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吸式排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6054发布日期:2020-11-19 19:0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气吸式排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农业播种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气吸式排种器。



背景技术:

种子工程一直是世界经济工作的重点,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对于我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试验质量重中之重,因此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播种精准、稳定、可靠的自走式数控小区播种机成为各个科研育种单位进行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和进行品种对比、栽培等田间试验所急需的工具。目前,对自走式小区条播机的播种要求是:不依靠外部动力自行走、在规定的小区长度内均匀播完一定量的种子,在播完一个小区后,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下个小区的播种,在进行下个小区播种时,播种施肥机内需无任何种子残留,以避免品种间混杂。

在农业科研试验过程中,播种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小区的播种对行距控制,行内、行间种子均匀度要求高,如需要在规定的小区长度内均匀播完一定量的种子,且同一小区中行间、行内播种均匀,不同小区间要避免品种混杂等;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小区实验田播种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其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工序繁琐、播种效率低、播种不均匀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试验的准确性。

近年来一部分科研机构或院校开始使用国产(黑龙江红兴隆)以及国外进口(奥地利)的小区播种机播种。由于播种长度随土壤结构变化反复无常,小区之间经常混杂,入土深度极不稳定,播种过深、露种现象经常发生;无法实现精准播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可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精量排种的气吸式排种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吸式排种器,包括排种筒、吸种盘和气轴,所述吸种盘套装在排种筒内并将排种筒内部分隔为种子腔和负压腔,所述气轴穿设于吸种盘排种筒和吸种盘的中心、且气轴带动吸种盘在排种筒内转动,所述气轴位于负压腔的部分开设有与气轴相通的气槽,所述吸种盘上均布有连通种子腔和负压腔的吸种气孔,所述排种筒上开设有连通种子腔的排种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种子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种子腔分隔为储种腔和排种腔,所述排种口与排种腔连通。

所述排种筒上开设有与储种腔连通的进种口。

所述隔板设置为类“7”字型板。

所述负压腔中设有用于遮挡吸种气孔驱使种子落入排种口的挡块,所述挡块与排种口位置对应。

所述排种筒上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种子从排种口排出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位于排种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气吸式排种器,该气吸式排种器运行时,由驱动电机驱动气轴带动吸种盘在排种筒内转动,此时,气泵从气轴一端吸气,通过气轴通过气槽将负压腔中空气吸走,形成负压,随着吸种盘转动,吸种盘上的吸种气孔吸住种子腔中的种子并一起转动,当吸种气孔到达排种口时,此时解除吸力,种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通过排种口排出。较传统结构而言,该气吸式排种器通过气轴产生了转动力和吸力,形成了气吸式排种效果,其结构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精量排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气轴与吸种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排种筒;11、种子腔;111、隔板;112、储种腔;113、排种腔;12、负压腔;13、排种口;14、进种口;15、挡块;16、传感器;2、吸种盘;21、吸种气孔;3、气轴;31、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吸式排种器的一种实施例,包括排种筒1、吸种盘2和气轴3,吸种盘2套装在排种筒1内并将排种筒1内部分隔为种子腔11和负压腔12,气轴3穿设于吸种盘2排种筒1和吸种盘2的中心、且气轴3带动吸种盘2在排种筒1内转动,气轴3位于负压腔12的部分开设有与气轴3相通的气槽31,吸种盘2上均布有连通种子腔11和负压腔12的吸种气孔21,排种筒1上开设有连通种子腔11的排种口13。该气吸式排种器运行时,由驱动电机驱动气轴3带动吸种盘2在排种筒1内转动,此时,气泵从气轴3一端吸气,通过气轴3通过气槽31将负压腔12中空气吸走,形成负压,随着吸种盘2转动,吸种盘2上的吸种气孔21吸住种子腔11中的种子并一起转动,当吸种气孔21到达排种口13时,解除吸力,种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通过排种口13排出。较传统结构而言,该气吸式排种器通过气轴3产生了转动力和吸力,形成了气吸式排种效果,其结构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精量排种。

本实施例中,种子腔11内设有隔板111,隔板111将种子腔11分隔为储种腔112和排种腔113,排种口13与排种腔113连通。该隔板111的设置,巧妙的将种子腔11分隔为储种腔112和排种腔113,保证两个腔互不干涉,进一步提高了排种的精准性。

本实施例中,排种筒1上开设有与储种腔112连通的进种口14。该结构中,种子可能通过进种口14放置到储种腔112进行储存,以便于吸种气孔21从储种腔112将种子吸走。

本实施例中,隔板111设置为类“7”字型板。这样设置,使得种子可能通过进种口14放置到储种腔112时,能够沿着“7”字型板导流至储种腔112底部,便于吸种气孔21有序的将种子吸走,其结构简单巧妙。

本实施例中,负压腔12中设有用于遮挡吸种气孔21驱使种子落入排种口13的挡块15,挡块15与排种口13位置对应。该挡块15的设置,使得吸种气孔21到达时能被挡住,吸种气孔21处负压消失,种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不用反复对气泵进行启停,大大降低了能耗。

本实施例中,排种筒1上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种子从排种口13排出的传感器16,传感器16位于排种口13处。该传感器16用于检测是否有种子从排种口13排出,防止漏播现象。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种筒(1)、吸种盘(2)和气轴(3),所述吸种盘(2)套装在排种筒(1)内并将排种筒(1)内部分隔为种子腔(11)和负压腔(12),所述气轴(3)穿设于吸种盘(2)排种筒(1)和吸种盘(2)的中心、且气轴(3)带动吸种盘(2)在排种筒(1)内转动,所述气轴(3)位于负压腔(12)的部分开设有与气轴(3)相通的气槽(31),所述吸种盘(2)上均布有连通种子腔(11)和负压腔(12)的吸种气孔(21),所述排种筒(1)上开设有连通种子腔(11)的排种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腔(11)内设有隔板(111),所述隔板(111)将种子腔(11)分隔为储种腔(112)和排种腔(113),所述排种口(13)与排种腔(11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筒(1)上开设有与储种腔(112)连通的进种口(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1)设置为类“7”字型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腔(12)中设有用于遮挡吸种气孔(21)驱使种子落入排种口(13)的挡块(15),所述挡块(15)与排种口(13)位置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筒(1)上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种子从排种口(13)排出的传感器(16),所述传感器(16)位于排种口(13)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吸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腔(11)内设有用于检测是否有种子从排种口(13)排出的传感器(16),所述传感器(16)位于排种口(13)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吸式排种器,包括排种筒、吸种盘和气轴,吸种盘套装在排种筒内并将排种筒内部分隔为种子腔和负压腔,气轴穿设于吸种盘排种筒和吸种盘的中心、且气轴带动吸种盘在排种筒内转动,气轴位于负压腔的部分开设有与气轴相通的气槽,吸种盘上均布有连通种子腔和负压腔的吸种气孔,排种筒上开设有连通种子腔的排种口。该气吸式排种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可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精量排种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吕江南;向伟;马兰;刘佳杰;龙超海;文庆华;颜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4.10
技术公布日:2020.1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