态环境来说误差较大。

常见的降雨实验是采用遮挡的方式控制减少降雨量,増雨量实验是通过人工补水降雨的方式控制增加降雨量,然而在野外环境下,各种地区野外降雨量不同,在较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受供水条件的影响,无法顺利的同时完成减雨和増雨的同步实验,由于此类生态科学实验所需的周期长、样本数量大,所以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实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成本高且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的增减雨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减雨地块上设置一套能够收集雨水的减雨装置,在増雨地块上设置一套与减雨装置相配合的増雨装置,通过减雨装置将雨水收集后储存到増雨装置的集雨筒中,利用减雨装置收集的雨水进行増雨装置的水源,不但解决了増雨实验的供水问题,同时还能降低増雨水质造成的误差问题。

本实用新型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包括了减雨地块、増雨地块、减雨装置和増雨装置;所述减雨地块和増雨地块位于野外设置;所述减雨装置由固定支架、减雨板和集雨槽组成,固定支架沿减雨地块四周边缘固定架设,减雨板均匀分布固定在固定支架顶部并均匀遮挡在减雨地块正上方,集雨槽固定安装在固定支架的侧边接在各个减雨板的端头正下方;所述増雨装置由集雨筒、供水管、计量阀门和滴灌管组成,集雨筒固定设置接在集雨槽单侧端头下方,供水管的一端与集雨筒接通并且安装计量阀门,供水管的另一端连同管体铺设在増雨地块中,滴灌管均匀铺设在増雨地块中并且端头接通供水管。

所述减雨地块和増雨地块处于相同气候环境状态下,面积按照试验要求标准设定。

所述减雨板呈v型槽板结构,板材采用透明材料,一端封堵另一端敞开,各个减雨板的敞开端朝同一侧设置。

所述减雨板的数量和间距根据减雨地块的雨量控制要求设置。

所述集雨槽呈v型槽板结构,一端封堵另一端敞开,集雨槽设置在减雨板的敞开端下方。

所述集雨筒设置在集雨槽的敞开端下方。

所述供水管上安装滤芯装置。

所述减雨板的离地面高度至少1.5米。

所述减雨地块和増雨地块的四周设置挡水板。

所述挡水板露出地表至少10cm,埋地部分至少深1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构造简单,搭建拆除方便,人工成本及设备成本低;増雨实验所用的水与自然雨水的水质相同,能够有效的模拟野外自然降雨环境,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雨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増雨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减雨地块1、増雨地块2、减雨装置3、固定支架31、减雨板32、集雨槽33、増雨装置4、集雨筒41、供水管42、计量阀门43、滴灌管44、减雨种植5、増雨种植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包括了减雨地块1、増雨地块2、减雨装置3和増雨装置4;所述减雨地块1和増雨地块2位于野外设置;所述减雨装置3由固定支架31、减雨板32和集雨槽33组成,固定支架31沿减雨地块1四周边缘固定架设,减雨板32均匀分布固定在固定支架31顶部并均匀遮挡在减雨地块1正上方,集雨槽33固定安装在固定支架31的侧边接在各个减雨板32的端头正下方;所述増雨装置4由集雨筒41、供水管42、计量阀门43和滴灌管44组成,集雨筒41固定设置接在集雨槽33单侧端头下方,供水管42的一端与集雨筒41接通并且安装计量阀门43,供水管42的另一端连同管体铺设在増雨地块2中,滴灌管44均匀铺设在増雨地块2中并且端头接通供水管42。

所述减雨地块1和増雨地块2处于相同气候环境状态下,面积按照试验要求标准设定。

所述减雨板32呈v型槽板结构,板材采用透明材料,一端封堵另一端敞开,各个减雨板32的敞开端朝同一侧设置。

所述减雨板32的数量和间距根据减雨地块1的雨量控制要求设置。

所述集雨槽33呈v型槽板结构,一端封堵另一端敞开,集雨槽33设置在减雨板32的敞开端下方。

所述集雨筒41设置在集雨槽33的敞开端下方。

所述供水管42上安装滤芯装置。

所述减雨板32的离地面高度至少1.5米。

所述减雨地块1和増雨地块2的四周设置挡水板21。

所述挡水板21露出地表至少10cm,埋地部分至少深1m。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野外种植地块增减雨实验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减雨地块1上的种植作业为减雨种植5,是通过控制减雨装置3的减雨板32数量,将减雨地块1上的降雨量通过减雨板32槽遮挡并将遮挡的雨量导向减雨地块1外,减雨板32采用透明设计避免影响减雨种植5的日照。例如,减雨地块1面积为100平米,单位面积的年降雨量为1000ml,利用减雨装置3的减雨板32遮挡减雨地块1上方50平米的面积,减雨板32间隔均匀设置,减雨地块1只能受到单位面积为500ml的降雨量,从而达到了通过减雨板32控制降雨量的目的。

増雨地块2上的种植作业为増雨种植6,是通过増雨装置4的集雨筒41、供水管42、计量阀门43、滴灌管44构成的滴灌系统对増雨地块2进行降雨量补偿,集雨筒41中可以储存减雨装置3收集的雨水,利用供水管42导向滴灌管44,再利用増雨地块2上均匀布设的滴灌管44进行单位面积的雨水补偿,利用计量阀门43控制雨水补偿量。例如,増雨地块2面积为100平米,单位面积的年降雨量为1000ml,可以给单位面积的降雨量增加500ml,从而达到通过増雨装置4控制増雨量的目的。

减雨地块1和増雨地块2的四周设置挡水板21,伸出地表部分能够有效防止雨水的地表径流,埋入地下的部分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渗入地面后水分侧渗,以确保降雨量的有效控制。

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増雨地块2的増雨种植6需要提供水源,但是野外实验水源并无保障,利用减雨装置3和増雨装置4的配合可以有效的将减雨地块1的降雨量增加到増雨地块2上,实现合理的资源利用。供水管42上设置安装滤芯装置,可以防止收集到的雨水中存在的杂质对管道产生堵塞,以及放置对计量阀门43造成损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