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犁座及应用有该犁座的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4233发布日期:2020-12-29 09:3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犁座及应用有该犁座的犁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犁座,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犁座的犁具。



背景技术:

犁具是用来进行耕土的农具,随着农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犁具通常安装在耕地机上进行使用。而犁具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耕土效果,现有基本的犁具在工作时阻力大,对犁具的磨损严重。并且在耕土过程中对土壤外翻严重,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流逝严重,进而破坏土壤结构。同时随着土壤的严重外翻,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土壤处理工作,成本高且浪费生产力。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733527u(申请号为201520433242.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环保犁具》,其中公开的犁具包括由犁头和犁柄组成的犁刀,犁头包括尖头部,尖头部后设有侧翼部,侧翼部为两个,工作时对土壤的翻动较大,不适用于需要进行保存土壤水分的土地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横向作用范围大、受力小、能在加强土壤疏松的基础上保留土壤中的水分的犁座。

本是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疏松效果好、不破坏土壤结构,能有效保留土壤中水分的犁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犁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翼型的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前后水平延伸的基板以及自基板两侧向左右方向分别延伸的翼板,所述翼板的前边缘自内而外逐渐向后倾斜,并且翼板的前部为刀刃部,所述翼板后部的外侧向上倾斜上翻而形成有导流部。

为了对疏松后土壤起到引流作用,使土壤结构保持线条性整齐,所述导流部相对于翼板的弯折线自前至后逐渐向内倾斜。

作为改进,所述导流部相对于翼板的弯折线与基板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d,其中夹角d的范围为:20°≤d≤30°。

优选地,所述导流部与翼板之间的夹角为e,夹角e的范围为:130°≤e<180°。

为了加强发挥对土壤结块硬块的破除作用,所述翼板相对于基板自内而外向下倾斜,所述翼板与基板之间的夹角为f,各夹角之间的关系为:f>e。

优选地,夹角f的范围为:150°≤f<180°。

为了提高犁座的使用寿命,所述刀刃部、导流部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耐磨的保护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犁具,包括安装体、固定在安装体下部前方的犁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述的犁座,所述犁座固定在安装体的下端且位于犁头下部的后方,所述犁头包括竖向设置的板状本体,所述本体的下部逐渐向前弯曲,所述本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在下端相接而形成截面呈v形的切入部,所述本体的前端面的上部的宽度小于下部的宽度。

为了使得犁头耕顺利的深入疏松土地深处的土壤,并减小对土壤的外翻,所述本体的前端面自下而上具有依次连续的至少三段与水平面夹角不同的平面段,位于最下端的第一平面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位于第一平面段上端且与第一平面段相接的第二平面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位于第二平面段上端的各第三平面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c,各夹角的关系为:b<a<c。

为了提高犁头的使用寿命,每个平面段的表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耐磨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犁座通过两侧翼板前部的刀刃部在横向方向上对土壤产生作用力,破除土壤结块硬块,进而从横向上疏松土壤,提高了对土壤的输送效率,同时工作时阻力小,能耗低,同时该犁座深入在土壤中进行工作时,不会破坏土壤的表面结构,能够保留土壤中的水分。

而使用了该犁座的犁具,其中犁头能够进入土壤内的深度大,为犁座的前行发挥先导作用,进一步降低犁座的阻力,发挥更好的疏松土壤的效果。并且犁头的与土壤接触面积小,如此犁头耕过后,土壤在达到松土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大大减小土壤的外翻情况,使得土壤在更加疏松的基础上基本保持原状,如此则进一步有效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土壤内的水分蒸发,不破坏土壤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犁座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犁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犁座100可以应用在各种犁具中,本实施例以一种犁具为例,对犁座100结构以及犁具结构同时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犁具包括安装体3、犁头4以及犁座100。本实施例中的安装体3为一块上下延伸的且竖直放置的板子,犁头4固定在安装体3下部前方的犁头4,犁座100固定在安装体3的下端且位于犁头4下部的后方。

如图1所示,其中犁座100包括机翼型的板体1。具体的,该板体1包括前后水平延伸的基板11以及自基板11两侧向左右方向分别延伸的翼板12。

基板11的前端设置有安装槽,通过该安装槽配合安装组件以实现在安装体3下端的安装,进而使得基板11呈水平状态安装在安装体3的下端。

两侧的翼板12的前边缘自内而外逐渐向后倾斜,如此可以降低犁座100在前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翼板12的前部为刀刃部121,为了提高犁座100的使用寿命,刀刃部121、导流部122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耐磨的保护片2,保护片2采用硬质合金片。随着犁座100的前行,该翼板12的刀刃部121能够对土壤中的结块硬块完成切割、破碎、以及松动动作,进而达到疏松土壤的效果。

翼板12后部的外侧向上倾斜上翻而形成有导流部122,导流部122相对于翼板12的弯折线自前至后逐渐向内倾斜。如此经翼板12切割而处于翼板12上方的疏松土壤会在导流部122的作用下向后引流,使土壤结构保持线条性整齐。

导流部122相对于翼板12的弯折线与基板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d,其中20°≤d≤30°本实施例中d=23°。而导流部122与翼板12之间的夹角为e,130°≤e<180°。该夹角d、e的范围能够使得土壤在线性整齐地导流的基础上不会对犁座100造成过大的阻力。

为了加强发挥对土壤结块硬块的破除作用,翼板12相对于基板11自内而外向下倾斜,如此在相同宽度的范围内,该翼板12沿横向的延伸长度更长,提高了对土壤的疏松效果更好。翼板12与基板11之间的夹角为f,并且f>e,150°≤f<180°。该夹角e、f的大小关系可以保证导流部122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以保证导流部122对土壤的导流作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犁头4,包括板状的本体41,本体41的下部逐渐向前弯曲,进而使得本体41的板面整体呈弯曲过渡的l型。使用时本体41呈竖直状态,进而使得本体41的厚度面构成作用面。

本实施例中,本体41的前端面411和后端面412均为厚度面,本体41的前端面411和后端面412在下端相接而形成竖向截面呈v形的切入部413,使得该犁头4与土壤的接触切面面积非常小,进而方便该犁头4能够顺利的扎入至土壤深处。

并且,本体41的前端面411的上部的宽度小于下部的宽度,使得本体41的前端面411的上部基本呈线状,进而本体41的上部的水平截面的前端呈v型。如此在前行的过程中使得犁头4与土壤接触的前端面411的上方与土壤的接触切面面积非常小,进而犁头4犁耕后,土壤的上部仅仅留下较细的缝隙,避免上部的土壤外翻,同时,离开犁头4的下部对土壤进行有效的疏松,如此在达到松土的基础上,有效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土壤内的水分蒸发,不破坏土壤结构。

本体41的前端面411自下而上具有依次连续的至少三段与水平面夹角不同的平面段,位于最下端的第一平面段41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位于第一平面段4111上端且与第一平面段4111相接的第二平面段41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位于第二平面段4112上端的各第三平面段41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c,其中b<a<c,第一平面段4111与第二平面段41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得本体41的前端能够更加有力的深入至土壤中,而第三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能够尽量减小对土壤的外翻作用,进而保留土壤水分。

根据需要,各平面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为20°≤a<90°,0°≤b<90°,c≤90°。本实施例中a=60°,b=30°。为了进一步减小对土壤的外翻,第二平面段4112的上端依次向上连续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平面段4113,沿向上的方向,各第三平面段41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平面段4113设置有三段,其中与第二平面段4112相接的第三平面段41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5°,剩余的第三平面段41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

本体41的前端面411上设置有耐磨层。该耐磨层为分别固定设置每个平面段表面上有耐磨片42,耐磨片42可以采用硬质合金片。一方面可以提高犁头4对土壤的作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延长犁头4的使用寿命。

该犁头4的上端具有安装孔,进而可以通过安装孔安装在安装体3的下部,如此构成的犁具可以应用在耕地机上,耕地机可以带动犁具进行工作,开始工作后,先向前倾斜地向下施力,然后犁头4的下端不断的深入至土壤中,直至犁头4基本全部置入在土壤内,犁座100也随之深入至土壤内。由于犁头4的前端为v形的切入部413,犁座100的前端为刀刃部121,使得犁头4、犁座100能够快速且顺利的切入至土壤内。随着耕地机的前进,犁头4在能够进行疏松土壤的同时为犁座100的前行开拓路线、减小犁座100的阻力。同时犁座100从横向方向上对土壤深处的土壤进行疏松,横向上对土壤的疏松作用范围大。

另外由于犁头4前端面411的上部宽度小,使得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非常小,基本呈线状,避免犁头4对表面的土壤造成外翻,本实施例中的犁头4经过后,土壤表面除了犁头4经过的缝隙基本保持原状,大大减小土壤的外翻情况,使得土壤在更加疏松的基础上基本保持原状。而犁座100由于前端的刀刃部121与土壤的接触面小,并且对土壤的导流作用,也有效避免了土壤的外翻。如此则有效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土壤内的水分蒸发,不破坏土壤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